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公学——我的母校

摘自《古村之声》第47期

 古村完全小学。校址:古村水口福安堂,于民国三年设立,创建经费约三百元。
   这是民国六十年十月合台市大埔同乡会印的大埔县志所载的。
   “古村完全小学”并不是实际的校名。当初村人为恐学校为某姓所有,为了学校是全村各姓所公有的,定名为古村公学,是古村人公有的民办学校。这古村公学的校名一直用至民国四十一年,政府规定使用“古村小学”为止。
   古村之声(二00二年六月)第37期“古村公学历届校长名单,注二,第二任校长锺达云任职和挂职达十八年”—甚么叫做挂职?事实上是锺达云任几年校长职后,离开了古村,前往广州工作,而学校由锺达材先生主持。锺达材先生学问、能力、文章都是很好的,办理学校也很有成绩,只是学历上不能达到政府规定的小学校长任用资格,故古村公学的事虽由锺达材担任,但报政府和对外行文仍用校长锺达云,学生毕业证书也是校长锺达云。
    我是民国十二年春天,姐带著我上学,进了校门,先到大礼堂,向壁上挂的孔子圣像拜三拜,以后就是学生了。中午回到家里,躲在椅子后面伤心的哭,老祖父清溪公问“哭甚么?”“粉笔断了!”大哥便说:“还没写字呢?就哭成这个样子!”学校是和尼姑庵连在一起的,尼姑,古村人叫斋妈。学校面前大溪的水潭叫斋妈潭。一小尼姑叫茂华,长得美,人们叫她华妹,比我大六、七岁吧,她跟大人串门时,常牵着我,我坐着小板凳,伏在她的腿上,她用手拍我的头睡觉。民国十二年春天,我上学,尼姑们都搬走,到演下长演寺去了。没见到茂华。
    三年级那年冬天,放寒假前几天,县政府教育局长来古村公学视察。要学生背书,我站在他面前,开口便放鞭炮一般哇拉哇拉的背。一会儿便把一本书背完,他还没有翻开书来呢!他说不算。他翻开书本,要我再背,我又像上次一般,他翻书的速度跟不上我背,甚至连耳朵听的速度也远远落后。一下子,我一本书又背完了。他高兴的很,笑着说,真会背书,书读得真好,打开皮包,拿几个银角子奖赏我。
    学校大门旁边放一大茶桶,每天,学生家里轮流送茶。这茶所用的茶叶,真是花样百出,有店铺里卖的各种细茶,也有拔子叶、枫树荪,这枫树的嫩芽当茶叶有特别的风味,我印象十分深刻,以后也曾遇到过,饮起来,比什么都好。
    学校游戏场终端是杠架,放学前大家把队伍整理完毕,我曾和同学,也是学校的高手比赛,每人拿着黑板,一面跑一面演算算术,绕过杠架,我总是跑得最快,算术又条条都算对,因而得奖。
    学校进门的教室,可容五十余人,是一年级生,第二教室是二年级,楼上第一教室是三四年级。可见农村经济是艰困的,读到三年级的孩子便只有一半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合班,这班教书,那班便写字,所以好些人的毛笔字都很有底子,我可不行,我没写宇的天份,到今天我的毛笔字还是“鬼画符”的阶段,但我做事时,画工程图,那仿宋字我却不马虎,规范得很,还有人说我的仿宋字和书上的差不多呢!
    古村公学有十个大小房间,因为学校办的好,邻乡和福建都有人来读书,他们都住学校宿舍,本村的孩子是五六年级才住校的,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在三四年级教室点大汽灯,做功课,九点后回去宿舍,我曾和曾祥铨、曾维持同过房间。同房间的同学,情谊便和兄弟一般,祥铨以后过番在缅甸工作,抗战胜利时,衣锦还乡,拥有资财上亿,可惜三十多岁便过世了。曾维持,很早便人银行界工作,生活优裕,当年在贵阳见过一面,以后也常有书信、电话联系。现在住在四季如春的昆明,身体还很硬朗,精神也很好,是多福多寿的长者。
    住宿的学生,早晨天一亮就起床,拿着脸盆去斋妈潭洗脸,然后便在校园的柚子树、苦楝树下放开喉咙,大声读书,每天都如此,读着读着,所以古村公学的学生,国文都有一定的程度。记得我上初中一年级时,便曾投稿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月刊的征文被录取,在学校和村上的人们都很高兴。
    民国十六年,时局不平静,曾有两次部队过境,在古村公学操场午餐后,一声哨子,大家都坐下,由一人站着讲话。有一次还提走了五六个人,古村公学停办了半个月,我便回到源隆店去,学做豆腐、豆腐干、蒸酵粄。源隆的酵叛是有名的,都是“鸡肉丝”,切成片做酵粄干,上下三村、大路上卖茶的、连韩江轮船上都有卖,人们行路吃,甜的酵版干,又甜又可充饥。
    古村公学停了半个月之后,又开办了,但我没有再去,在源隆做生意,有好几年。
    江国仁先生是溪上芳村人,于民国二十一年起任古村公学校长,我又再去读书。校长国仁先生形响大家,大家都很思念他。那年古村公学的学生投考当时大埔的最高学府—大埔中学,锺雄材第一名、锺铁材第二名,锺淼材、锺异材、锺孟彰等多人上榜。二十二年曾德恭第一名,以后曾维持(即曾潜光)第一名、再来是胡看芳第一名,当年古村公学引起大埔教育界的关注。
     我很惭愧,我雄哥、铁哥都曾在古村公学工作,而我却到大埔中学、三河中学、丰顺中学去教书,没有回母校古村公学服务。
    大埔中学招生五十人,我们三兄弟都名列在前,引起梁若谷县长的注意,他慕名来到古村,看到老祖父清溪公须发皆白,精神奕奕,非常高兴,祖父拿长烟筒做手杖,他弯下身来为祖父点火抽烟,笑着说,今天看到福寿俱隆的老伯,真是高兴。
    梁县长为古村公学颁了“诚朴勤谦”四字为校训。以后还用七八尺长的木板刻着这四字的校训匾额,送到古村公学来高挂在大礼堂上。因为父亲在潮安,所以我小学毕业后便去潮安,还投考金山中学。因为金山中学是附近各县孩子升学的目标,所以投考的人很多,我是第六百五十二人,考场在山顶的红棉教室,在众多的考生中,我也曾金榜题名,但因为以后考上了大埔中学,便没有去金山中学的初中部读书。
    大埔中学读了一学期,民国二十二年,古村公学的江国仁先生为大家接洽上海开明书店的“开明中学讲义社”,把初中的教材编成十八本讲义,每月一本,还有自习册,学生按时把课业作好寄去上海,开明书店按时批改回来。记得国文老师是夏丐尊、叶圣陶,英文老师是林语堂、林幽。因为我们学过英文万国音标,所以英文都可以读的出来。民国二十三年夏初,我离开古村公学到汕头读书去了。
    以后流浪江湖几十年。十年前回家探亲,龟子石下的篮球场已是铺了水泥的公路。原先的古村公学,已由新加坡侨领少群弟捐出巨款为导,海内外乡亲捐建幼稚园、小学、中学等一系列的建筑。原先的苦楝树、柚子树的位置,一房一舍、一草一木都已无存,要怀古也无从怀起呢!   (锺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