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夕阳余晖映彩霞

摘自《古村之声》第58期

 ——古村乐龄俱乐部成立二十周年
    1985年二月二日,回乡的退休干部、教师锺比材、曾祥超、锺孟材、锺立彰、曾维添、锺菊文、锺奕贤等,倡议组织老人俱乐部,使老人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村中老人表示赞同。机构成立后,苦于无活动场所,当时古村的党支部书记曾令沐、主任曾维有很支持,将村部让出一室一厅作为暂时的“老人之家”。
    老人的组织成立之初,计划筹集一万元资金建一简易会址,后经广州退休返乡暂住的干部锺秉贤与旅外侨胞锺卓才先生联系,汇报古村老人组建老人俱乐部的情况,卓才先生闻讯,极为高兴,答应捐建会所,并建议老人俱乐部改名为“乐龄俱乐部”。次年一座三层250多平方米之部址已初具规模。
    会址建成后,分设办公室、会议厅、阅览室、图书室、电视厅等,供理事办公、会议及会友活动场所。俱乐部组织理事会,下设秘书组、福利组、财会组、文娱组。为便于各个生产组老人的联系,全村13个生产组,各设小组长二人(反映会友疾病、慰问、会友逝世代收香仪等),理事会理事每三年为一届,通过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包括主任、副主任、常务理事、组长)。
    二十年来,俱乐部理事们,继承和发扬先贤办事认真、清正朴实、无私奉献和传统美德。八十年代,是古村旅外乡亲捐资建设家乡的黄金时代,基建项目繁多,诸如学校、桥梁、道路等等,理事们都参与其事。每项工程从计划、招标、资金运用,都经过集体研究,财务上有严密的制度。理事们非常珍惜旅外乡亲的捐资,资金用在实处,不浪费一分钱。为工作开了百十次会议。每次会议只有俱乐部提供的清茶、手卷烟。从未动用资金吃过一次饭。邻村有些人士说,古村人的工程费用精打细算,一元钱用出一元二了。理事们坚持这样做,也赢得了旅外乡亲的信任,捐资源源不断。如旅星侨胞锺卓才先生、夫人贺素珍女士说:“给古村捐钱办公益最值得,捐资用在实处,建筑令人满意。”旅深乡亲刘秋来女士认为,给古村捐资最放心。盛赞古村乐龄俱乐部办事认真、无私。
    二十年来,乐龄俱乐部理事们为了老有所为,主动找事干,如配合党的中心、协助村委会搞宣传、写标语,并布置宣传专栏等。1996年8月8日,古村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冲毁了不少房屋、耕地、陂圳、桥梁、道路等,还有7人罹难,在此悲惨时刻,俱乐部以村委会名义,及时向旅外乡亲发出“通报”,详细报道严重的灾情,吁请旅外乡亲在非常时期予以大力支援嗷嗷待哺的灾民和恢复生产。古村海内外乡亲素来精诚团结、爱国爱乡,聆此恶耗,纷纷捐资、捐粮、捐衣物和生活用品,总金额达二十余万元。村委为发放救济金、粮食、衣物等,俱乐部又充当了主要角色,对水毁道路、桥梁、陂圳,都实地勘察,制订修复工程计划,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交通、生产,尽快消灭灾痕。又如为改变“治丧”陋俗,俱乐部组织一个“治丧协理会”,对鳏、寡、孤、独之逝者,协理会为之协办丧葬,一般老人逝世,理事都到丧家动员节约治丧,摒弃繁琐的礼节等等,使之达到逐步移风易俗的目的。每逢老人逝世,理事、组长、会友都前往吊唁慰问,送挽轴、香仪,并举行悼念仪式。
    二十年来,俱乐部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主办的《古村之声》刊物,宣扬先贤们为家乡公益事业任劳任怨,公而忘私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楷模,以启迪后人。凡古村的好人好事,亦通过刊物一人一题予以报道,形成人人争做好事的风气。俱乐部每逢年终,都展开“和睦家庭”、“优秀会员”、“好儿女”、“好媳妇”的评选,并发给奖状和实物奖励,效果颇好。此外,俱乐部同仁还先后编辑出版《古村诗联集》、《古村新貌》(含古村诗联第二集)、《中平诗联集》、《古村公学简史》等书,以弘扬古村文化。
    俱乐部成立二十年的时间里,由于理事们同心协力,以垂暮之年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且无怨无悔,引以为乐,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县、镇有关单位的表扬奖励。尤其是1991年,在全国先进老同志活动室评选中,乐龄俱乐部荣获全国10名“特别奖”之一(广东省仅此一名)。在大连市举行的颁奖大会上,俱乐部派一名理事参加。获奖后,广东省委老干局刘亮副局长和梅州市老干局曾健芳局长(女)及随行记者前来祝贺、勖勉,县、镇有关领导亦莅临勉励有加。
    乐龄俱乐部二十年华诞,并没有举行庆祝仪式,而是回顾既往的历程,总结心得和不足之处,继续前进,力争这个老人组织——乐龄俱乐部办得更好。(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