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村之声》第21期
古村地处大埔县茶阳镇之北隅,是一个偏僻山村,全管理区计有480户,2350人,其中华侨80多户。二十多年来,该村旅居海内外乡亲,由于热爱桑梓,眷恋故园的一片游子之心,纷纷捐资建设家乡,于是,一个古老的山村出现崭新的面貌。精神、物质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卓著,以离退休干部为核心的老人组织——古村乐龄俱乐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争取侨心,促进生产等方面,作出显著成就。历年来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和奖励。尤其是于1991年,在全国首届“老同志先进活动室”评选中,被评为全国十名“特别奖”之一,省、市、县有关领导均亲临古村表示祝贺。因此,古村已有点名气,报章刊物亦有所报道。笔者久闻其名,而不明其实,故怀着疑信参半的好奇心,特地前往该村以一睹其虚实,一探其究竟。当驱车一进村门,古村中学、古村小学、古村幼稚园、琏珍亭等系列建筑和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即映人眼帘,紧接着,古村侨联会、古村诊疗所、古村乐龄俱乐部成列的现代建筑,矗立在村中心,再信步漫游,全部乡道以及入户小道均全部修建成水泥路,十一座大小桥梁,俱是水泥和石拱结构,杨梅岽山顶之电视差转台隐约可见,通往散石自然村之崎岖山路,里程三公里,也由旅星侨胞赖荣兴先生捐资修建成水泥路,其间还建有“锦森”、“幸福”、“怀恩”三座凉亭,供行人休憩之需。从现象来看,侨乡的建设,确实颇具规模。至于海内外乡亲何以捐资不息?居家者又如何规划建设?我拜访了乐龄俱乐部部份离退休干部和老人,坐谈间,主人介绍了他们十多年来密切同旅外乡亲联系的动人事迹,其间仅仅寄往海内外的书信就达一千多封,1990年以来,乐龄俱乐部又出版旨在报道家乡建设、生产、好人好事等情况的小刊物,名曰(家书),后改为《古村之声),迄今已办了二十期,向旅外乡亲寄发逾五千多份,通过沟通音讯,使游子更了解家乡情况,激发他们怀乡、爱乡之心,所以,捐资源源而来,在家者为珍惜所有捐资,把资金全用在实处,乐龄俱乐部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取得支持,以俱乐部老干部为主,组织一个建设机构,这个机构,不仅制度健全,财务公开,而且成员都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不计报酬,一心为公,不苟丝毫,同心同德,兢兢业业地为古村建设而服务,因此,博得捐资者之信任和好评。
据古村有关人士介绍,在众多的热心捐资者中,有旅美之乡亲曾令照、旅星赖荣兴、旅港锺琏珍、锺集柱等等,但以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伉俪尤为人所称颂,廿多年来,卓才先生不仅在古村慷捐巨资,兴建多项公益事业,而且在三河、县城、茶阳等地的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单位,都慷慨解囊,其乐善好施的仁风义举,深受各界之赞誉。
卓才先生自奉甚俭,但为家乡公益事业的捐资却慷慨大方,甚至主动提出建设项目,他常对村人说句笑话“自己拉兵子刈牛肉”意即主动找“麻烦”事来做。诚然,卓才先生不仅乐于捐资,抑且为建设古村操瘁心机。近年来,他给古村的来函已达170多封,如包括私人来往信件,至少在二百封以上,每封书信都要复印数十份,分寄诸乡亲,或问其何意?曰:此非我卓才自我炫耀,实乃期望乡亲共建家乡而已,其用心何其周致,每封书信都是商讨家乡文化教育、慈善福利、发展生产等等问题,字里行间,洋溢着赤子爱国爱乡的一片至诚之心。此外。他还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之情况下,对旅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的乡亲穿针引线,发动大家共建家乡,并且卓有成效。
振兴教育,培养人才,是卓才先生之素志,其创办古村中学后,对完善学校校具、教具和其他设施,不遗余力,多年来,每个学期均予中学、小学、幼稚园提供奖学、奖教金,为弘扬古村文化,积极支持编辑《古村诗联集》第一辑和《古村新貌》(内附古村诗联第二辑)两书,并赞助印刷费一万多元,印制二千六百册,分赠海内外乡亲和诗词爱好者,使古村人所作诗词文学得以保存,不致湮没。
锺卓才先生非常重视发展生产,改善村民生活,捐资兴修水利,种果造林,目前古村水果源源上市,果农皆大欢喜;古村烤烟起步较迟,而效益可观,为发展烤烟生产,先生又捐资一万元作为烤烟生产基金,供烟农种植烤烟时购买肥料、种籽、建烘烤房等周转,大大推动了烤烟生产,村民收人成倍增长。
古村已进人老龄型乡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已达到三百余位,为使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医,卓才先生于1985年慷慨捐资14万多元,兴建一座达四百八十四平方米的古村乐龄俱乐部,供老人活动场所,内辟阅览室、棋艺室、音乐室、电视、录像室、有线电视室和图书馆等设施,于是,每日老人纷至沓来,或阅读报刊,或下棋搓麻将,或弹奏汉乐,或谈古论今,各得其乐。每逢春节,锺先生又为六十岁以上老人不分村落姓氏,全部馈赠“敬老金”,每年动辄万余元,对于老人患病,凡到古村诊疗所就诊者,免收门诊费,以示照顾。卓才先生敬老尊老和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家乡传为佳话,受惠老人尤感激不已!
廿多年来,卓才先生为建设家乡捐资已逾六百万元,现虽年逾古稀高龄,然对桑梓依然情深,继续捐资不息。最近又为兴建古村公厕,美化乐龄俱乐部环境,开辟古村中学运动场,完善古村小学校门及学生宿舍等工程又捐资数十万元。伟哉!锺卓才先生爱国爱乡的祟高风范和丰功伟绩,有如金相玉质,百世无比。
卓才先生爱国爱乡精神,备受梅州市政府赞赏,1994年被授予“梅州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先生对侨居国之慈善福利事业同样热心,屡作贡献,在社团中盛誉懋著,历任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永远荣誉会长,南洋客属总会永远荣誉会长兼福利主任,大埔(茶阳)励志社社长,新加坡当商公会名誉会长等要职。
通过参观访问,耳濡目染,古村之有点名气,诚不虚传,确是名副其实,多年来不少单位团体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我翻阅《古村新貌》一书,其中有梅州市山歌大师,大埔县侨联主席余耀南先生写的客家山歌四首,题为“古村行”,颇能说明古村的快速变化。
初次步行到古村,农民田中苦耕耘;
一年劳碌巫温饱,几多离家出远门。
二次骑车到古村,幢幢新楼建路唇;
俱乐部里弦箫响,老人高兴举金樽。
三次坐车到古村,书声歌声响入云;
摩托突突穿梭走,东风吹拂连衣裙。
四次参观到古村,桃红李白满园春;
山清水秀人富裕,几多靓妹嫁入门。
一个偏僻古老的山庄,在旅外乡亲和在家父老共同努力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仅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而且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这是有目共见的,我也不虚此行,美哉!古村,古村!何古之有!(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