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87期(2012年12月出版)

古村之声

87 201212月出版

新年贺辞

斗转星移,光阴流逝,在金龙辞岁、玉蛇迎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谨向海内外乡亲和关心我村建设的社会贤达,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福。

回首一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之旅外乡贤的鼎力支持,农副业生产、教育、交通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我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与海内外乡亲紧密携手谋划,共促村中的生产、生活、建设、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为构建温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恭祝大家蛇年事业兴盛、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古村村民委员会    古村乐龄俱乐部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古村小学  同启

大埔县中小学运动会

—古村小学曾佑帅同学取得好成绩

今年1026日上午,大埔县2012年中小学学生田径运动会,在田家炳体育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全县各中小学46支代表队踏着整齐的步伐,伴随着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在仪仗队、鲜花队和彩旗队的引领下,健步迈进会场。

开幕式由熊华副县长致开幕词。熊华副县长指出:本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隆重召开,既是对我县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又是我县广大师生实施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充分展示,更是进一步深化“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本届运动会的胜利召开,必将会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县学校体育工作乃至教育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加本届中小学运动会的有28间中学代表队、18间小学代表队,总人数共有687人。此次运动会分6个组别,有68个比赛项目,规模较大,项目较齐。其中,古村小学六年级学生曾佑帅,通过精心的培训,特别是去年二个多月的强化训练后,在代表古村小学队,参加茶阳镇小学运动会中,夺得男子铅球第一名。男子400米跑第二名。这次选送茶阳镇小学队。参加大埔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小学组中,夺得铅球比赛第三名,垒球比赛第六名的优异成绩。   

(耕耘)

赠郑可信校长

阅《古村之声》第86期,关于古村小学郑可信校长在山村执教20年的报道,有感于衷,郑校长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立身修德之品格,令人可敬,爰作小诗三首志之兼赠郑校长。

                                                  (华祝:丘金城)

()

桃李无言发染霜,廿年功德铸辉煌。

花繁果硕先生瘦,荳是为人嫁衣裳。

()

晨昏劳累苦耘耕,学海纵横贵在行。

国富民强世界史,兴邦端赖教人成。

 ()

最苦山乡执教鞭,萃萃学子总情牵。

能成大器先生诲,满腹经纶不吝传。

晓拂春风第一桩华丽人生苦寒来

 —小记古村女博士曾晓华,

我们古村是一个美丽的山村,山青水秀,秉承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我村人才辈出,古村人在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不少精英人物。而年轻的女博士曾晓华作为我村的后起之秀,就是古村百花园中一枝华丽盛放的花朵。

曾晓华博士是我村嘉应学院英语部原主任曾垂枫教授之小女。晓华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读小学起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2004年从汕头大学毕业后,晓华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嘉应学院任教,后又考取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业成绩特别优秀,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时,中大导师勉励她继续深造,成为学科的佼佼者。2010年春,晓华经刻苦攻读,又顺利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通常需用三年时间才能完成学业,而晓华由于学习十分刻苦,仅花了一学期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所修的三年课程,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得到导师和学友的啧啧称赞。之后,她征得学校和导师的同意,决心走出国门继续深造,并经过美国MBA入学考试,如愿地被美国达拉斯浸会大学录取了。目前,晓华在美国这所常青藤高校攻读着工商硕士学位,成为我村一名巾帼不让须眉,留洋美国的才女!这是家乡的荣耀、古村人的骄傲,真是可喜可贺!

    通过越洋电话,晓华博士深情地向笔者回顾起她的这段看似一帆风顺的二十多载求学历程,并告诉笔者,今日学业有成,这归功于客家先贤身体力行、崇文重教的熏陶,得益于严谨的家风及其父的言传身教。

    晓华的父亲—曾垂枫教授作为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用自身艰辛的求学经历印证了“读书改变命运”、“知识丰富人生”的至理名言。因此,晓华很小的时候就深受父亲治学思想的影响,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经常拿着读高年级的大姐、兄长的课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地连问一串“为什么”,以至于最后姐姐、哥哥解答不出来的作业问题,年幼的晓华竟然可以顺利地做出正确的答案,让大人称奇。尽管晓华打小就显示出过人的学识,但其父垂枫教授还是常用“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无捷径”、“做学问不能投机取巧”、“勤能补拙”、“勤奋是迈向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等金玉良言来时时告诫年幼的晓华。晓华还记得她刚学英语时,尽管有教英语的父亲为其“开小灶”,学起来可谓得心应手,但父亲还是一直督导她每天早上六点,不管刮风下雨,都要起床读写单词,使得她在长期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中,丝毫不敢松懈,更不会偷懒,并时时以苦为乐,寻找着读书、学习的别样乐趣。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此影响了晓华的一生,以至于她在以后漫漫的求学长路上,自始至终,倍加勤奋,往往付出比旁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执著地叩开了一扇又一扇迈向成功的大门。

谈起现在自己在美国的学业生活,晓华博士说,美国的高等学府汇聚了世界各国的精英学子,能在此深造,她深感自豪,同时也感到压力和责任,在异国的土地上,自己心中属于炎黄子孙的那种豪情会情不自禁地涌动,因此会更加鞭策自己要更加刻苦求学、好好做学问,并向外国人证明,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

晓华还说,尽管身处大洋彼岸,她仍时刻关心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关注我们的“钓鱼岛”、关注“十八大”,比如她还会定期通过国际互联网浏览我们村图文并茂的“古村之声”网站,关注古村人家的民生冷暖,她并盛赞这个网站办得用心、很出彩,她动情地说:“家,永远是儿女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游子们无不期盼我们绚丽多姿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我们人杰地灵的故乡更加秀美富饶!”最后,晓华说学成归国后,要和在国内做光学科研、身为博士后的爱人一起,更好地报效祖国、建设国家!她并希望能像乐善好施的父辈一样,为古村的公益事业多出一把力!

笔者感叹道“曾入当年书香家,晓拂春风第一桩,华丽人生苦寒出,古村儿女多奇葩”,在此,真诚期待我们古老的村庄一一古村,能不断涌现出更多像曾晓华博士这样勤奋执著、爱国爱乡的新时期优秀儿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人生增彩,更为故古添色,为祖国争光!(垂敏、曾佑平)

陈辉恩情锺老人

锺银材同志遗孀陈辉恩同志,是退休职工,现逾花甲之年,她对老人很尊重和关心。几年来的“老人节”,她曾两次宴请在县城定居的古村老人,每次45席。今年九九重阳节,她又对古村乐龄俱乐部老人奉赠“敬老金”一千一百元,受惠者对辉恩的关爱,均表由衷的谢意。

辉恩同志在参加工作前,曾任古村管理区妇女主任多年,她性格率直,实话实说,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遇事从不含糊,对于妇女间一些纠纷,根据事实秉公调处,不偏不倚,使当事人信服,因而深受村民好评。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筹建时,她曾任中心常务理事和副主任,她是积极参与者之一,联谊中心成立后,她热爱家乡为乡亲们服务的精神,也得乡亲的尊敬。

辉恩同志是持家能手,她与银材结婚时,家里一穷二白,银材在外工作,她在家务农,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家庭经济大为改观,这是她备尝艰苦、善于持家的结果。辉恩生一男一女,她相夫教子,克尽妇职,现在儿子锺志军在云浮市电力局工作,当了一个部门的领导,女儿锺志娟在青溪水电厂上班。孙子、外孙绕膝,家庭十分美满。(再生)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隆重举行

——九九重阳老人节活动

农历九月初六日(星期六)上午九时,埔城古村联谊中心隆重举行老人节活动。到会在城居住的60岁以上老人50余人(仍有部分因病、因事未参加),大家兴高采烈、欢语笑声洋溢着整个大厅。会议首先由中心主任锺义柱向乡亲们汇报了今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与会老人对联谊中心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对中心今后的工作提了不少建议,发言十分热烈,是历次会议所罕见的,发言者计有:锺稚材、曾垂崧,曾清洪、锺式彰、张建光、赖德珍、赖堪贤、陈静团、张学、戴礼考等。特邀代表古村小学校长郑可信和原古村中学老师郑练光也发了言。会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会议开始前,县医院锺谊堂医生(锺建柱之子)前来义务为老人量血压和疾病咨询,其服务精神,深受乡亲们的赞许。11时许,与会老人照了集体相(每人发一张)12时在一新饭店设六席招待午餐,菜肴丰盛,席间,大家敬酒,觥筹交错,欢声四起,席终,老人们笑逐颜开,说是吃得又饱又醉又欢快,真是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又讯:古村乐龄俱乐部于农历九月初六日欢庆老人节,俱乐部是老人组织,会友20多人参加了活动。在国庆、中秋双节时,由北京返乡祭祖的锺迁柱先生给俱乐部送了一盒特大月饼(价值800),俱乐部曾令沐主任和常务理事商酌,认为老人节即将到来,把大月饼留待老人节让老人们共尝。于是,节日活动时到会老人都尝到了北京的大月饼。同时,俱乐部还给每位老人发了“敬老金”。大家乘兴而来,欢快而归。(梅云)

一位外村人的古村情结

一一郑练光老师

郑练光老师原籍茶阳镇大觉村。退休前在古村中学执教20余年,对古村有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在县城安居。埔城古村联谊中心成立后,他是联谊中心常客。闲聊时话题很多,而且声音洪亮,他有一定的法律常识,有时乡亲提出一些有关纠纷问题,他都能针对问题用法律条款解释。练光老师的先祖父,是大埔颇有名气的郑作舟大律师,其喜研究法律,或许同基因有关吧!

练光老师在古村中学执教20余年,期间,正值侨胞锺卓才先生及其夫人贺素珍女士和旅外乡贤对教育屡屡捐资的时候,对于比较大的工程由县设计室设计,而郑老师则兼施工之责,使工程质量有保证,至于中、小学附属设施,多由郑老师设计、编造工程预算,报捐资人审核同意后实施。这些工程都节省了不少费用,捐资者很为满意,而练光老师功不可没。

上面说过郑老师是联谊中心常客,诚然,他除了坐谈外,也搓搓麻将消遣。他关心联谊中心和《古村之声》,多次捐资,古村老人逝世,只要他知道,也奉送“香仪”,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村情,安能臻此。于是联谊中心有较大活动,必邀郑老师参加,在古村人心目中,也视他为古村的乡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古村有更多像练光老师一样的好朋友、好兄弟。(白丁)

东华山行

钟壮材

翘首遨游东华山,圣地八景不一般

青松翠竹环仙宇,佛殿宝塔岩中盘。

晨晖穿透云雾间,方觉金鸡报五更

露珠满野金光闪,遥望村前农家烟。

烈日当空紫气生,花鸟依人景色添,

第一山门甘露泉,虎口岩通一线天。

天地神人合其气,山水草木互相依

飞禽走兽显活力,棋盘石连金交椅。

游客足迹古道留,美好愿望诚心求,

胜地重塑更优美,企盼来日再重游。

涉水灌洋洞

人工开凿灌洋洞,修堤筑坝把水送

明珠满村马达响,利国利社利民众。

追念祖宗怀念故土

—记古村大夫第说曾公裔孙祭祖活动

十月二日早上七点半,古村东片大夫第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二只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大门前。走进大门,上厅横梁挂着醒目的横额:“大夫第说曾公裔孙祭祖典礼”。正中间端放着说曾(礼卿)太公、太婆的神主牌位,第二排有词臣公,省我公,友兰公三大房的公太、婆太的神主牌位,左边有一盆长寿桃;两边摆着一束鲜花;后面挂着三大房祖宗的画像;厅堂两侧挂满了裔孙们的书、画条幅;中间两张桌放满祭品等。八点正,一片肃静、庄严,祭祖活动正式开始。首先由九十一高龄裔孙锺式彰领着近百名裔孙们来到祖宗的神主牌位前,个个都手拿香火,带着怀念的心情依次鞠躬、跪拜。祭拜结束后,一片炮竹声、锣鼓声响彻云霄。这次祭祖活动感谢古村村委会,古村乐龄俱乐部,古村小学送来的炮响,增添祭祖活动的热闹、祥和,使大夫第蓬荜生辉。

接着,裔孙们现场挥毫,书写对祖宗的敬仰情环。九十一岁老人锺式彰裔孙精神矍砾书写:“勤俭忠诚”锺词臣公家训。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曹操诗句。)”然后由北京回来的裔孙八十一岁高龄的锺迁柱即席书写祭祖诗文:“高曾祖父荣耀大,诰封奉直两大夫。先祖考批建府第,灵佑荫庇儿孙众。瓜瓞绵延众后裔,神州各地奋儿孙。众聚故里齐奠拜,虔心祭祀敬老祖”。和祭祖感怀:“桂花盛开裔孙来,大夫第门祭祀开。九旬老者导前领,序岁儿孙次第拜。锣鼓齐鸣欢天地,彩旗舞动喜迎客,村委、乐龄礼炮送,礼卿裔孙感满怀。”还有中山市回来的裔孙锺上柱即席作联书写:“先辈济世大夫遗风照千古;后人图志君子度泽惠云天。”原大埔县中医院院长赋元医师书写:“人寿年丰”等词句。深圳市回乡的锺一鸣裔孙书写锺联柱裔孙所作的  “中秋故月明”、“题老宅桂树”、“老宅”等七律诗词。还有广州回来的锺端芳裔孙即席作诗书写:“精英立世遍中华,美誉吹到老屋家。祖先庇护子孙旺,辉煌不息万年夸。”还有锺洛柱、锺联柱、锺华青等裔孙书画作品以及锺尚柱裔孙的遗作挂满整个厅堂两侧,使整个祭祖活动增加新的内容“小型书画展”,热闹非凡。又促进教育后人发展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作用。

中午敬请的古村村委会,古村乐龄俱乐部和古村小学的领导与大夫第裔孙们共进午餐。回乡参加祭祖的大夫第裔孙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韶关、中山、珠海、惠州、潮州、深圳、龙川和本县各地,其中旅居龙川的锺伴柱(顿彰长子)在龙川出生,现已69岁,首次返乡,仍操一口客家话。此次聚会的裔孙计有:锺式彰、锺镇彰、锺迁柱、锺上柱、锺秀芳、锺玄柱、锺沛柱、锺庄柱、锺丰柱、锺挺柱、锺洛柱、锺联柱、锺知柱、锺一鸣、锺用柱、锺福柱、锺声、锺山、锺宋堂、锺武堂、锺彩芳、锺端芳、锺巧芳、锺方纽、锺方纵、锺春玲、锺冬玲、锺影玲、锺颖娟、锺华青、锺华区以及家属、子孙们等纷纷举杯欢迎应邀的领导嘉宾。并与在家生活、工作的大夫第各位裔孙共拉家常。嘉宾锺稚材宗亲在酒席上作发言,并即兴吟诗一首:“府第昆孙德望驰,满门俊秀碧云姿。丹青翰墨名扬世,花放古村第一枝。”场面构成一片祥和、友爱、团结的氛围。此外,部分返乡裔孙还向古村乐龄俱乐部捐了款。

下午大夫第的裔孙召开座谈会。大家欢聚一堂,首先聆听锺式彰长辈讲述说曾公太、婆太建造大夫第的艰辛故事。特别感动的是建造大夫第半途而说曾公太因病辞世,整个建造工程由婆太挑起重担。卖田地,省吃俭用,花了毕生的心血才把大夫第建成竣工;讲述了词臣公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优秀传统;讲述了大夫第的家庭音乐会,和睦相处等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家庭琐事。听完大夫第的历史后,大家开怀畅谈,锺迁柱裔孙提出了:要发扬大夫第的优良传统,要向先辈们学习,希望大家要团结友爱。锺炫柱裔孙从小生活在外,他受到父母的教育、感染,对家乡,对大夫第赋有浓厚的感情,他谈到了要保护好祖屋,要发扬光大,完成先辈的遗愿,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大夫第祖居。锺一鸣等裔孙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次座谈会和大家讨论达成共识,做出会议决议:1、继续维修大夫第,把屋背现有种的水果树全部铲平改种上花草;疏通水坑,防止水土流失。2、修补说曾公太、婆太的坟墓。3、成立大夫第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制订管理制度,筹集资金等工作;负责实施日常管理事务等。4、印发大夫第裔孙的通讯地址、网址、沟通信息,加强联系。5、拟办大夫第裔孙的书画展。努力创造条件,筹集资金,鼓励裔孙们学习书画,在有可能的时候举办书画展。以上的决议形成座谈会议纪录,由大夫第三大房派代表签字认可。座谈会结束后,范松兴(镇彰夫人)领着大家现场看了大夫第需要整修,维护的地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达成共识。

晚上花前月下话桑麻。旅外回来的和在家居住的大夫第裔孙在大门坪共赏明月;共谈乡情家事;共尝北京、广州、深圳、中山、韶关各地带回来的月饼、糖果;共品家乡的美味可口的蜜袖。此时此刻,大家又自娱自乐打起欢乐的锣鼓,欣赏广东汉乐优美的乐曲。犬家都沉浸在欢乐的笑声中,月亮也笑了。这一难忘夜晚带进甜蜜的梦乡。

这次大夫第说曾公裔孙祭祖活动是由旅居北京的裔孙锺迁柱牵头主办。旅居外地的裔孙利用中秋佳节,国庆节放长假的时间,有的乘飞机、坐火车、汽车,有的自驾车回来的。他们有的携带妻儿举家回来;有的派代表回来,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一次家庭聚会,也是良好的开端。在伟大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下,希望更多的旅居异地的乡亲追念祖宗,情怀故土,为家乡的建设多做贡献。(锺子邦)

两封迟到的给海柱乡亲的感谢信

      ()

我于八月份因病需到梅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人院前,曾与在医院工作的锺海柱乡亲联系。电话中他叮嘱我,可坐的士到黄塘医院十字路口下车,旁边就是市人民医院,就在五官科门诊厅等他。我到后约过了十五分钟,海柱乡亲也就来到了,直接带我去耳鼻咽喉科住院部,因他事前已与我联系床位。科主任医生询问了我的身体情况,护士与我量了血压,作了些简单的入院前检查。这样,耽搁了约半个小时,直到我进了病房,安排妥后他才放心回去上班。

这次入院,若不是海柱乡亲事先联系好病床和科室医生,就要按住院程序到门诊科挂号排队检查身体办理入院手续,将增加许多麻烦。同时,他又借给我住院时必须的生活用品,如陪人睡的折叠椅、水桶、面盆、衣架等。在此借《古村之声》一角,对海柱乡亲的关怀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锺橡柱)

 ()

我是古村锺琅材,今年上季割禾季节,因病往黄塘医院门诊科看病,在医院工作的海柱乡亲带我去照CT,检查费550元他与我垫付。照完CT后,又带我到其它科看病,还邀请我们到饭堂吃饭。返回古村两个月后,病情恶化,又急往黄塘医院住院,半个月后,因治疗费预备不足,向海柱乡亲借3000元,他满口答应。我老婆前去取钱时,海柱乡亲用摩托车载我老婆送钱回病房,还买水果送我们。现我借《古村之声》一角,感谢海柱乡亲在我黄塘医院门诊科检查和住院期间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我永远铭记在心。我文化低,现我有机会通过熟人帮我写这封感谢信,感谢海柱乡亲,祝他工作快乐,身体健康。(锺琅材)

年高不忘报本  身残更显崇光

—流柱兄回乡探亲祭祖二、三事

农历九月二十三是古村锺氏满房超峰公、婆太的一年一祭活动日。今年轮到流柱兄为主祭祀,以捐3000元,于二十二日偕同秀芳嫂回到家乡。他早年在部队退伍后,安排在汕头电力公司工作,后来一直旅居汕头。在工作期间,工种是线路工,长年累月在野外作业,因此腿部留下了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他的腿疾一直折磨了他一、二十年。今次回来祭祖,已经拐杖不离身了。记得10年前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和古村乐龄俱乐部组织理事自费到汕头旅游观光时,受到流柱兄一家热情招待。同时,为了使大家玩得开心,忍着关节疼痛,主动为我们作导游,在角石旅游景点四处转游,现虽时过境迁,但他一家子热情好客的精神犹在眼前。

九月二十三上午7: 30时,满房裔孙打着锣鼓,担着祭品,擎着神牌,热热闹闹前往鹧鸪石超峰公太、婆太墓地,摆三牲,压墓纸,点线香蜡烛,燃放鞭炮,各各虔诚祭拜,祈求保佑。祭拜活动举行热闹有序。祭毕,众裔孙仍然敲着锣鼓返回长盛楼,11: 30时,举行午餐。前来参加拜祭活动的裔孙们坐满10围台。席间,大家对流柱兄热心家乡公益、崇宗敬祖的美德给予好评,并祝他身体健康、长寿!

嗣后,于二十五上午由流柱兄置办三牲等祭品拜祭三角塘的细叔公(锡琴叔公)及门口岺父亲畴材(我称叔),母亲曾瓦英(我称叔姆)廾七日上午又办牲祭拜桐树案阿婆(我称湘叔婆)和玖材叔;二十八包车与在家长盛楼诸亲赴嫁往太宁的松英妹家中走亲并同庆  “五显大帝生日”。

在三天祭祀活动过程中,最使我感动的是流柱兄在门口岺拜祭他父、母亲的情景。流柱兄甫至坟地,触景生情,那不堪回首的往事蓦然在他心中燃起—解放前的某一日,父亲赴永定赶集,不幸被国民党胡琏兵团败退抓壮丁去了台湾,在大陆留下了孤苦无依的母亲、年老的阿婆和刚懂事的他,还有两个仍不懂事的妹妹。之后,由于两岸隔阂,父亲一直未回过大陆,直至客死他乡(改革开放后,骨灰由锡杏叔帮助带回),一家人也未团聚过……那种与亲人生离死别的辛酸和痛苦的回忆,一幕幕涌现在眼前,一种无法克制的悲愤像洪水暴发,由亲人搀扶着跪拜于坟前的他,对着双亲,顿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在场的亲属,见此情景不禁为之动容!    流柱兄是个孝子,在阿婆逝世、俩个妹妹长大成人相继出嫁后,于70年初期把老母亲接下汕头奉养,善始善终孝敬20多年,直至她老人家88岁时因病不治于20031126日撒手人寰,把母亲的骨灰送回家乡古村安葬,圆坟时还举行了坟竣之庆。每年不是流柱亲自回来祭祀先人,就是拜托在家至亲代祭,从不间断。几年来,流柱兄随着岁月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旧疾未除,新病又缠。这次回乡探亲访友,祭祀先人,茶余饭后与兄弟妯娌、子侄的坐谈中谈到近年来身体状况逐年不如人意时感叹地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一年比一年差,今后能回来一次就一次,但我还要争取多回来看看,见见亲人,祭祀先人……,万一有一天我力不从心回不了家乡时,还有儿子、孙子……完成我的心愿。流柱兄对家乡的热爱,对乡亲的亲情,对先人的崇敬可见一斑。(南风)

古村先贤诗词联选登()

《寄语同窗二首》

          曾子君

知君意气亘云天,古道难推当代贤。

自是襟怀明月样,隆情雅意托诗篇。

面壁十年志可嘉,读书养气两无差。

功课左右逢源候,珍重从今梦笔花。

《悼吴少雄逝世周年四首》

            曾潜光

音容消逝正周年,月暗星稀风雨天。

忆昔同舟战恶浪,萦迥往事坳心弦。

倾叶芳心柳水边,凌空比翼遇烽烟。

苍茫夜色疑无路,历尽炎凉志更坚。

踏遍黔川转入滇,雄鸡唱出艳阳天。

勘查地质爬山路,汗湿衣衫夜不眠。

壮志未酬君不回,闫罗残酷死相催。

含悲手捧鲜花献,欲断魂兮知是谁。

《闻达云叔久病寄诗慰问》

中平

惊闻久病卧寒冬,雪压霜欺不老松。

古木逢春新绿壮,向阳兰桂舞东风。

待享期颐放眼看,苍松翠竹傲冬寨。

东坡佳句人长久,鹊噪晨曦祝早安。

(和程蔚其忆别) 二首

            锺辂彰

水银灯下夜悠悠,万斛闲愁一醉休。

难得当前花解语,梨涡浅笑眼横秋。

欢场得意莫轻过,绮旎风光处处歌。

柳线初长春暖日,诗人清兴果如何。

忆江南·感慈恩

母亲忆,恩德润心田。十月怀胎娘辛苦,

一年哺乳在胸前。慈爱意绵绵。

忆江南·家乡美

桑梓美,流水碧晶莹。水抱山环花吐艳,

香飘瓜果四时新。皓月故乡明。

                              (锺稚材)

格言

忠勇为爱国之本       孝顺为齐家之本

仁爱为接物之本       信义为立业之本

和平为处世之本       礼节为治事之本

勤俭为持家之本       助人为快乐之本

                                          (丘金城)

古村癸巳新春联

古风质朴  村貌焕然

古朴民风正   村容日月新

古邑春催桃李艳    村民欢度吉祥年

古邑灵蛇眠未醒    村民癸巳早迎春

(池檀光)

古村积庆堂锺氏

古村有锺氏族人聚居,这在大埔同宗中多人了解,因为古村是大埔锺氏主要聚居地之一,而且,大埔锺氏开基祖胜公、二世祖义明公的墓地都在古村,多次大型祭祀活动都在古村举办。但是,古村锺氏有两个宗系,入村时间先后相距十一代,两三百年,却恐怕是鲜为人知了。

两个宗系一是积庆堂锺,一是桂林堂锺。两者都是胜公、义明公的后裔,从五世祖分支。五世祖五六郎公生三子,长子荣山公是桂林堂锺的支祖,次子福山公是积庆堂锺的支祖。福山公早期移居古村,而荣山公的后裔到十六世的承德公才移居古村。两者的世()似乎都沿袭大埔开基一世祖胜公的世代,未有另立开基一世祖。

积庆堂锺的居屋有两处,一是案背积庆堂,一是九斗背诒毂堂上侧,人们按方位称之为上屋,正式屋名已失传。

目前,积庆堂锺氏人丁不多,但从留传下来的史料显示,这里曾经是兴旺昌盛的一族;其一,据《诒毂堂志》、《我锺家》一文记载,十四世祖淑素公于明朝末年携孙承德公前来古村开基,十五世(如日公)未随行,其时古村已有十三姓氏居民,以X家最强盛,最富有,当日见淑素公祖孙在搭屋,乃前往恃势驱逐。时西片案背锺家福山公派下梓叔,立即召集十余青壮人众前来支援淑素公,口称“你们敢欺我梓叔,我与你拼了”。那家自思,打斗势必两败俱伤,因欺压新来的人而打斗、死伤,已先理亏,实在不合算,便退了回去。于是,淑素公祖孙两人便留了下来。其二,据《晚晴轩诗文集》记述:“从前上屋人丁兴旺……,在我童年时,他们还有胜伯、训伯姆、蟹伯、蟹伯姆,后来又买了意古,讨了意嫂,还买了明古,生了永生妈……。”其三,据《大埔县姓氏录》锺氏人口分布表载,茶阳恋墩街里、西河黄堂利坑、西河车龙下龙埔、桃源桃锋山子坪、丰溪林场溪上等地的锺氏族人都是从古村迁去的。查古村锺氏桂林堂族谱,并未有人迁移到上列地方的记述,上列各地族人可能是从案背积庆堂迁去的,而且迁移的时间比承德公迁到古村的时间早得多(溪上是八世迁去的)。此外,还可能有不少人迁移到外县、外省的。如据有关资料记载,永定的东洋、社坑、万石锺氏也都是从古村迁去的。万石锺氏族谱记载说:“十三郎(兴祯公)在明朝时期从古村迁到大溪开基立业,先住洋头后到万石,为万石开基始祖”,并说明了迁徙的原因,说:“古村地形地势都很好,但因后到,占地方有限。”还说:“儿孙若回古村、北坎祭祖,梓叔相认时,代数应加四代。”其四,积庆堂右边小门口竖有一支木桅杆,上面有好几个似鸟类型象的配置,年长月久,桅杆已腐烂倒塌,而花岗石的桅杆夹则仍保留至今,表明这里曾经出过有资格立桅杆之人物。

    积庆堂锺氏宗亲与诒毂堂关系比较密切,彼此间互相帮助配合,族中一些大型活动,都是共同组队参加; 诒毂堂开办的火船公司,自始至终聘请积庆堂锺永炳公做办房,处理主要业务,干得很好,直至日本侵略军打到潮汕,火船被迫停航为止。锺永石善武功,曾在西片炮楼上设馆教打,他力气大,每年迎灯都要帮诒毂堂擎九龙灯;锺始霭幼年时淘气,母亲随手拿了竹支打他,他到桌底下躲避,不料被竹支刺伤一眼致残,他母亲后悔莫及。

    近期积庆堂的房亲有三个支脉:

    一、始霭、始赖兄弟。

    始霭生永领,永石;

   永领生贺祥。永领一脉迁居马来西亚,贺祥于20009月随古村旅马乡亲的旅游团28人回乡探亲祭祖。

   始赖生得标,

   得标生衍祥。

   二、永炳,配思边人吴细英,生子其祥、呈祥,生女玉兰、品兰;玉兰嫁左弼张元旦,品兰嫁太宁曹俊铭。

    三、在九斗背上屋居住的有胜伯、训伯母、蟹伯、蟹伯母,下来还有始意;始意配张阿城,嗣永明、生永生,收养女严清娣嫁高权。

    (积庆堂锺更多的现有人口从略)

   积庆堂的辈份:胜伯、训伯、蟹伯,是笔者先父(廾三世)对他们的称呼,按此推算胜伯、训伯是廾二世;始意称先父为洞叔,按算始字辈是廾四世;笔者是廾四世,称始意为意哥,也相吻合;永明称笔者梓材叔,以此推算,永字辈是廾五世,祥字辈是廾六世。

    积庆堂锺氏迁居古村以来已越廾一代,其历史未见有族谱之类的文字留传下来,可能已经失传,深感遗憾,今《古村之声》准备编印第二集合订本,特将本人所见所闻的材料记述出来,保留点滴历史,虽是一鳞半爪,却也聊胜于无,希望知情诸公提供资料及修改意见,加以补充、完善,以尽宗谊。(锺梓材)

鸣谢

    承蒙海内外乡亲和社会贤达关心桑梓。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慷慨捐资,鼎力支持,各有关单位感激于衷,谨表诚挚谢意。

    兹将捐资芳名分列于下:(恕不称呼)

  一、捐助《古村之声》经费

    300:锺迁柱、张红都

    200:锺上柱(大夫第)、锺文柱(诒毂堂)

    100:锺秀芳(大夫第)、锺子邦、锺子英、锺端芳、锺颂堂、锺兴华、锺锦堂(双堂屋)、曾维有

  二、捐助《古村之声》合订本

    200:锺上柱、锺迁柱、曾维有

    100:曾令沐、锺宗柱、锺琮柱

    50:锺亮堂、锺宏堂(裕兴楼)

  三、捐助老人福利基金

    500:锺秀芳(大夫第)、锺迁柱、锺上柱

    300:张红都

    200:曾令沐

    100:锺子邦、锺子英、锺端芳、锺醒材、锺欢柱(双堂屋)

  四、捐助古村小学校学前教育(幼儿园)

    20000:赖汶忠

  五、捐助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经费

    500:赖映辉

    200:陈静团、古村小学

    100:赖德珍、曾令强、张学、赖汶操

  六、捐助《古村之声》网站

    400:锺梓材

  七、捐助“休闲区”兴建资金

    30000:赖汶忠

    10000:赖汝衔

    2390:锺北柱公

    2000:锺木兰

    500:锺有堂、郑宏卫、锺兴玲、锺强柱、锺衍堂

        300:曾德颂、锺雄柱、锺崇柱、锺育堂、吴米英、锺志林、锺钦柱、锺团柱、锺喜堂、锺扬柱  江米英夫妇

200:温洪生、锺品柱、锺善柱、邹秀勤、锺嘉柱、锺健华、锺锦林、赖东英、郑数云、锺玉堂、锺宗柱、张福云、锺枫柱、张梅芳、锺盘生、锺铤柱、锺运堂、锺佳堂、曾德胜(信和)、郑梅林、锺机堂、锺克环、胡始云、锺俭锋、锺勇柱、郑益群、江桂兰、曾垂文、何对英、锺群芳、锺利芳、张来招、杨学业、锺醒柱、锺智威、锺健基、锺延柱、曾令沐、刘安明、曾小垂、锺芬柱、朱春玲

100:锺杏堂、曾招平、锺义柱、锺有材、张和英、曾维勇、锺东堂、锺政堂(科头)、赖细英、赖福英、曾秋云、锺秀堂(垂裕)、赖添娣、张看英(大夫第)、锺金明、锺华、陈桂秋、陈小娟、张来娣、邹宝林、锺华杏、郑双兰、张看英(上新屋)、锺龙、张美玲、锺文强、锺意材、锺平柱、锺展堂、锺尚林、锺春连、锺小连、张玉城、张昌盛、锺声、锺群堂(下新屋)、张焕娣、锺金连、蓝景光、曾令发、曾令州、曾德永、郑购英、曾丽丽、汪广源、罗永娣、锺纯堂、锺演祥、张菊英、锺汀柱、曾远芳、锺志兴、锺俊兴、曹启俞、吴兰花、林忠仁、曾小云

小知识

 “不治”。根据《辞源》注:“无法治疗”、“病有六不治”。这是指癌症晚期,大面积脑溢血、急性心肌梗阻等绝症。“不治”不能理解为病危不去治疗。报章上的不少有关报道都有用此“不治”的名词。如今年710日中国女商人在菲遭枪击的报道:受害人被送到附近医院后不治身亡。又716日曰“雨中踢球遭雷击”的报道,被雷击者叶某送医院后宣告不治。还有79日“哈尔滨旅游团在台遇车祸”,造成司机救出后不治。(编者)

讣告

会友锺强柱(塘头)因病医治无效,于1111日逝世,终年62

会友张凤英,因病医治无效,于1121日离世,享寿84

更正

本刊第856月版,刊登锺银材乡亲逝世时间误为农历四月初一日,实际时间是农历三月三十日晚1130分。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