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的桥

摘自《古村之声》第28期

 古村是盆地,四面环山,大溪自村中穿过,把村分为东片和西片。西片的小水在村中心,和大溪丁字形相交。
    古村,村开宋代,一千多年前便有人居住。有人便有交通问题,于是大溪小水都有了桥梁。以前的桥多是木桥,在溪中挖深下去,埋下大松木做“水底”为基础。“水浸千年松”,松木在水底是不会腐栏的。在水底上架设木架,木架上架五根杉木一排的就是桥梁了。两岸距离小的便直接把五根一排杉木架在两岸,便是桥。
    人们在桥上通过,下雨天路滑,桥也滑,穿着木屐过桥便提心吊胆。村最北在大溪的桥,因为很高便叫它高桥。民国十六、七年时,因为年久,木料开始腐烂,有些摇摆。有心人看得很可怕。有人在一个晚上放火烧掉,木桥没有了。但这座桥上通高坪、大觉、溪上、丰村等村庄,下通太宁、茶阳,是座重要的桥。于是村中父老便组织起来,向外寻求支援。最先由在桥位置上的田地是锺氏十九世祖三典、三赐公捐出来,现金主要是靠募捐,茶阳镇安乐村的华侨以其父戴欣然公名义捐了光洋500元,时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的邹敏初捐了200元。那时,今日古村锺卓才先生还在童年,未能赶上这件公益事业,再加上众多乡亲及热心人士的捐资便把这桥重建起来。是水泥混凝土的拱桥。那年,一九二八年岁次戊辰,因之取名为戊辰桥,到现在已有七十年了,此桥造福乡民,一直发挥它的功能。直到公路另外建桥,且路线提高十几公尺,才代替了“戊辰桥”,现在“戊辰桥”还很完整的在原来的地方。
    建造“戊辰桥”,也把制造水泥混凝土的技术移转过来。东片锡昌楼的锺荫祯先生(近材的父亲)是位非常精巧的人,他运用这最新的技术,在古村公学和洋渭田曾汉庭先生的大屋前用水泥混凝土在河床石壁上建造了一座桥墩,在上面架设桥面。这座桥墩现仍然存在。十几年前旅新加坡的乡贤,大慈善家锺卓才先生把这桥墩加高,上面加钢筋水泥混凝土桥梁。
    自此之后,古村大大小小的桥大部份由锺卓才先生出钱,而张屋的和兴桥则由曾令照先生捐建,东福的济福桥由曾繁图先生捐建,曾德温捐建的是小溪唇桥。家乡的父老出力,全部改为水泥混凝土桥。说到这里我们对热心公益的出钱出力的乡贤修桥施路及各式各种教育、文化、安养的公益事业,内心兴起十分敬意与感激之情。
    这些桥梁可分为两类:一是拱桥,一是桁式板梁桥,都是很好的桥梁。古村的大溪和小水在村里两岸都不高,大洪水来时都可能到桥面。此时拱桥的拱部份便会阻挡水流,减少水流的空间,桁式桥梁便没有这缺点。大溪张屋几年前新建的系桁式板梁桥,可惜桥脚基础深度不够,大洪水一冲,桥脚基础受损,整座桥都被洪水冲掉,实在可惜得很。
    一九九六年八月八日的大洪水,给古村带来大灾害。可是我以为有了一次,便可能有二次、三次,因为产生大洪水的因素还是存在的。
    我谨建议两点:一是乐龄俱乐部前通西片的桥,去年大洪水时,在西端冲开一大缺口。我以为以后再冲开此缺口时,把这缺口改为桁式板梁桥,以增加流水面积,也可减低上游的水位。二是以后改建桥梁时,把拱式的桥改为桁式的板梁桥。而且桁梁的下面要高出两岸,最低限度也要和岸同高,则流水当可畅顺,减少灾害。而且桥上的栏杆能用窗式的当比板式为佳。桥墩基础如不能筑在水底石壁之上,也要做得够深。(锺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