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戊辰桥

摘自《古村之声》第35期

 古村北向约一公里,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拱形桥梁——戊辰桥,其前身是木质的“端阳桥”,由于是木桥,每遇山洪暴发,辄被洪水冲掉,或夜行人遗下火种(当时农民尚未使用电筒,夜行一般点燃松光和竹子作照明)而被烧毁,时令行人裹足。此桥地处交通要道,南下太宁、茶阳,北往大觉、丰溪以至永定,行商、肩挑者每日络绎于途,对交通十分重要。古村先贤们有鉴及此,遂商讨建桥计划,并组织班子,经理人有锺柏澄、锺词臣、锺基然、曾玉亭、锺子澄、锺子亭等六人,经过多方筹集资金,于1928年(戊辰岁)动工兴建,至1929年竣工,以戊辰年开建,便    名为“戊辰桥”,迄今已历72年了。
    承建“戊辰桥”工程的是汕头保华工程公司,材料是用桶装的士敏土(水泥)和钢筋、沙、石,这是古村第一次使用士敏土。笔者儿时曾去工地槌石子,可得几个铜板买零吃,当时秤石子的是背坑马伯(锺锡马),他使用大钩秤十分娴熟,装石子的畚箕一上秤钩,他把秤砣往下一滑,便大声叫多少斤,另有一人记数,看来使用大钩秤也有绝招。施工期间,能看到先贤锺词臣、锺柏澄经常到工地检查施工情况和解决问题,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一直印在我们的脑子里。
    “戊辰桥”竣工后,在附近建一纪念亭,也是钢筋士敏土建造,桥、亭相映成辉。道路从亭中穿过,亭内两旁有长条士敏土坐椅,供过往人憩息之用,亭之正面竖有捐资者的“芳名碑”,其侧立“戊辰桥记”一方,都是花岗石镌刻的,正面上端书写“善与人同”四字,对面有一大窗,上端书写“宠辱皆忘”,大窗两旁之对联:“载酒来游,如此一角溪山尽堪钓采;停鞭暂驻,纵遇片时风雨也合勾留”。亭之南门对联:“此地有人题柱去;诸公学佛布金来”。北门对联因年载悠久,已模糊不清,难以辩认了。纪念亭内外之对联、横额和“戊辰桥记”之撰写,均出于先贤锺词臣之手。
    纪念亭内宽敞整洁,村人樵采、耕作经过此地一定要坐下歇息。当时顺常楼的杰伯姆(锺杰贤妻)看到来往行人如鲫,便在亭内摆起木板经营茶点、香烟、酒类、糕饼、水果、饮料等,生意颇为兴旺,笔者儿时曾结伴前去光顾,饮“屈臣氏汽水”和大埔有名的“唐德兴花生”等,至今记忆犹新。
    戊辰桥经过72年的风吹雨打,无数次的山洪冲击,至今犹巍然横跨南北两岸,雄姿不减当年,可见当年施工、用料之认真,质量之坚固。翻阅仅存的戊辰桥《徵信录》,对建桥集资募捐之面广,募捐者工作认真负责,主事者处理财务之清廉,确实令人赞叹。据统计,建桥捐资达1517人(含单位、商号),遍及国内各地和东南亚各国,总收入大洋(银元)六千八百六十五元一角六分四厘,建桥总支出为六千八百一十二元四角二分二厘,结余银元五十二元七角四分二厘(注明该款存泰记号),正是:“丰功伟绩欲颂谁,出钱出力千百户”。而先贤们的无私奉献,财政分明的细致,足可作为后人的楷模,现将“戊辰桥记”附下,读之可以了解建桥前后的概况:
    “桥名戊辰纪始也!夫吾乡矫柏冲之有桥久矣,其名端阳,又尽人知之矣,而胡以戊辰名?曰:昔之桥木桥也,木则数年或十数年而一易,或洪水漂流,行人失火,不越月不经岁而再易,故昔之桥以木易木仍其名可也,今之桥则合士敏灰与铁与石为之,桥址虽同而取材之坚固,设计之久远则不同,且其募金之广,费金之多,自有端阳桥以来累筑之代价,或不及戊辰桥筑费之巨而且艰者,碑以志实,固宜以创建斯桥之年之戊辰名之,以纪始而信后也。由此而上溯溪源,下达埔邑,相距四十里有奇,相传昔人往来于此四十余里之间者,凡涉水三十六处,乡先辈凿山通道,夷涧架梁,不知努力若干人,历时若干世,驯至今日熙来攘往,大道荡平,欲问褰涉津律途而沧桑变换,不可复识矣,美哉!前功无徵不信,此同人所借为殷鉴也,而况斯桥之建,非一手一足之烈,乃群策群力之功,无风霜剥蚀,水火湮毁,屡易不胜易之苦,作始于戊辰之春,告竣于翌年之夏,需男女工若干,斥金几千几百,簿籍漫衍,即今当事尚难一一省记,若更阅数十百年,则某也建议,某也赞同,某也巡工,某也理事,某也驰驱以劝募,某也踊跃而解囊,时过境迁,孰能道其彷佛者,又乌可如数百年前乡先辈之凿山通道,夷涧架梁,至姓名事实湮没于后世哉,爰濡笔而为之记。”
                                  (适观、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