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巡礼

摘自《古村之声》第31期

 大埔县茶阳镇的北面,有一个小山村,名叫古村。历史上就很有声望,近二十年来显示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有了更大的知名度。不但旅居海内外的古村人络绎不绝的回乡探亲祭祖,而且引起了不少社会团体慕名前来访问观光。
    雄伟的古村门楼
    从茶阳驱车北行,半小时即可抵达古村水口松山子坝。看左边的山峰酷似一只雄狮,瞧右方的山头好比一只大象,故村人称为狮象把水口。而今鲜有行人去注意这一景观了,因为在附近的魏峨雄伟的“古村门楼”,这座门楼是由旅港澳乡亲锺集柱、锺巨柱两位先生合资建成的,楹联及古村的字体放射出金色灿烂的光环,现在已经成了新的景观,见到这座“古村门楼”就意味着已经踏人古村境界了。
    银山之麓的文化区
    远离村民生活区的银山之麓成了文化区,有“古村幼稚园”、“古村小学“、“古村中学”等,组成普及九年一贯制的教育体系。文化区在背靠银山,前临溪水,山青水秀,空气清新,鲜花盛开,环境幽静的地段。“古村幼稚园”创建于1991年,扩建于1997年,是由谢新英、江井英、贺素珍三位女士及侨贤锺卓才先生捐资建成的,扩建后添置了玩具设施,新置25张小床,解决了村民为农活、家务的后顾之优,更重要的是培育新一代幼童茁壮成长。“古村小学”旧称“古村公学”,追溯民国初期,当时风华正茂而有新潮思想的锺省我先生,有志废除私塾,创办新型的学校,付出了毕生精力;既要与封建势力作不懈的斗争,又要为筹集资金而四处奔波,经过艰难困苦才创立了“古村公学”。并且亲自物色优秀教师,执行严谨治学精神,终于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被誉为大埔四大名校之一。八十多年来,培养了不少人才。1989年热心教育事业的侨星锺卓才先生,倡议集资重建新校舍,由贺素珍女士捐建一座教学大楼,赖荣兴先生、锺集柱先生、赖金升先生、锺琏珍女士各捐一间教室。国内外乡亲也纷纷捐款。新建了大礼堂、教职工宿舍、食堂、运动场、三层美观的大门楼‘添置教学设备等,一座设施完善的“古村小学”焕然一新。卓才先生还专门设立教学奖励金,目的是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因而逐年都取得考评的好成绩。现在的二楼设立了“锺省我纪念室”,颂扬他的创校丰功。在大礼堂树立一块“碑记”主要是记载锺卓才先生建新校的伟绩与祟高精神。“古村中学”是1982年建校的,还是这位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侨星锺卓才先生倡议筹资创办的,开始是民办中学,通过八年的努力,争取到由民办转为公办。虽然增加了经费来源,毕竟有限。逐年的增加教学设备,扩充教室,改善师生的住宿条件,完善运动场地与设施,辟单车房、设立营养食堂等等,不但完全由锺卓才夫妇慷慨解囊,而且亲自规划督促襄成,使“古村中学”更加雄伟又壮观。卓才先生又设立奖教奖学金制度,加上实行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学生已达到300多人,都是来自古村、大觉、左弼、茅坪、恋墩五个管理区。10多年来,从升学率达到96%以上,就是高质量的证明。
    苟麻坵的变迁
    提起苟麻坵来,多少年来都是大片田滕隔大小不一的稻田,民国年代,每到冬季收割之后,都要搭起戏台,演出几夜汉剧(大班戏)或傀儡戏(木偶戏),充实一下收获后的文娱生活。上下三村的村民都会赶来凑热闹。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同样会措起舞台,迎来话剧团的话剧公演,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性,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那时的苟麻坵是传播文化艺术的阵地,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今日的苟麻坵连名称已经被人们遗忘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已经成为古村的黄金地段、经济繁荣的中心,公路交通的枢纽,一条商业街,有供销社,农村信用社,个体经营的百货、土杂、饮食、医药、理发、缝纫、服装等商店,有猪肉、牛肉、水果等摊位。还有卫生院、电影院、车辆修配站、修鞋、缝补等,已经具备乡镇企业的雏型,极大的满足了村民生活、健康的需要。
    由于侨星锺卓才先生关心村中的老人,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安度晚年,又一次倡议创建“古村乐龄俱乐部”,发动了海内外古村人捐款,他自己又出巨资,并亲自规划督办。从而调动了离退休老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担任俱乐部的一切事务。为古村近300位老人办实事。1986年落成后,在短暂的七年里,真是好事联台、成绩卓著。培训了“八音锣鼓吹”班子,凡婚丧喜事登门演奏。由锺式彰主编《古村之声》(1-10期原名《家书》)至今仍定期编印,以沟通信息,报导乡情,深受海内外乡亲及亲朋好友的高度赞扬。其他的好事多多,不胜枚举。1991年在全国大连召开的老人活动讲评会议上,“古村乐龄俱乐部”,被评为全国10名特别奖之一,省电视台专程来采访,新闻媒体广为表扬。
    “古村乐龄俱乐部”内设文娱室,电视室,录相室,办公室,图书室,接待室等,每天都有不少老人来娱乐或看报刊,甚至青年人和学生都来借图书。九十年代,相继建成“古村侨联会”、“古村诊疗所”。还规划建“古村商场”,展望未来,这个黄金地段大有发展前途,明天必然会更加美好。
    风景这边独好一科头
    如果站在杨寨伯公附近的公路上,举头远眺,在东山的半山腰是“风景这边独好”的科头。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林,在白云掩映下,隐约可见错落有序的房舍,真是风景如画。油然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不过现在上科头倒不是石径了,而是用水泥砌成一级级的台阶了。欲知科头真面目,从大夫第左侧拾级而上,走完九十九级台阶,就到了科头—“德馨堂”大门,走进大门登上几级台阶就要穿过天井,接着跨入厅堂,再下几级台阶,又是天井,厅堂,迁回曲折,周而复始,台阶的级数一个样,天井,厅堂大小同一规格,简直如同走进了迷宫。原来这是遐迩负有盛名的九厅十八井的民居,既具有古村特殊风格,更富有客家特色的东方古建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有专人负责清洁、管理工作,整个堂屋处处整洁,真不愧为古村一颗璀灿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科头还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在当代新加坡著名侨领锺卓才先生,现任大埔县委常委锺校柱就诞生在这里。
    今日的戊辰桥
    由古村往北行,在龟石田一拐弯就到了戊辰桥。远在1928年的戊辰年,村中热心公益事业的先贤们,决定在这里建筑一座水泥桥和凉亭,向海内外人士进行募捐,由汕头市一家营建公司承建,动员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以高质量高速度来完成,命名为“戊辰桥’种“纪念亭”。这样就大大地方便了行人,特别是挑担子务农的妇女们,可以舒坦地在此休憩,唱支山歌,恢复一下疲劳。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力发展交通,五十年代就修筑了一条茶阳至丰澳林场的公路,桥与亭也就完成了光彩的历史使命。不过,戊辰桥靓丽风光依然不减当年婀娜多姿的风采,还能吸引游人,不妨倚桥观望前方,汹涌的溪水,绕过狗伯公的弯道,冲击着乱石激起层层浪花从桥下奔流而过。溪水的岸畔,青松翠竹覆盖着山岗,右岸有一条宋朝政和元年开凿的圳坑(水渠),流淌着一股清澈的圳坑水,从这里流向古村,灌概百顷田地,对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念亭”里有10块捐款人的芳名碑,保存完好无损,碑上的芳名中多少人早不在人世间了,然而芳名却流芳百世,这就是建桥亭的历史见证。总之,戊辰桥娇烧多姿的景观会使人陶醉,是双休日的好去处。
    “世外桃源”—余叶坑
    联接戊辰桥约一公里外,溪对面就是余叶坑。没有桥,只能踩跳石而过去,整条坑长约三四公里,古村管理区辟为林场,搞承包制。坑面约有三四米宽,流水清澈见底,水质特别优良,无污染,喝上几口,清凉可口,泌人心脾。水源来自福建三层岭,沿坑水中繁殖着石螺子,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有一处流淌着一股小坑水,形成小瀑布。整条坑的山岗上有年轮长的茂密松林,也有10来年新植的衫树,错落有序而又层次分明。山麓遍地都是自然生长的蕨菜,日本人视为山珍,云南省每年加工制成干的出口。此外还有满山遍野的山花和室内装饰的常青植物。走到坑的尽头,建了几间土基墙楼房,承包人开辟了大片土地,培育着大量的杉树苗,在山坡上种植香蕉、桃、李、梅、柑多种水果,栽种茶树,饲养着鸡、鸭、兔、猫、狗。这里空气清新,处处鸟语花香,风景幽美,绚丽,环境十分幽静,恰似“世外桃源”,身处此境才算是真正回归自然啊!
    怀思道的风景线
    散石是个自然村,高踞在半山间,处处是羊肠小道,一出门就要爬山越岭,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深感行路难,只有旅居新加坡华侨赖荣兴先生在事业上兴旺发达,怀着身在国外,心系家乡的豪情,于八十年代独资修建一条怀恩大道,同时在大道上分别建筑锦森亭、幸福亭、怀恩亭三座凉亭,构成了凉亭风景线,改变了行路难的境况,村民称便,假如走累了,可以在亭中休憩乘凉,遇天雨时可以避风雨,还可以在亭中俯瞰鹧鸪石的梯田,圹头山的茶园,小桥流水的美景,舒展一下胸怀。三亭的楹联充分表明了赖先生怀念亲恩献孝心的祟高品德。九七年赖先生再捐资40万元修建一条接通古村的公路,经县公路局勘测设计,正在动工修建之中。公路竣工后,那就彻底结束了散石村民行路难的历史。并且对发展散石经济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奔小康大有希望。
    无限风光在顶峰
    洋渭田的背后是洋梅岽,山不算高,却能欣赏无限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大开眼界。有一条攀登的捷径,就是沿着鸡罗坑的石径登上西水伯公岗,再顺山脉攀登到洋梅岽顶峰,环顾四周尽是起伏的山峦,苍翠的层林,俯瞰群山环抱的古村、神奇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一副“江山如此多娇”的画面,可以尽情欣赏。蜿蜒的公路网络向村中四方延伸。两条曲曲弯弯的大溪小溪穿村而来,在富兴桥(原卫红桥)下汇合后流向茶阳的汀江。公路和溪水相映生辉。一座座新楼耸立在东西两片,特别夺目耀眼。公路上各式各样的车辆在奔驰,仟佰田园如同一块块绿色的地毯,用望远镜还可看到古村最高山峰风波嶂,只因登山难,少人去攀高罢了。(曾维持于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