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41期(2001年3月出版)

古村之声
第41期        2001年3月出版   

    欢天喜地度春节
   2001年是新世纪第一个春节,乐龄俱乐部门前悬挂着巨幅红布,上写“热烈欢迎旅外乡亲回乡欢度春节”“恭祝乡亲们过一个快乐、幸福、祥和的春节”。大年初一,俱乐部会友们穿着盛装,兴高采烈,纷纷携带孙辈,从东西两片来到俱乐部团拜,并领取“锺卓才先生辛巳老龄幸福奖”,大家互祝新春快乐,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上午8时30分,俱乐部前已摆满11个组的会友的年柑和锃亮的铝面盆,各位会友每人一份,凭票领取。同时,开展摇奖、滚球、投环等活动。30%以上的幸运者,每人可加得一份奖品。9时30分,前来的人们达到高潮,加上大锣鼓队向各商店拜年,那时众多的鞭炮声、锣鼓声、抽奖的欢笑声连成一片,此伏彼起,使俱乐部门庭若市,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在侨联会议大厅,还有满座老中青少的卡拉OK演唱者,该项目由张建永同志主持,今年不是比赛奖,改为演唱奖,经报名已演唱的,都发给红包一个,场面虽然逊于去年,但至11时计共有22位参与,演唱的有独唱、双唱(大部份是学生,也有干部),其中有西片的曾丹(佑斌之女)10岁,由其母锺远玲陪同莅场演唱,一连唱歌曲数首,表情从容自在,吐词清晰,音质嘹亮,博得热烈的阵阵掌声。活动至11时许始兴尽而散。
    今年春节文体活动的经费:蒙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赞助二千元。旅梅乡亲锺教材先生赞助一百元。他们连年热心赞助,使山村的节日增添欢乐,村民津津乐道。(政材)
感谢信
    思乡念祖,已非一日,睽违多年,归心更切。去年冬,长孙锺洲,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回来深圳度春节,顾念孙辈和诸儿媳从未回过老家,如不趁此春节假期的机会带他们返乡,下来工作羁身,更无闲暇。商得诸儿的同意,乃偕内子和三男夫妇以及锺洲孙一同回家探亲祭祖。
回到村里,蒙村中父老乡亲热情相向,村委会和乐龄俱乐部诸君亲临老居,欢聚叙旧,不胜欢愉。
在县城湖寮,又蒙县委常委锺谦柱、锺校柱等乡亲热情招待,并陪同到五虎山俯览县城风貌,只见高楼大厦林立,城区绿树成荫,一派繁荣景象。在县城创办的“古村联谊中心”,诸同乡聚会一堂,共话桑麻,乐何如之。此次返乡之行,不论在古村或县城,都受到乡亲们的垂爱有加,感激之余,特借《古村之声》转达我的衷心谢意,并祝乡亲们春禧,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旅深: 锺蕴彰率男:炫柱、沛柱、庄柱
                                                                辛已年正月
    沧桑几许  千里返乡话沧桑
    故园情深  携男挚孙回故园
    旅深乡亲锺蕴彰先生年逾八旬,他生于古村,长于古村,因而对家乡赋有深厚的感情,四十多年来,曾返乡四次,近年,更常梦萦故土,多次拟作古村行,但其儿女认为父母均年迈,且血压偏高,不放心其远行,故宿愿难偿。
    蕴彰先生三男一女,长为炫柱、次男沛柱、三男庄柱,一女缉芳,除炫柱在古村出生外,余皆出生于龙川老隆。儿女们对父母很有孝心,而且无微不至。去年冬,儿女们看见父母思乡心切,遂决定今年陪同双亲返乡一行,并于正月初二日动程。此行除蕴彰先生夫妇外,还有炫柱、沛柱、庄柱先生昆仲及其夫人,以及长孙锺洲和锺洲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就读时的英语教授区博士等12人。区博士(女)是趁往台湾、香港讲学之机,意欲领略大埔山区农村的风貌而要求同行的。
    正月初三日上午,蕴彰先生一行回到古村,在乐龄俱乐部门前下车后,亲属们和一些父老乡亲围拢前去,互相握手寒暄,久别重逢,一些乡亲已不复辨认,正有如唐诗所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之感。回到故居大夫第。游子们纷纷走遍楼上楼下,观看父辈过去居住的房间,屋内屋外都拍照留念。区博士更兴致勃勃,对大夫第上厅、下厅、大门的对联很感兴趣,一一拍摄抄录,并询问对联的内涵。下午,蕴彰先生一行参观了乐龄俱乐部,大家对卓才先生热爱桑梓,造福于民的风范赞叹不已。参观时,炫柱、沛柱、庄柱先生为乐龄俱乐部老年福利基金和《古村之声》刊物共赞助1200元。
    初四日扫墓,八十二岁高龄的蕴彰先生犹到背坑岗顶和散石村上坟拜祭。是日中午在故居设筵10席,招待亲朋戚友和村委会干部、乐龄俱乐部全体理事。席间,俱乐部锺楚材副主任代表村委会、乐龄俱乐部对蕴彰先生的盛情宴请表示感谢,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儿子们事业发达。锺炫柱先生也作简短的讲话,他说,20多年前曾返乡一次,后因工作繁忙,无法抽身,这次鉴于父母思乡心切,乃利用节日假期陪同返乡,来遂老人心愿。回来后看到家乡变化很大而十分高兴,以后待儿侄辈留学毕业之时,还要带他们回乡看看。炫柱先生的讲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饮宴间,宾主频频举杯敬酒,觥筹交错,气氛欢愉热烈。
    午餐后,蕴彰先生一行驱车往县城返深圳,在县城留宿一晚,受到县委常委锺校柱、锺谦柱的热情款待,并陪同登五虎山眺望县城全景,看到县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绿化优美,表示赞赏。同时还参观了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炫柱、沛柱、庄柱先生为联谊中心基金各捐助1000元。是晚住于虎山宾馆,游子们对该宾馆环境清静,卧具整洁和良好的服务,颇为满意。
蕴彰先生此次返乡之行,十分惬意。他的孩子炫柱先生曾任深圳南油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后调省驻港机构,长期在香港工作,沛柱、庄柱先生亦先后任某公司总经理。锺老先生说:“儿女们都属工薪阶层,未能对家乡作相应的贡献而感到抱歉。他表示待留学英国、加拿大的孙辈毕业后,还要带他们回家看看,以加深他们对故乡的感情。蕴彰先生桑梓情深,可见一斑。 (梅云)
    回 乡 有 感
      锺蕴彰
              (一)
    二十离家八十回,村容村貌俱生辉。
    旧时坎坷羊肠道,而今机车纵横飞。
    内外齐心建桑梓,新型楼房已成街。
    荒山种果多品种,葱绿枝头果累累。
    村风淳朴尚劳动,稻菽烤烟六畜肥。
    家家彩电电灯亮,户户俱用自来水。
    城乡差别距似微,群众温饱乐心扉。
    改革开放政策好,受惠工农心同归。
              (二)
    虎山俯瞰埔城貌,大厦高楼一望收。
    花木成荫绿化好,谁人不羡山区游。
              (三)
    古村联谊创县城,聚首乡亲共心声。
    互助团结传统好,赢得声誉扬美名。
    古村中学立建校捐资芳名碑
    古村中学于1975年创建之初,其建校经费由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向旅居星马的乡亲倡仪,共同捐资襄助,以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此议得到众乡亲  的认同,纷纷解囊捐资,计筹得人民币五万多元。当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学校为弘扬捐资者热心教育的精神,用镜屏书写芳名,悬挂于校内,以资纪念。最近,学校考虑镜屏易损,且不够庄重,乃改用黑金刚石板镌刻原捐资人芳名和金额,并贴以金箔,以垂永久。重新镌刻之芳名碑,将安装于中学的会客厅。石碑的工料费用,由旅马侨胞锺强柱先生、锺发柱先生赞助。 (谷予)
    古村中学——营造优美育人氛围
    古村银山之麓,巍立着一座育人圣地——古村中学。踏上校道便可见两旁的黄金梅郁郁葱葱,像是夹道欢迎来者。“卓才纪念亭”附近美化绿化得好似公园。假山、喷泉、树球、色草、绿化带……漫步校园,只见依出傍水,整洁幽雅,布局合理,各种花木,竞相开放,桂花、玉兰花清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
    学校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美育人氛围。未入内校门,即可看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字样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仰望可见学校升旗台。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走进中厅,可见名人、伟人画像和格言。在玻璃橱窗内镶嵌着《中学生守则》、《教师职业道德》等校规校纪。学生宿舍前设置了八片“黑板报”专栏。登上阶梯,两棵“县花” ——茶花,似在向来人点头微笑,之后是美观醒目的《校风》《校训》牌。走到上坪一看,虽说不上茫茫林海,但足可说花木林立,春色永驻。特别是贺素珍教学楼上的“阳台盆花”,姹紫嫣红的“三角梅”把学校点缀得更是美丽多娇。
    学校经常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既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学校领导班子求真务实,事业心强,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定期召开行政会,重大问题行政会讨论决定。班子成员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重视科学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爱岗敬业,安教乐教,弘扬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中学职能观。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形成了“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学校——家长——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管理网络,使德育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学校以强化教学,提高质量,建立由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构成的三级管理系统,明确管理职责,制定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做好一订二定三抓一推优工作。一订,学年初由学校提出教学目标,再由年级组.、教研组、各任课老师订出具体教学计划;二定,即定时召开教师会议和教研会议,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听课笔记、学生作业等;三抓,即抓考风,以考风来促教风和学风,其次是抓教改、常规打基础,教改求出路。每位老师均拟出教改方案,撰写教改文章;一推优,为推广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位老师均上一节优质汇报课。通过上述措施,带来校风、学风的优良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争取好成绩。
    学校后勤保障、服务育人、体育卫生,形成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整座学校给人以清洁
幽雅的感觉,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古村中学实是一片育人求知的好天地。(郑可文)
    散石至古村乡道的变化
    侨货赖荣兴先生泽润之功不可没
    散石是古村的辖区,两村之间隔着一重大山,村民来往必须爬山路,山路岖崎不平,两边杂草丛生,路面属黄土,间有小石铺砌,如遇雨天,路滑难行,穿鞋则底部粘泥甚厚,举步维艰,虽然两地相距仅有五华里,但行程却需40多分钟。行走此路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
    九十年代初,旅星侨贤赖荣兴先生首次返回散石村老家探亲祭祖,并曾驾临古村,他对这山路是熟悉的,也有感于衷。为便于散石古村两地村民来往,慨然捐资十余万元,按原路修建为水泥路,取名“怀恩路”。其间建三座凉亭——锦森亭、幸福亭、怀恩亭,以供行人小憩和暂避风雨,行人称便。然此路机车无法通行,对加快发展山区经济仍多局限。荣兴先生有鉴及此,又于九十年代初期,再施义举,慷慨捐资五十多万元,开辟一条古村至散石的水泥公路。从古村诒谷堂背经西水伯公、三角塘绕至散石村,通过斩山降坡(西水伯公),裁弯取直,一条宽4.5米,长三公里平坦的水泥公路把古村和散石拉近咫尺了。现在机动车行驶,仅需几分钟可达。
    公路在古村起点处(诒谷堂背),建有一座门楼,上端镌刻“龙福村”三个金光闪闪的楷书(散石在历史上曾称龙福村),门楼两柱的对联是:
     龙传裔胄,屡献爱心,荣且添荣;
     福泽乡邦,频酬壮志,兴而复兴。
    在门楼侧有散石村委会立“碑记”一方,是记述赖荣兴先生泽被家乡的功德碑。这座门楼建筑,为古村增添了一个景点。
    赖荣兴先生爱国爱乡,宅心仁厚,乐善好施,十多年来为家乡文化教育、桥梁道路、水利建设、扶贫济困等等公益事业,已捐资二百多万元。他的仁风义举,泽被桑梓的功德,有口皆碑,誉驰远近。(适观)
    启 事
    古村锺氏桂林堂族谱已重印出版,因印刷费不敷,凡锺氏裔孙需阅存者,每本收回工本费30元。联系人:
锺楚材   电话:0753 – 5683206
锺欢柱   电话:0753一5681432
                                                              古村锺桂林堂管委会
    古村锺氏桂林堂族谱印刷出版
    古村锺氏桂林堂族谱,仅有一套手写本,因年代悠久,纸张变质发脆,虫蛀斑剥,几至损废。为念木有本、水有源,使后代裔孙对祖宗源流、世系有所了解,知本知末,经锺氏廿四代裔孙式彰、楚材、梓材、稚材等倡议“抢救桂林堂族谱”,此议得到族众热烈响应,捐款资助。于2000年腊月廿八日印刷出版。
    新印族谱是依原谱全文排印,不作改动,保持了原谱的本来面貌。但加印了十四世淑素公姚、十五世如日公妣、十六世斯允(承德)公妣(十六世承德公即是古村的开基祖),以及十七世五大房:其振(和成)公、其弼公、其新(昭善)公妣、其章(达成)公、其拔(超峰)公的真容画像。族谱分上溯锺氏始祖源流的《总纲》和长、二、三、四、五房繁衍情况六个部份。
    古村锺氏源于大埔开基一世祖胜公第五代的五六郎公的后裔。五六郎公生三子,长子荣山公是桂林堂支祖,次子福山公是本村案背积庆堂始祖,三子寿山公则是高坪的始祖。案背的始祖福山公先期到古村开基。肇基堂淑素公到古村开基已是第十四世了。淑素公生如日公,如日公生承德公。据说古村曾有十三姓人居住过,淑素公、承德公初到古村开基时,案背的梓叔曾给以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原桂林堂族谱只有一套,专人保管,过去很多人都没有看过,这次印刷出版,同大家见面,使锺氏裔孙对上祖源流、派系,更有所了解,族众甚感高兴。
    桂林堂族谱已由大埔县档案馆等有关部门陈列阅览和收藏。(梓材)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
    春节,古称元旦,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者始也,“旦”者晨也。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正式规定公历一月一日为新年,通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传说那时每逢腊尽春来,人们便要杀猪宰羊,祭祀祖先和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免祸免灾,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羽装饰,又唱又跳,热闹非凡。夏朝建立,此习俗便流传下来。按汉族的习俗,春节并非只正月初一这一天,实际上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新正元宵节。
     关于春节,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看到乡亲们四处逃窜的景象,他即不慌不忙地要求在村中住一夜。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傈,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只见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政材录自《南方日报》)
    追记先贤锺省我二三事
    一、先贤锺省我在青年时代勤于治学,对古典文学和诗词造诣甚深。二十年代,同学问渊博的罗卓英(大埔湖寮人)有所交往,并尝作诗唱和。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中期,省我在广州从事金融工作,任诚济银庄和万通庄经理。时罗卓英已在军界提升为将军。一次,罗卓英将军从湘鄂南下广州,锺省我为尽地主之谊,特邀请罗将军驾临万通庄饮宴,菜肴以大埔客家菜为主,计有黄    猪肉、盐酒蒸鸡、酿豆腐等。由锺俊民伯主厨(俊民是中平先父,擅烹调),宴会有锺达云作陪,达云与卓英在大埔中学时有同学之谊。宾主饮宴甚欢。抗日战争时期,省我同罗将军屡有诗词来往。
    二、锺省我在广州期间,与时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的范其务(大埔县三河梓里人),过从颇密。三十年代后,省我回古村老家养病,范其务也已卸去财政厅长职务。尔后,其务为拟改变大埔山区贫穷面貌,自愿屈任大埔县县长,当时有留学日本归来  的黄惜光(大埔光德富岭人),以大埔山区推广种植油桐大有可为,可以改善农民生活,他编写了一本种桐造林的小册子,范其务县长为之题词:“大埔山多田少,种山便是出路”。一天,范县长到古村造访锺省我,省我在故居大夫第的客厅接待他。故人重逢,倍外亲切。客厅外的中天井种有兰花十余盆,分两层摆设,花盆是青釉的大型盆,时值兰花盛开,清香四溢,范县长移步到天井观赏兰花。他看到花盆有点杂草,为之一一拔除。午饭后,客人依依惜别。当时没有公路,由县治茶阳到古村需步行。县长此行既没坐轿,也未骑马,可见其与省我朋情之笃。后据省我说,范县长是直正君子,在任财政厅长时是一个清官。
    三、先贤锺省我于20年代创办古村公学后,为了古村多出人才,他对师资的聘任是十分认真的。从校长人选来看,第二任校长锺达云在任和挂职计18年,尔后有江国仁、锺纶彰、邝石昌、锺雄材、涂话谋、邓应群、饶剑涛等人。这些校长都是德才兼备、善于管理学校的人才;从教师的聘任来看,如锺辂彰、锺达材、陈以我、锺铁材、锺语彰、曾令照、锺有税、邝清昌、锺顿彰、曾维持、锺畅彰、胡知芳、锺蕴彰、黄杭生、锺锒材、刘泉生等等,他们既讲究授课方法,又具敬业精神,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难怪当时的古村公学誉驰远近。当时传闻锺省我聘请教师要严格考试,其实不然。省我本是表情严肃,处事认真的人,他常到学校看看,或听教师讲课,或阅教师备课资料,每周或半月当校长、教师会报时,省我对个别教师的讲课应如何达到尽善,某些字的读音应如何臻于准确,而委婉地提出建议,基于此原因,教师对省我有点敬畏。由此可见省我治学的认真和严谨。古村的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人才辈出,锺省我筚路蓝缕办学之功不可没。(天马)
    说 铳
    我们客家民间,素有放铳的习俗。
    传统的“铳”都用生铁铸造,有两种形式:一种叫“砘子铳”,呈圆筒形,高约一半,底塞,上端开口,内孔底大上小,直径约一公分半,基部有一小孔,用以放置引线(导火线),外边用铁箍箍上三四圈,加固,防止爆炸.;另一种叫“三把连”,是三管较小型的铳品字形排列,用铁箍箍在一起,加上柄的铳。铳的形状既有区别,放铳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砘子铳只能放在泥沙地或草坪上放,不能放在石坪或水泥地板上燃放,否则可能会因反冲力作用而“飞铳”伤人;三把连因有柄可以用手握着放,行进时扛在肩上,比较方便,但它威力较小,不像砘子铳在地上放有“唝唝唝”的感觉。
    装填铳客家话叫“尖铳”,尖铣时先将一段“引线”从基部小孔透入内膛,然后用硫磺、火炭、硝配制好的黑色火药填入铳膛内,用棍子擂紧,再用纸揉成汤丸大小的纸团塞紧、擂实,最后用铳(小树尖)尖紧、一门铳就尖好了。放铳时,用香火或纸条火点燃基部的引线,“唝”的一声巨晌,地皮也为之震动。
    铳主要用在礼仪上,起到礼炮的作用。每逢迎神、迎灯、祭祀、丧事等大型活动的行礼(祭)时,活动结束焚祝文、化财帛时都少不了放铳;丧事中,主要亲戚(如外家)前来悼念时,要放铳,孝子孝孙跪接。各种活动队伍行进间,在鼓乐声中久不久放一门铳,使之整个气氛更加浓重。逢年过节上祠堂敬公太,讲究的人家上坟祭祖也放铳,感到特别的隆重庄严。总之,铳和锣鼓一样,能大大提高各种场面的气氛。铳一放,锣鼓一打,爆竹连天,十分激动人心。人们常用锣鼓呵天,铳古呵天来形容热闹庄重的场面。
    习惯上,铳还有作传达讯息的作用。要是平时,突然有人放铳,那可能是村中有老人逝世;逝者是男是女,也可从铳的响数中分辨出来:“男双,女单”。为了统一行动,也有以放铳为号来指挥的。如迎灯,习惯上就有约定,放头铳作什么准备,放二铳作什么准备,三铳一放就要起灯出发了,顿时合族各家各户锣鼓哐天,鞭炮齐鸣,一排排灯从四面八方汇集前来。热闹非凡。
    农村的这类活动中“司铳”一职是一项艰巨的苦差事,司铳者腰间别着硝药盒子,手提竹篮,内装铳、铳尖、小木棍、草纸、引线、锥子等物品,铳放了以后,随即就要迅速“尖”回去,尖好后又立即跑步跟上队伍,再放,再“尖”,紧张得很,劳累得很,但在那热烈的气氛下,再劳累也是乐滋滋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民众致力于发展生产,迎神赛会等活动少了,放铳的机会也就不多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各项群众性的活动又活跃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唝唝唝的铳响,古老的山村充满了活力和情趣。(锺梓材)
    鸣 谢
    (一)
    承海内外乡亲对老人福利的关心,为俱乐部老人福利基金慷概捐资,不胜铭感,谨表谢忱。兹将揖资芳名列后: (恕不称呼)
    李筱兰500元、锺锡杏300元
    捐资200元者: 锺炫柱、锺沛柱、锺庄柱
    捐资100元者:曾祥文。
                              古村乐龄俱乐部
   (二)
    承海内外乡亲对本刊的关心和支持,赞助出版经费,感谢之余,谨申谢捆。
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锺培材500元、张二鸣237元
    捐资200元者: 锺锡杏、锺淼材、锺炫柱、锺沛柱、锺庄柱、锺干柱
    捐资100元者: 锺梧材、锺锒材、锺良柱(下新屋)、曾德如
    捐资50元者: 锺教材、锺殿柱、锺清云(东升堂)、曾祥文、锺多材、锺考柱、谢看娣、赖汶全、赖汶塔、赖汝干、赖汝建、赖汝为、曾维丰、锺日材(科头)
                                        《古村之声》编委
    (三)
    蒙海内外乡亲和社会贤达对本联谊中心的关心支持,慷慨赞助基金,曷胜感激,谨表谢意,兹将赞助芳名列下: (怒不称呼)第八期
    捐1000元者: 锺炫柱、锺沛柱、锺庄柱、曹赛英
    捐资500元者: 锺干柱
    捐资100元者: 锺谦柱、锺校柱、锺稚材、锺银材、锺名浅
    捐资50元者:张衍进、赖汶塔、曾垂敏、锺义柱、赖堪贤、曾垂滚、张俊藩、赖接英、赖映芬、锺茶芳、锺才柱、锺橡柱、曾祥超、锺塔柱、张学、郑练光、赖汝建、赖始民、曾垂涛
    捐资20元者:曾四萍、刘笑梅、杨维科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猜谜语
    1、文字改革2、举重比赛3、倒看地图
    4、集体朗诵5、月下散步6、全面开花
    7、双手赞成8、尽收眼底9、军事论文
    10、盲人摸象                                       (锒材辑)
    注(各打成语一)迷底下期登出

    沪 苏 杭 之 旅

    上 海
    上海,这地方只要看那市区内穿来穿去、忽高忽低,没有红灯的高架道路,和那上面流水般的汽车,便可体会到它的繁荣。
    当年住在北四川路邮政总局对面,离开那地不远处,苏州河口的美观的花架外白渡桥,仍然健壮在为行人车辆提供稳健的服务。旁边那座二十多层的百老汇大厦,仍然雄视著黄浦江。百多年前,人们在那建筑这高楼,因为基桩打不到底,便设计成一栋可以容许其下沉,但下沉得四面平均,这样,这栋高楼便能保持直立而不倾斜。
    多少年来,这栋高楼便沉呀沉的和地平线有了落差。这样,电气等软性线路还比较容易调整,而各种管路却费尽功夫。
    苏州河和浦江口的小公园,当年英国欺侮我们,曾在园门口立一牌上书竟是“中国人和狗不得进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英国人的心态于此表露无遗。抗战八年,为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和英国等外人的欺凌。黄浦江的外滩,百多年来的银行、高楼、钟楼仍在,路上车如流水,也还依旧,只在黄浦江上沿江建了一座几公里长十多公尺宽,高出水面几公尺的大栈桥,供人们在活动、在凭吊。下层则停车,遥望对面的浦东,当年是不毛之地,现在建了几座世界桥工界都有地位的吊桥,浦东已是百多万人口的繁华都市,那四百多公尺约一百五十层楼高的铁塔,闪闪发光,为人们日夜服务。
    苏州河口最初是渡船,初建白渡桥原为木造,后改为铁架,英国人建“外摆渡桥”,外国人过桥免费,中国人则要付钱,而引起国人的抗议,英租界于是在原桥旁加盖一桥,免费,称“白渡桥”。
    豫 园
    豫园,是上海外滩附近的一座名园,明朝四川布政使(主管民政)潘允端为取悦其父潘恩而建,豫(即愉)有“愉悦高堂”之意,是城市中的山林,取江南各有名佳园之庭院景色,小桥流水、假山绿荫,尽入园中,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其中家具陈设,虽经三四百年,仍令人有高雅尊贵之感。上海人又称“潘半城、徐一角”,即指潘家之豫园之豪华占了上海大半,而明代之名科学家徐光启家宅则仅有一角之地。几百年后的今天,豫园和园外的城隍庙连结成为商场,园中心的湖心亭则与其九曲桥相连为“绿波廊”,其巧夺天工之设计仍展露出典型的中国建筑之美。
    苏 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部,前有上海,后有无锡,水陆纵横,四通八达,湖泊相连,山水清灵,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地,富庶之至。
    那种环境,农家选取最适合的优良的桑树和蚕。农家把又肥又嫩的桑叶采下来,洗净阴干喂蚕,不干的桑叶,蚕吃了后会生病,最普通的是拉肚子。蚕这动物也很特别,自从米这么大开始便一直吃桑叶吃到长大之后,不再吃了,便开始吐丝,让丝包裹著自己的全身像白色的橄榄一般。所谓“作茧自缚”。这蚕茧,农家把它放在高温的水中,并摸出其茧头,绕一线车上,一个蚕茧,长的有一千二百公尺长,短的也有八百公尺。把这些茧织成手巾,三尺见方的,三尺、两尺的小巾,轻快、美丽得很,很多游客都要将这些带回去。也用这茧“织”成六尺见方的被,轻而且暖,一张加上被面只有一公斤左右,用一箱子装著出卖,也有好些人买。我和些同行的游客也想买,只考虑到又增一件行李而却步。以后,很想找机会跟那厂家商讨,改变包装方式,即用真空包装,把一张被,抽真空成为一张厚纸一般,把它折成四寸、六寸的大小,也不过二三寸厚而已。这样一定会有很多人买。销售一定会很好。
    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水环山绕,松茂梅香,相传吴王夫差葬其父子于此。三日后有白虎雄踞其上,而得名。其虎丘塔已成为苏州的标志。月夜,人多来此赏月,吟诗高歌,极为风雅。
    留 园
    留园,说起来是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模本,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曹家投落后的才子。
    曹雪芹的祖先是附清汉人。在清军入关前后的战役中立功,也做了官。曹雪芹的曾祖母,即曹玺妻,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所以曹玺和这位奶哥皇帝从小便在一起。康熙即位后,曹玺便任江宁织造。本来江宁织造只是一间织造厂的芝麻绿豆大小的官,根本在政坛没有什么地位,只因他和康熙的特殊关系,可以时常直接向康熙提报江南地方的政治、人情、风俗,以致早涝的情形而受到地方官吏的特别看待。其后代曹寅、曹颙、曹頫一再袭位,祖孙三代历时六十余年。
    康熙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曹家。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招待皇帝的银子像海水一般的流出,都是江宁织造厂的公款。
    及后,雍正继康熙的皇位,在雍正五年,因曹家亏空公款无法弥补,把江南织造的曹頫抄家,从此曹家的富贵繁华的日子便结束了。家道败落,曹雪芹在这样的环境里,落魄地回到北京西郊,过着穷愁困顿的日子,这时曹雪芹便把以前祖先们的黄金岁月,用生花妙笔,以当年自家的留园为模本,写他的闻名千古的大观园红楼梦。似乎还有人或许导游们加油添醋的指留园什么地方是大观园的贾宝玉的怡红院、金陵十二钗的什么姑娘居住的闺房,史湘云醉卧的太湖石,事实上,红楼梦的情节繁复宏展的格局,大观园的瑰丽奇采的文字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资产了。
    杭州西湖
    在杭州住在湖滨饭店。一早把窗打开。“啊!西湖!”
    西湖在杭州市西南角,想起小时候读书有这么几句!
    苏提横亘白堤纵,南有高峰北有高峰,
    两峰都在去来中,来也东风,去也东风,
    都在睛空倒映中。
    现在亲眼见到苏东坡的的苏堤,白居易筑的白堤。西湖中有岛,岛中有湖,那一平如镜的湖水,美的无法形容,苏东坡和白居易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祟高的地位,现在仍有很多人能读能背诵他们的诗词文章。苏堤位于西湖西边,是苏轼知杭州时所建,全长二点八公里,把西湖的西部划出西里湖和南角小小的南湖。苏堤建于宋代,到清代康熙皇帝在堤建了一碑,亲书“苏堤春晓”四字。
    白堤在湖的西北角的孤山北角,向湖的北角延伸,也把西湖划出一个小小的北里湖,增加湖光山色之美。
    岳王墓在苏堤的北岸,旁附岳云墓,他们父子是同时遇害的。岳王生前有人向他提一偈“岁底不足,提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切记切记,提防风波;”相传岳王父子被秦桧关在风波亭,那年三十日,天降大雨,秦桧将他们害死。也应了上面的偈语,但公道自在人心,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有岳王墓、岳王像(四五公尺高)供人凭吊,而在广场一角,却铁铸了秦桧夫妻的相貌,现在此铁像和几十年前的不同,而且用栏杆围起来,以前的像是秦妻王氏是坐像,要求签,需站在秦妻膝上,用左手攀王氏的乳,才站得起来,在秦桧头上敲一棒,还喝着“不打秦桧签不灵”。
    虎跑泉位于市西五公里的大慈山下,泉自山中砂岩、石岩中渗出,甘洌醇爽,人称天下第三泉,相传唐时僧人曾见二虎刨地作穴而有泉而得名,山门为一寺,济公和尚(俗名李修源)在此圆寂的济颠塔院有五幅浮雕,记录济公事迹。
    杭州市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这运河是隋扬帝炀广所建,杨广建此运河,结果被弑在江都,甚至隋朝也因之灭亡。但是,杨广被杀了,隋朝也灭了,而京杭运河却仍然存在,为国家社会无穷无尽,无日无夜的服务,迄今富庶的江南产品,多由此河北运京师,其便利,廉价并非现代化的公路铁路所能比较。只是人们在使用此河时能想起当年建河的杨广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历史就是如此吗?
    杭州,历史上南宋定都于此,取名临安。当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年老时,问宋太祖怎么做得到皇帝的呢?宋太祖答说是上祖的德荫,母后的福泽。太后却说这些话是说给外人听的,我们母子间不需要这些冠冕堂皇的话的。说老实话,完全是因为柴家把皇帝传给了五六岁的小孩,你才会黄袍加身做得皇帝,如果柴家把皇位传给二三十岁的大人,你还有这机会吗?告诉你这个教训,以后你传位下去,也不能给小孩,否则孤儿寡妇照样被人欺侮的。于是宋太祖便把皇位传给弟弟宋太宗。可是太宗没有把皇位还给太祖的后代而传给自己的儿子,以后便一直传了一百多年,到徽宗、钦宗。徽宗是文学家,他的字瘦金体,在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可惜做了皇帝,于靖康二年,被金兀术的军队南下打败,掳徽宗、钦宗北去,这是岳飞所称的靖康耻。徽宗九子康王质于金人,间道逃出至崔府君庙,乘一马南驰,日行七百里,渡河而止,下马看,原来是泥马,中国人习惯,说某人是真命天子,便有此神话相传,为了扶康王为皇帝,便说他泥马渡江。他逃到江南,金兵追到江南,康王往温州逃出海,金兵追出海。这时遇到台风,康王先下海,坐的是大船,金兵后面追,只坐得小船,有分教,在台风中,康王的大船尚能存在,金兵的小船便全军覆没。于是康王回头上岸,是为高宗,定都杭州,并定名为临安,意即临时安定一下,希望以后能够北上,恢复江山。因为两个皇帝徽宗、钦宗都被掳在北,也就不敢乱动,康王无子,有人便说,这是上天不再垂顾我们皇家了,于是在人群中找到太祖的后代一人为太子,以后便是孝宗。孝宗也确很孝顺,一直到北方传来确讯,说徽宗、钦宗已先后逝世,于是就召开御前会议,不是说如何发丧,而是研讨如何北伐,可是此时名将岳飞、韩世忠都已凋零,无法组成一强有力的北伐军,于是气赢了,觉得愧对祖先和天下,便传给孝宗,自己当当太上皇,孝宗只能在杭州临安一直偏安下去,是为南宋。
    寒山寺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现在不知在何处?寒山寺却是健在。寺旁道外有一水道,约十公尺宽。不知有无鱼虾。江边却确有枫树,现在还特别建造一石拱桥,旁有一牌上书“江枫桥”。张继这诗便增加风景点,现在交通方便,再也不会有人乘船在此过夜,而且寒山寺即在旁边,半夜的钟声和平时的鼓声、寺中活动声音都清清楚楚的听得到,不会特别的刺激和感慨。
    寒山寺是相传寒山与拾德两高僧曾驻于此。现在供奉寒山和拾德两高僧神像。寒山是唐开元天宝时高僧,拾德是唐贞观时僧,本为孤儿,天台国清寺僧丰干拾而养之,故名拾德,在寺中煮饭做杂工,与寒山善,为吟诗偈,状类疯狂,台州守吕闾丘胤至寺谒之,寒山与拾德,笑傲出寺去,相传吕闾丘胤复往寒山寺访之,寒山缩身入石穴,其穴自合。
    南屏晚钟
    作词:方达
    作曲:王福龄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
    我找不到他的行踪,只看到那树摇风,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
    我看不到他的行踪,祗听到那南屏钟,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
    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
    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的相思梦,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相思有什么用,
    我走出了丛丛森森,又看到了夕阳红。
    南屏晚钟这首歌,唱了好久好久。这次杭州之旅,见到在杭州西湖的南岸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南屏晚钟的钟楼在净慈寺的旁边,三层楼钟楼,那钟在二楼吊在三楼上,钟高九尺,直径七尺六寸,重一万零七十一公斤,旁边两绳吊一水平五、六尺长的三四寸径的圆木,要撞这钟,可把这圆木杆拖开几尺,再往钟上撞去,便「公」的一声,传出(撞一次人民币十元)音很宏亮,暮色苍茫之时,寺钟声声,馀韵在山间经久回荡,也传到杭州市中。“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这话有积极消极两意义,即“你做一日和尚,你便要撞一日钟”(不少),也可以说:“我做一日和尚,也只能撞一日钟”(不会多)。
    杭州市区,人们早晨、黄昏,如果留心都听得到这南屏钟声。我们游客对之颇有兴趣,见到钟,听到钟声,便会想南屏晚钟这歌,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相思有什么用,又是夕阳红的时候了。(锺锺)

    难忘的传统——崇宗敬祖
    古村锺、曾、张等姓,过去每逢新正有迎灯、上灯的习惯。五十年代以后没有迎灯了,开祠堂祭祖的传统,一直延续。洋渭田三省堂曾氏和张姓定在正月初七晚。曾姓传经堂定在正月初十晚。锺姓桂林堂则定在正月半元宵晚。如今年正月初十晚,曾氏传经堂的族众,敲锣打鼓,挑着牲醴上祠祭祖,在宗祠前燃放烟花、鞭炮、火箭等,虽然适逢天雨,但也热闹非凡。
    元宵夜,万里无云,天清气朗。入夜后,锺姓裔孙纷纷从东西片先后拥到宗祠桂林堂,祠堂大厅原设四桌供摆设牲醴之用,但不敷放置,乃添两桌,计共六桌。族众行香拜祭,由于人多、香火多,香烟缭绕,呛得大家泪涕如流,祠堂内外,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十一班锣鼓加上门外的鞭炮声,令人震耳欲聋,烟花、火箭、魔术弹五光十色,交织在空中,使人目不暇接,节日的气氛十分热烈,真有“春宵一刻值千金”之感。祭祀完毕,大家始敲锣打鼓回家,各家户又备有鞭炮迎接,叫做“接丁”。
    上述的祭祖,在有迎灯时叫“迎灯”,现在没有迎灯了,叫“开祠堂”或叫“闹老屋”,这是饮水思源,追念祖德的一种形式。(白丁)
    简 讯
    ▲古村今年大种烤烟和西瓜。种植面积占耕地80%左右。目前种下的作物生势茂盛,收获时,农民将有可观的收入。   (梅云)
    ▲旅台乡亲锺锡杏先生为古村高山安福寺修建的“长寿路”捐资2500元。据悉,该水泥路(长寿路)由油坊潭公路至高山山顶约一公里多长,耗资八千多元云云。(白丁)
    ▲本月17日下午四时许,一辆满载稻草的饶平货车,由南往北行驶,至古村侨联会门前公路时,因装货超高,把横过公路的电灯火线撞断,引起稻草着火,一时火光冲天,浓烟弥漫,古村街的村民睹状,迅即出动用自来水扑救,但稻草易燃,火势迅猛,无济于事,司机只得把车开到近在咫尺的已拆卸的老戏院空地,村民用丫叉把稻草扒下,虽然把火扑灭了,但全部稻草变成灰烬,车厢烧毁,连车头座位也受损部分。此次火灾如无原戏院空地回旋,大火将殃及两边店铺。险哉!(谷予)
    ▲本俱乐部会友张秋莲(锺雄材遗孀)因病不幸于1月3日在南海市其子处辞世,享年87岁。
    ▲会友邓亚添(锺弥彰遗孀)因老病治疗无效,不幸于1月6日仙逝,享寿94岁。(乐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