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村之声》第25期
我村先贤锺玩贤,字词臣,生于1880年,少习中医。精研医学经典,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享誉乡里,其研制之“疔疮散”、“圣丹丸、散”、“孕育丸”、“喉风散”、“烫火药散”等中成药,疗效甚佳,邻近群众咸称颂之。
词臣公对村中公益事业很为关心,兴建古村“戊辰桥”时是建桥经理之一,积极参与筹集资金,且经常到建桥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大桥竣工后,又牵头筹建一座颇具规模之“戊辰桥纪念亭”并自撰《戊辰桥记》,对捐资者芳名勒碑置于亭中,以作纪念,时经70载,碑文芳名仍保留完整,字迹清晰。
公年高德邵,望重乡里,凡民间发生纠纷,常婉言劝导,为之 秉公调解,化干戈为玉帛,当事者亦为悦服。抗日期间,公对日寇侵略暴行十分愤慨,坚决不用日货,以示抗议,其民族气节,亦堪称道。
三十年代初,词臣公与有关人士筹资组建大埔第一个合作组织“欣欣林业合作社”,择地离古村三十多里之丰溪山背,面积达2000多亩,主要种植“三年桐”,杂以杉木、水果等林木,公经常策杖步行至林场规划,尔后,桐树花开果结,惜果实未成熟而纷纷落下,当时科技不发达,无法解决落果问题,未十年而失败告终。
词臣公勤于学习,医务之暇辄博览群书,因而对古典文学造诣颇深,遗下诗、词、联甚丰。公极其重视对儿孙之教育,每逢寒暑假期,均召集就学诸儿侄到其药店习字、读书、学珠算,力戒游手好闲或沾恶习。抗日战争,烽烟四起,大部份儿侄滞留在家,欲走不能,曾于新春佳节组织家庭音乐会,一度时间常聚集拨弄乐器,公对此表示喜忧参半。喜者,诸儿侄友爱知礼,不沾赌博或放荡坏习。忧者,诚恐沉缅于声色,不思进取,遂作七言诗两首,题为《勉儿侄》:
群季怡怡聚一堂, 平章徵羽与宫商,
陶溶心性逢场戏, 切勿闲情累正常。
博奕犹贤况管贤, 休抛诗礼废趋庭,
光阴似宝宜珍惜, 努力还期着祖鞭。
字里行间,充满长者对儿侄辈之勉励、期望、爱护之情。公事亲至孝,老母患风瘫痼疾,长期卧床不起,公晨昏定省,从未间断。
词臣公生八子一女,长子曰孔彰,依次为弥、圭、庸、处、顿、蕴、铭,女曰询彰。繁衍裔孙近百人,且人材辈出,目前已有大学生10名,厅、处、局级干部8名。众裔孙分居于新加坡、香港和国内之北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韶关、龙川、仁化以及本县各地。八子中仍健在者有六男顿彰,年届八旬,七男蕴彰,年已七十有八。公生前少外出,长期乡居,杏林橘井,以终一生,于1956年逝世,享年76岁。 (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