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村之声》第41期
我们客家民间,素有放铳的习俗。
传统的“铳”都用生铁铸造,有两种形式:一种叫“砘子铳”,呈圆筒形,高约一半,底塞,上端开口,内孔底大上小,直径约一公分半,基部有一小孔,用以放置引线(导火线),外边用铁箍箍上三四圈,加固,防止爆炸.;另一种叫“三把连”,是三管较小型的铳品字形排列,用铁箍箍在一起,加上柄的铳。铳的形状既有区别,放铳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砘子铳只能放在泥沙地或草坪上放,不能放在石坪或水泥地板上燃放,否则可能会因反冲力作用而“飞铳”伤人;三把连因有柄可以用手握着放,行进时扛在肩上,比较方便,但它威力较小,不像砘子铳在地上放有“唝唝唝”的感觉。
装填铳客家话叫“尖铳”,尖铣时先将一段“引线”从基部小孔透入内膛,然后用硫磺、火炭、硝配制好的黑色火药填入铳膛内,用棍子擂紧,再用纸揉成汤丸大小的纸团塞紧、擂实,最后用铳(小树尖)尖紧、一门铳就尖好了。放铳时,用香火或纸条火点燃基部的引线,“唝”的一声巨晌,地皮也为之震动。
铳主要用在礼仪上,起到礼炮的作用。每逢迎神、迎灯、祭祀、丧事等大型活动的行礼(祭)时,活动结束焚祝文、化财帛时都少不了放铳;丧事中,主要亲戚(如外家)前来悼念时,要放铳,孝子孝孙跪接。各种活动队伍行进间,在鼓乐声中久不久放一门铳,使之整个气氛更加浓重。逢年过节上祠堂敬公太,讲究的人家上坟祭祖也放铳,感到特别的隆重庄严。总之,铳和锣鼓一样,能大大提高各种场面的气氛。铳一放,锣鼓一打,爆竹连天,十分激动人心。人们常用锣鼓呵天,铳古呵天来形容热闹庄重的场面。
习惯上,铳还有作传达讯息的作用。要是平时,突然有人放铳,那可能是村中有老人逝世;逝者是男是女,也可从铳的响数中分辨出来:“男双,女单”。为了统一行动,也有以放铳为号来指挥的。如迎灯,习惯上就有约定,放头铳作什么准备,放二铳作什么准备,三铳一放就要起灯出发了,顿时合族各家各户锣鼓哐天,鞭炮齐鸣,一排排灯从四面八方汇集前来。热闹非凡。
农村的这类活动中“司铳”一职是一项艰巨的苦差事,司铳者腰间别着硝药盒子,手提竹篮,内装铳、铳尖、小木棍、草纸、引线、锥子等物品,铳放了以后,随即就要迅速“尖”回去,尖好后又立即跑步跟上队伍,再放,再“尖”,紧张得很,劳累得很,但在那热烈的气氛下,再劳累也是乐滋滋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民众致力于发展生产,迎神赛会等活动少了,放铳的机会也就不多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各项群众性的活动又活跃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唝唝唝的铳响,古老的山村充满了活力和情趣。(锺梓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