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祭祖习俗及其深层含意

摘自《古村之声》第81期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两句古训,道出了前人对祭祖和培养后代两件事的重视,而祭祖更加排在前头。为此,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祭祖都十分重视,形成了一系列促使人们虔诚祭祖的风俗习惯。
    春秋二祭:祭祖扫墓,习惯一年两次,春天清明时节一次,秋天重阳节前后一次,称为春秋二祭。因为,一般的祖坟都在山上,杂草树木丛生,每次祭墓刈除一次,秋祭刈除以后,草木枯萎,接着又是寒冬,草木不易生长;所谓:“秋草好打倒”,到来年春天,杂草生长不久,在幼嫩的时候春祭再割一次,可保坟墓长年干净开阔。
    砸纸:(客家方言,意为压)扫墓时,要在坟墓边沿砸一排草纸,叫 “砸”纸,看去十分显眼,容易使人知道这穴墓己经祭过了。如果过了扫墓时节,坟地上尚未“砸”纸,说明某人这穴墓没祭过,而引起群众批评,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促使人们非祭墓不可。
    砸墓头纸:祭墓时要在墓头上砸一张洒有牲畜血的红纸,叫血纸,说是血财兴旺,吉利,促使人们祭墓要犀鸡杀鸭,祭品丰盛。
    圈纸钱:烧纸钱雅称化财帛,纸钱烧过后要用酒或茶水在周围圈几圈,说是把财宝锁住,不致被抢夺,现实意义是防止余火漫延,造成山林火灾。
    祭品祭其人性化:从虔诚旨意出发,人们把上代祖宗当作在世时生活那样安排祭祀,祭品、祭具等都按人性化办理:
    从前的人,普通人只坐硬板凳,坐交椅是高地位、高享受的标志,常说某人是坐头把交椅的人。为了给上祖以豪华享受,祖坟一般都建成交椅形式,后有靠背,左右有扶手。考量坟墓好与否,首先就站、或蹲在墓碑前,环视周围,感受上祖在此坐着是否温暖、藏神、舒适。
    祭品除了需要清茶美酒、五果三牲等佳肴之外,还要有吃饱的东西(如粉、面等)、连切肉的菜刀、调味的食盐都要配备齐全,除此之外,还要敬献财帛,以供常年生活开销,关心人微。
    祭品的摆放也有一定的规矩。茶一杯(双葬的两杯)放在墓碑前面,一次斟满;第二是酒,五碗,分三次酌满,叫三奠酒;酌酒也有先后次序,先酌中间,然后是左右左右;第三是干鲜果五种,一字排过;第四是牲仪,鸡(或鸭兔等小牲畜)放在中间,按上祖坐位,左边放鱼,右边放猪肉,“饱货”放在猪肉旁边;.讲究的祭祀有全猪全羊的,则左边放猪,右边放羊,叫左鱼右肉,左猪右羊。牲仪的头、菜刀的柄都要向内,对着上祖摆放。
    对于祭祖习俗,曾经一度淡薄。随着改革开放,人们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同时,崇宗敬祖的观念根深蒂固,老的传统又恢复起来,令人有温馨、亲切感和人情味。(锺梓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