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43期(2001年9月出版)

古村之声
第43期           2001年9月出版
    古中充满希望
    大埔县古村中学,创办于一九七六年。此后,中学进一步发展壮大,扩建校舍,充实各种教仪设备,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学校生源主要是古村、大觉、左弼、茅坪和一部分恋墩村的学生,现已发展为六个班全日制初级中学(县管中学)。在教学质量方面,古村中学有着辉煌的历史。1988年秋开始,每年升学考试入重点学校的,居茶阳片同类中学前茅,1991、1992年连续两年均有毕业生考入省重点中学——东山中学,1995年初三升中考取得优异成绩,东中、宪梓、虎中、进光中学(均是重点中学)均有人考上。1996年初三升中考成绩比1995年又有所进步,6人考上重点中学,其中1人考上东山中学,中师2人。取得的成绩得到海内外乡贤和家乡父老的赞扬和肯定。
    后来,由于生源素质偏低,现代教育不断进步应有现代化管理,古中在前进路上徘徊不前。2000年署假,上级领导面对古村中学现状,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和优化了教师队伍,志在重显昔日的辉煌。
    调整后的学校领导班子求真务实,事业心强,有改革创新精神,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重视科学管理。一年来,该校从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美化校圈,增强校园的美育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古中去年下半年筹措资金,在校门走道旁和“卓才亭”种上了黄金梅,设计种上了色草,在校内也扩种上了花草。现在,整个校园的道路、楼房、宣传栏、亭台等互为点缀,相得益彭,使师生置身于这种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中。
    二、严抓校风、校纪,狠抓教学质量。古中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校规校纪,教师上下齐抓共管,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修养,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行教研教改,认真落实中学教学常规。
    三、努力争取各方力量。完善教育教学措施。学校一些教学设施比较残旧,除争取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拨款外,还得到古村海内外热心乡贤的大力支持,使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古村中学就是这样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强化校园人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管理,现已形成良好的校风。现在学校里勤教乐导、勤学苦练、你追我赶,奋发向上蔚然成风。文明礼貌,热情待人,友爱满校园。今年初三毕业生,原有2个班素质较差,毕业班老师想尽千方百计提高学生成绩,今年中考有三位学生考上重点中学,其中曾玉玲考上虎山中学,锺奕堂考上进光中学,张丽娇考上家炳一中,比上一届有所突破。上学期期末县质检进行严格考试和评卷,初一、初二级取得较好的成绩。两级各两个班,初二级5科(满分500分)质检科总分在400分以上有6位,最高分440分;初一级4科质检科总分在320分以上有9人,最高分347分(满分为400分),两个年级同办学质量较高的邻近同类学校相比,水平相当。上学年学校推荐到县参加竞赛的学生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古中校风、学风的好转和成绩的进步,家长们增加了对学校的信任,放心把孩子放在古村中学就读,新学年学生人数超过了300人。
    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古村人看到希望,愿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带来期待,迎接新的辉煌。(邓良诚)
   鸣 
   (一)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自组建后,仍不断得到海内外乡亲的捐资,还有社会人士的垂爱,也慷概解囊,隆情厚谊,不胜铭感,兹谨将捐资芳名列后: (第九期)(恕不称呼)
    捐资2000元者:锺杨解(已故)、贺素珍(已故)
    捐资1000元者:锺子澄(已故)、赖五娘(已故)、锺有为(已故)、锺省我(已故)、中平(已故)、曾维宁(已故)
    捐资200元者:锺来材(已故)、曾丽珍
    捐资100元者:张宝生(太宁)、蓝招娣(高坪)
    赖汶操50元   刘笑梅(湖寮)30元
                                          大埔县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二)
    蒙海内外乡亲对《古村之声》刊物的支持,慷慨赞助出版经费,曷胜铭感,谨表谢意,兹将赞助芳名列后: (恕不称呼)
    捐资500元者:锺巨柱
    捐资300元者:锺党柱
    捐资200元者:锺肇惑(旅港永盛坪人)、曾垂定
    捐资100元者:锺尚柱、锺子邦、锺子英、江惠英(旅美锺有德先生遗孀)、锺华柱(顺昌居)、锺胜柱、饶仁达(古村中学校长)                   《古村之声》编委
    (三)
     又旅港锺肇惑先生为本俱乐部老人福利基金捐资100元,谨表谢忱。(古村乐龄俱乐部)
    (四)
     旅深乡亲刘秋来女士一向对我校关怀备至,多次捐资和捐赠校具。最近又捐赠高档乒乓球桌一张,价值4000元,情系教育,不胜铭感,谨申谢忱。
                                                  古村小学2001年9月
    今年高考古村两人榜上有名
    今年高考,古村考生胡细玲、锺举生两人以成绩优异被录取。
    锺举生(锺始祥之子,原就读于进光中学)考取湛江师范大学本科;胡细玲(胡始云之子)原就读于虎山中学)考取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本科。
    锺、胡两同学读小学、初中时,都是毕业于古村小学和古村中学,平时学习十分勤奋,加以天资聪颖,此次高考录取,是意料之中。(适之)
    校园芳菲新苗壮茁
    新的世纪带来新的佳讯,新的希望。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古村小学在上半年的期终质检中又捧回了一个“满堂红”,各年级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校十四个学科中,十一科在全镇前五名内。而六年级毕业班在克服诸种严峻考验下仍得到了较为突出的好成绩,在古村中学录取新生中,前四名有三名是古村小学的考生。
    其中本村的锺婉同学考得相当出色,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达到了286分,在升上古村中学所有考生中排名第一。锺婉同学在校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平时总是勤奋、刻苦学习,一心向上进取,自觉钻研学习难题,有强烈的上进心。同时,她作为一个班长能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为班集体着想,一直以来都协助班主任老师做了不少班级管理工作,是深受师生喜欢的好榜样,她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全校乃至古村人的骄傲。
    锺婉同学是一个志向远大的好苗子,她想为自己铺设一条更有发展前途的路子,她参加了进光中学在全县范围的升中择优录取的考试,在全县两百多名优秀考生中脱颖而出,同样取得了总分280多分的好成绩,位居第一。她得到了进光中学给予优秀考生的嘉奖,免去其全部学杂费共计四百多元。(胡福玲)
    古村《中平诗联集》出版
    中平先生家名锺有税,古村背坑並攸楼人,幼聪敏好学,长而喜爱古典文学和中华诗词,并钻研甚力。弱冠开始作诗,初试锋芒即得到先贤的赞许,认为其初作流畅飘逸,朴素自然,很有前途。其后数十年,在工作之余多有写作,作品颇丰,惜工作辗转和历史原因,其作品大部分散失。
    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二年古村先后出版《古村诗联集》一、二集,发表了中平先生部分诗联作品,茶阳诗坛人士对之评价颇高。2000年中平先生不幸逝世,在广州寓所仍遗下近百首诗联稿。古村族人锺式彰、锺梓材、锺壮材、锺稚材为使中平先生作品不致湮灭,遂进行收集整理付梓。《中平诗联集》由古村乐龄俱乐部、大埔县在城古村联谊中心合编,由我县旅永定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永定县政协委员涂祥生先生和大埔县委常委锺校柱同志作序。该集子印刷经费由旅台的锺淼材先生、旅澳门的锺巨柱先生赞助,于九月份出版。(梅云)
    快乐的儿童节
    新世纪的第一个儿童节,这个我们盼望已久的节日,终于到来了。那天,同学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个个脸上都绽开了笑容,从路上远远望去,古村小学布置得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来到学校,整个校园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我们今天的节目可丰富呢!大约八点钟,庆祝会开始了,同学们坐在礼堂下安静而热切地等待节目开始。首先,校长给我们发了言,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并祝愿我们节日快乐。然后学生代表发言,还宣读了大埔县古村联谊中心给我们的祝贺信,接下去文艺汇演就正式开始了。
    第一个节目是由五年级同学合唱的歌(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只见他们各自手里拿着一束鲜花,排着整齐的队伍踏上礼堂,那化了妆的脸就像红苹果似的,再添上灿烂的笑容,显得更加好看。他们那响亮的歌声,使同学们都融入了音乐声中,都感受着今天幸福生活的欢乐时刻。等他们唱完,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第二个节目就更精彩了,它是由四年级表演的舞蹈(南泥湾),表演的同学手拿斗笠,穿着统一的服装,那优美的舞姿,和着动听的音乐就像把我们带到了那艰苦创业,自强自立的延安岁月中。
整个汇演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我们六年级同学表演的舞蹈《童年》,同学们活泼可爱的动作,正是展现了今天幸福成长的少年儿童们天真无邪的一面。我们尽情地唱啊跳啊。小演员们欢乐、灿烂的笑容,舞台上优美、活跃的舞姿,把整个汇演推向了高潮……
    文艺汇演结束了,可同学们还有点意犹未尽似的,还想继续观看。
    下午,学校还进行了游园活动,活动的项目有:猜谜语、丢篮球、“瞎子”摸灯、“瞎子”敲鼓等活动。
    同学们愉快、兴奋地玩着。只见大家都拿着自己胜利的奖品,从这个活动组跑到那个活动组,直到天色都快晚了,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所有活动结束后,老师发给所有同学一人一份礼品,这是县城古村联谊中心送给每位同学的节日礼物,同学们拿着礼品,从心底里感受到了老一辈乡亲们对于我们的关心和期望,仅为了这份深切的关爱,我们就应该更加勤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六一”节过去了,那欢乐的场面却永远活跃在我们脑海中。老师、乡亲们的关心也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古小六年级生锺婉)
    古村今日的第一
    本刊上期登载“古村今日的第一”,本期再续如下:
    第一个爱国爱乡为桑梓福利公益事业捐资逾一千万元的旅星侨领锺卓才(少群)
    第一个旅英国研究十年,获教育科技博士学位的锺红柱(旅台锺淼材之女)。
    第一个旅外乡亲组成的团体“大埔县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第一个一家拥有博士二人、硕士二人的锺淼材(旅台)。(白丁)
   国庆中秋巧相逢
   诒谷堂旅外乡亲将返乡恳亲
    古村诒谷堂(源隆)旅外乡亲众多,各居异地,极少有团聚的机会。今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恰巧是同一天,休假时间较长,诒谷堂的长者锺淼材先生、锺锒材先生倡议,凡旅居各地的诒谷堂人都回老家聚首。此议得到热烈响应。目前正在进行恳亲会的筹备工作。届时,诒谷堂家族将从台湾、广西、广州、南海、深圳、海南、惠州、顺德、梅县和福建的厦门、漳平、南平、永定等地回来,估计返乡人数有七、八十人。
    诒谷堂是一个历史悠久而长盛不衰的书香门第,目前,拥有博士、硕士、科学家和高级职称、职务的人为数不少。恳亲会将是一个人才荟萃、精英毕集的盛会。据悉,此次聚会费用由锺淼材先生资助云云。     (天鸟)
   中秋节习俗的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秋季中的一天。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我国民间在中秋节时有“走月亮”、“拜月娘”、祭月、挂彩灯等习俗,其中,以中秋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最为盛行。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有帝王奏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月。”文中所说的“夕月”即拜月之意。
    拜月即祭月,是在八月十五日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举行。祭拜月时因月属阴,有的地方是妇人先拜,男人后拜;有的地方还有男人不拜月的规矩。祭月完毕,一家人再食“团圆饼,赏月饭”。
    人们在拜月之后便是赏月。每逢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吃着月饼和瓜果,凭栏赏月,谈着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往往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是月饼,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现在虽然不兴祭月拜月,但吃月饼却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
    据传说,月饼在唐代就有出现,至宋代更盛。北宋诗人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也有“月饼”的记载。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帝京景物略》也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政材辑于《广西民间手册》)
    送式彰仁兄乔迁大埔县城居住
               谢立言
   日昨曾云久住茶,茶山绚丽俗清嘉。
   无端一改初衷意,话别无暇念转赊。
   五年如梦瞬间过,常忆夕晨共切磋。
   埔邑行程无几许,别情总觉念如河。
   挚诚言易奉行难,数载相交无间然。
   三黎胜地风光美,君子居之亦有缘。
   相见无育别念长,此情难与说端详。
   友情多似山茶树,生叶无香熟后香。
   《古声》百万迩遐扬,谁信微刊出异香。
   十载刊行非易事,赖君隽永好文章。
   文字神交墨水清,一言一语总关情。
   分襟好似嘤鸣鸟,红树深深啭不仃。
   注:“古声”即《古村之声》刊物。
   作者:退休教师、《大埔文史》编委、岭南、嘉应、万川诗社社员。
   夏日古村行
          黄新
   车行山道树荫凉,路转峰回雾谷藏。
   远望青山披织锦,近看碧野着新装。
   粮丰林茂千家富,业旺村兴百事昌。
   改革功勋人共赞,家家户户颂歌扬。
   廿年改革著辉煌,贫瘠山村变富庄。
   佳果名茶添韵味,蜜瓜香稻吐芬芳。
   琼楼高耸村容美,公路纵横车运忙。
   四化同心齐奋进,乡民迈步竞奔康。
   夏日追涼
   昔日暑天把扇摇,当今富裕设空调。
   飞廉箕伯下风拜,盛赞科技功业昭。
   作者:原大埔中学书记、华侨中学校长。
   古村曾氏的好传统
   治丧坚持互助精神
   古村人对于老人逝世办理丧事,一向具有互相帮助、互相关照的好传统,丧铳一放,得悉谁家有丧,便自觉地向前协助,连扛棺也不请仵作,而由族人来扛。过去还有“孝义会”的组织,凡会友之父母去世,参会者则付大米若干斤,款若干元,柴100斤。这充分体现了互助互爱的精神。
自八十年代中下期,个别姓氏对治丧却别出心裁,开始对理事、扛棺、做厨的分“红包”,以后发“红包”范围逐步扩大,凡参与治丧者都人人一份。这不仅加重了丧家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把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全丢了。目前,曾氏的治丧仍坚持无偿的互相帮助,他们说得好,人人都有父母,每家户都会有老人辞世,办后事应该节约,不要铺张,以减轻主家的经济压力。于是曾氏不受别的姓氏治丧发“红包”的干扰和影响,凡有老人去世,族众都乐于协助,不讲报酬。这种优良的传统能够一如既往的代代相传,是十分可贵的,也是文明的表现,是值得赞许的。但愿曾氏治丧工作好传统坚持始终,为村中树立一个好风尚。(微言)
   猜 (以下各猜一字)
   1、争先恐后。2、你一半我一半。
   3、他答对了一半。4、重逢。
   5、一代王朝,半部春秋。6、先先后后。
   7、干涉。8、先写了撇,后写了一横。
   9、简直不像样。10,喜上眉头。
   (谜底见下期)(锒材辑)
编者按:
    本期转载锺锺先生一篇作品《源隆》。此文曾参加台湾省政府征文比赛获奖,得奖金台币一万元,并由省政府主席颁发奖状。文中从侧面可以看到老一辈先贤锺清溪公之立身处  世和公平公正处理纠纷而拒绝收受“红包”礼品的高尚品德,也可以看到,良好的言传身教,给予下一代的教育和影响。读之发人深省,亦足以启迪后人。
   源 
    新年里,和堂侄闲话家常,他说去年回古村老家,数次到源隆去办事。我问他源隆在那里,他说村里小溪、大溪合流口,在小溪的西北角那一带地方都是。
   源隆!在小溪合流口西北一带地方都是!在我内心深处起了一阵涟漪!一百二三十年前,即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祖父清溪公原是个读书人,能文能诗能吟诵,但无意仕途,想从商,在老家古村开间店铺,找到小溪河口上游约二百公尺的地方一间店铺,五六公尺宽,十五六公尺长,后面还有三四公尺的后堂,两层楼。隔邻差不多的一间,但没有楼,用做栈房。其时有一文友,长辈叫他丈公,听到这消息,便来我家,问起店铺叫什么名字?他代取名“源隆”两字,还去找了两张两尺四方的大红纸,用寸楷毛笔把它填好,贴在店前墙上,做为招牌。这招牌,年深日久,我已见不到了,它由红而淡而白。四叔当年,墨色还在,并曾见过,很仔细的欣赏过。四叔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说,丈公对书法的确下过很深的功夫,虽用寸楷笔描大的,但一看便知是颜体字,它的转折、钩捺,有筋有肉,圆满浑厚,不露锋芒,而雍容雄浑,的确不易。可惜当时还没有照相机,不曾留下这墨宝。
   源隆经营杂货米粮,做糕饼、豆腐、豆腐干、酵粄。源隆的酵粄是有名的,不用酵粉,而用酒饼发酵,每只粄都是鸡肉丝,口感极佳,还可以晒成酵粄干,人们带在袋里当零食,可以和红烧肉一齐煮,又甜又油又香。乡人出门去南洋,坐船数日,无事无聊便取出咸的豆腐干,或甜的酵粄干来吃吃消遣。所以销路不错。在家里酿酒,县城的饭店、酒家,韩江的轮船上,都有古酒(古村源隆的酒)。做豆腐、豆腐干,有豆渣,酿酒有酒渣,都用来养猪,所以我家经常养着二三十条猪。店里的货要对外面买卖,酒,要卖出去,都要人挑,有几个人天天都来的是“长脚”,不定期的叫“脚子”,祖父是老板,有六七个伙计,多是姑丈、表哥等。
   祖父经营源隆,有十多二十年,以后他便在家做绅士。源隆由大伯接管,但大伯不幸在清末逝世,由父亲接管。似乎还跑到江西做烟叶生意,把上厅堆满,到屋顶那么高。父亲只干了数年便到县城去开了一间永兴隆布店,不久到韩江去做轮船生意;由潮安载客、货到大埔县城或松口,源隆便由三叔和四叔去经营,民国十年,前后数年,时局不太平,我们还“走过兵”,全家跑到四五十公里外去避难。源隆的经营便收缩到只用一个伙计,在我小学读到五年级,那年夏初,学校也关闭了一些时候,我便在源隆做些杂事,也可以说是学徒。
   在做学徒的生活数年,对我影响深远。记得一个笑话,我有事到县城去,四叔嘱我叫人挑一担盐回来,盐挑回来了,四叔叫伙计筑基哥看看盐怎么样?筑基哥回答:“盐倒还干净,只是吃了一把,觉得并不够咸!”
   乡下杂货店,说实话,生意并不很多,学徒空闲的时间很多。每天上午九点多,下午二点多,村里的伯叔、哥哥们便会来店里,喝些老酒,吃些豆腐干、酵粄、花生、酥糖等类,三三两两,一面喝,一面大放厥词、吹牛、笑话、古董,还有人比赛背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面抬杠,高高兴兴的过日子,这些日子,我的确听到很多很多乡下人的笑话、故事,几百、千年的古董,有的有所本,转述前人的听闻、传说,有的也的确是创作,自己发明的大牛、吹吹,信口开河,帮助笑谈。学徒是增广见闻,很有意思。现在想祖父的源隆,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说,架上有无数的古典小说,如古本金圣叹批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墙上挂着胡琴、三弦、秦琴、笛、萧等,每晚,仲叔公和四叔必会和弦子半个多点钟才过瘾,孩子们,也就跟着去学,日久熟而生巧,而可以自娱娱人。这些年好些聚会的余兴节目,人们唱歌,我常给她们拉胡琴。还有一本大字本,写了不知多少遍,黑漆漆的,兄弟们一写再写。字帖有柳公权的玄秘塔、颜鲁公的双鹤铭和争座位等。孩子们没事时便坐在米箩上看小说,有时还高声朗读,神气的很,几年下来把国文都读通了,能写出些流利的文章来。
   那年暑假,我们三兄弟投考大埔中学,以第一、第二、第七名录取。那时的大埔中学,号称全县最高学府,那年只招收五十名新生。县长梁若谷(曾两任大埔县长,精书法,十几年前曾住台北县新店),知道后说:一个孩子能够考取大埔中学就不容易,他们三兄弟且高分录取,难得、难得。半个月后,到我们古村,见到祖父须发皆白,精神矍铄,手持做手杖的长烟筒,要点火抽烟,他连忙蹲下去,为祖父点火,而笑着说:今天竟见到这位福寿俱隆的老太爷,真是幸运之至。
我初中一年级上半年的作文,便曾应上海开明书店的“中学生”月刊征文,曾入选。也是我的作文第一次刊上全国性的刊物。在学校,县城都轰动一时。
   祖父清溪公,他自己只偶然到源隆店里来,平时都在家里。可是他不是闲着,村里有人有红白好事,多会请他去主持指挥,使事情正确合理顺利进行至结束。记得丧事中有一礼叫“成服”,他会说“赐你服,加冠晋禄;赐你杖,五世其昌,赐你履,临渊履薄……”等等。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望。村里及临近村庄,凡是有人有纠纷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此都不肯相让,僵持不下时,最后便是到源隆去请清溪伯说说。祖父通常都是让两造各自陈述自己的是,对方的不是,最后祖父便会裁定谁是谁非,应该如何如何,结果不单当事人心服口服,即乡中也会认为祖父是公平、正义的。年深日久,似乎成了定例,相持不下时,“去源隆清溪伯公断”,而祖父清溪公在乡人眼光中成了权威,能为大家说公道话,排解纠纷的论断。
   就这样,面红耳赤的两伙人,别人都可能叫他们“去源隆”,于是,源隆成为清溪伯公平正义的代表。清溪公为人们解决纠纷争吵,多在动手打架之前,把事情解决。至于土地——山地,菜地等问题,便会到实地去看、去评,或是语言、礼貌,或是金钱、米谷来解决。最难的两方都是坟墓,那就很费口舌和智慧。但无论费多大的精神,清溪公从不收人红包或谢礼,如果有人送礼,他会持做手杖的长烟筒就往地上一顿,满面严肃。那威严使人生敬畏,令人不敢再提“谢”字。人们说,这样就能公正、公平。可是,清明时节邻乡人从山上来村,看见一条竹笋够大够嫩,便一刀砍了下来“给清溪伯”。有一回,离村七八里,洪水之后,水浅处有一条两三斤的鱼搁浅,动弹不得。有两个人同时见到,同时跳过去捉那鱼,正欲争抢时,有人说把这鱼送清溪伯,那两人没有半句话,鱼嘴里塞一湿纸团,送到我家,我们要拒绝是不可能的,只有谢谢他们。这就是人们对源隆清溪伯的尊敬。
   到源隆去!久而久之,那一带地方也被人叫做“源隆”,而源隆这间店早就在民国二十几年关了。抗战初期祖父清溪公无疾仙逝,家里设有灵堂,村人会前来行礼祭拜,我们孝子孝孙便在一旁跪着答礼。大体上,除了特别的客人,叔父们会亲自跪谢。但治丧事繁,普遍的客人多由大哥带领我们跪谢。一个多月的后期,我们常见不是本村人,他们由外乡来到古村水口,进村之前,换上白布长衫,也可说是“孝服”,前来我家祭拜。有的甚至望着祖父的遗像痛哭流涕。有的祭拜完毕。告辞出大门,还回头对着祖父遗像,又是跪拜又是流泪。使我们感动不已。
   行走江湖已是一个甲子六十年了,听到堂侄说去“源隆”,令我怀念慈祥又严肃公正的祖父。他可以说的伟大,尤其是对后代子孙是如此。记得诒穀堂老家中有一春联,“诒厥子孙有典有则”(语出诗经)应是指的祖父清溪公留给我们的福泽。(锺锺)
   情系古村的郑练光老师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成立两年多以来,为乡亲们的聚会娱乐、沟通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可以看到,每天来到联谊中心坐谈、活动的乡亲都在二三十人左右,来者不仅仅是古村人,而不少是社会人士,有长治的,有青溪、湖寮的,有茶阳其他村的,他们欢聚一堂,有玩扑克、打麻将的(纯娱乐性,没有赌钱),有阅书报的,有坐谈的,各取所爱,热闹非凡;我们还可以看到,经常有一位身体魁梧、满面红光、声音宏亮、笑容可掬的来客,此君何许人也,乃是茶阳大觉人氏,原古村中学的退休老师郑练光先生。
    郑练光老师在古村中学执教十八年,为古村的教育事业作了很大的贡献。在漫长的执教期间,他敬业爱业,克尽其职,还主动协助校长理顺老师关系和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颇有成果。古村中学初创之时,校舍不足,设备不完善,校长同锺卓才先生联系扩建校舍和增添设施时,郑老师多有襄助,如设计框算方面,他懂此技术(这得益于极左时代,求职无门,乃习土木工程,以其聪敏、心灵手巧,学得一手好工夫,而且对工程认真负责,在四邻乡里,颇有名气,当改革开放春风吹临大地时,他才弃工从教),因而从绘图设计,工程费用框算等以实际精打细算,并指导施工,深得卓才先生的信任。
    练光老师同卓才先生是忘年之交,缘于郑老师之姐夫,下洋旅星侨领曾启东先生同卓才先生交往颇深,基于这一层关系,加上他在古村中学任教,联系较多,友情更笃,退休后仍经常同卓才先生电话通音讯。
    练光老师退休后定居在大埔县城,每次返大觉老家,必先到古村停留,或到古村乐龄俱乐部,或去古村中学看看,对中学的情况常与卓才先生汇报,并提出建议,郑老师说,他是半个古村人,我们觉得他比古村人还古村人,他对《古村之声》有赞助,对埔城古村联谊中心也捐款,更可贵的是对古村的情愫深厚。在联谊中心坐谈时常提合理化建议,退休后对古村中学仍一往情深,如非有特殊的古村情,曷能臻此。(白丁)
    古村人讲“官话”
   “官话”原来叫“国语”,意思是我们国家统一的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局认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少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因此不叫国语而改称为普通话,文学也不叫国文而称语文,以示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广东人由于种种原因,讲起普通话来,往往地方腔很重,外人难以听懂,因此人们常评论说:“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讲官话”。
    可是,广东的古村人讲“官话”却普遍受到好评。古村山多田少,外出谋生的人众多,他们不论外出到什么地方,也不论是经商、务工、教书、行医或在政府部门工作,多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各种场合应用自如,人们听后常感惊奇,“听你讲普通话,你不像是广东人”。
古村人“官话”讲得好,有赖于村中以锺省我、锺清溪、锺基然、锺达云、锺子澄、锺崔祯、锺词臣、曾子君等为代表的先贤经办的古村公学的培养。
    早在上一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古村公学就办得很出色,教学认真,设备齐全,有图书馆、篮球场、游戏场,场内有秋千、滚桶、浪桥、滑梯、吊环、单杆等等;体育课除打篮球、乒乓球外,还教练体操:立正、稍息、齐步、正步、跑步、立定;纵队、横队,还有持棍操,棍上肩、棍下肩、棍放倒等动作,做得整齐划一,学习“国语”更有赵元任的国语留声机片作为标准,注音字母、拼音、会话一整套标准化教学,还常在学校和村中社会上去开展国语演讲比赛,不断地去磨练,成为习惯,练就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影响直至于今,得益良多。国语、算术等主科教学认真的程度更可想而知,升学率、高分率均列全县之前茅,如此严谨的教学和齐全设备的小学至今仍不多见。
古村值得一书的往事多多,忆之令人神往。(梓材)
    一次别开生面的联谊活动
    七月九日星期日下午,天气晴朗,古村联谊中心有歌有舞,热闹非凡。不知情者,或许要问,非年非节,为何这般热闹?原来是我们县城古村联谊中心锺稚材主任,为了我们在城的乡亲丰富文化生活和有益于身心健康,开拓视野,使联谊中心的日常活动搞得更加有声有色。这次就是他特意邀请大埔县老人体协女子英姿健身队(以下简称“英姿队”)前来和我们搞联欢活动的。
    以吴碧珍女士为首的英姿队来了十几位阿姨,她们个个能歌善舞,跳起舞来体态轻盈,步伐敏捷。她们都是离退休的女同志,为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她们天天集中在文化广场(过去是戏院门前)长期坚持不懈练习歌舞,锻炼身体。这次她们不顾炎热天气,热情地为我们表演了许多精彩节目。
    英姿队是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现已发展到五十多人,其活动经费都是靠自己掏腰包和队员中的富裕户赞助。她们曾到过深圳市、蕉岭县、福建省永定县等市、县访问演出,均得到当地党政和有关单位的重视和热情接待。对她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表演艺术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她们为了推动健身运动,不辞劳苦到各地开展宣传演出,交流经验,为精神文明建设,为我们大埔争得荣誉,取得可喜的成绩。
    联欢活动中,她们还认真参观了我们的联谊中心,对我们中心的规模、设施和工作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敬佩,赞扬我们古村人热爱家乡、热心公益、团结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
在联欢现场,有我们本乡乡亲,外乡友人、加上来访的英姿队,除一小块场地作表演舞台外,整个联谊中心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在表演过程中,英姿队的技艺更为精彩;我们的许多男女老少乡亲和一些外乡友人都先后上台献艺。他们的表演艺术虽然比不上训练有素的英姿队,但也演出了水平。演出节目五花八门,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合唱、女子双人合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有京剧、汉剧,有老歌、新歌;有歌颂党的、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有卡拉OK;有清唱、也有情歌;台上好戏连台,台下掌声、喝采声一浪高过一浪……联欢结束时,台上台下,大家合唱了一首《我们永远是朋友》的歌曲。整个下午,我们古村联谊中心欢声笑语、歌声、喝采声、鼓掌声不断冲出窗外,飞向大街小巷、飞向空中,正是“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嗦亮尚飘空”。(山野)
    漫话孔明灯
    读锺锺先生“风筝”一文,其中提到孔明灯之事,油然想起曩昔古村于中秋或元宵放孔明灯之举。前辈锺荫祯伯,心灵手巧,在元宵迎灯时节,利用时钟机械原理,装上塑制人物,形像栩栩如生。制造孔明灯是他的拿手好戏。一般的孔明灯用纸16张(过去叫机器纸,即现在的机白纸),糊成如热水瓶盖一样,上端封闭,下端开口,上端顶部周围装置竹篾,中间系一小铁线垂下作为吊置燃烧物,放灯时须数人抓住灯的顶部,使灯垂直,然后一人点燃燃烧物(一般用桐油、松油),着火后,灯内空气迅速膨胀,把灯充得鼓鼓的,到有上升感觉时,抓灯的人同时放手,孔明灯即向空中冉冉上升,至高空时形如小星,闪烁移动,十分可观。直至燃料烧烬,始徐徐飘落到其它地方。
放飘孔明灯,能增添节日的热烈气氛,观看者甚众,但有时遇上大风,孔明灯摆度大,易着火燃烧降落,造成山火之灾。至于灯名“孔明”,出处何在?无据可考。一说是与诸葛孔明禳星斗以求延年的传说有关,信乎?(谷予)
   叙说联谊中心
   这里——是同乡聚会共心声之处;
   这里——是联络乡情话桑榆之处;
   这里——是中外共荣思故土之处;
   曾经多少次,
   同乡聚首于此,握手言欢,倍外亲切;
   曾经多少回,
   故人重逢于此,思乡念祖,共话桑麻。
   回溯其短暂的历程,
   互爱互助,精神团结之宗旨,
   在同乡中有口皆碑;
   扶贫助残、敬老爱幼之精神,
   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这里哦!
   是联结桑梓情深的地方,
   是弘扬古村传统的地方。
   这里就是——大埔县城古村联谊中心。
                                     (古村小学教师 胡福玲)
   悼胞兄中平
   二胞弟 锺实
   遗容含笑居仙乡,福寿全归孙满堂。
   风范祟高身作则,人才造就岂能忘。
   诗辞无价春常在,千古吟哦贝叶香。
   想念情痴疑是梦,瑶池欢宴品琼浆。
   讣 
   ▲本会会友锺悦材因病不治,不幸于本年6月23日逝世,享年70岁。
   ▲会友张瓦英(锺焕文遗孀)因病治疗罔效,不幸于本年7月25日辞世,终年79岁。
   ▲会友张建平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本年8月23日作古,终年75岁。
   ▲会友罗聪英(锺明贤遗孀)因病不治,不幸于本年9月5日弃世,享年72岁。
                                              (古村乐龄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