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漫话古村的“德馨堂”

摘自《古村之声》第38期

 古村东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古老的楼房,叫“德馨堂”,此屋是土木结构,按地形高低构筑,最顶处是半圆形的围屋,因而整座房屋高低有序,错落有致,远看犹似一幅美丽的画图。
    德馨堂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是锺氏十八世祖均亭公所建,迄今已近三百年的历史。屋内有大小厅九个,天井十八个,故称“九厅十八井”,屋之右片有一大厅,是主人接待来客之处,叫做“官厅”,厅内墙壁挥有前人书写的对联和条幅,显得典雅、庄重,屋之最下层有一处暗间,是为战乱兵燹时作短暂避难之所,暗间又叫“世下间”,一般不易发现。屋之右旁有一山窠,叫“萝卜兔窠”,该屋处于窠口,因地而名,又叫“窠头”。于是,“窠头”成为德馨堂的代称,人们只知有“窠头”,而不知有德馨堂者。
    该屋建于半山腰,从村中拾级而上,计有108级始到达大门,大门门楣写有“翰藻流徽” 四字,用笔沉厚稳健,苍劲有力,雄浑洒脱,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无可考证。从大门再登十八个台阶到顶层之围屋,整座楼房共有房间六十多只。近十多年来该屋廿五世孙、旅港之锺集柱先生出资指定专人负责德馨堂公共场所之清洁卫生和浇花。    萝卜兔窠之泉水清冽可口、水质优美,窠头人家均饮用此甘泉,八十年代初,该屋廿四世孙、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捐资建一蓄水池,并安装铝管到各家户,因而用水十分方便。
    德馨堂在清代道光年间出了一秀才(一说是廪生),名叫锺梅先,字雨农,据锺氏族谱记载,梅先考取县学第一名案元,府又考取案元。梅先博学多才,但仕途不顺,仅当过广州府“幕府”多年,故有“家乡风水由来薄” 的诗句,他遗下诗稿上千篇,落在埔邑名士邝衮臣之手,邝对该诗稿很欣赏,珍重保存,不肯轻易示人。20年代末,先贤锺省我为梅先遗著不致湮没无闻,遂向邝衮臣借出诗稿进行整理,由先贤锺达云和演彰缮正付梓,印刷费由旅穗之同乡邹爱孚先生赞助(邹是长治党坪人)。诗集编成上下两册,叫《菜根堂诗集》,笔者在古村公学就读时,锺达材老师曾选授两首,其中一首是咏德馨堂的,虽时过六十多年,但尚能依稀背诵:
    家住东山东,一椽破茅屋。门前两株桐,杂以松与竹。
    楼下俯寒塘,菜根香簇簇。闲扫阶级云,时看峰腰瀑。
    树梢瓜壶悬,墙荫桔柚熟。同居十余家,地隘不局促。
    溯业自高曾,诛茅此卜筑。遗规幸尚存,愚耕贤者读。
    诗人对故居的描写真实朴素,读之琅琅上口,好似诗中有画。《菜根堂诗集》的编印已历八十个春秋,然战乱频仍和历史原因,已散失殆尽,先贤锺省我为梅先遗作不致湮没的良好愿望和苦心,亦付诸东流,诚令人扼腕叹息。
    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旅星爱国侨领锺卓才先生,旅港之企业家锺集柱先生,曾任广西柳江县人民法院院长的锺顺英(已离休)和现任大埔县委常委的锺校柱先生均出生于德馨堂,此外,毕业于大学专科、本科的大学生亦大有人在。德馨堂经近三百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建筑显得破陋剥落,八十年代卓才先生捐资数万元进行修葺,使古老的建筑焕发了新貌。(适观、调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