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村之声》第55期
古村在茶阳镇以北十公里处,是四面环山的盆地,一条大溪由北至南,把村分为两半,东片和西片。西片有一条小水,把西片又分为两半。这两条溪水,都离平面田地落差三四公尺,不能直接灌溉。勤劳的先民便在溪中建陂(拦河坝),小水在抱头建抱头陂,在狐狸坑建碓陂,在门口岭建长塘陂。大溪在村北戊辰桥附近建大陂,在水口龟子石下建龟石陂。
这些拦河的陂,除了龟石陂之外,其它四座陂都用大石砌成马鞍型,即中间低,两头翘,中间低的高度比引水的圳底略为低一些,以防洪水冲坏水圳、农田,所以平时陂后的积水,不能直接流入圳里,要水灌溉时,在陂顶临时加建一小的矮坝堵水入圳。龟石陂因所灌的农田不多,只把溪水略为提高,溪水都在此陂顶流过,圳也低,而另用四五公尺的圆水车,把水转上小圳。这些陂,有时也会坏掉的,大约民国二十年吧!碓陂被洪水冲掉。以后请大埔的木教师傅来重砌。
他们砌的是透水坝。那时天气热,我们这些十多岁的小孩,三三五五带着锄头,在附近脱些带点沙土的草皮六七寸大小,潜入水中,把草皮塞到石逢里去,慢慢的水位提高到顶去,很好玩,也算是做工作。大溪的大陂,有“铁陂纸圳”之称。即是陂从没坏过,像铁打的一般,圳因经过一斜坡石壁,圳时常坏。不过几年前,村人和华侨集资,在常坏的地段,用电钻钻一二尺深的一寸圆洞,把一吋的钢条插进去,作为基础,再建钢骨水泥的圳,似乎可以一劳永逸,引水灌溉东片一大片的农田了。
靠近东片背坑山下有两块田是“浸冬田”,就是一年四季都有山泉水浸着。我们小时候,冬天早晨常跑到那田里去,把结成的冰块一大片用两手捞起来,一拳打下去,“咵”的一声,像打破玻璃一般。
溪水转弯处,必会冲刷,成为水潭。这些水潭深的四五公尺,可以游水,似乎在端午节开始,天气热了,小孩们可以下水去游去玩,尤其是在龟子石下的蓝球场上打了球之后,一身汗臭的孩子,都会去潭里游水,这是大人允许的。(因为大人也是由小孩长大的)可以游到七月半中元节,那时丛山里的古村,已经开始冷了,不能再游水了。所谓“秋水恶过鬼”,再游便会生病。
古村是在群山脚下的村庄。山上是盛产木材的,人们把松木裁成三尺长,几根一捆,堆在溪边。在溪里临时建一水坝,蓄水,坝水有三四公尺高,打开坝闸,把松木一捆一捆推到溪水中,让这些溪水载着木材流放到茶阳去,再捞起来,而省了运输的费用,值得赞扬。
前些年古村村人在村中庵边潭水位落差三四公尺的上潭和下潭间造一水泥坝,提高水位,在斋妈潭边建造水碓,把香柴树根破碎成粉,是为香粉加工厂!(锺淼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