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32期(1998年12月出版)

古村之声
GU CUN ZHI SHENG
第32期1998年12月出版

    热烈祝贺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第三十二届董事换届选举中,我村旅星侨贤锺卓才、赖荣兴两先
生荣选为副会长。古村管理区办事处、古村乐龄俱乐部同贺
    古村中学在前进
    古村中学创办迄今已廿二个春秋,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加以学校老师认真施教和以锺卓才先生为首的旅外乡亲的关心支持,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校风学风优良,培养了不少人才。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到学校,有些学子不安心读书,出规斗殴、偷盗,甚至社会不法青少年介入寻衅闹事等违纪事件发生,造成一些学生要求转学的现象。今年夏,锺铤柱受命接任古村中学校长。锺校长上任伊始,面对学校存在问题,与老师共同研究进行整顿校风学风的措施,由于铤柱校长善于尊重老师、团结老师,因而老师心情舒畅各抒已见,提合理化建议,使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形成了:
    一、树立古村中学创办廿多年来良好形象,弘扬热爱桑梓教育事业的侨胞锺卓才先生等的丰功伟绩,激励师生热爱古村中学,以主人翁之精神办好古村中学而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求教师敬业,爱岗,学生爱校,尊师,好学,提出把古村中学办成“一严,二勤,三实,四优”的特色学校;一严是,严明的校纪;二勤是,勤勉的教风,勤奋学风;三实是,踏实的作风,坚实的知识,朴实的生活;四优是,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学风,优越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氛围,优秀的教学教研成果。实行“三全”,即管理全天候,全方位,全员参与,解聘了校警,充分地依靠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学以来实践证明效果好。
    二、提倡“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方法。两头是先进与落后,其中又以表彰先进,树立师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为主,适当的批评教育为辅,做法有:开学典礼大会上选派了年轻教师代表、三好学生代表、后进生代表登台发言,谈理想、表决心,影响教育了全校师生。如茅坪学生张冠君同学丧父,经济困难,全校师生捐款840元予以支持,体现了师生们助人为乐之精神又教育帮助了后进生,起到了预期的教育作用。举办了《我爱我校,立志成长》为主题的校级征文比赛和普通话朗诵比赛,还举办了以“多读好书心情乐,不做坏事身家安,相争相吵气难顺,互助互爱世则宁”四句诗为内容的毛笔书法比赛,融知识书法教育于一体。举行每日一小评,每月一总评的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卫生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做好团队组织工作,使共青团组织成为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经镇团委批准吸收了一批30位共青团员,表扬了三位拾获手表、手提电话机的拾金不昧的同学。计划举行班际元旦文艺比赛,
校级体育运动会,英语、数学等学科的竞赛活动,以正面教育促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三、重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座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制约学校的教育,学校重视对家庭情况的了解,要求和鼓励老师与学生家长进行多种形式的家访,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本学期计划召开家长座谈会,以求得家庭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的密切配合。
四、积极营造学校政治文化氛围。开学初卓才先生捐资五千元建造了20米长的黑板报专栏,10米长的铝合金玻璃宣传橱窗,贴起了2.5平方米瓷砖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各一幅,既美化了校园,又增添了校园宣传、信息场地和文化气氛。
五、教师安教、乐教精神初步形成,并且有群策群力的主人翁姿态,在上级教育部门领导下,在乡亲、侨胞、社会贤达的关心帮助下,古村中学将有新的辉煌。
锺校长到任已经一个学期过去了,据一些老师反映,目前中学的校风学风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认为锺校长治学严谨,民主作风好,能发挥老师教学的积极性,有些家长说现在孩子在古村中学读书我放心了,问其原因,答曰:我孩子顽皮,违犯校纪,而锺校长亲自上门家访,要求家长共同做好教育工作,这样爱护我的孩子,难道不放心吗?
    笔者到校参观,看到黑板报的各项专栏,感觉到这办法既增广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写作水平,作用很大,相信校方所订工作方案付诸实施的话,古村中学将有新的佳绩。(银峰)
    《好事近》
    贺(锺卓才、赖荣兴两位先生荣膺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第卅二届副会长),
      丘金城
鸿雁报佳音,正是深秋时节。枫叶红黄花瘦,万里天一色。
客家自古重人文,思多少豪杰。会长两君膺选,故乡人欢悦。
    锺卓才先生又有善举
    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最近先后捐资一万元,其中五千元为古村中学设置宣传橱窗和黑板报之需,另五千元是修建乐龄俱乐部背后之乡道。
    乐龄俱乐部背后之乡道自永兴楼至原泰嶽楼一段,是东片学生上学必经之道,因年久失修,多处崩溃,且路面杂草丛生,行走又不安全,修建水泥路面后,道路平坦,行人称便。
    修建工程还包括通向电力高压房一段和水泥公路接琏珍路之垫坡工程(古村水泥公路修建后,公路与琏珍路落差60公分,行人十分不便),卓才先生热心教育,关心公益事业之善举,村民无不交口赞誉。  (白丁)
    鹧鸪天·赞《古村之声》
            谢立言
    如锦《村声》出八年,卅期言论事新鲜。乡情捷报宽心意,村讯频传满笑颜。
    文镌永,句精研。每刊万字有奇篇。古村胜地文风盛,翰墨飘香溢万川。
    注《村声》即《古村之声》
    散石——古村水泥公路建成
    由旅星侨贤赖荣兴先生捐资数十万元修建之古村至散石水泥公路,于九月底建成,路宽3.5米,全长2公里,该水泥公路之建成,把散石、古村连成一片,交通十分方便。
    古村至散石原隔一重大山,来往需上坡下坡走山路,雨天泥泞路滑,真有“行不得也哥哥”之感。七、八年前,荣兴先生有鉴及此,捐资数万元把山路修为水泥乡道,行人称便,但上下坡既费力又费时,去年荣兴先生又捐资修建此水泥公路,并于古村进公路处建一华丽的门楼。赖先生为民造福之义举,赢得了人们的赞颂。 (梅云)
    张屋大桥重建动工
    原有张屋大桥于96年“8.8”洪灾被冲垮,此后耕作、樵采行人    裹足,枯水时则涉水而过,交通十分不便。今年春有关乡亲致书旅台乡亲锺储文先生,要求捐助重建。储文先生有鉴于乡亲们的迫切要求,慨然允诺。该桥由县桥梁设计廖工程师设计,需建筑费五万多元,现由大埔县水利水电工程机械施工公司第八施工队承建,经于前旬动工,桥长25米,内宽2米;根据储文先生意见,该桥命名为“睦邻桥”,工程承建合同规定70天内完成,如提前完成则按总建筑费奖励10%,如无特殊原因而超期完成,则要罚款。按目前秋冬季节,雨水稀少,可望提前或按期完成。(天马)
盼早治溪流污染
       锺锒材
清溪污染几时休?翘着云天治浊流。
戏水深潭终有日,再观鱼类逐浪游。
满溪垃圾碍观瞻,环境沾污成痼顽。
群治群防宜倡导,村容村貌展新颜。
    管理区综合大楼工程过半
古村管理区办事处集资兴建之四层综合大楼,于几个月前动工,现建至第三层,该楼建筑面积(四层)1300平方米,一楼有门市六间,每层套房三间,目前已认购套房7套,仍两套待售。
    该楼工程由永定建筑设计所工程师锺闽柱(梓材之子)设计,造型新颖,半框架结构,据说可经受六级以下地震。承建单位是大埔县建筑工程队,施工认真,质量达标。
    综合楼位于乐龄俱乐部右侧对面,建成后对古村中心街将显得更加完整和美化。古村自来水源充足,压力大,即使七、八层之建筑,用水可保无虞 (白丁)
    旅 游 
    11月7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古村乐龄俱乐部组织30位老人,乘车专前往永定县旅游。首先参观正在兴建的“棉花滩水电站”该站四面群山环抱,两岸岩山高耸,气势磅礴,具有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据说,此地原是荒山野岭,渺无人烟,如今变成公路环绕顶峰。坝区幢幢初具规模的厂房和住宅拔地而起,大型的机械设施,技工们正在紧张安装。该站是福建水电十四局承建,在门楼二旁写着的口号对联是“昔建广蓄获鲁班奖信誉广播;今治汀江上新台阶再立新功”。横标是“水电十四局为民造福”。
    棉花滩水电站位于汀江上游的永定县丰市乡,这项建设是福建省第二大型的水电站,对闽西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作用。根据它的建设示意图说明,坝高111米,坝顶长302米,宽7米,库容量20.3亿立方米,地下主厂房高52米,长129米,宽22米,装机容量60万千瓦,年发电15亿度,投资49亿元。98年4月开工,工期39个月,2001年1月至3月蓄水,7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发电,以后每4个月加一台机组发电。我们通过了解和参观,这项雄伟的大型建设,使人大开眼界,始知外部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棉花滩驱车直往永定县城,根据旅永乡亲的安排,首先到锺壮材乡亲住居暂息,壮材夫妇热情好客,备办了茶点、水果、甜汤等招待,他们的浓情厚意,我们真是由衷的感谢。
接着,由锺壮材乡亲带领参观了解“永定胡文虎小学”永定县新体育馆,内有400米跑道和标准的游泳池基地等。体育馆建设雄伟,新奇别致,坐位可容1800人,但尚未装修使用。各个景点都摄影留念。
    在参观行经县城南门时,壮材乡亲介绍了过去的南门坝就是现在的“金风开发区”所在地。过去古村人来永定肩挑贸易必经此道。大家听后。回忆过去,感到昔日谋生之艰苦,不胜催叹。随后乘车至温屋巷八号锺梓材的大厦,梓材夫妇及其子、媳和考柱夫妇、古村嫁到永定的乡亲锺红英、锺快英、曾月英等人,已在门前热情等候迎接,深感亲切。在大厦稍事休息片刻,大家共进午餐。这顿午餐办酒肴丰盛,十分可口,还备有永定特产皮薄馅精的芋丸,据说该席是由梓材夫人罗粟英亲手制作,烹任技术确实不凡,各种菜肴,鲜美适味,胜过酒家。席后,自由活动,有的登北门山游览凤山公园,观看凤城全景;有的探亲访友,有的逛街道市场,永定群众闻悉古村老人前来旅游,盛赞我村老龄工作做得好。下午四时集中乘车环沿河南、北路参观新建筑及火车站建筑工地,然后经岐岭、下洋回家。至于午餐的招待,我们要偿还支出不菲的午餐费,但梓材、壮材、考柱三位乡亲坚拒,说是他们三人包了。这种诚挚好客情怀,令人感激于衷。
    这次老人秋游观光,天时地利人和,高兴而去,欢快而归,增长见识,愉悦身心,观新察异,大开眼界,尤其是得到众位乡亲的浓情厚意的招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是一次难忘之旅。(政材)
回 顾 古 村 中 
昔日荒山僻地,今朝新校矗立。
爱国侨胞创功绩,群策群力辅相成。
    勤教勤学新风树,为国四化育新人。
    古村地处茶阳边陲,山川壮丽,扼丰溪、大觉、左弼、茅坪之咽喉,形成交通枢纽。村民勤俭谆朴,注重文化教育,有文化乡之称,目前博士、硕士、大学生、高级职称者大有其人。过去村中仅有完小一所,历来学子升学深造,须往茶阳或埔北中学就读,极为不便,不少家境贫寒者,为此辍学,良可叹也。
    公元一九七六年,旅新加坡侨贤锺卓才先生,独具胆识,热心教育,好义急公,考虑形势之发展,深感兴学育才,刻不容缓,遂联合爱国侨胞锺报材、锺旺材、锺诵文、锺异材、曾德温先生等,建议集各方力量,合建一所初级中学,其本人率先慨捐巨资,以为首倡,海内外贤达,感其热诚,纷纷响应,踊跃输将,首期集资人民币51220多元。古村干群一呼
百应,鼎力支持,择村口银山之麓为校址,位置适宜,水绕山环,诚为乐育藏修之胜地,於是群策群力,献工献料,披荆斩棘,兴工建校,一九七七年春,一座石木结构的校舍落成,规模粗具,定名古村学校,隶属古村小学所辖之初中班,是年秋,正式招生上课。为解决师生食宿,锺卓才先生于一九七七年秋,又斥资兴建上座土木结构之平房及厨房、膳厅,一九七八年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展,学生来自古村、大觉、丰溪、左弼、茅坪、恋墩、太宁等地,开设三级共六个班,学生人数剧增,一九八二年春,锺卓才先生伉俪荣旋故里,遨请各级首长、嘉宾、海内外侨胞乡贤,为新校举行落成庆典,盛况空前,群情兴奋,由于各级政府的关心,锺卓才先生伉俪大力支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规模不断完善,设备不断充实,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九八六年四月,经大埔县人民政府批准,把古村学校(附中)正式纳入全日制初级中学,定名为大埔县古村中学,并准予独立招生,对学校转制,锺卓才先生伉俪极为振奋,更全力以赴,为古村中学的校舍建设,各项设备的充实,再次慨捐巨款,且不辞劳苦,千里迢迢,频频回国,亲临视察,先后把上座原土木结构的平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师生宿舍。斥巨资,架水管,引来覃捞坑的清泉,使师生饮上甘甜的矿泉水;修校道、校坪,改变了昔日雨天泥沙流,晴天黄尘飞之弊。一九九六年兴建之锺卓才科教楼及锺卓才运动场,规模居全县农村初级中学之冠。为奖教励学,激发师生勤教勤学质量登新台阶,卓才先生捐助奖学奖教金,近年来,毕业生升学率均居本县同类型学校之前茅,进入各类重点高中、中专者,不乏其人,参加各类知识竞赛获奖者屡见不鲜,一九九四年全国初中化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夺得全县一等奖,梅州市二等奖,全国三等奖,真是山中出凤凰,为古村中学争得荣誉。
    笔者在古村中学任教近二十载,目睹古村中学日新月异,一座规模不小,设备完善,环境幽美,教学秩序良好的初级中学,巍峨屹立于银山之麓,引来萃萃学子,送出批批人材,二十年来的历程中,锺卓才先生伉俪,为古村中学兴学育才,可谓花了不少心血,捐资已逾百万元,其功绩昭著,众口皆碑。近年来,还得到赖荣兴、锺安柱、锺喜生、锺强柱、锺汀文、锺储文、锺淼材先生等爱国侨胞、台胞的关心,捐资赠物。深信古村中学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海内外热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必将蒸蒸日上,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郑练光)
鸣 
(一)承旅外乡亲关心老人福利,热心捐赠老人慈善福利基金,感激之余,谨表谢意。
    捐资芳名如下: (怒不称呼)
    锺尚柱100元   锺子邦100元
    锺子英100元   锺端芳100元
    (二)承旅外乡亲关心《古村之声》的出版,热心赞助小刊物的基金,至为铭感,谨申谢捆。捐资芳名如下: (怒不称呼)
    锺盼柱500元  锺砥柱200元
    捐资100元者:锺谦柱、锺垣祯、锺彩柱(永兴楼)、锺顿彰
    捐资50元者:林炳章(留惶)、锺尚柱、锺子邦、锺子英、锺端芳、曾垂柳、锺赛堂、锺键材
    捐资30元者:曾德财
                            古村乐龄俱乐部启
简 
    △今年9月10日教师节,古村小学为欢度节日,特邀请管理区干部和乐龄俱乐部常务理事参加座谈会。郑可信校长首先汇报了小学的校风、学风情况,管理区书记锺常柱讲了话,对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对老师们辛勤教学,为古村培育人才表示感谢,俱乐部锺式彰也发了言。节日,管理区赠款100元、俱乐部和教育基金各赠150元。以示尊师之意。(中适)
    △今秋古村蜜袖上市,产量在10万斤以上,惜价格很低,每斤以0.5—0.8元出手,致果农减少了收入。(梅云)
    △乐龄俱乐部会友张齐英(锺北柱之妻),于10月9日因心肌梗塞猝然逝世,终年64岁。
                                                                  (乐龄)
    从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说起
    在我家厅堂上挂着一张照片,锺政材先生伉俪赴深圳旅游,回程经广州来我家看到了这张照片,他说,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应把它写进古村“诒谷堂志”中去。
    这张照片是1963年3月17日摄于北京中南海,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贺龙、聂荣臻等接见全国财贸联系网联络人会议代表时摄的。当时我在广州南方大厦百货商店担任领导职务,有幸出席这次会议,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照相,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时隔35年,这张照片更显得珍贵。
    当年我从北京开会回来,家人知道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我们并一起照相,都为我有此幸福而感到高兴。但同时也追问我,有没有亲自与毛泽东主席讲话,向他问候啊等等。家人之所以这样问,是有缘由的。为此,我想起父亲在世时对我谈及毛主席的一些往事,尽管他老人家当时不敢肯定他讲的这个人就是毛主席,但听完他讲的亲历往事后,完全证实父亲和毛主席是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的。
    毛主席在广东工作时期,大约是在1925年前后,父亲当时在广州公安部门任录事之职,他有一次见到毛主席讲电话,就问他你讲的是什么话呀!毛主席说,我讲的是普通话,你不懂吗?父亲说,毛主席经常穿一件长衫,头发是往后脑梳的,他在衣袋里袋着一把梳子,久不久就拿出来梳头发。有次父亲来我夫君家里,看到桌上玻璃下压着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照片,他指着说,真像他当年的样子呀!还说,毛主席很喜欢一句诗,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当他念这句诗时,旁边的人都笑他说,你又怨天怨地了。父亲不知道毛主席作的诗词,后来我重阅毛主席诗词中有首《解放南京》,其中最后两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有天中车时分,在广州市财厅前,即现在的北京路与中山四路交界处靠北转弯的地方,父亲碰见毛主席,毛主席说“我现在已不在里面(指国民政府)工作。”父亲问那你现在去哪里?毛主席说,我现在去农民讲习所讲课。父亲说那里有什么职位可给我干的吗?毛主席说“你不能去,我是义务的,可你有家庭的牵累,怎么能去呢?
    听父亲讲了以上这些情况后,我对父亲说,你讲的这个人就是毛主席,名叫毛泽东,但父亲却说:“不,他不叫毛泽东,而叫何泽东。”我当时认为父亲年纪大了,是记错了,广州话的“毛”与“何”音相近,是把“毛”误作“何”罢了。可是后来有次他又来我夫君家,看到桌上玻瑞下压着一张毛主席的照片,相片下端有毛主席的签名,父亲看到后就指着解释起为什么叫“何泽东”的原因,他说毛主席拟学广东省财政厅长签名,是用毛笔一笔过把姓和名连起来写的,毛主席也拿起毛笔签自己的姓名,他先写了一个点,后又写了一直,跟着把一直拖往右上角转个弯,成了草书的何字,毛主席说“何”字有了,接着又加了草书的手字,成了“泽”字,他自言自语说,“何泽”俩个字是连起来了,但“东”字又放到那里呢?听父亲这样一说,觉得他解释得很在道理。毛主席是否曾用过“何泽东”的名,历史资料则未发现过。
我父亲当年还很年轻,结婚不久,毛主席也跟别人那样叫他“舅父仔”。与毛主席交往不久后,有次毛主席对我父亲说:“我五十岁就要当权”。最后父亲还谈及家乡祖坟那面山给人霸占了要打官司,而打官司的状子就是毛主席写的。我母亲在旁插话说,可惜几十年搬迁,都不知搞到那里去了。我感到非常可惜,如今还能有这状子,那又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啊!(孔燕华写于广州)
数十年如一日  做好事的锺调柱
    古村乐龄俱乐部会友、联络组长锺调柱,1919年出于马来西亚之古晋,1928年由其父送返家乡读书。从此就没有重返马来西亚而家居了七十载。调柱在古村公学毕业后,考上大埔中学,就读期间,酷爱体育运动,四十年代,大埔曾举办一次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他在田径赛方面获得多项冠、亚军,篮球赛获得冠军,为大埔中学的荣誉立下汗马功劳。初中毕业后,先后在永定之思贤、月流下村小学和本县石田、左弼、太宁、古村等小学任教,历任校长、教导主任职务。五十年代初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尔后乃从事农业、副业生产。
    调柱会友对烹调有相当研究,做出的菜肴色香味俱佳。古村廿多年来曾举行多次大型庆典活动,对宴会安排都以他为主去策划;他办事认真负责,不嫌麻烦,如作灶,借用凳桌炊具、落实厨房人员等等,事事躬亲,因此,历次庆典宴会都能按质按量完成。调柱会友最为可贵的乃是村中每逢白事,他都主动帮助,由于他有丰富的治丧经验,只要主家交待用钱幅度,他即精密筹划,能节约的尽量节约,对丧事办理既省钱又光旺,人们称赞调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诚然,调柱会友对每桩白事,从始至终总是忙个不停,很少休息,如对亲朋接待、灵堂布置、桌席安排、人员分工等等,都细致规划,工作井井有条,每晚午夜才回家,如出殡之日,则天未亮又去安排轴彩、花圈的排列,所有这些,他从不讲报酬,因而亲戚满意,主家满意。调柱会友做好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数十年如一日,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诚属难能可贵。
    调柱会友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但犹精力充沛,健壮如“牛”,遇事还是一如既往,认真负责,还是忙忙碌碌不知疲倦。他生一男一女,其子盘生,务农兼做工,为人诚实艰苦,近年兴建两层楼房一座,目前一家七口人——儿媳孙儿孙女和睦相处,虽然老伴早年逝世,但儿、媳知礼奉亲,调柱可谓晚年幸福。 (天马)
    自古曾姓是一家
    据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专著《氏本》记载,曾姓书至氏姓,即以国名为姓,夏朝少康的小儿子林其烈受封于曾。公元前567年曾国被杞国所灭,太子吾逃奔到鲁国,以国名曾为姓,(原为耳字旁的曾)后来去掉了耳朵旁,为曾姓。曾姓家族有别于其他姓氏家族的显著特点,是在迄今为止的史书中尚未发现有被少数民族和其它姓氏改为曾姓的,也就是说,所有曾姓的中国人只有一个渊源,是源于春秋时代曾国的太子吾。因此,是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历史上曾氏家族立下一条规矩,严禁曾氏家族中相互联姻。现在曾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分布很广,山东、江西、湖南、台湾尤为集中。在台湾省曾姓排列在第十六位。那么,曾姓最早的发源地是在哪里呢?据我国关于曾姓的史料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曾姓最早发源地是古代的曾国,曾国大约在山东省泽县以东地区。从广义上说,山东是曾姓的渊源之地,源于山东的曾姓在二千年前王莽篡权时代,举迁江西禄宁一带,开创了一个新的生活天地。这之后,又以禄宁为中心,向四处迁移和繁衍,扩展到福建、湖南和广东等地。直到福建的曾姓成为名门旺族之后,又东渡台湾,最早从福建迁移台湾的先人是曾正祠。以后的三百年间不断有曾氏族人迁至台湾,成为台湾的一个重要姓氏。曾姓是中国的名门旺姓,说起杰出的祖先当首推春秋时代鲁国的曾参,他是孔子的学生,以考注称,相传《大学》一书为他所著,之后有宋代大臣曾公亮,文学家曾巩,诗人曾几,明代兵部侍郎曾铣,画家曾鲸,清末湘军首领曾国藩及其长子清末外交官曾纪泽,湘军将领曾国荃等,都是被载入史册的曾氏人物(曾祥案辑于贵宝县)
远道归来扫墓  祗缘祖德难忘
    11月10日旅韶关乡亲锺尚柱、联柱、知柱先生兄弟偕夫人一行六人,又旅穗乡亲锺端芳女士(均是处彰先生儿女)同时返回茶阳,23日返古村扫墓,亲朋戚友久别重逢,别有一番亲切在心头,是日中午设十三席,邀请管理区干部、乐龄俱乐部理事、古村中学、小学领导以及亲朋戚友共进午餐。席间觥筹交错,或谈积愫,或话桑麻,极一时之盛。席终,大家摄影留念。在村期间,尚柱兄妹等人为《古村之声》基金赠助200元、乐龄俱乐部福利基金400元。
    又旅福建南平市乡亲锺垣祯先生夫妇亦同时返乡祭祖,垣祯先生年逾七旬,远道归来实难能可贵,其间赠助《古村之声》基金100元。
    最近还有旅高明市乡亲锺锡廉先生,旅深圳乡亲锺砥柱先生,旅台乡亲锺盼柱先生亦先后回乡扫墓,锺盼柱先生为《古村之声》基金赞助500元,锺砥柱先生赞助《古村之声》基金200元。
     崇宗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旅外游子每年返乡扫墓者颇众,表示祖德难忘。(谷予)
    曾氏宗祠重展新颜
    古村曾氏宗祠——传经堂已近五百年历史,因96年“8.8”特大洪灾被毁,今年由曾氏宗亲曾德财、曾垂滚牵头集资重建,经过几个月的筹集,现在重建工程即将竣工。
    又曾氏另一宗支(洋尾田、信和)之祖祠三省堂,亦有五百年历史,96年“8.8”水灾全部崩毁,今夏由曾祥超、祥仁、新创、令沐等发起重建倡议,得到族众的响应而解囊捐资,现正在原址施工重建,预计年底完工。(谷予)
    古 村 旧 
古村是大埔县北部的村庄,四周有散石、东福、演下、彭公畬、翁和坑等小村拱卫着,成为一体系。
   古村,话说(村开宋代),可能更早便有人在此居住,已在一千年以上。
   村民是客家人,勤劳,努力。先民们真了不起!以水利建设来说;古村的大溪和小水两溪中便有新陂、高陂、抱头陂、塘头陂、伯公陂、礁陂、长塘陂、庵边陂、淋坑陂等九座;把溪水引到村中的田地去灌溉,增加生产。去年狐狸坑口的礁陂被洪水冲坏了一角,弼祖堂的锺锡杏先生立刻捐钱把陂修好,真是功德无量,令人敬佩。
   大约在民国二十年前后,碓陂被洪水整个冲崩了。以后请木教师傅来重砌一座。新砌的陂,大石之间有缝,会漏水。我们几兄弟拿着锄头,去溪边脱草皮,把草皮塞进石缝去,叫做塞陂,塞陂是有挑战性的。要有真实的功夫;潜水下去,先把漏水的石缝,把草皮塞进去,塞紧;时间相当长,也要力气。但也很好玩。古村的男孩子差不多都会游水。不会游水的可能很少很少。
   古村人不论在家或旅外都是勤劳节俭的,所以村里的房屋都很整齐的砖墙瓦顶。且多有白灰粉壁。全村,即使厕所畜舍,都没草房。
   几十年前有人得了意外之财,便说是“捡了矿”,现在想来,这矿是钨矿。黑色,比普通石头重得多。是炼特种钢的材料;价钱贵,八九寸的钨矿,那个时候便值五六钱银子。于是人们在铺路石堆里,石砌的田坎中都有可能捡到钨矿,也就发了意外的财。——也可以说古村是有钨矿的。现在还有吗?有多少?可以开采吗?
   捡钨矿之事是从长辈的口中传下来的。现在发现煤矿是真实的事。希望有足够的数量,可以开采。值得庆喜。
    说到煤。以前翁文灏先生曾说过一件事。约在民国二十年。他坐轿子经过一山地。天热,下午三四点时经过一树林下的棚子,有卖茶水和点心。他们停下休息。其时已有数顶轿子的人也在歇凉。言谈中知道他们是煤矿的主人。翁先生恭喜他们事业兴隆。可是他们却摇头说:投资下去煤却出不来。翁先生说,不会吧!距此七公里处,煤藏甚丰呢!当他们知道翁先生是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时,立即拿出两块银元给翁先生的轿夫,马上回头去看。翁先生指点他们的矿应该在对面山那片树林茂密之处。何处开口,何处向下,何处平进。煤在山里。他们现在的矿,确实没有煤。他们一行重回到树林茶棚下,三个人拿着茶杯,站在翁先生面前恭恭敬敬敦请翁先生做他们的最高顾问。以后煤矿一直很有成绩,发了财。
   有朝一日,古村也来一位地质学家,指点出煤藏的地方,那该多好。
   古村西片洋尾田,地理先生叫它“乌鸦落洋”,是好风水。后面那山是楮子树林。秋天时,满树满地的楮子。比莲子大,有硬壳。可煮可炒。淀粉甚高,去壳之后很可口,很香。小孩子时常在衣袋里带着当零食。楮树的阔叶落在地上。年久,堆积甚厚。每当五六月梅雨季节,地热潮湿。树叶里菌类繁殖,是菇;红色,叫做红菇,味甚鲜美。天将亮,村人提着篮子到楮子山下去摘红菇。去时遇到菇还小,可用树叶盖回去。回程时菇已长成,可以采了,差不多每人都有满意的收获。印象深刻。
    古村东片桂林堂后面那片枫树林。春天来时,满山绿枫苍翠欲滴。秋天却是一片枫红,飘飘欲醉,艳丽至极,是天然的好风景。以前常有老师带着学生专程来画枫树写生。枫叶芽可当茶叶,有特别风味。我对枫芽茶记忆甚深。只是楮子山也好,枫林也好。都是历史上的名词,几十年前便已砍伐一光。桂林堂的山上有好多年都躺着被砍的枫树。
   古村公学面前那片地,叫银坪,后面那山叫银山,顶叫银山顶。我想此地一定有过银矿,只是没有见到文字记载或父老传说而已!
   古村的大溪于村中和小水合流之后,向南流几百公尺有两潭,叫做庵边潭;古村公学下面那潭叫斋妈潭。潭在庵边和裔妈为名,是因为古村公学建校之前,那里有一间尼姑庵。尼姑,客家人叫斋妈。我小时候,一小尼姑叫茂华,人们称华妹。不知姓什么,现在如仍健在当在九十多岁了。比我大十岁吧!还是小孩子呢?人说她生得很美,很可爱。有一天她牵我到小溪唇一曾家;我坐着小板凳,伏在她膝上,她拍着我的头睡了好久。但我读书时,寺庵还在,尼姑却不见了,据说是搬到演下去了。
   这庵在银坪,银山脚,挖山坡地建庵。原有一大雄宝殿,南面两层楼十间房是尼姑的房间,清朝年间,信佛的人很多,反对的人也不少。有一首歌谣是这样的
:
      龙华开会寺场中   求签问荚又登盅
      骗尽人家钱与米   人穷尼富庙兴隆
      劝君莫信俗和尚   佛教阐明孔教让
      良心修好即如来   何必持斋拜佛像
   签和荚都是求神问卜的法器,盅是铜制碗型口向上约一尺大的铜法器,拜佛念经时常敲盅,像打拍子。做佛事时善男信女常把铜钱铜板投人盅内献给庵中,也有人捐米粮的。这歌谣中有庙与俗和尚等字眼,可见是一般佛家,不针对古村的庵堂和尼姑的,只是古村也有人唱。
   庵里有一大钟,铸铁的,二三尺高,有百多斤重!钟面铸的字,似乎有“恋州都”的字样。“都”是古时的区域名,和现在的区、乡、村等类似。“恋”字日常很少见。只在龙窟坪之东,觉莲塘之西那片地方,从前的人叫“恋墩头”。可能这一带地方在古时叫过“恋州都”也说不一定。再说,庵的大殿和尼舍都建在古村的水口公王爷的南面,算是村外;是否说明这庵不是古村一村人所有?时移势易,斗转星移,此钟是否无恙?能从钟面的文字说明什么事实吗?古村的先贤们于民国三年筹得银元三百元,提倡教育,创办学校。称为古村公学,表示是全村人所公有,不属某姓某地,这名称一直用到民国四十一年才奉命改为古村小学。地址在古村水口那尼姑庵。在庵的大雄宝殿之北,水口公王爷之南,建两层楼,四间教室,两个房间。一二年级学生多,用楼下两间教室,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人少,各用楼上一间教室。这班上国语算术,那班便习字。五六年级人数更少,把教室的一半隔为图书馆。完全是迁就现实的做法、那些原是尼姑的房间改为老师和学生的宿舍。外村和本村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住校。每房两张床。记得我和洋尾田的曾祥铨,小溪唇的曾维持同房间有好多年。童年,一早起床,到斋妈潭洗脸后,在院子里,树林下大声读书。晚上在三四年级教室开汽灯上自习课,老师就在旁边,其情其景值得回忆。
   尼姑庵的大雄宝殿,为古村公学的大礼堂。正面供奉着五六尊比真人大得多的菩萨神像。这些神像的金身一直到民国十八九年才搬走。江国仁先生做校长时,请大埔梁若谷县长题写《诚朴勤谦》的校训。梁县长书写之后,还刻了一面七八尺长两三尺高大木匾,送给古村公学。
   江国仁先生办古村公学是很有成效的。民国二十一年大埔中学(那时大埔县的最高学府)招生,古村公学的锺雄材第一名,次期是曾得恭第一名,接着是曾维持第一名,再来是胡看芳第一名。都是古村公学江国仁先生的学生。当时的古村公学引起大埔教育界的注目和敬仰。
  公元一九九二年我回乡,到古村公学去。发觉当年的校舍,庵堂的和增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都为锺少群先生改为富丽堂皇的现代化建筑所代替。要想怀古也无从怀起!锺少群先生把幼稚园、小学、中学建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教育家乡和邻乡子弟青年后辈,精神真是伟大,影响深远,令人钦佩,值得鼓掌。
   厉坛是古村民间组织。有一座略像坟墓样子的建筑,在龟子石下。当年古村公学篮球场南边,周围都是绿色草地,古村公学的学生上体育课不打球的,好些在此打滚游戏。厉坛会首是西片塘子唇曾家长老。清朝时每年七月半中元节,全村会众都会参加(打醮),请和尚道士念经析祷,超渡孤魂野鬼。主持的和尚必先期半个多月晨昏参修,增进法力,以免被凶恶鬼魂侵袭。七月半那天黄昏打醮的会众,一路自西片牛屎窠头经鸡罗坑下山至村中小溪唇;一路由西片小水枫林下,沿小水至村中小溪唇集合。东片一路由油坊下经村中至银坪,一路由背坑经村中至银坪。集合后由会首持黄色三角旗前导,大家都手持线香、银纸沿途遍地插放,口中念念有词,引导全境无主孤魂来到厉坛。坛前坛后满山都摆着打醮的供品,甜粄香糕,时鲜水果,清茶美酒……由主持和尚师傅登台领导颂经超渡,祭拜祈祷。至深夜子时才告完成。这些祭品,依例是原主不携带回去的。等到主持和尚下得台来时,年轻的人们,本乡的邻乡的,一涌而上,去抢那满地的祭品(名为抢鬼子)倾刻之间,整片大地便只剩下厉坛和线香银纸了。这一年一度的盛会,很有宗教和社会教育的意味。
   龟子石下这片土地是古村南面水口,现在古村中学和正西面的溪水间那片田和山原来大路边的山坡,古村公学挖平做操场,还举行过运动会,照有一尺多大的像片;以后整为篮球场;现在是公路。我读古村公学时,有好些人在那里拈到不及一寸大小,整整齐齐,凌角对称,形如乌龟的石子,十分可爱,这就是龟子石。我三年级也曾拈到一只龟子石,只是太大了,两三寸长,也太重了,在书包里背了很久,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其实,童年的宝货,没保留下来的,并不只龟子石而已!
   古村旧事,值得回忆和提一提的还很多。如新年的孔明灯、元宵的九龙灯。崔伯在大溪坝结塭放柴树。豆()大溪。(壮观热闹,几里长的大溪,满溪都是捞鱼的人群。)油坊下杨寨伯公的各色好玩的赤梗子。七月半当年乌一半,八月半当年树下滚滚趱,九月九当年好蒸酒,十月十当年干极极的当年子。酸且尾。大溪小水的鲣、罢哥、石贴子、楮都啄。还有石螺子……都是。我读中学便离开古村,对乡情可说知得不多。只是有了年纪,难免思乡怀旧吧了!  (锺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