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歌颂原乡老一辈的妇女们

摘自 《古村之声》第46期        

 在五十年代以前,原乡山多田少,人多山光。为了生活,成年男子多外出谋生。妇女们担负着家庭的生产、生活,养儿育女,驶牛打马,甚至丧事出殡抬棺材的也是她们。男人出外,二至三年能回来一次,住上一段时间,算是好的;有的回来时,从到见面的子女已上小学;有的分别竞成永诀。为了搞好家庭生活,她们从事挑担、扛树、贩米等工作,早出晚归,鞠躬尽瘁,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为了纪念她们,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几个侧面。但恨一支秃笔,未能很好表达她们的高尚风格和勤劳刻苦的精神。窃思没有她们,不少家庭已支离破碎;没有她们,某些人也许没有今天;没有她们,在解放初期就不能连续出了十多个大学生。写此诗歌,还希望现代年青人知道一些祖先们艰苦的历程。激励自己,好学上进。
    结婚怀孕商权离,拼搏人生誓志时。
    课子养亲妾负责,春风得意报亲知。
    码头送别雨千丝,汽笛三声震肺脾。
    一篓乌烟船渐远,江流难载苦相思。
    心情沉重步回家,归鸟盘旋日影斜。
    安慰翁姑饭两口,闺空寂静续胡茄。①
    分飞劳燕日如年,哀怨愁烦频结缘。
    欲诉衷肠不识字,油灯一盏湿襟前。
    双亲渐老儿牙牙,收不敷支当苦家。
    樽节开源凭奋斗,艰难岁月估将赊。②
    千方百计觅原粮,肚饱才能得健康。
    细作水田耕种好,旱干地段栽茨梁。
    烧灰割草作肥料,③拾粪背儿日数筐。
    不惧担肥脏又臭,汗浆浸透谷金黄。
    勤劳寻找油盐钱,挑货埔洋溪上间。④
    纸炭糖盐来去运,一圩五日走三天。
    担杆磨破肩成茧,脚踩穷途板石穿。
    渴饮山泉消署气,肚饥无力步难前。
    远赴深山运木材,粗长沉重数人抬。
    不同步调难行走,号子“嘿公”哼起来。
    山路崎岖负重变,瞬间重压最难捱。⑤
    归来已是疲劳甚,挑水洗衣顾小孩。
    福建近邻永定城,廉价大米可经营。
    四更果腹出门口,戍正到家月华明。⑥
    四斗肩挑翻峻岭,⑦来回百里急驰行。
    严寒隘上凄风冷,热闹城关互市情。
    盼郎屈指不知年,爱子长高已并肩。
    常问爸爸在那里? 春风未到画堂前。
    经济开支虽拮据,课儿侍老不荒疏。
    奉行贤妻良母训,劳累个人老小舒。
    羡彼牛女有鹊桥,七夕年年欢乐宵。
    多少已婚青壮妇,空闺暮暮复朝朝。
    树枝新绿引幽思,叶气扬眉可有期?
    辜负春光时不再,老天岂可扮聋痴。
    说明:
    ①胡茄。胡茄十八拍,相传是蔡文姬作,满纸哀伤。
    ②当时耕田的肥料豆麸,化肥用不起,靠的是人畜粪尿、草灰。
    ③赊。长、远的意思。
    ④埔洋溪上间。当时是抗战期间,海路不通,大埔(茶阳)、下洋、溪上是物资的集散点、转运点。
    ⑤瞬间重压。运木材是从砍伐点运车放水点。山路崎岖不平,只能用蚂蚁式用肩直接抬举。行至凹处的人自然失去负重,而凸处的人的负重突然增加,这时要硬顶,因走开会伤及同伴,自己亦将受伤。
    ⑥戍正。晚上九时。
    ⑦四斗。斗,量具。四斗米的重量约八十多市斤。

                                                      (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