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村之声》第27期
编者按:
我村旅台乡贤锺锺先生是高级工程师,酷爱文学,当地报刊屡有发表他的佳作。近年又著作《美西游》一书,已出版。
锺锺先生,年届耋寿。其写的《我锺家》一文,虽然说的是锺氏渊源,但对客家民系历史上的南迁,有同样的史料参考价值,现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我锺家》
锺锺
史记殷本记,「(商)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大哥。微,是国名,(今山西省潞城东北)乃启在商的封地。子,是启的爵位,故称为微子启。周武王灭商,立商的后裔微子启于宗(今河南商丘县)以继商祀。启的十三世后裔为宋桓公。宋桓公的曾孙伯宗,到晋国为大夫。他的儿子伯州犁在楚国为太宰,食采锺离,(今安徽凤阳)于是以锺离为姓。(民间神仙故事的八仙,有汉锺离,就是锺离权,姓锺离名权。)传至九世孙锺离昧是楚霸王项羽的大将。昧的儿子接,去离留锺,以后子孙便以锺为姓。三国时的魏太傅锺繇(历史上的书法大家)繇的儿子锺毓、锺会(镇西将军,曾灭蜀)都姓锺。
锺家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华夏民族之一。
华夏民族,在历史上很早便有迁移南方。有些族群成功到达今之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他们祖居地在中原的黄河洛水地区,故号称为河洛人。依当地的语音称「学老」、「福老」。也有不少族群因种种困难而渐式微或甚至淘汰。
我锺家祖先贤公于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即南北朝、宋、永初二年)由江西经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南迁至闽西汀州。
在地理上来说,江西与福建之间有一高山,是武夷山。这山由南略偏东北。在广东称九连山,入浙江之后称为仙霞山。这一连串的高山,有好多个隘口,其中最低的隘口在江西的瑞金和福建闽西的宁化之间。(提起瑞金,在七十年前中国政治史上是鼎鼎大名的中国共产政权最早期的根据地。)由中原一迁再迁的中原族群,便多选这个瑞金隘口到宁化去的。在祟山峻岭之间,水往江西方向流的属江西;水往福建方向流的属福建。想像中,这些南迁的族群,扶老携幼的男男女女,肩上挑的,背上背的,除了老幼病患之外,就是四季的衣服,睡卧的被帐,厨房用具和粮食,或许还有耕种的种籽,全副家档都在身上,当然锄头大刀等等最简单的生产工具也必须携带,尤其是大刀,既可以开山,也可以御敌。因为后面的追兵,半路的土匪,都是这些人最头痛的。他们长途跋涉,一步一脚印的在山岭之间爬行,实在是苦不堪言。好不容易过了隘口最高点之后,开始下坡,终于来到一个盆地,四面环山,树林竹丛新清苍翠,溪水清澈。这盆地说大不大,说小也比三河区的许子村还大,隐蔽的环境,追兵土匪都不来,尤其是当地居民善良和蔼,亲切温馨,给予这些苦难的族群极大的安慰,停下来憩脚安定一下。使病者得医,老人妇女小孩们大家都得到休息,使体力精神都得到补充。
这个盆地名叫石壁头,也即是石壁村。属福建宁化县。这石壁村只是最艰苦困难旅程中的一个休息站,不是长途跋涉南迁的目的地。若干时日之后,体力恢复正常,衣食得到补充,仍需继续努力,步下武夷山向宁化、汀州进发。客家族群此去彼来,川流不息。在石壁村停留的时日虽有短长,但多数都经过这地方。事后人们谈起过去艰困的旅程时,多会记起那段休养生息最值得怀念回忆的石壁村,因之在族谱中都会记入这点。
这宁化石壁村现在经当地政府加以整理为观光地点,为客家民族建立「客家祖地」的大牌坊和「客家公祠」的大屋,祠中有一百多姓的祖先牌位。我锺家祖先的也在其中,前年石壁村客家公祠落成及世界客属祭祖大典,在此举行,吾埔乡贤姚美良先生荣膺主席,主持庆典。中国电视公司大陆寻奇节目的熊旅扬小姐和工作人员一行也到过此地做过约半小时的节目,在五月间播出,使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