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织布合作社

摘自《古村之声》第61期

 我在《旅外乡贤的桑梓情——小记锺异材的特别贡献》一文中,曾提及古村织布合作社,今把其概括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名称:古村织布合作社。
    二、社长:锺异材,是倡导者和组织者,其离任后由锺锡解接任。
    三、办社时间:1949年冬至1952年。
    四、社址:古村裕兴楼。
    五、师傅:王振峰。
    六、首批学徒:锺柏材、锺兴堂、曾令沐。
    七、学徒培训:1949年冬,织布合作社成立之初,社里没有任何设备,师傅还未请来。首批学徒到大埔茶阳(县城)一家织布厂学习培训几天,之后购回二架木制织布机和二架绕纱机等基本设备。从织布厂转聘一位兴宁师傅回来,从此开始生产。
    八、生产流程:
    1、棉纱漂染。根据生产需要,把棉纱漂白或染色。
    2、绕纱筒。用大竹筒在绕纱机上把棉纱绕在其上,得大纱筒,专供耕纱用(纵向经纱);用小竹筒在绕纱机上把棉纱绕在其上,得小纱筒,安插在织布梭里(横向纬纱)。
    3、织布。开始社里只有两台织布机,只能织两踏平机布。随着生产发展,又购进六踏织布机,能织六踏斜纹布和毛巾。此外,在织布时根据需要,用一个以上织布梭(安插不同颜色的小纱筒)轮流穿梭则可织出花格布。这几类布我都曾织过,我深刻体会到织布是技术性较强的工种,务必全神贯注、眼、手、脚、心协同并用,有序配合,概括起来就是:眼观、手拉、脚踏、心数。
    4、染布。整捆纱织完后从织布机上取下来,以每匹7.2丈的长度再加2尺(预防缩水,保证足尺)即7.4丈剪下为一匹,再根据实际需要染色。
    5,浆布。用淀粉浆液把整匹布过浆,晾晒干。
    6、碾布。把浆好的布用碾子碾压,变得光滑可人,即为成品。
    九、产品供销。既有批发,亦有零售(设在本社内)。
    十、劳动报酬。实行按劳分配。不同品种的产品报酬不同,同为一匹布,斜纹布报酬最高,花格布次之,平机布最低。生产人员的劳动态度和效率也在劳动报酬中体现出来,在我的记忆中,我织一匹平机布约需一天半,而织一匹花格布则需两天,织一匹斜纹布需两天半,所以采用按劳分配计酬是比较合理的。
    十一、我的遗憾。我从织布合作社创办开始至离社读中学,历时约20个月。由于年幼体弱矮小,给我造成了不少遗憾。当年师傅对我关爱有加,希望把整套纺织技术教给我,但我力不能及。因为个子矮小,织布时座垫实际上是靠在背部。师傅教我学耕纱,可一千几百个大纱筒,我双手力小拉不动;学碾布,我双脚力不够,碾子踩不转,只好都放弃。1951年夏,听说读中学,品学兼优、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助学金,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应试,结果考上了。1951年8月底,我半途而废离开织布合作社,到广东省立大埔中学读初中去了。虽然遗憾多多,但并不使我灰心丧志.因为我深知力不从心是不能强求的,况且我已寻觅到了新的坦途,开始了新的高峰的奋斗、拼搏和攀登!(锺柏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