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曾德宜先贤

摘自《古村之声》第26期

 先贤曾德宜,字子君,生于一八八一年十一月初五日,启蒙时,在禄中堂祖辈创办的书斋读私塾五年,略通《四书》、《五经》。一九0五年上捐监生。少时向祖辈学习中医,曾经营过木材京果生意,一九二六年南渡新加坡,做了一回“水客”。一九三0年赴潮州汕头休闲半年,除此外,在漫长的岁月里就是居住乡间业医。
    子君继承祖传医术,是通过自学张仲景的医学经典,及长期临床经验达到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而誉满上下山村的,凡左弼、石田、大常坑、溪上等地有病号家属来请,他都不辞劳苦,徒步前去应诊,可贵的是,诊断处理完毕后,不顾三更半夜,一律婉言谢绝留宿,坚决摸黑赶路回家。塘坑里有位病号,突患急病,生命濒危,经他进行抢救后转危为安,再治疗十天就完全恢复了健康。过后病者专程送来一块“妙手回春”的金字匾。又福建中坑一位姓胡的病号,曾延医多方治疗无效,病情发展到生活不能自理,经子君治疗四个疗程,两个月的时间,恢复健康,能参加劳动了,后举家前来古村敬赠“愈我沉疴”烫金匾一块和丰盛的礼品,以表谢忱。由此可证子君精湛医术一斑。村民看病,一时付不出药费,可以赊销记账,但从不催收欠款。
    子君刻苦勤奋,除探讨医书外,辄博览群书,对唐诗宋词颇有研究,他最崇敬的是同宗曾瑞卿公,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秀才,常诣前领教,受益甚深,现遗下亲笔“手抄本”一本,内有诗、词、联、讣告、祭文等近百首(对、篇),乃是古村客家文化的丰富珍贵遗产。
    在“玉成”药店的柜台旁边,贴有一张“座右铭”日:为人诚实,办事公道,不沾陋习,勤俭持家,以和为贵,让人三分,不为卑弱,爱惜寸阴,视同黄金。对自己严格躬行。他多次劝告乡亲张××戒绝鸦片。同时不顾联襟关系,屡劝张××关掉赌场,以免贻害村民子弟。有一回得知次男维硕聚赌在“万宁堂药铺”(已停业)愤激之下,用扫把痛打一顿,维硕抱头逃窜。
    子君德高望重,每逢宗族发生家庭纠纷时,他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双方耐心劝导,如遇矛盾尖锐的纠纷,即邀请曾瑞卿、锺文苑、锺仁舫、曾日初等有名望的奢老秉公调解,达到双方悦服,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
    谁家有婚姻喜事,都来请他代写红对联,谁家有丧事也请他代书挽联,甚至请他代做“灵屋”。灵屋是历史条件下,办丧事必备的陪葬品之一,姑勿论其迷信的内涵,子君心灵手巧,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凭智慧与构思,一天完成“塑造”一座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楼房”,取名为“清风楼”,两旁写上对联(他自撰的)日:“清都缥缈超尘外;风景依稀似世间”这是子君富有艺术天才的体现。
    子君对母亲笃行孝道,是一个典范的孝子,当婆媳之间筑起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最终达到难以相处的地步,他竟以孝为重,遵母命,毅然挥泪休妻。母亲高耋耋,常卧病床第,他侍奉汤药,晨昏定省,从未间断。1946年正月十八日老母仙游,他痛定思痛,要把丧事办得特别光旺,请尼姑超度,在祖居禄中堂上堂下堂,大门小门亲自撰联,大门联日:“孝道实难言,问视虽常,终觉养劳惭子职;堂阶存旧迹,音容已杳,徒将牲醴祭慈灵”。三月十四日还山,禄中堂披麻戴孝者计四代六十多人,连同宗族亲戚、好友列队为之执绋近五百人之众。绕村二周,葬于银山北侧平山腰,墓地与“玉成”店遥遥相望,亦乃老母生前之夙愿。村民誉为古村近百年来比较隆重、光彩、壮观的丧事。
    子君有许多祖传秘方,也有自己创造的良方,如专治性病的。白浊梅毒丸”、专治眼睛上疗的中草药自配“三苍膏”、“走马牙疳散”、“小儿惊风散”、“ 疳积散”等药剂,因资力有限没有把疗效达100%的良药成批生产,广济群众,实为憾事,其医术仅传授侄子维罴外,后继乏人,成为失传。
    子君生二子三女,即维城、维硕、弿舞、荷英、添娣,其后裔除古村,昆明各有一人外,其余30多口人均加人新加坡国籍。                  (曾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