古村之声

溯本追源谈姓氏

摘自《古村之声》第20期
    古村管理区村民姓氏有六,即锺、曾、张、胡、赖、杨。根据有关资料,将古村六姓渊源转载于后,使之了解各姓祖宗辗转南迁之初略。福建宁化石壁村,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南迁客家人大部分必先到石壁村定居,然后迁徙各处。
    锺氏:颍川郡。武平、蕉岭《锺氏族谱》与《崇正同人系谱》载:晋代,二十八世锺先之曾孙锺贤,避难南迁江苏金陵,后因岁荒转徙江西虔州再迁兴国。锺贤之子锺朝(三十二世),初为黄门侍郎,后升福建宁化都督府(?),自兴国移居宁化石壁,后迁长汀,裔孙锺助(三十七世)徙广东南海,锺晃(四十一世)迁江西犹县。后衍南雄、蕉岭、兴宁、长宁、潮州及上杭、武平、漳州、泉州、台湾。元末,有提龄、避龄、祯龄、祥龄、瑞龄五兄弟(其父锺天柱)分居长乐,东莞、归善、松源等地。
    曾氏:鲁国郡。①方田王屋坑《曾氏族谱》:南唐保大三年(945年),有崇鼎、崇德、崇邺、崇桢兄弟四人,自永丰睦陂上罗源分徙东南西北。崇德西徙,裔孙载阳,官将仕郎,自石城小驿里衍宁化吾家湖等处。后裔续衍石城、延平、宁都、松溪、寿宁、浦城、归化、汀州、湖广、四川、粤东等地。②梅县、兴宁、曹坊《曾氏族谱》:洪立,仕家南丰。十五传裔孙纡焞,宋政和年间(1112年)。自南丰徙居宁化石壁。北宋间,有裔孙转迁石城朱坑等地。宋末元初,另有后裔迁广东长乐。衍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深圳、香港、台湾。平和县九峰《曾氏族谱》:五十一派义公(六十四郎)。原居宁化石壁村,值宗元鼎(疑为“值宋元鼎革”之误),该乡常掳掠,去其故士,乔迁上杭六胜。③方田南城《曾氏族谱》:宋时,庆禄,字元朗,携孙五二郎,自南丰迁居宁化会同里马龙坪。
    张氏:清河郡。①《崇正同人系谱》与嘉应《张氏族谱》,《河婆风土志》:唐末,有张姓由江苏徙居于闽之宁化石壁。宋淳熙时,张衍仕至中宪大夫,由宁化迁上杭。其七世孙淑芳,端宗朝仕为参军校尉,先移居潮州竹篙山下,后随军入兴宁,遂衍于嘉应五属。②宁化石壁(下祠)《张氏重修族谱》:五代天福一年(936年)间,张虎(亦作武),省父年友于汀使君,通过玉屏(石壁古名),爱此山川,举家自姑苏迁居宁化石壁。后十二世,另有安卿亦迁居于此,后裔二三迁上杭,文贵迁漳州马塘,北宋间,另有裔孙徙居石城岩岭。③湖村店上《张氏族谱》:睦公,自唐昭宗(889~904)入闽。传五世——臧兴之侄孙九秀,亦自清流铁石矶迁入石壁。后裔再徙清流铁石矶、宁都大州塘及上杭县境。④石壁上市《张氏族谱》:宋仁宗年间,祥国公自石城白茅塘迁石壁樟树下。生六子,次子宣诚公,是石壁上市开基祖。⑤梅县、兴宁《张氏族谱》:载公(一一六世),宋神宗(1068~1085)时陕西眉县人。其子端,自陕西迁入宁化石壁奉入闽张氏始祖。传四世,杨德,进士及第,任开封府太守,自宁化迁上杭开基。生子三:化孙、化龙、化凤,化龙、化凤分迁泉州、福州;化孙生子十八,分衍泉州、清流、汀州、延平、建宁府、晋江、永定、潮州、广州、晋江、惠安、南安、漳州、德化、惠安、镇平、嘉应州、兴宁、长乐、永安、大埔、新兴、丰顺、海陆丰、蕉岭、梅县、博罗、台湾、深圳、香港。⑥禾口江头、大路《张氏族谱》:八十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自石城八都(背田尾坑)迁居江头村;卓立,宋景炎二年(1237年),自浙江龙泉徙居千家围。
    胡氏:从江西南昌迁入(据有关资料)
    赖氏:①松阳赖氏,据下曹《赖氏族谱》载:唐武德五年(622年),赖得(官至太尉)之子赖桂(三十五世),自浙江松阳迁居石牛村(今宁化县曹坊双石村)。又载,另有龙泉公,由江西吉安卜居宁化石岭前(上赖)。其兄卜居宁化城之乌龟石前。中沙练畲《赖氏族谱》:报公,号素轩,南宋绍兴年间,自宁都迁居宁化登荣巷(赖家巷)。②颍川赖氏,据台北《赖氏族谱》载:宋时,自虔州石城里之秋溪迁居宁化石壁城。明洪武二的1369,再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后裔又东渡台湾。
    杨氏:弘农郡。①禾口杨边《杨氏族谱》与《新加坡氏公会新会所开幕纪念特刊》载:用藩,原籍山东,敕封奉议大夫。生二子——胜二郎,仍郎。胜二郎(亦作圣郎),为唐延平剌史,迁居延平。乾符元年(874年),避黄巢起义自延平迁居宁化石壁杨家排。后裔四威郎,宋大观年间迁居江西石城(乾隆复徙邵武),德海郎徙广东,堂郎迁石城,绵郎徙浦城,萃郎移将乐,十三郎居宁都(次子七三郎,元至元四年授汀州教谕,籍汀州),怀二郎迁永定,德藩于洪武六年徙石城,友富自石城转瑞金。宋末,用藩第二十九世孙四十一郎,避元兵迁居潮州白埃乡。②泉上,河龙《杨氏族谱》:宋代理学家杨时之孙万福,自将乐九龙玉华大铺上迁居延祥。万福次子安礼,自龙湖徙宁化武曲(今河龙)高阳。(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