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谁不说俺家乡好

摘自《古村之声》第79期

 当你进入古村村口时,一座雄伟高大的门楼就矗立在你的眼前。这座门楼是旅居港澳同胞锺集柱和锺巨柱先生共同捐建的。它横跨公路,门媚的中央镶嵌着两个金光闪烁的大字——古村,这两字特别引人注目。它是爱国侨领锺卓才先生的挥毫;门楼有副对联是古村名人锺平先生的佳作,对联是:古史越千年,人杰地灵,绿水青山留万古;村徽传六姓,根深叶茂,名花硕果遍三村。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它从宋代建村,源远流长,蕴含着我们古村历代祖先和他的子子孙孙们凭着聪明智慧、勤劳俭朴、团结和睦的历史文明和艰苦创业已逾千年的建村史。
    进入古村门楼的左侧便是“古村休闲园”,园中建有“有为亭”、“锺卓才功德碑”;右侧原是古村中学,又是大埔县的第一个村办中学,创办于65年,87年纳入公办中学。这所中学是侨贤锺卓才先生牵头捐资逾百万元并动员侨胞踊跃捐资,村民同心协力,献工献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兴建的这所堂皇美丽的校园,校园里有贺素珍教学大翻楼(12间教室),锺卓才科教楼,教学仪器馆,电化教室,师生宿舍,礼堂,生活区,卓才球场等。校园环境幽美,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可惜古村中学因教改于十年前撤并大埔中学);与休闲园咫尺之距是古村小学,在银山之麓,它原是庵堂改作学校。95年,该校新陈代谢,以侨贤锺卓才先生为首捐资逾百万元并发动旅外乡亲赞助拆旧建新,兴建起这座现代化的学校以侨胞贺素珍捐款兴建的“贺素珍教学楼”,“赖荣兴、赖鑫兴教室”,“锺琏珍教室”,“锺集柱教室”,还有电化教学室等等,是座县农村小学设施比较完善的学校之一,教学质量在茶阳镇小学位居第二,在全县的农村小学都在10名以内。在小学的北隔40米之距,有侨胞贺素珍、江井英、谢新英捐建的幼稚园,于是,古村的教育形成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已撤)一条龙的教学体系,对学子的上学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条件。
    转个弯,再向前便是村中心,这里是古村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娱乐、商业中心;古村村委会、乐龄俱乐部、古村侨联会、锺卓才商场、古村卫生站、兴富大厦、古村大厦分别错落在公路两旁。一条宽阔笔直的公路由南至北直穿古村中心,此路称埔溪公路;另一条古茅公路与埔溪公路在村中连接,构成“丁”字形,古村便成了四通八达的繁华山村。8.8洪灾后,村民们在“丁”字形公路两旁兴建楼房,现在兴建的楼房己是鳞次栉比,形成两条街道。商店、饭馆、理发厅、装磺修饰部、家电维修部、医疗站、汽车摩托修配站等几十间在公路两旁整齐排列。农副产品、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样样齐全,应有尽有。
    古村乐龄俱乐部,更是古村人的光荣和骄做,它于9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俱乐部”之一,农村唯一的“特别奖”还出席了在大连市召开的“首届全国老同志先进活动室颁奖会”,并授于奖旗一面,真是山村飞出“金凤凰”。省、市、县、镇各级领导及全县各乡镇村俱乐部纷纷前来祝贺,交流经验,村民受到莫大的鼓舞。俱乐部每年春节前夕都组织会员到长寿老人、五保户、特困户、病人家中进行慰问,并送上慰问金。他们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都说共产党好!乐龄俱乐部好!每年春节年初一,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八音、锣鼓吹、拜年、放映电影等活动,使村民能尽情享受一个欢乐、愉快、祥和的春节。_
    村中有爱国侨贤锺卓才和张满英伉丽、锺德文先生等慷慨解囊捐建的“丁”字形街道,还有县内实业家锺均柱先生捐建的“睦邻大道”。此外,全村乡道水泥化,都是旅外侨贤、乡贤捐资修建的。
    90年由退休干部锺式彰倡仪创办的季报《古村之声》报,报道新人新事、生产生活、经济文化,是联系国内外古村乡亲的金色桥梁和纽带,得到了国内外乡亲的欢迎和大力支持。《古村之声》创刊至今已有20年,出版了七十八期。主编锺式彰先生已届耋寿,力尽其才,不遗余力悉心办好刊物,实是“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其难能可贵的精神,是后辈们学习的楷模。96年8.8洪灾,《古村之声》及时准确、如实报道了这次灾情,得到海内外乡亲的极为关注和同情,纷纷解囊捐资、捐物及大米等,使灾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较快恢复,《古村之声》起到了极大作用。
    古村是一个偏僻的山村,但现代化设施颇为完善,如有线电视、程控电话、优质自来水、大小汽车出租,衣食住行均很方便。
    古村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全村不分姓氏,团结和睦,友好相处,一人有难,众人相帮。旅居国内外的乡亲颇多,他们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源源不断捐资捐物,、修建道路、桥梁、学校,体现古村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古村在不断变化,不断前进,古村奔小康的美好蓝图正展现在我们眼前,古村明天会更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