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纪事

摘自《古村之声》合订本

 △古村开村时间的唯一考证,60年代,大水圳扩宽时,在新陂头大圳石壁上发现“政和元年新开石圳”字样(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元。)据此估计,古村开村应在千年以上。

 △各姓氏到古村开基时间:据说古村历史上曾有十三姓人居住过。目前则仍有六姓:
    曾姓  古村曾姓,于公元1305年,由五十六派胜迹公,从福建永定下洋太平寨迁至古村开基。现已传至第八十三派(传下28代,为钦字辈),现有在村人口400余人。
    赖姓  古村散石村赖姓,于公元1505年,由万三公传下第三代二郎公,从本县长治石田欧家仙迁至古村散石开基,现有在村人口300余人。又公元1937年,赖宽优公从本县长治石田石龙头迁至古村沙罗窠自然村开基。1986年,由赖宽优公次孙赖托华从沙罗窠迁至古村主村,现有人口10余人。
    胡姓  古村胡姓,据《大埔县姓氏录》记载,从福建永定下洋中川迁来,现传至18世,人口40余人。另一派系则是五华人胡有清,1930年代到古村,在楮子山下白书斋旁开店理发定居下来,现已传至第四代曾孙辈。
    钟姓  古村钟姓,据2000年修编的钟氏族谱记载,大埔钟氏六世祖雪岩公、雪丰公为元朝至正元年辛已岁(公元1341年)儒学训导、常盈库吏。而案背开基祖福山公也同是六世,由此推算,福山公到案背积庆堂开基约在公元1341年前后。十六世祖桂林堂承德公生于明崇祯丙子(公元1636)年,到古村开基约在公元1656年左右,至今已约三百五十多年了。
    杨姓  古村翁和自然村杨姓,于公元1580年,九世祖翁山公,从兴宁高石壁迁至翁和开基,现已传至二十五世,现有人口160余人。
    张姓  古村张姓据《大埔县姓氏录》记载,古村张姓从茶阳街迁至古村,现已传至27世,人口140余人。古村坪翁开基,至今传下23代,人口160余人。
    △清末《菜根堂诗集》共计出版三册,作者:雨农(钟梅先),科头人。
    △1911年开始创办古村公学,1914年建成,利用福兴寺为校舍,解放初期学校由政府接办,古村公学改名为古村小学。
    △走兵。民国七年戊午岁(公元1918年)广东、福建的军人发生内战,闽军攻下大埔城,社会不安宁,古村村民有部分逃离到别处避难,其中诒谷堂等数户人家四、五十人逃至三河阴那坑,住在该村育才学校,闽军败退后才返回家园。
    △1928年戊辰桥纪念亭落成。戊辰桥是古村一座钢筋水泥的拱桥,由汕头振华工程公司承建,是古村第一个现代化建筑物,也是古村第一个大型公益事业,耗资银元六千余元,捐资人数达一千五百余人。纪念亭内石刻碑刻,记述建桥始末和捐资都芳名。
    △男女平等。从前的人,重男轻女。女的不上族谱,不排辈数,不上讣文,出嫁的女儿不上坟祭祖等等。1920年代,大夫第的钟玩贤、钟思贤先辈率先给女儿排辈:询彰、果彰、暖彰、宝彰等等彰字辈都是女性。1940年诒谷堂钟清溪先贤逝世时,率先给女儿上《讣文》、排辈份:发材、齐材、定材、吉材等等材字辈也是女孩。
    △大家庭。从前的人喜欢大家庭,赞赏大家庭,以大家庭为荣,认为从一个侧面看,说明当家人持家有方,子孝、媳顺、孙贤。1930年代,古村的大夫第、信和、锡昌楼等是比较有名的大家庭。诒谷堂先贤钟清溪传下四代之家,三四十口人济济一堂,和睦相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办古村公益社。统筹有关村中公共福利事项,曾制作了好些装文书资料的树箱子,写着“古村公益社”的标记,抗日战争爆发后,货币贬值,民不聊生,未能开展工作而结束。
    △1930年红军12军经过古村,部队一千余人,在墙壁上写了许多标语,宣传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还有马匹,部队枪支不多。据说部队首领是罗炳辉、张鼎丞,走时经长教、洋门、泸下坝方向直挺永定金砂。
    △1932年至1935年,古村公学毕业生报考大埔中学,实现“四连冠”。1932年钟雄材考第一名,1933年曾德恭考第一名,1934年曾维持考第一名,1935年胡看芳考第一名,得到县长梁若谷的常识,亲临古村公学视察,并送来他亲笔题词“诚朴勤谦”校训匾额一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村已安装电话。森盛店内设总机,大夫第、古村公学、源隆、诒谷堂、锡昌楼、并攸楼等分别装上电话。
    △1949年,古村办起织布厂,由钟异材等人创办,假座裕兴楼内,因产品质量无法与市面产品竞争,不久即停业。
    △古村通公路。1957年和1958年由林业部门投资分别开通埔溪(上)公路、古茅(坪)公路。1997年由赖荣兴先生独资开通古村至散石自然村水泥公路。
    △60年代初,古村在油房下建起综合性水力加工厂,白天加工磨粉(粟、麦、木薯),晚上发电照明,发电量8千瓦,古村开始用上电灯。当时在茶阳镇农村范围内,属首先使用电灯照明。
    △1965年,古村创办农业初级中学,假座锡昌楼内。
    △1975年,由于学生人数急增,原有大埔中学、埔北中学吸纳不了,为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古村小学“戴帽”附设实践班。钟卓才先生等旅外乡亲有鉴于此,乃捐资创立古村中学,经过几年努力,古村中学的校舍、设备和教学质量都符合正规中学要求,1987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转为公办初级中学,整个校舍、设备全部是旅外乡亲捐资。
    △古村各姓联合迎灯。以往过年,古村各姓有的有迎灯,有的没有迎灯,则有“上灯”,时间各异,有先有后。1986年,侨贤钟卓才先生倡议全村各姓联合迎灯,并由他捐资补贴各户做灯和购买蜡烛的资金,得到村众的响应,全村各姓都参加,乐龄俱乐部统一组织,流行路线更增加了从小溪唇过张屋桥,经塅上到信和路段。一些过去不迎灯的族姓也独院了灯,感到特别高兴。案背积庆堂以往没有迎灯,这次和源隆---诒谷堂联合组队参加,起灯时诒谷堂的灯子迎到积庆堂集中,回程时诒谷堂的灯子送到积庆堂然后回家。全村联合迎灯,普村同庆,盛况空前。
    △80年代,全村实现村道路面水泥化。全村连接各楼屋的道路,全部路面铺上水泥。单车、摩托,好些楼屋甚至汽车也可以直开到大门口。
    △80年代,全村告别了木桥。全村先后建起了14座钢筋水泥梁桥或石拱桥,古村结束了架木桥的历史。
    △1984年,全村大面积种果,果苗全部由钟卓才先生捐资购买,免费提供村民栽种。
    △1985年,创办古村乐龄俱乐部,部址及室内设备全部由钟卓才先生独资提供。
    △为老人馈赠贺岁红包。从1980年代开始,侨贤钟卓才先生,每年春节,都给全村3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不分姓氏)馈赠贺岁红包,每年金额都达一万余元。
    △1990年,古村大面积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1991年,古村乐龄俱乐部荣获“全国先进老同志活动室特别奖”。全国十名“特别奖”中,古村乐龄俱乐部是农村的唯一获奖者。省、市、县、镇有关领导先后莅临祝贺。《南方日报》等报刊作了详细报道。
    △1991年,由旅星乡亲谢新英、江井英、贺素珍女士捐资兴建的古村幼稚园落成,古村开始有正式的学前教育机构。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古村历经5次庆典。双庆、三庆、五庆等等,都是为有关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竣工剪彩活动,其中92年“八庆”宴会,设席125桌。几次盛会都由钟卓才、赖荣兴先生倡议并赞助全部活动经费。古村喜事重重,名声远播。
    △古村过年新景象。自古以来,古村人过年都只是:开门、祭祖、拜年等等传统活动,年年如是。1992年,侨贤赖荣兴先生赞助,首倡开展春节文娱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参加。以后。捐资者、活动面,活动内容逐步扩大,如钟卓才先生春节老人幸福奖、赖荣兴先生春节篮球邀请赛、钟强柱先生春节电影专场、钟锡杏先生新春猜谜奖等等。2004年的春节团拜活动,男女老少全民参加,全村十一个生产组的锣鼓队全部出动,活动内容有:百面锣鼓演奏、猜谜、投环、钓鱼、篮球赛、象棋赛、智敲金锣、卡拉OK演唱等等,奖出红包600只,全村沉浸在欢乐之中。
    △古村率先实现现代化通讯。1994年,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才开始在城镇普及,难得发展到达农村。旅外乡亲钟卓才先生、贺素珍女士、赖荣兴先生、钟基材先生、刘秋来女士等捐资十二万余元由邮电、电视部门为之架设专线和在杨梅岽设电视差转台,分别通到古村、散石,使古村提前数年实现现代化通讯。1986年钟储文乡亲赠送传真机一架,至此,古村又有了传真通讯,这在大埔的村级单位也是仅有的。
    △1985年,古村小学全面改建,经费嶝吊旅居国内外乡亲赞助,钟卓才先生出大头。古村小学旧貌换新颜。
    △1996年8月8日,古村遭遇有史以来的特大洪灾,死亡7人,伤35人,无家可归116户670人,倒塌房屋637间,店铺26间,冲毁农田461亩,陂头15座,水圳1850米,桥梁8座,果林损失285亩,道路二三千米。
    △1996年8月8日洪灾后,村民陆续在东西两片公路旁兴建店铺,形成东西二条(丁字形)街道,古村面貌大大改变。
    △1997年,兴建古村门楼。在龟子石下公路上,由钟集柱、钟巨柱先生共同捐资兴建。
    △1998年,古村开始用上自来水。由第一村民小组,在罩捞坑大山嶂的山坑里引来清泉水,又在伯公岗设立压力池向全村供水。
    △2000年,大埔县城成立古村联谊中心。由海内外乡贤捐资,在县城虎山路153号四楼买下套房为会址,面积115平方米,内设大小会议厅室、招待房二间,办公、娱乐、健身、生活等设施一应俱全。
    △2003年4月2日,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卫平、大埔县委书记张远方、大埔县政协主席钟校柱同志一行,前来古村小学指导工作,是有史以来到古村视察的最高官员。
    △2004年,古村村委会大楼落成,楼址在乐龄俱乐部对面,原戏院旧址。
    △2005年,古村休闲园竣工,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古村开始有公园式的建筑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