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村之声》第32期
昔日荒山僻地,今朝新校矗立。
爱国侨胞创功绩,群策群力辅相成。
勤教勤学新风树,为国四化育新人。
古村地处茶阳边陲,山川壮丽,扼丰溪、大觉、左弼、茅坪之咽喉,形成交通枢纽。村民勤俭谆朴,注重文化教育,有文化乡之称,目前博士、硕士、大学生、高级职称者大有其人。过去村中仅有完小一所,历来学子升学深造,须往茶阳或埔北中学就读,极为不便,不少家境贫寒者,为此辍学,良可叹也。
公元一九七六年,旅新加坡侨贤锺卓才先生,独具胆识,热心教育,好义急公,考虑形势之发展,深感兴学育才,刻不容缓,遂联合爱国侨胞锺报材、锺旺材、锺诵文、锺异材、曾德温先生等,建议集各方力量,合建一所初级中学,其本人率先慨捐巨资,以为首倡,海内外贤达,感其热诚,纷纷响应,踊跃输将,首期集资人民币51220多元。古村干群一呼
百应,鼎力支持,择村口银山之麓为校址,位置适宜,水绕山环,诚为乐育藏修之胜地,於是群策群力,献工献料,披荆斩棘,兴工建校,一九七七年春,一座石木结构的校舍落成,规模粗具,定名古村学校,隶属古村小学所辖之初中班,是年秋,正式招生上课。为解决师生食宿,锺卓才先生于一九七七年秋,又斥资兴建上座土木结构之平房及厨房、膳厅,一九七八年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展,学生来自古村、大觉、丰溪、左弼、茅坪、恋墩、太宁等地,开设三级共六个班,学生人数剧增,一九八二年春,锺卓才先生伉俪荣旋故里,遨请各级首长、嘉宾、海内外侨胞乡贤,为新校举行落成庆典,盛况空前,群情兴奋,由于各级政府的关心,锺卓才先生伉俪大力支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规模不断完善,设备不断充实,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九八六年四月,经大埔县人民政府批准,把古村学校(附中)正式纳入全日制初级中学,定名为大埔县古村中学,并准予独立招生,对学校转制,锺卓才先生伉俪极为振奋,更全力以赴,为古村中学的校舍建设,各项设备的充实,再次慨捐巨款,且不辞劳苦,千里迢迢,频频回国,亲临视察,先后把上座原土木结构的平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师生宿舍。斥巨资,架水管,引来覃捞坑的清泉,使师生饮上甘甜的矿泉水;修校道、校坪,改变了昔日雨天泥沙流,晴天黄尘飞之弊。一九九六年兴建之锺卓才科教楼及锺卓才运动场,规模居全县农村初级中学之冠。为奖教励学,激发师生勤教勤学质量登新台阶,卓才先生捐助奖学奖教金,近年来,毕业生升学率均居本县同类型学校之前茅,进入各类重点高中、中专者,不乏其人,参加各类知识竞赛获奖者屡见不鲜,一九九四年全国初中化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夺得全县一等奖,梅州市二等奖,全国三等奖,真是山中出凤凰,为古村中学争得荣誉。
笔者在古村中学任教近二十载,目睹古村中学日新月异,一座规模不小,设备完善,环境幽美,教学秩序良好的初级中学,巍峨屹立于银山之麓,引来萃萃学子,送出批批人材,二十年来的历程中,锺卓才先生伉俪,为古村中学兴学育才,可谓花了不少心血,捐资已逾百万元,其功绩昭著,众口皆碑。近年来,还得到赖荣兴、锺安柱、锺喜生、锺强柱、锺汀文、锺储文、锺淼材先生等爱国侨胞、台胞的关心,捐资赠物。深信古村中学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海内外热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必将蒸蒸日上,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郑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