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40期(2000年12月出版)

古村之声
40期 2000年12月出版
    新年贺词
敬爱的古村海内外乡亲:
    值此2001年元且、春节喜临之际,深情地向你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和祟高的敬意。
    元亘、新春佳节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在这万象更新,喜庆样和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发扬爱国爱乡,精诚团结,互敬互助的精神,携手并进,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出谋献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衷心祝福各位乡亲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腾达,家庭幸福。
                                             古村村民委员会
                                             大埔县古村乐龄俱乐部
                                             县城古村联谊中心
                                             二〇〇〇年年十二月
     敬告读者
   《古村之声》刊头原用宋体字,在本刊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与会者和社会人士建议,刊头采用行书体较好。经研究决定,从本期起改用新刊头。
                                                      《古村之声》编委
    鸣 
旅星侨星锺卓才先生为2001年春节文体活动乐捐人民币2000元,谨表谢忱。
古村辛已岁春节文体活动委员会
                                                    二〇〇〇年十二月
    锺卓才先生泽润老人
    2001年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旅星侨领锺卓才先生一年一度“敬老金”又将发放了,老人们聆讯,人人喜上眉梢。锺老先生敬老尊贤的风范,早已脍炙人口,多年来,赠予的敬老金、奖励金。每年都达二万元以上。据编造的全村60岁以上老人名册表明,古村包括各自然村的老人共有310人,其中60至69岁的135人,70至79岁的122人,80至89岁46人,90至99岁的7人。老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5.5%,古村已进入老年型乡村。
    卓才先生已届八十高龄,他自奉甚俭,而二十多年来,为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却慷慨捐资不息,其项目之多,布泽之广,诚不胜枚举。至于扶贫济困、奖学奖教,更有口皆碑,老人们常说,卓才先生每次返乡,不是宴请老人便是给老人馈赠“红包”,受惠之深,难以言表,唯有祝愿他老人家福体健康,添福添寿。 (梅云)
    刘秋来情系家乡教育又一善举
     旅深刘秋来女士,一向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继1998年赠送古村小学一台打印电脑后,今年又赠予古村中学打字电脑一台和音响设备一套(包括25寸龟视机、VCD机、音箱、麦克风等),当古村中学派人前往深圳领取时,刘女士还请来电脑工程师对中学去人讲授电脑操作规范要领,使之能使用自如。秋来女士关心教育和想事周全、入微,令人钦敬。古村中学对此表示衷心的谢意。据中学领导云:电脑运回学校后打出的文件十分清晰。12月7日学校举行“校运会”时,刘女士相赠的音响设备派上了用场。运动场上播出了悠扬的音乐,司令台上的讲话有了扩音器播音,气氛大增,十分实用。
    又悉,古村中学派人往深圳时,适值星期六,去人因人地生琉,要往秋来女士经营的文具商场不知如何转车,幸得有旅深的古村乡亲锺东升同志(深圳市集贸市场管理公司沙头角分公司经理)亲自驾车接送,将刘女士捐赠的七、八箱赠品运至布吉车站,为此行提供了便利,同时锺东升经理还请去人吃饭。古村人爱乡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风格,感人甚深,古村中学表示谢意。(张元春)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的善举
古村特困户和老寿星受惠
    12月19日,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的锺稚材、锺校柱、锺均柱、曾祥超、陈辉恩、曾佑斌等乡亲,由县城驱车返回古村。此行是古村联谊中心根据“联络感情、互爱互助、精诚团结”的宗旨,进行扶贫和敬老活动的。他们带来了优质棉胎、被单、果品和“红包”等礼品。座谈会假座古村侨联大厅,到会的特困户有:张衍谋、胡始旺、饶亚转、锺新柱、锺琅材、张选贤等六户,另一位是老寿星邓亚添(锺弥彰遗孀)因行动不便未能到会。古村村委负责人和乐龄俱乐部理事也参加了座谈。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锺稚材主任代表联谊中心讲话,对特困户表示同情和慰问。锺校柱乡亲(县委常委)也讲了话。对贫困户寄予同情并勖勉,讲到贫富转化,在于一个“志”字,所谓人穷志不穷,有志气可以走出一个新天地,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校柱乡亲的讲话很有哲理性,发人深省。尔后,锺稚材主任向特困户发送礼品,计棉胎一张,被单一张和100元的“红包”。特困户接受礼品后,均表示感谢。联谊中心还给乐龄俱乐部每位常务理事赠送高级柑橙一箱。助贫活动结束后,大家又前往探望96岁的老寿星邓亚添,送去红包100元和营养食品二袋,老人绽开笑容,连声说真有心、真有心。
     据悉,扶贫、敬老资金是古村联谊中心发动旅外乡亲捐助的,计:曾垂嵩500元,锺均柱238元,锺胜柱200元,锺稚材、锺校柱、曾垂滚、锺缜彰、锺银材、曾佑斌、锺才柱各100元。这次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天马)
 
   (一)蒙旅外乡亲和社会贤达对本联谊中心的关心和支持,慷概捐助资金,谨致谢意。兹将芳名列后(恕不称呼): (第七期)
    曾垂滚300元  锺爱芳200元
100元者:张容英、锺秀桃、赖发强、郑练光、曾雪萍、锺秀晖、锺秀君
锺春生60元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二〇〇〇年年十二月九日
    (二)承海内外乡亲对本刊的关心垂爱,赞助出版经费、不胜铭感,谨申谢悃。(恕不称呼)
    曾垂嵩 200元   曾小垂 200元
    曾志平 200元   锺定柱100元
    曾垂滚 100元   曾垂便100元
    锺顿彰 50元
                                                   《古村之声》编委
    (三)承旅港乡亲锺绮玲女士为乐龄俱乐部慈善福利基金捐资300元。谨表谢忱。
                                                      乐龄俱乐部
    古村烤烟又上一层楼
    1995年,县烟草公司规划古村为重点烤烟基地。那年古村管理区发动烟农广种烤烟,种下面积达五百亩,经过精心培育,烟草长势茂盛,上级有关部门曾特地在古村召开现场会。讵料一场罕见的冰雹从天而降,把全部烟苗打下稀巴烂,损失巨大、烟农叫苦连天,大大挫伤了种烟的积极性。嗣后,种植烤烟一落千丈,近年烟价有所提高。1999年恢复种烟上百亩,2000年种植170亩,收获烤烟五万多斤,烟农收入三十多万元。2001年,上级下达种烟计划270亩,目前规划种烟的耕地已经犁冬,种籽也已购回,若以今年的基础计算,估已明年可收获烤烟八万多斤,经济收入可达五十万元左右。(楚材)
    奇 特 的 春 
    △清代乾隆年间,有位乡村理发匠,能诗善对。有一年春节,他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半间茅屋栖息,站由我,坐亦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联中没有吉利之词,而是托物寄情,直抒胸臆贫困凄苦之状跃然纸上。
    △有一个懒汉,挣钱不多却用钱无度,一向入不敷支,负债累累。有一年春节,他也写了一幅春联贴在门上:行节俭事;过淡泊年。第二天早上他起床一看,不知谁在春联上下联各加了一字:早行节俭事;晚过谈泊年。懒汉看了,深有所感,后来就变得勤快了。
    △清代浙江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叫范之甫,他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幅贴在药店的大门上: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副贴在自家的门上: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清末湖南也有一位开药铺的老中医,在他的大门上也贴着同样奇特的春联:只要世间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两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时,不求自已富贵吉利,却一反常情俗态,对自己说些丧气话,而虔诚祝福别人“常健”,“莫病”,成了两则赢得顾客的好广告。(辑录)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拼搏精神
古村中学举行校运会
    12月7日,风和日丽,天气温晴,古村中学锺卓才运动场上彩带横空,彩旗招展,鼓乐喧天,全校师生三百多人在这里隆重举行2000年田径运动会。
    运动会进场式为扩大影响,由彩旗队、仪仗队和各班级组成的代表队,身穿整齐的校服,迈着雄健的步伐,于早上7时半,从校园出发,沿公路游行至村中心兴富大厦,然后折回锺卓才运动场,举行开幕仪式。
开幕仪式由郑可文主任主持,宜布运动会开幕。鸣炮奏乐后,饶仁达校长致开幕词,勉励运动员发扬奥运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成绩。接着由裁判员代表宜誓,表示从严从细裁判,做到公平公正。运动员代表也宣了誓,表示发扬拼搏精神,服从裁判,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本次运动比赛,设团体赛,项目有广播体操、拔河和4× 100米接力跑;个人单项比赛有男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跑和跳高、跳远,三级跳远以及掷铅球等。经过一天的较量,运动小将们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努力拼搏,取得较好的成绩,有22人次打破该校运动会纪录。
    下午五时,全部赛事结束,举行闭幕式,郑可文主任公布了本次比赛获奖的15个团体和48人次的个人奖。饶校长为光荣获奖的运动员颁发了奖状和奖品,并摄照留念。(亦文)
    古村中学注重家校联系
    古村中学从领导到教师,均深深体会到,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支持和关心。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位父母的心,家长是儿女的监护人,教导儿女成才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往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与现实状况产生矛盾,家长们对此也十分关注,亟需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于是,古村中学决定开展召集家长座谈会的活动,加强家、校联系,集思广益,探索解决矛盾的新思路。
    古村中学领导考虑到本校所辖生源区地处山村,交通不便,而目前现状,有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谋生,靠祖父母带孙子女,为此,决定每学期以一次双休日组织学校行政、班主任分散下去召开家长会。12月16日至17日是双休日,饶校长率领学校行政、班主任一行12人,先后到大觉、茅坪、作弼借当地小学召开家长会议,随后又在校本部召开古村、恋墩片的家长会。四场的家长会均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和家长们的好评,赞扬教师们为搞好教育而放弃双休日,冒着寒冷进村开会。
家长座谈会,加强了家、校间的联系和沟通,消除了一些误会,相互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各村家长们对学校的校风、学风良好表示赞许,要求学校更加从严治教,依法治校。会上,饶校长表示,今后将不负众望,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古村中学更上一层楼。  
(郑可文)
古村联谊中心好
锺稚材
古训遗规座右铭,村民古今出俊贤,
联络乡音思故土,谊深情重叶归根,
中外共荣多商榷,心怀若谷亦安然,
好景跨越新世纪,联谊中心谱新篇。
狗,烧啊!
     某人自幼小心谨慎,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在屋门口禾坪疴屎,刚拉出来温热的大便,在冷风中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热气,一条小狗闻气味迅疾走来,大口大口地食屎。小心谨慎又天真烂漫的某人见状,生怕可爱的小狗烫伤,特别提醒它:“狗,烧啊!”行文至此,不觉黯然一笑。(梓材)
宁化、石壁、连城之旅
   大埔县古村联谊中心和古村乐龄俱乐部一行12人,于11月1日前往福建宁化、连城等地作三天旅游,诸多的名胜,丰富多彩的景点,使人目不暇接,浏览之余,难以忘怀,择其一、二以记之。
    ()客家公祠
     宁化石壁位于福建西隅,与江西石城县毗邻,石壁是盆地,过去称“玉屏村”以后改名“石壁村”。
石壁村距宁化县城23公里,此地是历史上客家人因战乱五次南迁的必经之路,故石壁村又有客家人“转运站”之称。现在的石壁村建有一座“客家公祠”作为纪念。
    进村后,向西拐弯就可看到一座雄伟古朴的牌坊,镌刻着“客家祖地”四个大字,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题写的。通过牌坊,台阶中段有一典雅的小亭,竖立着一方巨石,镌刻着“客家魂”三个大字,是全国政协委员姚美良先生所题,其背面是建祠的碑记。登上台阶就是“客家公祠”,它是一座宫殿式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琉璃碧瓦,气势宏伟,辉煌壮观,大门上端的祠匾“客家公祠”四个大字,闪闪发光,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书写的。
    公祠正殿内顶端写着“玉屏堂”三个字,下面安放客家先祖的神位牌,计160余姓,昭穆有序,永享后代裔孙祭祀,我们锺姓的神位牌和灯笼,也在显目的位置上。两边联曰:石山北立先祖定居成新客;壁祠南向后裔归来寻旧家。
     公祠后面是“文博阁”(即展览馆)内设六室,大部份是以图片陈列说明,供游人观赏.其联曰:藏千年青史;展百世风骚。公祠建筑面积3000平方公尺,座落在傍山坡上,是石壁村盆地的中央,背靠武夷山脉,叠峰重峦,宛如巨龙,远山怀抱,山水交汇。置身其中,流连忘返。据说,公祠整座建筑费付出400余万元。
     公祠左侧有很大的空隙,为名流、社团留记的“碑林”,有不少海内外客家社团在此竖碑留念。大埔县旅外侨领萧畹香先生捐资建立“碑林”二字,是他1996年95岁高龄时的手书,凝重苍劲,圆润俊丽,还有大埔县委书记曾百友去参观时书写镌刻的“客家精神、蜚声四海”碑记。
    (二)天鹅洞
     宁化的天鹅洞是福建省级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旅游胜地。
     景区内有多个溶洞,景物各有各的特点,其中以山、水、岩、洞、泉及奇花异草组成,地河幽深,纵横交错,湖水如镜,险秀奇特,洞内化石丰富,种类繁多,当步入山门,眼看是一处邃深迷离的地下仙境,那千姿百态,星罗棋布的岩洞造型,在彩灯的辉映下,琳琅满目,也可称大自然的地下艺术宫殿,其奇在这岩洞峭壁,石底行船,不至倒塌,至今还在那样潇洒安详,其秀在流水如镜,清彻透底,所见之石林、石牛、石马饮水、石柱、美女、浴池等等,怪石似人物状,栩栩如生。观后,感到大饱眼福,令人心旷神怡。
    (三)冠豸山
     冠豸山位于连城县城之东1.5公里处,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其山形似古代法官头上戴的獬豸冠而得茗。该山由红砂沉积岩隆起而成,平地兀立,不连岗自立,不托势自运,景区内雄奇清秀,据说当地历史文人雅士于山间构庐治学,遗迹颇多。
     冠豸山景区,以丹山碧水,林木溶洞花草为特色,内有石门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乘机动观赏船游一周须要30分钟,还有以石为名的生命之根和生命之门,惟妙惟肖,真是大自然造化。过去有文人骚客称其为“阳刚天下第一,阴柔举世无双”之美誉,其中约500米高的“长寿亭”从地下到顶,虽有栏杆,但尖锋小道,极为惊险,下视无际,只可单人攀登,我们12位当中,有三位望而却步,对峙百米高、五米见方的石刻“人长寿”也不知如何雕刻成功。还有深谷“一线天”的天桥,悬崖峭壁,堪称天险,只得远眺,不敢前往,远观不少小猴和猴王,田螺石、龟石、观音菩萨石等等,以石为形繁多,难以枚举。冠豸山是一处天生丽质,雄奇怪石,湖光山色,当地有称第二武夷,因此,  吸引众多的游人观赏。
    旅游到达宁化时,承古村旅宁化乡亲曾春芳、曾金莲(祥超之女)、张松芳(建深之女)十分热情的接待,还有宁化县泰隆大酒店的老板卢爱平夫妇(茶阳西江寨人)提供食宿方面的方便,真是:地异遇乡亲、知有一番情。(政材)
    话说古村的诒谷堂
    最近,旅台的锺锺先生寄给本刊一张诒穀堂全景彩照和一段文字,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锺老先生对其祖居诒穀堂的沧桑变化而感慨万千,说“诒穀堂却空了”。这并不奇怪,村中的大夫第、永兴楼和背坑的並攸楼,原有人满之患的楼房,现在也空了,这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大家都往外发展的缘故。
    诒穀堂的建筑,已近三百年的历史,其上祖之业绩姑且勿论,就以近代从清溪公(1863-1939)传下的裔孙来看,是人丁兴旺、人文蔚起。现在的一个诒穀堂,却拥有超博士、硕士、大学生25人(女科学家锺邦柱博士就是诒穀堂人),可谓人才济济。更为可贵的,旅居海内外的的诒穀堂人,都格守祖训,爱国爱乡,为家乡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从政者兢兢业业地工作,而洁身自爱,廉洁奉公。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场合中,他们不沾边,在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风气中,他们一个个经受住了考验。诒穀堂人清清白白自律,堂堂正正做人的高尚品格,足以称为楷模。兹将锺锺先生寄回的诒穀堂照片和一段文字照登于下,让古村人更加了解诒穀堂的现状。(编者)                                                                    
   “这是大埔县茶阳镇古村的诒谷堂。几十年前,曾是锺鸣鼎食之家。有人建议祖父清溪公,把门口那块半月形的田,改为水塘养鱼,但清溪公没有采纳。他说:“孩子这么多,门口就是水,那多危险。”民国廿一年,那时大埔中学,是全县的最高学府,是子弟们升学的第一目标,招生五十人,清溪公三个孙子,分别以第一、二、七名同榜高分录取,引起梁若谷县长的注意。
    岁月如流,曾几何时,竟是斗转星移。先是伟材去苏门答腊,莹材去爪哇,锒材去广州,楚材另建福和楼,庆丰去深圳,铁材、志能去广州,淼材、明柱去台北,柏材、毅柱在湖寮,壮材、翔柱等在永定,教材、小柱在梅县,宏柱、缔堂等在南海,键材等在福建漳平。梓材、虹拄、闽柱在福建永定,虬柱在广州,用材等在柳州,将材等在厦门,大家往外跑,都跑出一片天地。而诒谷堂却空了,两年前村中闹水灾,有人房屋倒了,无家可归,没路去,跑到诒谷堂借住,迄今仍有数人借住着。前时诒谷堂的萧老太太在她儿孙处住了几年后回到诒谷堂,发现邻居已无九十岁的老友,即使八十、七十的也少有了。他们都视她为老老前辈了。
    秋游“千佛塔寺”
    千佛塔寺位于梅州市东郊,面临梅江,集山川之风气,受日月之精华,此乃不可多得的场所,也是梅州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据说,千佛塔始建于南汉时期,以铁建成,所以又叫铁塔,原七层,高四米多。因历时已久,铁质风化脱落,损坏严重,1993年经海内外热心人士捐资,以石料建成九层,高三十六米多,占地面积六十八亩。重修后,更名“千佛塔寺”,成为一方名胜古迹。也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几年来旅游者络绎不绝,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千人次。
    10月15日,乐龄俱乐部组织会友同县城古村联谊中心的理事一行30余人,乘车前往千佛塔寺。到达梅州后,由旅梅乡亲锺秀平导游,浏览了九层的千佛塔寺和一个主殿。该寺是一个建筑群,每处每座都有佛像,精巧奇特,华丽堂皇,建筑物全以磨光的花岗石为材料,不但牢固,而且闪闪发光。雄伟朴雅,古色古香的牌坊和精雕细刻的龙凤图案的大石柱,表显出现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高超。遗憾的是一无讲解说明。二是时间仓促,对钟楼、鼓楼、三圣殿、药师殿和曾宪梓先生捐建的“讲经堂”等景  点都未曾观赏。
    此行还参观了梅州飞机场和梅江两岸的改造工程。从江南梅江大桥有18米宽的沿江金岸马路,铺着马赛克的人行通道,两边的花坛亭榭直至东山大桥,远眺近看,可领略梅江河畔的风光旖旎,环境优秀的景象。又参观了华侨城一条街和华侨商场,以及华侨城的别墅群等等。
    中午11时30分,同部份旅梅乡亲到梅州新南大酒店共进午餐,设四席,餐费由旅梅乡亲:锺教材、曾垂枫、锺海堂、锺展柱、锺静莲、锺海柱、锺胜柱、赖映芬、锺淑芬乐助计2000元。旅游者对旅梅乡亲的隆情厚谊,深表谢忱,旅游归来,已是万家灯火近黄昏了。(政材)
    乡亲聚梅州  师生话沧桑
    大埔县城古村联谊中心常务理事和古村乐龄俱乐部理事一行33人,于10月15日前往梅州旅游,并探望旅梅乡亲。到达梅州时,蒙旅梅乡亲热情欢迎和盛情接待。先是由锺海堂乡亲驾车导游,浏览了梅江两岸风光,后又由锺秀萍乡亲陪同,参观久负盛名的“千佛塔”。在上下午的参观中,看到梅江两岸华厦千间,拔地而起,气势磅礴;东山、梅州、嘉应大桥犹如彩虹横跨于滔滔的梅江,把江南江北紧紧连成一片,长达数里的梅江两岸绿化带,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千佛塔高耸入云,周边的楼台亭阁典雅别致,与巧夺天工的假山相映成辉。正是:苍松茂竹千层翠,月桂兰花九品香。置身于此,疑似蓬莱仙境之中。
    乡亲聚会联欢在梅州市新南大酒店举行,古村乐龄俱乐部的锺楚材和县城古村联谊中心的锺稚材先后发了言,对旅梅乡亲热情的欢迎和款待,表示由衷的谢意。旅梅乡亲教材同志作了致词,并逐个介绍旅梅乡亲的情况。来访者聆听旅梅乡亲曾垂枫荣获嘉应大学教授、锺教材荣任某厂书记、工会席、锺海柱荣获黄塘医院制药工程师、锺海堂荣任某厂主任、镬静莲任护士长职务时,感到十分快慰。足见旅梅乡亲勤奋上进,自强不息,此乃古村之荣耀也。
    午餐是旅梅一些乡亲作东的。佳肴美酒杂陈于席上,非常丰盛,久居山村,较少外出的乡亲,还是第一次尝到如此丰盛的山珍海味,回味无穷,赞不绝口。旅梅乡亲频频向父老乡亲敬酒,其盛情感人甚深,席间,大家开怀畅饮,谈今话旧,兴味盎然,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语言投机话更长。
    午餐上,大家还重温了三代师生情谊和校园忆旧。同席的锺调柱、锺楚材、锺稚材、锺教材、曾垂枫、锺胜柱、锺展柱、锺海堂、锺静莲,除海柱外,均在古村小学毕业。尔后的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锺调柱、楚材于古村小学执教,稚材是他们的学生,调柱师道尊严,闻名于乡间和师生之中。学子获益匪浅。六十年代,稚材又执教于古村小学,那时垂枫就读于古村小学,据垂枫回忆:六十年代读四年级时与锺谦柱、锺玲堂(宇锋)、曾垂嵩等是同班同
学。稚材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在一次讲授语文“父子二代”课时,他拱着背如老人状,用姿势助讲,十分形象。虽时隔三十多年,但忆记犹新。而稚材老师已是白发斑斑,垂垂老矣。言之感慨万千。曾垂枫乡亲少聪颖、勤奋好学,以锲而不舍,金玉可镂的治学精神而成为一大学教授。其他在座的古村小学毕业生,也学有所成,业绩斐然。
     梅州之行,虽仅一天时间,但突飞猛进的梅州建设,让人们大开眼界。同时,在与旅梅乡亲感情的交流,弥感融洽,诚不虚此行。(稚材)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和古村乐龄俱乐部组团往福建宁化、连城旅游。承古村联谊中心主任锺稚材先生之邀,参团前往旅游。所见所闻,有感于衷,爰作诗词数首,藉以抒怀。
                                                                 (丘金城)
   游连城冠豸山·调寄沁园春
    冠豸奇峰,天高峻险,誉享中华。望梅花林海,空云晓雾。虬枝古树,雪芯霜花。古寨天堑,兵家战场,百二方圆叹险嗟。开混沌,是天公造化,鬼斧神叉。
    天湖千亩烟霞,开爽气,蓝蓝天水斜。想当年豺虎,而今朽骨,金戈铁马,灰狗泥蛇。世纪千年,天地翻复,正气升腾尽去邪。看此日,国富民强健,安乐家家。
    注一:百二方圆,系景区面积123平方公里,水陆两部,浑然一体。
      注二:天湖,指天门湖,水面八百余亩,水深28—31米。
    游宁化天鹅湖
                溶 
    光怪陆离姿样多,天鹅溶洞宝藏窝。
    瑶池玉液群仙醉,织女笙簧舞乐和。
    肚大头圆佛面善,诙谐戏谑济公歌。
    神游妙境心身乐,应感天公造化苛。
                地下河
    水冷河床异石多,横舟轻荡峡中过。
    抬头惊见星北斗。俯首随摸水里螺。
    地下乾坤如梦幻,洞中景物似神魔,。
    亲临惊叹天工力,造化超凡感慨何。
     诗中所列各景皆系洞中名景,有名有姓。
    宁化石壁谒祖·怀古
整衣恭谒百宗祠,念祖寻根访故墀。
报本由来恒古训,孝亲昭启后人思。
连天战火频浩劫,遍地灾黎哭乱离。
扶老携雏何处往?离乡去国向南移。
南北朝开战乱频,五湖铁马向“南陈”。
中原扰攘无宁日,四海干戈多难民。
避乱图存河海往,求安有赖汉家亲。
闽西石壁偏安地,胜似桃源好种芹。
古村的灯景
    古村在五十年代以前,每逢新春正月,素有迎灯的风俗。当时全村有锺、曾、张三姓,而有迎灯的是曾姓和锺姓。曾家迎灯日期定在正月初十晚,锺家则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张姓有上灯,不迎灯。
    锺家迎灯的规模颇大,灯的式样多,有三角、六角、八角形的,有长方形、扇形、圆形的,还有桃形、白菜形、花瓶形等各式各样的折子灯及九龙灯、“猪槽灯”等等。灯子下面挂上用各种色纸挤压的“鸡钦皮”皺纸串成的花拖,以增加美感,灯子的数量也多。每屋制灯一般数十至百余只,有的制二百多、三百多只,一架灯子为七只。因而迎灯时,其阵容达一公里多长,其中有高低不一,一二十架的九龙灯间隔厕于其间,十分壮观。九龙灯是用七、八米至十多米长的大桂竹为竿,每隔40~50公分凿一孔,每孔横穿一小竹棒,竹棒两端各系灯子一只。竖起后最高的有灯子23托,一般八、九至十余托,最高的九龙灯需有壮汉两人掌擎,竹竿往后微倾,后面另一人执竹丫打撑,慢慢行进。九龙灯要停留或换蜡烛时,平放于备用的支架上。
    “猪槽灯”是用木制的框架,呈长方体,可拆可装,因状似喂乳猪的猪槽而名。猪槽灯制作精细,工序多,又要善于绘画,因此,不很普及,每年仅有大夫第、诒谷堂(源隆)、锡昌楼、光裕堂能制作此灯,偶尔馨桂堂(双堂屋)的锺细曾也曾制过。制作此灯,首先把灯框的正、背面糊上白纸。正面绘上水彩画,背面则书写屋名或其他字句。正面的水彩画用0.5公分宽的银皮纸条(银皮纸是单面银色,必需用两张糊裱,晾干后裁成0.5公分的纸条)按彩画的线条糊粘,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全部糊粘完毕,再用纱纸复盖,然后涂上桐油。画面则清沏如镜,装框成灯,内燃蜡烛。显得明亮华丽,观灯者驻足欣赏,喷喷称奇。
    各种形式的灯子制好后,正背两面分别绘上彩画和字句,当时的锺达材擅画梅、兰、竹意笔画,既快又好,很多家户请他画画。锺调柱善画菊,技艺也高,但速度缓慢。灯子的字多是吉利的句子,如:财丁兴旺、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国泰民安等等,还有写“火树银会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山村一夜斗灯光、天上星河地下忙”、“良辰美景”,“琴书二美、灯月双辉”,“春宵一刻值千金”,“不夜天”等有诗意的句子。
    元宵节晚迎灯,有一定的程序,锺姓有五大房,元宵节晚饭后约六时许,各房的灯子先迎到私词拜祭先祖,然后等待锺氏宗祠桂林堂放统为号,铳声一响,各房的灯子迎到锺氏宗祠集中,一时,各路的灯子犹如火龙,伴以锣鼓缓缓行进,高低不一的九龙灯间隔其中(当时还没有电话电火线,九龙灯可通行无阻)灯光闪烁,锣鼓喧天,间扦燃放鞭炮、火箭、花筒,十分壮观。各房灯子到达宗祠桂林堂周围的空地和稻田扦停,尔后,在祠内举行三拜九叩首的祭祖仪式,祭毕,在祠外燃放烟花火焰、火箭、鞭炮,热闹异常。约11时许,各房灯子又起动,按长、二、三、四、满房顺序,沿村南的古村桥、洋渭田、小溪唇、案背迎往“肇基堂”老祖祠。先行的灯子到达“肇基堂”了,满房的灯子犹在桂林堂未起步,可见灯子数量之多。在“肇基堂”祭祖后,各房灯子依次返回各家各户,各家各户都燃放鞭炮接灯,鞭炮声此伏彼起,响彻云霄。迎灯结束后,各家各户将备好的各色腊料、酒肉、甜     、粉面等招待前来看灯作客的亲戚朋友,叫“吃灯酒”。兴尽始休息,时已凌晨一、二点钟了。
    锺家迎灯用的蜡烛,是上祖购置的田产,叫“蜡烛会”,轮流耕作,其收益作为每年元宵迎灯供应蜡烛之用,当时蜡烛用牛油为原料,叫“牛油烛”,一支可燃二至三小时。至于制灯的材料主要用纸张和竹篾,正月初五日过去,青少年便上山砍毛竹,请竹工破篾子,(锺芝文很擅长破篾子),然后人人动手制灯,至正月十四日全部完成,十五日把灯子安装于竹架上,做好迎灯准备。有些年份,对灯子进行多、高、靓的评比,最多的都落在上新屋(联馨堂)、双堂屋(馨桂堂),最靓的不是诒谷堂(源隆)就是大夫第(主要是“猪槽灯”“札纸灯”),最高的九龙灯是窠头德馨堂独占鳌头,年年如是。有一年元宵,锡昌楼的锺荫祯和光裕堂的锺美彰,他们心灵手巧,利用时钟机械装成“鸡公砻谷狗踏碓”和人物吃面的情景,叫“装景”,围观者甚众,连声称赞真巧!真巧!诒谷堂的锺梁材也曾搞过用留声机内机件“装景”。
    古村锺曾两姓迎灯自50年代以后,就消声匿迹了。1986年丙寅岁,旅星侨领锺卓才先生返乡度元宵,拟重温迎灯的盛况,建议全村锺曾张胡四姓于元宵晚统一迎灯,并赠予各家户制灯之费用,因而于1986年全村各姓集中迎灯一次,但灯子的式样和数量比之过去大大逊色,九龙灯仅有一架,“猪槽灯”则已绝迹。尽管如此,也非常热闹,笔者曾以“丙寅元宵迎灯”为题,作小诗二首记其盛况:
明灯万盏绕村行,     处处琴箫鼓乐声。
佳节元宵春意闹,     群星璀灿下凡尘。
升平盛世万人欢,     淳朴古风今始还。
火树银花天不夜,     多姿灯景并肩看。
 
△本会曾维访会友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0月10日辞世,终年63岁。
△本会谢冬秀会友,因年老患病,医治无效,于12月8日不幸逝世,享寿92岁。
(乐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