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市井面面观

摘自《古村之声》第78期

 “嘟一嘟一”,清晨,流动贩肉的布角声,打破了山村静谧的早晨,酣睡了一晚的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天快乐生活的开始,又精神振奋的活跃起来了。猪肉老板在村里每一个较集中的路日停档卖肉,切肉砧板就设在摩托车的后座上。摩托车可以开到村里任何角落,十分机动灵活。此时,听到布角声的村民三三两两前来惠顾。有些早起的,不等猪肉来到,就提前到此等候了,顾客们一批批的来,一批批的去。如果顺利的话,一个路口一次也能卖出好几斤,几个路口下来就所剩无几了。剩余一些,老板又驾着摩托车继续询家问户,走村串巷去兜售,上昼十点左右,半条猪肉就告卖罄。
    村里有一间曾维钦经营的固定销售猪肉档口,设在他自己饭店门前。曾维钦做生意经营有方,也肯吃苦。认为自己开饭店,每天猪肉需要量不少,算盘一打,不如把被别人赚去的利润自己赚回来,而且又增加了卖猪肉的收入,更方便了自己的饭店供应。因此,东边有来,西边又入,白花花的银子滚滚而进。窥一斑而知全豹,难怪乎他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村中开饭店做生意能生根结果,越做越红旺。其余还有两个属半固定半流动贩卖猪肉的老板锺建柱和杨维招。他们俩订有口头协议,在古村和自然村划出各自的“地盘”进行流动销售活动,大家和睦相处,相得益彰,秩序井然。古村三家猪肉摊档,每天可销售约条半猪的猪肉。除猪肉以外,建柱和维招还兼营粉、面、粄、馒头、包子、饺子等早餐食品;每天上昼九点左右,又有茶阳一摩托车流动摊档到村里来卖青菜,也有烧、卤、头皮、鸡爪、馒头、包子、面、粉、粄、饺;村里锺健堂开有一间兼营咸淡的头皮、卤肉、烧腊店。居民常常不出村、不下镇就能买到一天称心如意、各式各样的美味早餐和肉菜。
    村民倘或有时会错过购买流动肉菜,或偶然有亲朋挚友到访需要款待客人吃饭,若不赶时间,又想显露一下自己的厨艺,也不愁买不到酒菜,那么就遣家人或亲自驾车到村里去买。村子里店铺林立,士多(咸淡)店一排紧接一排,一间紧挨一间。店铺里有腐竹、笋干、虾米、香菇、木耳、咸汁、生抽、豆豉以及各种美酒,而且还有时鲜水果;饭店里有鲜鱼、酿豆腐、肉丸、饺子、面;信和曾祥图做的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滑嫩清香生豆腐。如时间来不及,可打电话到维钦、伟柱、健堂店预约几样菜色,他们就会按时按质按量送上门来。除此之外,如果做喜事或祭祖扫墓要置办酒席请客,村中曾维钦和锺伟柱两间饭店可以招揽各种筵席的订单。他们的服务热情而周到,店中备有流动灶具,如桌凳、碗筷、盘碟,如主家需要可到你家中制作酒席,也可直接到酒家饮宴。
    往常有不少从海外归来的游子探亲祭祖或结婚、生子做满月的,不论大型小型酒席,要节约些的,则采用这样的形式:烹饪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较长的菜肴如圆蹄、扣肉、酿豆腐、烧、烤、卤等则到饭店或健堂店订购,其余比较简单的菜肴、饭、汤等由自己加工制作。如果要求更省钱,则自己开车到茶阳街市采购回来全部由自己制作。
    一般情况下,做丧事的酒席由于时间长,桌数多,餐数繁,理事人员都会考虑孝家的经济状况,尽量为孝家节约。组织治丧机构,如厨房做厨的,打杂的,采购的,保管的人员等等,都会安排的面面俱到,有条不紊,为孝家的丧事餐饮铺排得既经济、又排场热闹,则不会到饮店订席。此外,还有房姓祭祖纪念活动等较大型之类的洒席,在饭店订席的情况亦不多见。
    开放改革后的古村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在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爱民政策的阳光沐浴下,走上安康富裕的生活道路。物阜民丰,农村的菜市,副食品市场,茶楼酒店,买卖交易等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日常生活或请客吃饭,餐桌上的美酒仕肴的采购、制作或于酒店订桌订菜,当事人一般都会按照自己的实力——有要节约点的,普通化的;有有钱肯花钱的,要铺张热闹排场点的;有要既能体现节约而场面又不显得冷清的……各种花钱方式层出不穷,真个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论流动商贩也好,固定店铺经营也好,或半流动半固定的方式销售也好,只要文明经商,服务热情周到,这样,既能丰富村民的物质生活,繁荣农村经济市场,改善和方便村民的消费和购物环境,又能为商家自己广开门路,把生意做大做强做活,真正做到服务一条龙,消费乐融融。(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