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的水上运输

摘自《古村之声》第62期

 好久好久以前,古村的水上运输,曾热闹一时,主要表现在:船到古村,放排子,放柴子,放竹排,放长尾树。
    以前古村的溪水流量比现在大加二三倍之多,这是古村以上的村乡,即大觉、丰溪、左弼、文富、高权、甜竹等村,都是原始森林地区,森林具有储、排水量的天然调节力,故而流水量大。
    一、船到古村。据说以前东片双堂屋有一个亚裕伯,他在村里开有一间咸杂店,在茶阳采购货物时雇一条小木船,把货运到古村的庵边潭,即洋尾田门口。
    二、放排子。因为古村片都是山林地区,盛产竹、木。尤其杉木、松木、苗衣竹(苗衣竹的商品名又叫毛竹),在下游的潮汕地区,是十分需要的原材料,头脑发达的先辈们把握经营这行生意,但当时古村还没有公路的车辆运输,遂从水运上去思考,研究出把一条一条十多米长的原杉木,以5条集整为一条排子,叫“一斗排”。一般的放运工人,一次放二至三斗(即第一斗排后尾紧连接下去),而古村放排能手,是上新屋的占文哥,他一次能放4斗排,又因为当时放排子的工人不少,如果水量不够时,便采取蓄水办法,在适当的溪位中,砌“水挡”蓄水,到早晨放运开工时,把水挡闸打开,趁蓄水排放的力量,很快就能放到太宁村下面的沙地溪坝地段,只需原来的水量,就能不费大力气而顺利的一天时间内到达茶阳交货,取得报酬。
    三、放柴子。因为50年代以前的燃料,都是用柴草,古村片各乡村的山上,盛产松树,经营木柴的老板把山上的松树砍下来,锯成二尺四长为一筒,雇人挑到溪唇,趁天气比较稳定时,才全数放下溪里,那就是满溪浮流了,放运工人们分成打头、中间和洗尾的分工合作法赶运,放到太宁村地段时,再把零散小筒的集捆成二尺四大为一圈,就叫做二尺四长大的柴筒,经过三、四天的水运时间,才能到达茶阳去出卖,这类赚钱相当可观,但风险性也大,如遇到天时骤变,突下大雨,往往会遇山洪水,造成损失。
    四、放竹排。大觉、丰溪人,把山上砍下来的原竹,抬到溪里,由放运工人把三、四条原条竹集成一条排,即把竹尾集齐缚捆牢固先行,成形尖头向前,把原竹头在后散开呈扇形,这样既能控制贯性又有贴地的拖力,使排头好掌握行驶方向和快慢,这类都是大觉村人所干的,一般需要二至三天时间经过古村运到茶阳去出卖。
    五、放长尾树。五十年代初期,潮汕的木材老板,看到文富村的山上很多又长又大的杉木,适用于做船桅之用,前来采购,其出山是用牛力来拖,拖到古村就用水运,每条都有二十多米长,中间直径有三、四十公分大,每人一次只放运一条,放这样的树,好像耍杂技一样,因为只有一条树,在溪水里会滚滚翻翻,很难在树上站稳脚,比过独木桥还难,但熟练的工人却能应对自如,手拿啄钩,飘飘然而下,只一天时间就能运到茶阳。
    干过以上各类工作的人,至今还有人在,笔者也是其中的一个。(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