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关于古村公学的一些回忆

摘自《古村之声》第47期

 离开古村公学母校近七十年了,由于记性关系,许多往事多已遗忘,加上当时年少,知之不多,是以对往事更加模栩。
    九十年代初,有幸路过母校,信步独行,旧地多有变更,物是人非,又乏熟人引导,旧梦难寻,徒增惆怅。
    现在古村之声刊登编辑古村公学简史启事,要我写些东西,以助校史编辑,这真是一桩难题。搜索再三,只能找到下面几点上不了史册的小事,姑且言之。
    一、古村是环境幽美的大村庄,比之我家所在的下赤坑,溪头岗三家村,有天壤之别。学校的校址宽广,比之我就读的初小新华小学的竹溪堂无疑是大型的完小。有广阔的游戏场,还有村口的篮球场。在当年大埔各乡许多完小中,显然属于第一类型的完全小学。
    二、古村村风纯朴,村中各姓、各房团结,从未听到有争斗之事。村中敬老尊贤,村西的清溪叔公,村东的词澄伯,德高望重,村中后辈提到他们都肃然起敬。他们德行高洁,为人公道正直,又有文化,言教身带,助人为乐。是以村中后辈都能敬德修业,蔚然成风,各各安分守己,很少听到赌博、吸烟(毒)的不良事情发生。
    今天古村村风仍然这么良好、纯朴,我想前贤的示范和教育,功不可没。
    三、村中父老非常重视办好古村公学,学校中的校长、老师,每提起学校的创办人锺省我先生、锺达云先生等热心学校的人士,十分敬重。是以当时的江国仁校长和各科老师,无不悉力专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童,以报答地方父老重视学校教育。
    四、学校经费虽不见得充裕,但是学校各项设施,力求充实完善。凡教学用具,所需者力求购齐。如地理课的地球仪和挂图,体育课用的各种球类,应有尽有。特别图书馆藏书丰富,大城市的各种报纸、杂志,能订到的尽量去订。
    我不搜长体育活动,下午课余时间,每每到图书馆阅读各种报纸杂志,因此也养成自己爱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
    五、古村公学有良好校风。当时学校附设了开明中学函授班,如锺雄材、锺铁材、锺淼材、曾德贺、曾令照等许多学长,他们在江国仁校长指导下勤奋自学,不断向上的进取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这批在学的高小学生,我们一点不敢自满,力求进步。我想古村公学当时的校风和我班努力学习的班风,与当时那批开明中学函授班许多学长的勤奋求学的精神带动和鼓舞应有一定关系。
    六、我在古村公学读小学五年级下期和六年级一年。年纪还小,初出家门和山门,但在古村公学锻炼出自立的生活习惯,我记不起这些老学长名字,他们帮助我学会洗衣、缝扣子、放米、安排生活等;许多老学长们帮助我在学好课内功课的同时,还帮助我逐步培养成良好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内学习每有不足,学会到图书馆找补充资料,这种学习习惯的形成,很有助于我以后到中学、大学的学习。
    七、当时的学校老师,虽学有根底,教学和改作很努力,但真正从师范学校出来的教师并不很多。他们教学上偶有不足处,我们常向一批老学长请教,或到图书馆去翻查有关资料,这样也弥补了我学有不足的地方。事隔了近七十年,我深深感谢当年那批老学长,以及校董、校长、总务部门的老师,为学校设立了藏书丰富的令人怀念的图书馆。
    往事如烟,当年认识本极粗浅,现在事隔近七十年,要寻求较详细的记忆,确属艰难。聊草数言,以求塞责,诸请原谅!谢谢!(胡史樵(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