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往事四则

摘自《古村之声》第57期

 (一)大路坳头的担脚
    五十年代以前,福建的龙岩、坎市、抚市、湖雷、永定一带的农副产品和潮汕、广州等地的日用百货商品,大部份通过大埔县城(现今茶阳)交流。那时,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和水运,只能靠人力肩挑运送货物,古村人把常年从事挑担的人叫做“担脚”。两地之间最近的路线是从福建永定经广东蕉叶坪、茅坪、左弼、古村、太宁到茶阳、,古村的大路坳头和三角塘是必经之道。
    龙岩、坎市的担脚用的扁担足有一米五、六长,此外还带一支撑,扁担下面三分之二的地方,钉了一个条型的骑钉,用来歇肩时撑担杆之用。因为他们是长期、长途挑担的,每天走五、六十里的路程,担又重,路又远,为了节约时间赶路和减轻劳动强度,很少把整担货物放下来歇息,只靠用撑杆顶在扁担的骑钉上,后头货物着地,前头货物悬空,手持撑杆即可直着身子歇息,不必弯腰曲背。特别是中午时间,在大路坳头上坡的路段上,可看到几十个担脚,手扶撑杆在那路上象排长队似的歇肩休息。
    从龙骨坪到古村的一段上坡山路,沿途有路树,松林茂盛,人们在大路坳头还建起了凉亭叫“重九亭”,三角塘的凉亭叫“太平亭”,供行人憩息。九斗背的锺锡溢、锺始意分别在两座凉亭内卖茶、糕点等物,此地成了古村的乡景之一。署名“不平生”的村民,触景生情,赋打油诗一首曰:
    茶亭古树半斜坡,大路坳头景色多;
    此是粤闽交通线,途中多少挑担佬。
    (二)船到古村
    据说远离现在百一二年,村中裕伯(即裕兴楼创建人),那时他在东江做生意,经营有方,货如轮转,财源茂盛。有一年,他回家办一场好事,宴请亲朋好友,丰盛的物品均需从茶阳购买。古村到茶阳的唯一道路是条石砌的羊肠小道,物资靠人力肩挑,交通十分不便。那时候,裕伯是位有才干的人,脑子灵活,大胆设想,利用当时古村大溪丰水季节,从茶阳顾了一条小船,百倍小心地、顺利把小木船划到了古村庵边潭靠岸。这是古村有史以来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位从茶阳顾船到古村的人。从此,为历史上写下了船到古村的佳话。
    (三)西片小溪改道
    古村西片的小溪,原是从九斗背诒谷堂对面,从西一直向东,流经肇基堂(即锺姓祖祠、案背(积庆堂)、曾屋德馨堂门前流出与由北向南流来的大溪汇合。
    几百年前,西片曾姓的上祖,不知什么原因,把小溪进行改变原来的流向,从原来九斗背向东的流向,改为向南流至长塘陂,然后转向东流经小溪唇与大溪汇合。改后的小溪,就是现在西片的小溪。该地也叫小溪唇。
    (四)古村业余汉剧团
    古村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五十年前,我在古村小学读书时,学校每年都组织搞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且演得很成功。平时活动课时,唱歌跳舞,很活跃。听长辈说:抗日战争前后,村曾组织过“前锋剧社”“黎明剧社”(本刊曾有报道),宜传抗日和倡导开明。文艺活动成了古村的时尚。
    1956年,由于村中对文艺的爱好者甚众,在文艺演出的技巧基础上,又成立了“古村业余汉剧团”。锺立彰任团长,请茶阳的饶训进、孔亚行当老师。学员有:曾维鹊、胡石带(秀玉)、锺桃英、锺考柱、曾德鸿、曾令活、曾维谨、曾祥超、锺带材、锺按材、锺北柱、锺喜妹、张衍谋等20余人。团址设在泰岳楼内。孔亚行老师主要教唱戏和台步,饶训进老师除教唱戏外还负责画布幕和各种戏衣戏袍、制作道具等。由于老师的勤教有方,学员勤学苦练,总算学有所成。曾维鹊唱小生,胡石带唱旦,真是天踢良缘,结成百年好合。曾德鸿唱乌净,锺按材唱红净,唱得有声有色,各有所学,各有所长。立彰哥任团长,不但曲牌熟悉,而且对吹笛、拉弦、弹扬琴、唱戏等都很擅长,俗称百晓。令活哥吹的笛子,炉火纯青,吹起来好象会说话一样,令人心旷神怡,韵味无穷。唱小生、唱老生、唱红净、唱乌净、演婆角、演丑角不乏其人。汉剧团除在本村演出外,曾经到溪上、丰村、左弼、文富等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
    剧团成立之后,八音锣鼓吹也配套跟上,每逢春节,组织向乡亲们拜年,有时逢婚丧喜庆,亦受聘赴演。(锺稚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