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村之声》第40期
古村在五十年代以前,每逢新春正月,素有迎灯的风俗。当时全村有锺、曾、张三姓,而有迎灯的是曾姓和锺姓。曾家迎灯日期定在正月初十晚,锺家则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张姓有上灯,不迎灯。
锺家迎灯的规模颇大,灯的式样多,有三角、六角、八角形的,有长方形、扇形、圆形的,还有桃形、白菜形、花瓶形等各式各样的折子灯及九龙灯、“猪槽灯”等等。灯子下面挂上用各种色纸挤压的“鸡钦皮”皺纸串成的花拖,以增加美感,灯子的数量也多。每屋制灯一般数十至百余只,有的制二百多、三百多只,一架灯子为七只。因而迎灯时,其阵容达一公里多长,其中有高低不一,一二十架的九龙灯间隔厕于其间,十分壮观。九龙灯是用七、八米至十多米长的大桂竹为竿,每隔40~50公分凿一孔,每孔横穿一小竹棒,竹棒两端各系灯子一只。竖起后最高的有灯子23托,一般八、九至十余托,最高的九龙灯需有壮汉两人掌擎,竹竿往后微倾,后面另一人执竹丫打撑,慢慢行进。九龙灯要停留或换蜡烛时,平放于备用的支架上。
“猪槽灯”是用木制的框架,呈长方体,可拆可装,因状似喂乳猪的猪槽而名。猪槽灯制作精细,工序多,又要善于绘画,因此,不很普及,每年仅有大夫第、诒谷堂(源隆)、锡昌楼、光裕堂能制作此灯,偶尔馨桂堂(双堂屋)的锺细曾也曾制过。制作此灯,首先把灯框的正、背面糊上白纸。正面绘上水彩画,背面则书写屋名或其他字句。正面的水彩画用0.5公分宽的银皮纸条(银皮纸是单面银色,必需用两张糊裱,晾干后裁成0.5公分的纸条)按彩画的线条糊粘,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全部糊粘完毕,再用纱纸复盖,然后涂上桐油。画面则清沏如镜,装框成灯,内燃蜡烛。显得明亮华丽,观灯者驻足欣赏,喷喷称奇。
各种形式的灯子制好后,正背两面分别绘上彩画和字句,当时的锺达材擅画梅、兰、竹意笔画,既快又好,很多家户请他画画。锺调柱善画菊,技艺也高,但速度缓慢。灯子的字多是吉利的句子,如:财丁兴旺、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国泰民安等等,还有写“火树银会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山村一夜斗灯光、天上星河地下忙”、“良辰美景”,“琴书二美、灯月双辉”,“春宵一刻值千金”,“不夜天”等有诗意的句子。
元宵节晚迎灯,有一定的程序,锺姓有五大房,元宵节晚饭后约六时许,各房的灯子先迎到私词拜祭先祖,然后等待锺氏宗祠桂林堂放统为号,铳声一响,各房的灯子迎到锺氏宗祠集中,一时,各路的灯子犹如火龙,伴以锣鼓缓缓行进,高低不一的九龙灯间隔其中(当时还没有电话电火线,九龙灯可通行无阻)灯光闪烁,锣鼓喧天,间扦燃放鞭炮、火箭、花筒,十分壮观。各房灯子到达宗祠桂林堂周围的空地和稻田扦停,尔后,在祠内举行三拜九叩首的祭祖仪式,祭毕,在祠外燃放烟花火焰、火箭、鞭炮,热闹异常。约11时许,各房灯子又起动,按长、二、三、四、满房顺序,沿村南的古村桥、洋渭田、小溪唇、案背迎往“肇基堂”老祖祠。先行的灯子到达“肇基堂”了,满房的灯子犹在桂林堂未起步,可见灯子数量之多。在“肇基堂”祭祖后,各房灯子依次返回各家各户,各家各户都燃放鞭炮接灯,鞭炮声此伏彼起,响彻云霄。迎灯结束后,各家各户将备好的各色腊料、酒肉、甜 、粉面等招待前来看灯作客的亲戚朋友,叫“吃灯酒”。兴尽始休息,时已凌晨一、二点钟了。
锺家迎灯用的蜡烛,是上祖购置的田产,叫“蜡烛会”,轮流耕作,其收益作为每年元宵迎灯供应蜡烛之用,当时蜡烛用牛油为原料,叫“牛油烛”,一支可燃二至三小时。至于制灯的材料主要用纸张和竹篾,正月初五日过去,青少年便上山砍毛竹,请竹工破篾子,(锺芝文很擅长破篾子),然后人人动手制灯,至正月十四日全部完成,十五日把灯子安装于竹架上,做好迎灯准备。有些年份,对灯子进行多、高、靓的评比,最多的都落在上新屋(联馨堂)、双堂屋(馨桂堂),最靓的不是诒谷堂(源隆)就是大夫第(主要是“猪槽灯”“札纸灯”),最高的九龙灯是窠头德馨堂独占鳌头,年年如是。有一年元宵,锡昌楼的锺荫祯和光裕堂的锺美彰,他们心灵手巧,利用时钟机械装成“鸡公砻谷狗踏碓”和人物吃面的情景,叫“装景”,围观者甚众,连声称赞真巧!真巧!诒谷堂的锺梁材也曾搞过用留声机内机件“装景”。
古村锺曾两姓迎灯自50年代以后,就消声匿迹了。1986年丙寅岁,旅星侨领锺卓才先生返乡度元宵,拟重温迎灯的盛况,建议全村锺曾张胡四姓于元宵晚统一迎灯,并赠予各家户制灯之费用,因而于1986年全村各姓集中迎灯一次,但灯子的式样和数量比之过去大大逊色,九龙灯仅有一架,“猪槽灯”则已绝迹。尽管如此,也非常热闹,笔者曾以“丙寅元宵迎灯”为题,作小诗二首记其盛况:
明灯万盏绕村行, 处处琴箫鼓乐声。
佳节元宵春意闹, 群星璀灿下凡尘。
升平盛世万人欢, 淳朴古风今始还。
火树银花天不夜, 多姿灯景并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