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摘自《古村之声》第65期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古村人常常干脆直呼五月节。
    五月节是一年之中(新年除外)的第一大节日。因此,过五月节是相当隆重的。家家户户要办三牲五果敬神及到宗祠祭拜祖先,整个上午鞭炮声此落彼起,很是热闹。初六探亲访友,做媳妇的要回娘家归宁。 
    五月节和其他节日不同的最大特点是棕子,讲粽子、裹粽子、食粽子、送棕子。传统的粽子,看似简单,做起来可很有讲究。节前好久就要着手到深山里采摘包粽子的大竹叶,到山间路旁刈布惊,烧成灰拿回家中备用,还要向有种棕树的人家讨要“棕罢”绑粽子。
    裹粽子的米要用纯正、粒大的白糯米。首先将糯米过筛,去掉米节、米细,如糯米“不真”,夹杂有生(粳)米,还要认真细致的把它一粒一粒拈出,保证糯米纯正。
    包粽子的叶子要先用开水烫过,开水中放少许花生油,使叶子柔软不易破裂。绑粽子的索子用的是棕罢,把叶脉的梗骨去掉,也放到含油的开水中烫过,使之更加柔韧。一块粽罢可绑十几二十只粽子成为一串,把过选的糯米用水清洗多遍,直至没有汶水,再浸泡数小时,捞起滤去水。将布惊灰用开水冲泡,用谷壳滤去渣,沉淀,取其液汁枧,再加少许硼砂,拌在糯米中,糯米即呈淡黄色,可以裹粽子了。裹粽子时,将所需的各顶各样原材料放在八仙桌旁,棕叶索子一端固定在桌桄上,两块粽叶排到适当宽度卷成尖角形,装满糯米,稍加压实,包紧,用棕叶索子绑牢、抽紧,一只普通的尖四角粽就裹好了。为了取悦孩子,大人们还会特意裹一种两角叉叉的羊角粽,孩子们高兴得很,增加了节日的情趣。
    裹棕子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不经过学习和反复实践是裹不好的,不是散包就是裂角。
    粽子不是像煮饭一样煮熟就好了,要五六个钟头大火熬煮,叫“炆粽子”,汶好以后捞起来,放在大锅里“闭子”上面蒸一段时间。炆粽子剩下的“炊汤”还可以留下来,是很好的烫火药。
    粽子虽是糯米做的,但不像糍粑粄子那样粘糊,而是呈棕色的半透明体,木粘叶子,特殊的粽叶香、枧香,吃起来爽口,别有风味,还是送礼佳品。民间有“三升米糍,只探一个满姨,三升米粽,上送下送“之说。裹粽子虽工序繁杂,花工大,正因于此,却也乐在其中,传统的节味甚浓。
    五月节以后,天气开始热起来,家家户户都把御寒的冬衣、棉被、褥垫取出洗净在太阳下爆晒收藏起来,待冬天使用,叫做“食了禾芒粽,袄婆好入瓮”。古村没有大江大河,不可能划龙船,但有游泳的习惯。午饭后就可以去洗溪浴——游泳了。古村山多田少,人们多外出谋生,免不了行船过海担水险。对于游泳,大人们都是支持鼓励的,因而古村人大多是会游泳的。古村锺秉贤乡亲,一次在海滨浴场游泳跳水,跳得不好,肚皮搭水面,像“藩拐子”一样,他不好意思浮出水面出丑,便索性潜水,潜得很远很远才爬起来。在场负责安全监督的人员及其他游泳者看他跳下去久久不见浮起来,以为出事了,全场都很紧张,四处搜寻,秉叔见状只好前去说明,紧急状态这才解除,众人为之惊讶,称赞他水性好。
    五月节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就是采药。俗话说,五月五日百草都好做药。除了采石菖蒲、桃条、艾枝挂在大门口、厨房门上以驱邪之外,还采集布惊荪、枫树荪、臭屁藤、鱼腥草、车前草、溪黄、各种寄生……等等。晒干备用,对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及奇难杂症很管用,所谓午时茶也就是五月五日午时采摘的常见的青草树叶。如果家里有人怀孕或准怀孕,还要备大量的布惊树、山仓子树缚成一把一把晒干,待分娩时熬水洗浴,有驱风发散之用。先贤锺有税作诗:“端阳别有好风光,陌上垂杨舞影长;相约山头寻百草,看谁采得返魂香”,抒发结伴上山采药情景。(锺梓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