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埔北之竹

摘自《古村之声》第28期

 小时候在古村,端午节中午,吃过节日的酒肉之后,人们便允许小孩到溪中,如长圹陂、庵边潭等处去洗身子(即游水),直洗到七月半中元节,那时候古村的溪水清澈见底,游鱼可见,西片的小溪水,还供人们家中厨房饮用。有潮州人来茶阳探究古村的“百味芳”酒为何如此优异,结果之一是古村水好,十分好。
    可是几年前我回古村时,发觉古村的水已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水质之差,混浊得不见鱼虾,更不用说供人家饮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人们在溪边建立了纸厂,纸厂的废水,有化学药品的污染流入溪中。这些工厂,是生产事业,每间工厂都有产品供应市场,每间工厂都养活好几家人,工厂老板都赚钱。赚钱,是天经地义,大家都期望的事。古村的侨领锺卓才先生还以古村有几间工厂在人前表示喜庆呢!
    可惜1996年8月8日的大水灾破坏了好几家纸厂。古村的溪水是否因纸厂停工没有污水流人溪中而改善呢!
    记得六七十年前,茶阳神泉街(以后叫太平路吧!)头的“尿角里”那段有几间店,其中之一是「同泰」号,老板是古村人,卖的货品是竹笪等粗制的竹器,不知这些竹制品维持到什么时候。
现在提到这些竹制品所用原料和古村纸厂所用的都是埔北之竹。
    埔北之竹可以制纸,可以做竹器,是工业原料,是民生之源,可贵的资源,可以养家活口,发展地方的资源。
    最近看到电视上报导:某地产竹,全村男女都投入生产,制造日常家庭用品、饰物,也雕刻竹造的艺术品,也有男用女用的各式各样帽子,供外销,供游客采购作为用物或赠品礼物,花样多得很。为了刻竹,还发展专门刻竹的各式小刀来。那些地方成为观光地区吸引很多观光客,据说每日工资,三五十元是很平常的。有的是家庭工业,专门制造一二种精品,也有几十人的工厂。
    当我看到巧匠把小小一段竹,雕刻成可爱的艺术精品时,使我想到用竹制成的箫笛,一支也卖到百元,原料有限,附加价值,即人们的巧思和人力的价值却甚高。这就是我们山多田少、资源缺乏而人才众多的大埔最为需要的。既不污染溪水,而又生产赚钱,该有多好。
    因此谨建议政府先调查国内何处有这种制造竹工艺品的地方。然后选派手艺巧妙的人士携带摄影机前往学习,学成回家之后开设竹艺训练班,男的女的都可以学艺。然后开设工厂,或在各家各户成立工作单位,大家都有工做,大家也生产,大家都赚钱。使埔北之竹,做最有价值的使用,提供人们最赚钱的资源。
    愿埔北之竹为乡人提供最佳的资源,最佳的生财之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