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故园情浓

摘自《古村之声》第30期

 记旅星爱国爱乡侨贤锺卓才先生
    古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它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之东北角,毗邻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据水渠崖刻考证,公元1111年以前,这里就有人居住,历史越千年,他们祖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代代繁衍,代代相传。这里群山环抱,山峦重叠,举目远眺,座座山峰隐约可见,象征着步步高,中间是一个盆地,近2000村民就在这里居住。改革开放的春风叩开了山村的大门,它带来了霏霏细雨,滋润了这块土地,和煦的春风吹开了人们的思维,昔日的古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驰车前往,穿过现代琉璃瓦建筑的“古村门楼”,走过古村村里宽阔的水泥公路,崭新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向右望,古村中学、古村小学、古村幼稚园,金光闪闪的校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三位一体,依次座落,近处不时传来琅琅的书声。向左看,潺潺的溪流上面架起两座钢筋水泥桥,它像彩虹般横卧其间,把两边近两千村民紧紧相连,它像征团结、祥和、幸福;村中心,有壮观的高三层的乐龄俱乐部、古村诊疗所、古村侨联会,它鹤立鸡群,特别引人注目,它是老人的乐园,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道四通八达,全部打上了水泥,人们已释肩挑,喜笑颜开。山村之变化,令邻村的乡民神往、赞叹!同时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古村被县评为精神文明村。
    古村昔非今比,追根溯源,村民众口一词:“功于年逾古稀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其泽被村民,高风义举,口碑永存”。
    事业创辉煌
    锺翁卓才先生,字少群,1922年出生于大埔茶阳镇古村,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有抱负,幼年在古村公学、旅潮小学启蒙,后就读于大埔中学和私塾习古文、珠算。锺卓才先生虽然渴望多读些书,但他认为文化水平固然重要,但家庭并不富裕,还是早些出去做事为好。年长,锺卓才先生在茶阳、汕头从业,先受聘于某商行当司账,继而与人合股经营商业。艰苦的生活和商业上的磨练,对锺卓才先生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嗣后,由于当时政情波诡云谲,前景变幻莫测,锺先生深感生意难做,难以发展,便决心到国外另辟蹊径,毅然踏上了海外新加坡创业之路。在新加坡,他和贺素珍女士一起组织了稳定美满的家庭,贺女士相夫教子,发展事业,她既是贤内助,又是事业上的好帮手,他感到自己有了施展抱负的用武之地,决心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开始,锺先生做鞋生意,小本经营,批发零售,条件非常艰苦,起早摸黑,送货主要靠一辆破旧的单车,至今他回忆起来记忆犹新,现在这辆单车还保存着,以证明创业的艰辛,由于夫妇克勤克俭,悉心运筹,锐意经营,生意越做越红火,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每年参加春秋两次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鞋商进出口总代理。锺卓才先生及时把握时机,稳健地在商场中驾驭着这条航船进军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锺卓才先生鸿图大展,业绩卓著。他先后创办了“建兴鞋庄进出口商”“建兴当私人有限公司”“星马汽车银业有限公司”以及国内外分支企业。他常说:经商做生意最主要的就是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要做好人,要“勤、俭”,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对做生意要以中华文化精髓的“诚与义”待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的人缘信誉极好。这也许是事业卓著的真谛吧!
    在锺卓才先生漫长的生涯里,含辛茹苦,勤俭创业,以至事业有成,财富日增,但他不是贪图个人享受,遗留子孙,而是立志拿出财富的相当部分化作霏霏春雨滋润人间,为祖籍地的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尽心尽力。20多年来,他为家乡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慈善福利、桥梁道路、水利、农业生产等方面建设,慷慨捐输人民币   l100多万元,他的爱乡之心,可谓“梦绕魂牵”,其夫人贺素珍女士生前和其千金锺丽明小姐曾多次讲“卓才一讲回唐山,就好比孩子过春节一样欢喜”。“我父亲在办公室里想的是唐山的事,看的是唐山来的家书,他对唐山着迷啦”。卓才先生的传统美德在侨居国和桑梓受到人们的尊敬。
    锺卓才先生在侨居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为当地社会福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先后荣膺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副会长,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永远名誉会长兼副会长,新加坡茶阳励志社社长,新加坡当商公会名誉会长等重要职务。在桑梓,他深受人民赞颂,不仅如此,在梅州范围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为表彰锺卓才先生对桑梓作出卓越之贡献,表彰先生,以励来者,1994年2月和1997年分别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大埔县人民政府授予他梅州市“荣誉市民”和大埔县“荣誉市民”称号,并应邀参加颁授证书盛会。有诗颂曰:“锺翁高名爱故乡,情系故园上文章;家邦建树洵堪赞,伟绩丰功满梓桑。县镇文明数古村,村容整肃四乡闻;乐龄最享平安福,人事和谐各有文。高风盛德满星洲,故里辉煌算一流;芳躅芳规堪仰止,荣旋佳日拜贤侨”。
    心系强兴邦
    他常说:海外侨胞、华人的地位高低,取决于祖国地位的高低,祖国繁荣富强了,地位也就提高了,我们就能扬眉吐气,理直气壮做人。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强盛,教育至关重要,教育与民族的前途紧紧相连。兴学育才是锺卓才先生殚精竭虑培养后代之期望,为使古村能人才辈出,出类拔萃,世代相传,以达多出人才,为社会服务之目的,这是锺卓才先生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创举。
    杜甫诗云,“露从今夜归,月是故乡明”这一千古绝句道出了世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早在一九七五年,他回中国参加秋季商品交易会后,邀请乡人到广州相聚,共话桑梓,其间问到古村之教育情况,他思想上就构思着要在桑梓建一所崭新的中学,以培养人才,他首捐70多万元作为兴建古村中学的启动资金。但那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阴霾未散,极“左”路线横行,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宝”的背景下,当地同意接收侨胞捐款建中学,无疑是同当时的政策背道而驰,因而,至使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古村中学校长、茶阳公社分管教育的领导以接受华侨捐资的名目为由,被县通报批评,被批评的各级和学校领导还要检讨。锺卓才先生聆讯这一情况,为桑梓兴学育才立志的满腔热情,顿时化作疑虑和困惑。他沉思,他要呐喊,难道捐钱兴办中学这也有罪?难道中国就这样穷下去吗?他反复惦量着,自己是炎黄子孙,兴邦办教育没有罪,他抱着爱国爱乡之心,他发誓,他不但自己出资,而且要发动古村的海外侨胞出资,建起一座中学乃至小学、幼稚园,为兴邦兴学育才贡献出自己绵薄之力。
    捐资兴建中学。古村中学是一所山村初级中学,开始时校舍规模小,小学带初中,名堂叫附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锺卓才先生自1975年始,不改初衷,矢志不移,廿多载他和海外乡亲倾心尽力为中学的建设出钱出力。锺卓才先生先后慷慨捐资近300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中学,里面有教室、实验室、礼堂、亭榭、师生宿舍、图书室、运动场等配套齐全的设施。校园环境幽美,树木成荫,繁花似锦。多年来莘莘学子学有所成,走向高等学府者,大有人在。
    捐资兴建小学。由于古村小学原来是庙宇为基础,根据需要而建成的土木结构楼房,年久未修,岌岌可危,师生很不安全。1994年,锺卓才先生又倡议重建古村小学,其个人捐资近60多万元,他的行动得到了旅外乡亲认同和支持,共集资70多万元,完成了重建工程。目前1400多平方米的校舍重放光彩,以雄伟堂皇,崭新的面貌矗立于古村的银山之麓。
    捐资兴建幼稚园。1995年锺卓才先生又亲自牵头和谢新英女士、江井英女士一起共同捐资兴建古村幼稚园。它标准较高,园内绿草成茵,活动场地和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活灵活现,孩子们天真活泼,笑容可掬,使人感到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孩子们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为上小学打下良好基础。不少参观者评论:山村有这样高标准幼稚园,恐怕就全县农村管理区一级来说是独一无二了。至此,古村形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一体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教学环境、设施、管理、质量在县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为全县教育事业开辟一条新路,成为全县尊师重教的新村。
    锺卓才先生除为办学奠定基础外,还为古村中学、小学、幼稚园设立了奖教奖学金,奖励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并对家庭困难难于上学的学生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完成其学业;为民办代课教师工资偏低给予适当的补助,使他们安心乐教。锺卓才先生在为古村教育事业操心的同时,又以毕生所能,尽自己之力,还在本县的大埔中学、三河中学、华侨中学等多间中学及左弼、乌石等多间小学慷慨捐资。
    泽润故乡人
    锺卓才先生不独慷慨捐资建设桑梓,尤为可贵者,乃是事必躬亲。10多年来,其寄回桑梓的信件竟达170多封,每封信均影印数十份,分寄给海外有关乡亲,问其何意?曰:“此非炫耀我卓才之功绩,而是引发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建设美好的家乡”。其爱乡情殷,跃然纸上。为民造福之盛德在古村来说,可谓史无前例,绝无仅有。
    多年来,锺卓才先生一直心系敬老爱民,他的美德,誉驰遐迩,有口皆碑。他一生抱着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爱幼的光荣传统之宗旨,情系故园,心怀村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人长寿者越来越多。古村2000人的小村,已有3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为使他们能够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之目的,自1985年始,他先后捐资8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三层混凝土钢筋结构,建筑面积达1252平方米的乐龄俱乐部。内设阅览室、棋艺室、图书馆、迎客厅、电视录像放映厅、会议厅、健身室等设施,作为老人学习和娱乐健身的场所。乐龄俱乐部理事与会友不负先生厚望,同心同德,无私奉献,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镇各级有关单位的表彰,乐龄俱乐部成为精神文明的先进单位。1991年,在全国“老同志先进活动室”的评比中,乐龄俱乐部荣获全国十名“特别奖”之一的殊荣,成为全国老同志活动的先进单位和学习楷模,广东省和梅州市及县、镇有关单位领导先后专程前来祝贺,县有关单位和各镇都先后组织宣传、文化部门及管理区主要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为使古村老人健康长寿,锺卓才先生又于1988年捐资10万元兴建了一座三层的古村诊疗所,为老人治病免收诊费,他就是这样周到地为父老乡亲着想,办好乡村保健事业。与此同时还捐建了侨联会,在二、三层设置套房、卫生间、热水器等,设备齐全,有利于接待旅外侨胞,为旅外侨胞提供方便。古村干部亦重视做好侨务工作,把侨联会办成“客至如归”的华侨之家。
    更有甚者,锺先生尊老敬老还表现在他对全管理区300多位老人的关心,他不分姓氏,不分村落,逢年过节,均能得到他馈赠的“敬老金”,对于为村里办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士,则每人发一份“奖励金”,以资表彰和鼓励。锺先生此举充分发扬了祖国敬老之光大,又激励了后人以贤能之义举报效家乡。
    先生温良恭俭,宅心淳厚,乐善好施。乡亲或贫病交加,或天灾人祸,或有求助者,均予周济,泽被所至,颂声载道。1996年8月8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由于遭受十号强热带风暴袭击,古村受到空前未有,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灾情尤烈,损失惨重,房屋、田园、桥梁、道路、水利设施破坏极为严重,就连根深叶茂举天华盖的百年大榕树也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造成七人死亡。卓才先生获讯,忧心如焚,寝食不安,除立即捐助款项、粮食赈济灾民和对死者家属惠于抚恤金外,还频频与马来西亚、港澳台、加拿大、美国等地乡亲电话联系,动员他们为家乡救灾和恢复灾后生产出点力。短时间内,共发动募捐30多万元,粮食二万多斤,为灾民重建家园打下了物质基础,为灾民生产自救树立了信心。他不但为家乡救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对其它灾区的灾情亦关心备极,在新加坡社团活动中,也为筹措救灾资金带头捐款。
    总之,锺卓才先生只要能够做到的都乐于帮助。村民发展生产,镇敬老院建设,完善镇卫生院设施,桥梁和其他各项公益事业……他的爱心,他的行动,泽润故乡人。
    锺老虽年岁已高,而他仍然照常上班办公。他腰板挺直,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清晰。他表明,我热爱自己的祖国——新加坡,又尽自己所能为故园多作贡献。同时,他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桑梓。他认为:“人无长生不老,而金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曾多次表明心迹,谓其还健在,就拟将自己的部份财富设立“基金”,并立“遗嘱”,等“百年”之后,对家乡福利事业,家乡各项建设继续作贡献。他的爱心超过了其生命的“极限”。
    锺卓才先生热心桑梓的仁风义举,高尚的品格,在人们的心里树起了一座丰碑,这丰碑是那么高大,那么气势磅礴,它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老当益壮的锺卓才先生还在奉行自己的人生哲学:“为桑梓多作贡献”。   (锺雨 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