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回忆在古村公学启蒙

摘自《古村之声》第47期

 古村公学(古村小学前身)创办于1914年,至今已有八十七年的历史了。我是从1929年~1935年在公学启蒙的,时隔67年,对当时的校舍、老师、同学仍依稀记得部份。今春,古村小学拟编写《古村小学校史》,我凭着想得起来的印象记录下来,或许可作校史一瞥的资料。
     一、校舍及环境:校舍设在银山之麓,环境优美。一九二九年我进校时,校门上端有“古村公学”四个大字,老前辈说,是茶阳饶星帆写的。入校门之左侧有一座教学楼,两层土木结构,楼上、楼下各有两个教室,两个教室之间都有一个房间;第一教室是安排一、二年级,第二教室为三、四年级,两间教室都有一矮墙围着,矮墙上分别书写四个大字:“敦品励学”、“深思远虑”,据说是锺达材老师书写的;楼上两间教室,前一间安排五、六年级,那时学生不多,没有分班。后一间教室辟为图书馆,中间的房子是校长室。校门内右侧,上石阶约10级便是中天池,中天池两边种了很多花木,有柏树、桂花、石榴、芙蓉、牡丹、茶花、鸡冠、玫瑰等等。由中天池行进上数级台阶便是“礼堂”,礼堂右外墙(即对着中天池)挂有一木牌,写上“请勿攀折花木”的隶书,也是达材老师写的。礼堂颇为宽敞,四枝圆柱是红色的。这里原是一间寺庙,叫“福兴寺”的大雄宝殿,是办校初期利用起来的。礼堂原放很多佛塑像,我进校时已搬到礼堂左侧的小厅里。佛塑像全是鎏金,庄重美观,不久由村人锺荫祯在蚊坑口地方建一小庙,把全部佛像迁去新址,供善男信女膜拜。礼堂内挂有“诚朴勤谦”的校训,是县长梁若谷手书的。同时,也悬挂有国民党党旗、国旗,还有总理(孙中山)遗像。每逢星期一,在礼堂举行纪念周,纪念孙中山先生,全体学生、教师参加,首先唱党歌,向总理遗像默念三分钟,宣读总理遗嘱,然后校长训话等仪式。学校左侧还有一座简陋的、土木结构的教师、学生宿舍和厨房以及厕所等。校门外场地不很宽广,种有柚树、苦楝树。校之右侧有一广场,设置有“秋千”、“浪桥”、“跷跷板”、“单、双杠”等运动器械,供学生运动健身之用。广场上端,竖有一米见方的镀锌牌三块,上书“游戏场”,是先贤锺词臣书写的。学校的篮球场是在离校一百多米的“龟子石下”(现已辟为公路),球场上端也竖有七个镀锌牌,上书“古村公学体育场”,也是锺词臣手笔。校面前有一大溪的水潭叫“斋妈潭”,(以前“福兴寺”住有尼姑“俗叫斋妈”,他们汲水、洗涤都在潭边,可能由此而称“斋妈潭”),学校的用水和师生洗衣都利用此潭水。
    二、教师、同学:从读一年级至六年级时的校长和教师(期间有更换),有校长锺达云、江国仁,教师有锺达材、锺辂彰、陈以我、张樊达、锺雪芳、锺锡怡、卓捷祉、林九日、邓国瑞、曾令照、锺宏芳等人。这些教师是经精选聘任的,很有才华,善于施教。至于同级同学,五到六年级而印象较深的有胡看芳、王彩堃、锺蕴彰、锺立彰、锺有粽、锺城芳、江铁柱、锺碧彰、曾维幄、锺逸材、锺篇彰等等。读高小时,陈以我老师教地理、图画、自然课,他上自然课时做实验给我们看,觉得十分新鲜,他对同学谆谆善诱,授课时讲解清晰,很受同学的敬佩。五、六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锺达材、锺辂彰,校长江国仁也教过一段时间,他主要教算术。辂彰老师很有才华,那时不过廿三、四岁,他上语文课不是照本本教授,而是选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古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伶官传序”、“祭石曼卿文”、“谏迎佛骨表”……,唐诗选有“石濠吏”、“卖炭翁”、“长恨歌”以及清代郑板桥诗文、女诗人席佩兰的七律诗等等,这些诗文都要背诵或默写,压力颇大,于是每晚除做好其它作业外,主要还是熟读诗文,我同堂兄蕴彰放学后,早晚在家共案读书和互背诗文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这些所教授的诗文,现在大部分尚能背诵并予以运用,由此回想起当年老师们的辛勤教学、引导有方、严格要求的结果,内心感激之情,未能忘怀。
    三、图书馆:图书馆设有不少书橱,各种书籍很多,不知其书名,听说有《古文评注》、《唐诗·宋词》、《东方杂志》、《画报》等等,还有不少短篇故事、连环图,同学们都喜欢看。馆内有报纸架,定订的是上海的《申报》,保管得很好。旧的报纸都经过装订,叠得十分整齐。据老校长锺达云说,古村公学创办人锺省我很认真,如果《申报》漏送一份,他也要致信报社补寄。可惜,图书馆的藏书和报纸,历经动乱,已荡然无存。图书馆门右侧边墙,悬挂一幅镜框装置的行书条幅,文曰:“读书莫忘救国”。这是抗日的十九路军一位旅长翁照垣将军用宣纸书写的,书法苍劲、飘逸。听说是先贤锺省我托人索书的。斗转星移,此条幅亦早已失落。
    四、校舍的变化和其它:
    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子的递增,学校左侧扩建了土木平房的教室和厨房、膳厅。一九八七年,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的夫人贺素珍女士捐资,将学校右侧的教室拆除,重建一座“贺素珍教学大楼”。一九九○年,卓才先生倡议将原土木结构的礼堂、左侧宿舍、教室等重新改建,此议得到海内外乡亲的赞同,纷纷捐资。因此,老校的中天池铲平了,礼堂由卓才先生独资捐建,署名为“锺卓才纪念堂”。校之左侧,新建四个教学,分别由旅星侨贤赖荣兴、赖金升先生,旅港的锺琏珍女士、锺集柱先生捐建。校门大楼建三层,作为教师宿舍、会议室、图书馆、仪器室等。至此,学校已颇具规模,设施较为完善,环境清静,花木成荫,呈现代化的学校了。
    2、校董会是村里为协助学校办理日常事务的机构,如收学费、学米,出面组织学生轮流送柴、送菜,以及筹集学校临时需要的费用等等应由村里解决的具体问题。
    选任校董的对象,一般是热心公益事业,在村中较有声望和家庭比较殷实,能设法筹措资金解决学校临时经济困难者。因而,当校董是既无报酬又要费力劳神,还要出钱的差事,可是被推举者都能乐意接受,并且认真做好工作。
    古村先贤锺基然先生,在古村公学创办之初出任校董。第一任校长锺文英(省我)以入学的学子有部分因家贫交不起学费,乃采取先入学,待夏秋收成后,以收米代费的办法。于是,校董锺基然在夏秋收后,就提着“盒篮”、布袋,挨家收取学米。那时他已是花甲之年,干了十多年无报酬的校董,当他70多岁逝世时,学校师生一律穿着白衬衣,手执小纸旗,在锺达材老师率领下,列队前往灵堂吊唁,唱挽歌。出殡时,亦列队送葬。先贤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影响了下一代,形成古村的好传统。
    3、公学的声誉:古村公学以治校严谨、师资质优,在大埔有一定的名气,因而不少四邻的学子慕名前来就读。据30年代我在校时,就有永定下洋的胡肴芳、胡永叨、胡看芳、王彩堃,丰溪的曾永财、江铁柱,高坪的锺城芳、锺名扬、锺名石,长治石田的赖乃渣、赖济民、赖景和等。他们都学有所成,如胡看芳升中报考大埔最高学府大埔中学时获第一名,锺城芳、曾维幄都名列前茅。我14虚岁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5月)往南洋缅甸谋生。现在六十多年过去,所回忆往事,难免有些不够准确,有望仍健在的老同学予以匡正。 (锺式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