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110期(2018年9月出版)

古村之声

110

201809月出版

天旱不缺水,丰收谢党恩

(鍾橡柱)

今年春,利用大埔县国土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扶持款兴建的小水角伯公陂至塘子唇、小水颂堂门坪至九斗背长洋陂的44三面见光水圳工程于四月底全面竣工。

这两条水圳全长1000米,可灌溉农田和果园30多亩,四口鱼塘。此水圳水源充足,尽管今年上季长时间持续干旱无雨,但这条新修水圳从未断过水。五月以后,两队农作物和果树如鱼得水、普遍丰收,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旱情

(鍾辉堂)

据气象部门统计,大埔县今年降雨量(20179月至20188月)只有常年的三分一,天气特点是一年来从未下过一场透雨。全县山泉水枯失,今年山上种的蜜柚等水果,由于干旱普遍个头小,商品率较低。到收成季节,又遭平和客商的压价。各个品种蜜柚比去年低0.6元左右,而今年人工、肥料、农资均上涨,进一步压低柚农的收益,出现了增产不增收,柚农叫苦不迭。

由于天旱,许多靠山泉水浇地的水田,无法莳禾,村民只好改种番薯或丢荒了。我村大都用大陂水灌溉,影响较小。

浅谈环境

(鍾昭堂)

近期中央八套一直在不停的播放电视剧《青恋》和《马向阳下乡记》该电视剧的主题很鲜明地反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表明了党和政府要搞好我们农村乃至全国的环境、农村的经济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美丽乡村的思路和决心。

 一年多来,我们村频繁搞环境卫生工作,亦时常有领导前来检查。政府部门如此重视我们村的环境卫生,我认为我们很荣幸。因为有人关心我们的环境卫生了,关心我们的健康了。因此,每个村民应更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好我们村的环境卫生,为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给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人人都渴望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都希望生活在人与自然的文明环境里。但我们常常看到摆放在街道两边,各家各户门口的垃圾桶里的垃圾,常被家狗爬翻满街散落;河里溪边,苍蝇满地,当风吹来,臭气熏天,白色红色的食品袋满天满地都是,给村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同样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维护环境卫生的重大任务,需要我们全村村民来共同完成。做到人人自律、自觉遵守环境卫生的规定。爱护环境,提高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意乱扔瓜皮果壳,烟头,不随地吐痰,少用或不用污染环境的产品,树立文明卫生意识。因为我们居住的环境,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维护。

为了美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建绿色环保家园,以实际行动起来,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用热情去传播环境的理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

翁和村丧事改革旧事新提

(鍾橡柱)

由于山区自然村交通闭塞,现代化程度滞后,翁和村人借改革开放之大潮,不少人家陆陆续续外出务工,做生意谋生活或进城带小孩读书,致使驻村村民逐年减少,甚至家中的大部份都是老人孩子,造成了劳动力缺乏的尴尬局面。如遇有老人逝世,帮手人员捉襟见肘。介如此,在六年前就有有识之士当机立断号召村民进行丧事用人改革,即规定如村中有老人逝世时,村民应义不容辞前去帮忙,每家每户最少要有一个参加;如有全家外出不能前来参加的,则要出钱雇人,而且,雇人不能雇在家的,因为在家的村民此时都有义务。这个规定实行后,得到翁和村人的拥护,解决了丧事场下帮手缺人的困境。                                   

客家人饭桌上的规矩

(鍾何柱转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丢,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饭前招呼长辈,在家里开饭前要礼貌性的招呼长辈,长辈坐下后才能够吃。座位秩序有讲究,所谓礼仪尊卑,吃饭的排位很有讲究,家里来客人时,客人和长辈要上席,称为“上横头”,依据辈分而坐,尤其是在待客和喜宴上面;不许筷子敲碟碗,吃饭的时候不能够用筷子敲打碗碟,因为这样不但会打扰客人吃饭,更是过去叫化子、乞丐讨要饭前时候不停敲打以此引起人们注意的做法;夹菜不过河,夹菜的时候夹靠近自己这边的菜,“飞象过河”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筷子不立插饭上,筷子立插米饭中象征香炉,很不吉利。在古代时候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不乱翻菜,小时候在盘子里乱翻菜,会被大人打手。不挑挑拣拣是尊重同桌吃饭的其他人,特别是吃鱼的时候,乱翻乱挑是目中无人的表现;吃饭的手要扶碗,老话说得好,饭碗都不扶的人,人也好不到那里去。吃饭时,不拿筷子的一只手要扶住碗,喝汤时候也不要咕噜大声,影响他人;不能用筷子指人,用筷子指人,有骂人,指责的意思;添饭要注意,有客人的时候要给客人装饭、添饭,另外给人添饭时候八分满就好,不要“压饭”;不斜眼看人,斜眼看人有看别人不起或轻视、蔑视的成分;饭饱离桌时筷子不要搁在饭碗上,有表示没吃饱或等候之意。也不要叠碗,叠碗有“赶客”的意思;最后离开饭桌时候,别忘了礼貌告知大家自己吃饱了,大家请慢慢吃;敬酒时杯沿要低于对方。自己敬别人酒就要尽量低些,敬长辈一定要比对方低,如果对方是朋友或同辈就无所谓了;谨记茶七酒满,给客人倒酒的时候要酒满,而且不要反手给人倒酒或者倒茶;喝茶时候注意三种礼仪,长辈向晚辈斟茶,晚辈需要五指并拢,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敲击三下即可;平辈之间斟茶,食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击三下表示尊重;晚辈向长辈敬茶,长辈食指或者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对晚辈特别欣赏,可敲三下。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无论是待客还是做客,都要有礼、不然就失礼,更会被说成没家教的表现。

《修路赞歌》

 杨维焕

谈古今,论短长,翁和塘坑人最强。

修村道,筑桥梁,干了一场又一场。

去年才开机耕路,今年又要扩路忙。

过春节,聚一堂,村民坐下来商量。

原有三米水泥路,又弯又曲往茶阳。

近几年,大变样,家家户户买车辆。

有车来,又有往,转弯转角难提防。

要改变,旧模样,道路加宽最理想。

要扩路,算细账,一百多万爱到场。

杨发远,领头羊,鼓励青年先解囊。

倡议书,写分相,外乡人士来帮忙。

杨学业,不平常,扩路征地搞分相。

为家乡,修道路,立下功劳爱表扬。

望村民,爱团结,大家齐心力量强。

为子孙,为后代,幸福道路万年长。

七绝

不会遗忘的农家用具

(鍾子邦)

(一)箩

竹丝编织便成箩,收割丰年会唱歌。

若遇过荒无处用,凉干防蛀等青禾。

(二)笪

若存此物是农家,晒谷张开贴草花。

偶有飞禽偷食者,阿婆举扫赶惊呀。

(三)插箕

常将稻谷插箕量,左右平行赶路忙。

方便随缘开口大,番薯芋子任君装。

(四)簸箕

形如十五月光圆,虚实分明用力颠。

谁整汤圆先布阵,田园生活尽相连。

(五)砻

五更醒起谷先砻,万转推拉原地中。

稻壳分离人出汗,早餐半饱又开工。

(六)碓

两人脚力手操竿,糙米翻成白饭端。

最是立秋留靓糯,救糍滚烫小儿欢。

(七)风车

用力均匀冇谷除,精深制作不吹虚。

存真去伪分三等,次品加工可喂猪。

(八)米筛

千眼轻摇粗细分,三番筛选得人勤。

好苗应有精良种,农户耕耘靠脑筋。

(九)粄帕

逢年过节粄甜香,浸米争先踏碓忙。

粄帕手灵筛粉末,粗头反复耗时长。

(十)磨坊

记得村头小磨坊,水机代替手工忙。

木薯碾粉常排队,担月挑星备日荒。

大埔县姓氏衍变略说

(黄志环)

大埔县的姓氏,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大埔的客家先民,都是自北而南,历尽艰难曲折来到大埔,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艰苦卓绝的精神,承传了中原文明,发展了民族文化,使大埔很早就成为“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而声名远播。

 据大埔出土的文物证实,境内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聚居。要知道大埔姓氏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必须了解大埔人祖先的南迁历史。大埔人祖先的南迁最主要的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晋永嘉之后、“五胡乱华”之时。其时“原有汉族,尤其是一般士大夫阶级惨遭杀戮,晋室君臣被迫南迁,中原士族亦沿长江、赣江南下,或由闽越转至岭表,定居于湘、赣、闽、粤、桂各省相接之边区”。这次迁移时间长达100多年。民国《大埔县志》(1943年版)引《舆地纪胜》文载:“潮州古迹义招县下引《南越志》云:‘义安郡有义招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立为县’。”又《方舆纪要》载:“义招废县治在今湖寮村。”义招是大埔的古县名,建于公元413年;流人营中的流人即南迁的中原人。“特置义招一县以为安置,其故城在吾邑之湖寮乡,此为初来时最显著之事实。”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其遗传民族姓氏,亦随着岁月的流逝已不存在。在大埔村落中有不少最早入乡的姓氏,或外迁或湮没已不明其去处,不少乡村还因姓氏留下了可以令人回忆的地名,如吴家畲、黎家坪等等。

第二个时期是在唐僖宗黄巢起义之时。彼时先后有许多河南人成群结队南迁,沿途几经周折,来到闽、粤、赣边山区,即今福建宁化以及汀州所属八县。据大埔姓氏族谱记载,大埔的张、陈、刘、吴、丘、林、邓、李、何、黄、郭、蓝、杨、罗、廖等姓的祖先,都是分别由各地辗转迁徙至宁化、汀州等地而入迁的。

 第三个时期是在宋特别是南宋亡前后。当时有许多北方汉民沿江、浙、闽、赣,流入到广东的梅州、潮州等地。民国《大埔县志》载:“宋代播迁之祖,各族在闽在埔均保有坟墓,而且世系亦历历可考,转迁之迹历世不忘,族谱记载尤极详确。”今调查证实,大埔各姓的祖先,自入埔至今一般已传10多代至20多代、30余代。由此推知,多是南宋后期及元明时期迁入。

 大埔县对姓氏的调查,始于民国十七年(1928),据县志载,当时全县有303803人、姓氏102个。

 姓氏的变化是随着人口的迁移而演变的。1928年以后,大埔原有的关、危、姜、侯等,尤其最为独特的陈李姓已不复见。但随着外籍人口的迁入,大埔的姓氏亦不断增加。 

 一、民国三十二年及抗日战争后期的难民流入大埔。《大埔县志·大事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开始大旱,潮汕沦陷区大批难民上涌,大埔各地饥民遍地,饿病死亡者无数。”其时从潮汕流入大埔的难民成群结队,他们或依亲或乞讨流浪大埔各地,有的找到了安居之所。据调查,至今仍留居于大埔的姓氏有:蒙、方、施、伍、陆等姓。  

 二、解放前或解放后,因经商或打工等原因落籍大埔的姓氏有:薛、濮、成、阮、佘、邢等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工作需要,一批南下大军干部转业到大埔。这一时期入埔的干部有100多人。他们后来大多数成为县、镇(局)、股级干部,不少已提拔或外调离开大埔。在大埔落籍的有:于、姜、云、康、巨、任、祁、程、褚、孟等姓。  

 四、学校读书毕业,由组织分配入埔工作的干部。这些干部有的娶大埔人为妻,有的子女在大埔工作而落籍大埔的姓氏有:汤、诸、宋、刁等姓。

 五、六十年代初期,由潮汕属地迁入大埔各地的一批移民。这些移民入埔后多以种菜为业,今已大部分迁回原籍。

 六、改革开放后,大埔人娶外籍人为媳妇,使大埔人口的姓氏大大增加。但有的一个姓只有一两个人,散居于城镇或农村。

 2005年底,据县户政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240姓;经过深入调查确认,全县已落籍大埔且已形成族群的共有125姓。

 大埔姓氏中的丘姓、萧姓,因邱与丘、肖与萧都是同一姓氏,因此,只作丘姓、萧姓计人。此外,大埔有一个特殊的姓氏,县民政部门收养了一些无名氏的孤儿,均取为“福”姓,为大埔姓氏增加了新的成员。

 大埔民间向有“张半县”、“饶半城”之说。是谓大埔县内姓张的人口最多,在老县城(茶阳)姓饶的人口最多。时至今日,张姓仍然是大埔人口最多的姓氏。

 大埔百姓,英贤辈出。他们不分姓氏大小,在大埔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邑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懈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于《大埔县文史》第三十二期

唯有读书高

(鍾何柱)

 古时候,有个小山村住有一个有钱有势的财主。他常常欺负穷人。有一户人家特别穷,财主专门欺负他家,特意在他家大门口种了一头竹,竹头逐年长大,挡住了他家的大门,出入也不方便。穷人家有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有一天跟他妈妈说:“把那些竹砍掉。他妈说:“不行,我们家吃财主的水头不尽。你只有好好读书,做个有用的人,他们才不敢欺负我们”。他的孩子真听话,点了点头,把妈妈说的话记在心里。从此以后,他非常发奋读书,每次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后来考上了状元。他一次回家看到竹越长越大,堵住了他家的大门。他眼珠一转,想了一种办法,这竹是财主种的,让财主自己把竹砍掉。他就在自己的大门两侧贴上自己写的对联:门外千枝竹,家藏万卷书。大家从他门前经过都要驻足看一看他写的对联。都说写得非常好。财主也听到这回事,也去看看,果然是真,而且是利用自己种的竹写对联,他非常气愤,于是把竹砍了一半,他认为这样对联就对不上了,竹只有半枝了,不是一枝一枝了。那个状元非常开心,于是把对联一边加一个字:门外千枝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这事又传到了财主那里,财主一看是真的,把竹全部吹掉。状元又拿起笔,再在他的对联一边加一个字:门外千枝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后来那财主自己感到确实无法对付状元,从此就不敢欺他家了。状元抱着妈妈又哭又笑说:“妈妈你确实聪明,有这么好的教育方法,把我培育成有用的人,现在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

论人生·度晚年

(鍾赛堂)

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可爱的小娃娃到入读小学,换言之,从小学的启蒙教育课程伊始到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直至大学毕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毕业,就已经将近三十岁左右青春年华的人了,此时将步出校门,寻求在这短暂任重而道远,大展鸿图的峥嵘岁月的几十年;实现自己有抱负,有担当、有信仰、有追求的远大宏伟目标的几十年;为家人的生活,含辛茹苦,煞费苦心,善待孝顺父母和儿女的抚养教育的几十年。然而,就在这几十年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曾否知道?就在那几十年的旅途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多少的酸、甜、苦、辣、坎坷,委屈和埋怨,这时候就往往自己忘不掉的昨天,想不到而又预测不到的明天,不知会消失在那一天。所以说,人活到中年你付出多少,国家人民家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上半辈子一晃而过,后半辈子也就是晚年生活了,如何去度过时光不多的晚年生活呢?我认为首先心情豁达,开朗,遇事冷静,待人和霭,跳跳舞,听听音乐,相互信任和相互体恤。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开心,活得快乐,安度晚年,这就所谓人生。是我给中老年朋友的肺腑之言。基于上面所述,使我萌生出一首打油诗:

春去夏来半载多,烈日难熬已“杀”到。

晨曦东出西落山,头发鬓白皱满脸。

一生还有几多年,不如脸带笑欢颜。

不求攀比人有车,畅开心扉不自卑。

看不见的就别看,免得伤心以伤肝。

人生确实不容易,凡事切莫太在意。

名利是海苦无边,繁华过眼如云烟。 

处处公道本无期,多交朋友少树敌。

开心切记小心眼,待人还须大肚皮。

随遇而安开心过,三杯浊酒赛王候。

现代生活全享遍,你还有啥不心甘。

平静淡泊享天年,悠闲自在逛公园。

不图发财求平安,潇潇洒洒乐百年。

夕阳西下红满天,悠哉悠哉又一天。

快乐强过活神仙,健康吉祥度晚年。

道歉

《古村之声》108期第三版“顺常楼的思忆”有一小段《中段》讲到老古传主人公炳彰叔娶妻的故事,由于作为《古村之声》主编的我水平所限,没有意识到如此刊登在报纸上会伤及主人公的名誉和他(她)的子孙后代的感情!在这里我怀着愧疚之心深深的向逝者和他()们的子孙后代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对不起!

                               《古村之声》主编:鍾橡柱

修路感怀

(鍾橡柱)

翁和修路万人崇,里外同心办事公。

待到山花开灿烂,新楼别墅亮村中。

《赞古村》

(左弼郑德行)

东方太阳,西片同辉煌。山乡巨变忆沧桑。陈厝依旧在,小楼沾风光。换新颜,古村穿着锦秀妆。

 不分房界性,散石筑成墙。前人苦,后人忙。夕阳溢焕彩,乐龄集智囊。初心在,仁人志士赠吉昌。

《古村颂》

(文富  郑其珍)

迎罢旭日送夕阳,风雨人生总匆忙。

春夏秋冬寒与暑,绿水青山是故乡。

原旧寨,变新房,崎岖小路步康庄。

道宽笑指千车过,夜宿高楼梦亦香。

古村赞歌

(茅坪  郑伟然)

古乡美境谱新章,村沐党恩百世康。

你看庄容多秀丽,好风好水好春光。

《八一赞歌》

  (乌石  黄涌胜)

南昌暴动义旗飘,威武之师日月昭。

转战三河标史册,英雄无畏斗敌枭。

《聚德山庄》颂

(乌石  黄涌胜)

昔日荒山尽草藤,奋战三秋变果园。

宽广公路盘山绕,杜鹃花香漫山间。

数万绿柚一层层,远眺金果黄橙橙。

王母宴会添此味,神仙思凡来休闲。

怀 

(鍾赛堂)

坎坷半辈犹心酸,夙愿未偿梦中绕。

时过境迁不复还,“附赘悬疣”剔无痕。

桑梓情怀

(鍾赛堂)

侨裔眷注桑梓情,慷慨解囊千万余。

筑慕憇园人攒聚,翩舞扬歌融一体。

    注(我常去的珍珠公园)。

《忆古村中学》

(乌石  黄涌胜)

古中服务三秋时,鞠躬尽瘁志不移。

美化环境设施善,俊颜年岁遍处驰。

八月柚飘香

(鍾橡柱)

千里园林蜜柚香,几多馋客慕容芳。

珍珠玛瑙清甜醉,就等君临卸艳装。

(大东张光伟)

公罗嶂耸顶云天,拜访神仙只等闲。

百姓黎民祈护佑,平安富贵赐福缘。

生日抒怀

(乌石黄涌胜)

平凡庸碌度人生,祈望子孙胜祖先。

向善仁慈传后代,问心无愧赋诗篇。

回忆古村人谋生之路——割松香

(阿棠)

我村是个人多田少,自然资源贫乏且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经济活动少,除了坪翁、翁和、散石山地、耕地面积较多外、主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三分水田,而且以山田为多,种植技术又不好,产量自然就低。所以虽然是农耕社会,我村村民还是以外出做生意务工为主收入。民国时期,人口迁移流动方便,村民往南洋东南亚及东江流域谋生为主,使我村华侨遍布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实施户籍制度,外出过番之路阻断,村民局限于村里生活。5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劳动力需求旺,因此政府提倡国民多生育,喊出“母亲英雄”口号,五十年代后期至70年代间人口呈成倍增长。村里人生存空间变小。“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吃不饱,我村人便有一批人拖家带口前往江西石城、福建三明、清流、宁化等地割松香。60年代后实行公社化、政府实行以农业促工业的经济方针,农村实施集体所有制,统购统销等政策,人民生活较困难,劳动力过剩无出路。七十年代我村有一大批人前往江西吉安、峡江、分宜、安福四县交界地区割松香谋生,比次流动人口较多,其来是吉安县油田公社有一个九龙山化工厂(松香厂)新成立,来广东大埔寻找採油工人和煮松油的师傅,村民得知后便大批前往。代表人物先后是鍾云柱、鍾能柱、鍾段柱、曾令学等人。是松香厂委任的带队队长。松香厂地处吉安县、峡江县、安福县、分宜县、新余县交界处的山区,地状为丘陵地形介山地之间山头不高、地势平缓,山峦连绵,人口较少。许多山沟中有大片荒芜耕地,当地人性纯朴善良,易沟通,山上遗留有战争时期的痕迹。我村民连续在该厂谋生十多年时间。这就是客家人人往高处走,用脚投票的结果。在那里好做吃,能温饱,客家人便往那里走。现如今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好做吃,人便往那里跑。户籍政策放松后,村民便有许多在珠三角购房安家了。

 七十年代外出需大队或者公社开证明说明理由的。到江西割松香在当时政策不允许,一般情况开不了证明,有许多人便做假证明。若做的假证明被发现查出来,便被公安部门送回家乡。

  1980年本人高中毕业,高考失利,在家无事干,而父亲刚好在江西吉安油田粉龙壁山沟中割松油,七月半随邻居鍾善柱上江西,第一次出远门,好奇、兴奋。睡不下觉。早上由茶阳坐汽车至福建龙岩,车票记得是2.3元,晚上在龙岩住旅舍,第二天早上坐龙岩至福州的慢火车在南平市来舟车站转签换乘广州至福州的快车至江西新余,车票不到12元。在来舟车站吃饭,口感很差,因好奇,东张西望,还被一个比善柱叔还高的民警叫去问话,记得当时很害怕,幸好问完话也就完事。福州至广州火车人真多,拼命挤才挤上去。从头跑到尾找座位。也无座位,只好在过道中用自己的背包作座椅坐着休息眯一会,至车站时又要站起来给旅客上下车,一直到新余都找不到座位,十多个小时下来,人累得晕晕沉沉,那种感受至今不忘,也找不出词来形容。

  割松香这活其实是非常枯燥的工种,几个人来到一个村子,到山上走一圈,然后按松树多少划分几个片,每人一片几个山头,然后开始上山按工序,剥树皮,割路,开中沟,钉笕子,锯竹(油)筒(后期是挂袋子)等。剥松树皮就是把大松树的表面粗皮用弯刀或铲子除去,留下与树内相连约0.5厘米左右的内层红的表皮。经过剥松树皮,大至知道树的位置,然后以自己想的走向开路。割路时把松树连成一条线路,除去杂草小树便于行走。其间要用毛竹做笕子,用毛竹去节锯成1012厘米长的竹筒,然后劈成半园,一头延半园削尖,做竹钉子,锯竹筒用于装油,竹筒按大小每棵松树放一、二个。那时候当地的毛竹资源很多,挑竹筒非常累,又不是每个山头都有。割松油的小路又上坡又下岗,上半年雨水多,山路又滑,常常摔跤。后期科技发展有尼龙薄膜,改用薄膜袋装油,省工省力轻松多了。

  路开通后,竹笕、竹钉、竹筒等材料准备好后,就开始开中沟,就是按自己削的树皮,选一个树垂直位置开一条垂直的树沟,深1.5厘米,去皮去树肉。长约50厘米树中沟下面钉竹笕接油,笕子下面钉竹钉子挂竹筒或挂塑料袋子,用来装每天割出来的松油,以上工序做下来,一般人都忙到农历四月初了,然后的日子才算正式上山割松油了。割松油用专用松油刀子,用木柄,前小后大园木,前面装松油刀,直角勾型,在削去树皮的松树按园周割去三分之二左右,即是沿中沟向上沿两边割成扇形,油槽平略向内,割深约0.5厘米的沟,薄薄的一层树皮及表层树肉,割完后很快树表面树肉会渗出一层密密油珠,并顺着割完的树沟和中沟进入笕子进入盛装油的竹筒或袋子。有油的松树一天能产二三两甚至半斤。一般平均只有1两至1.2两。劳动力强的工人,一天能割10001300棵松树,一般的人在8001000棵之间。割松油是强体力劳动,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吃饭。饭是前一天晚上煮好的,天亮即开始上山,山离住地较远的,都把中饭带到山上吃,到下午三四点钟才能回到住地,一天劳动十多小时。又上岗下坡过岗,从山脚到山顶,晴热天气,大汗披身,有时带的水不够喝,山上又无山泉水,到山下又太远,油筒里的水敢拿来喝。如今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遇到阴雨天,山上蚊子成群结队追着人咬。所以有人打趣说:早上洗脸愁,晚上洗身欢喜,一个人在山上割树无伴,偶尔与邻近山头的同乡,打一声呼哨联系收工。回到住地还须煮饭,磨松油刀子,洗衣服等事,吃完饭,天亦黑了。除了下雨天到同乡中工地串门,到墟镇采购生活用品,是当时比较快乐的事情。

  割松香大约25天左右收一次油,一年收获四五批,先将每棵松树上的松油,倒入木桶,每担约百斤,挑回住地倒入大铁桶,然后运到松香厂卖。按等级收购,七十年代初期油价每百斤才7元、8元、9元、三个等级。一年劳累能割到1万斤油的人是比较突出的,除了勤劳外,树会出油,天气调和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平均每百斤8元算,一个採油工也就只有捌佰元的收入,要除去山本(树的租金)、请人收油,挑油等工资,一年伙食费,交通费。上交家乡生产队的副业款。(在当时外出割松油属于搞副业,每人每年必须上交180元人民币,购买回1800个工分,家属才有分配口粮的。而在当时生产队每10分才值0.30.4元。而割松油带回给生产队180元后,经生产队对冲,就值50元至70元了。如果交不出副业款,生产队就不分配你粮食。所以冬天割松油下山回家乡(松油须气温高才会流出来),除去以上开支,所剩留的钱也就不多了,所以说一年到头背井离乡,抛妻弃子地生活,也就回家风光一段时间,其中辛酸,非其中人难以言表。岁月如梭,古村人谋生割松油已载入历史,乘改革开放东风,国富民强,外出谋生已换成另一种方式,祝外出古村人生活如意。

我的田园生活

(南风)

 寂静、优美的家乡,远离现代化的烦燥与喧闹,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也是每一个人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和诗意人生。我要以自已喜欢的田园生活方式度过这宝贵的晚年生活。

 于是我在七十古稀之年—2013年冬从居住了十多年的湖寮县城回到离别了四十三年的家乡——茶阳古村修建梦想小居“安乐窝”,2014年建成后,有了比较舒适安定的生活环境,便开始垦荒种地。首先,种植一些能解决日常生活的疏菜瓜果薯豆芋子。以后,陆续种上各色各样的果树,如红肉柚,三黄柚、沙田柚、潮州柑、年柑、沙糖桔、洋桃、水蜜桃、龙眼、金桔、芭乐(俗称“秋果”)、芒果、枇杷、黄皮果、杨梅、树草莓等各一至二株;还种有香蕉、牙蕉各类蕉子和甘蔗。其中、沙田柚种得比较多,有三十几株,目的是不让责任田和自留地丢荒。沙田柚种了三年后,长势喜人。正值此时,另一种念头在我心中占了上风。因为,沙田柚是个周期长的水果,现在虽长势喜人,但距离收获还需好几年呀!若等到“瓜熟蒂落”时,自己也老了,无能为力采摘了,更何况这几年还要花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呵护,徒劳无益,于是就决心除了十几株,改种蕉子。因为种蕉子周期短,省工省料,明年这个时候就有蕉子吃了。还有十几株沙田柚,种在比较偏远的责任田上,也打算放弃管理了。今年春,简种了黄瓜。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吃什么就种什么,争取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绿色环保的疏菜水果,这对劳动锻炼增强体质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奋斗,现已初见成效。这两年,收获了甘蔗、蕉子、沙糖桔、金桔、脐橙、台湾枣、龙眼等;今年还有年柑、潮州柑也开花结果了,前途看好。下来将有水蜜桃、枇杷、芭乐、洋桃、红肉柚、三黄柚等会陆续开花结果,我想活到八十岁,尝到所有劳动成果,足矣。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再平坦的地方也会有坷坷坎坎,何况人生呢。几年来,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经受过失败和挫折,对于后者,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与天灾无关。如一株杨梅,因选址不当,两年内移植两次,移死了;一株芒果,已开花结果,但由于去年冬霜雪特大,整株枯死了。我当初种植这株芒果已有邻居告诫我说,芒果怕霜。当时我抱着侥幸的心理坚持种下了,真是“鸡毛试不得火”啊!一株树草莓,三月买来种的,说是八月可开花结果。后来呢?只开花不结果,据说被人骗了。去年在一块田里种了三棵黄瓜,自以为是搭棚一定产量高,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上山砍竹搭建棚架供黄瓜藤蔓攀爬。后来三颗黄瓜只结果十几个,而且个子小肉薄味淡;今年上季,在一块五分多田的地上种花生,种后喷射除草剂,本来需要喷射禾耐斯的却喷了草甘膦。几天后就长草了,每隔十天就要除一次草,而且越除越多。更有甚者,种子又随便在圩市场店购买的,花生苗长起不久就不断枯死,到后期已枯死三分之二之多。后来因工作忙,也就疏于管理了。至收获时,杂草已齐膝高,见不到花生苗,我请乡亲用割草机把草连花生苗一齐割掉。约五分田的面积,只收花生四桶,而且外表还斑斑驳驳,人说,六十六学吾足。而我已七十六了还学不足,就算做到老学到老吧,身体好就好,哈哈!

 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执著,能影响我思想的,第一是家乡山青水秀,空气新鲜,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乡亲们的热情;第二是家里有宝贵的责任田和自留地可种菜种果,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能吃上安全的蔬菜水果。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要有志气,要有信念,而且还要有奋斗目标。人定胜天,不怕苦,不怕累,去争取,去奋斗,理想一定能实现。这几年。我从翻地到埋下种子,到发芽,成活,到结的果子吃不完。农村里的一声鸟鸣,一场滋润万物生机的春雨或虫鸣的夏夜,却能给我带来兴奋和遐想,年轻和丰满,远远比在那个城市跑了一圈更有意义。

 农村,还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理想,回来后,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把自己融入社会大家庭。农闲或雨天,与乡亲们海阔天高品茶聊天,或喝几口小酒,逢场作戏搓搓小麻将,或写几首小诗,写一、二篇小文章;带上相机或手机,到村里村外拍上几张风景;除此之外,争取每天下地劳动,被太阳晒晒,被风吹吹,被雨淋淋,出出汗,壮我筋骨,励我意志。由于我下地干活喜欢“赤膊上阵”,皮肤晒得像非洲人一样黝黑,乡亲们戏称我是非洲人,或土佬鬼,或学佬古,呵呵!这就是我的田园生活。

 附我的田园生活小诗一首:

田园梦

梦想小居陌上依,檐前飞栋绿琉璃。

朝闻眉鸟嘤嘤叫,晚听宿鹰阵阵啼。

潺潺清泉凉肺腑,悠悠碧水润心脾。

新鲜果菜非凡品,煮酒蒸茗娱乐棋。                                             

鸣谢

承蒙海内外乡亲关心家乡,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慷慨捐资,各有

关单位感激之余,诚表谢意,兹将捐资芳名分列于下(恕不称呼):

一、为埔城古村联谊会捐款

10000元:曾令汉

3000元:赖汝衔

100元:张发滨

二、捐资古村之声

300元:鍾文柱   鍾创柱

200元:曾垂丰    曾垂我    鍾赛堂

100元:张发滨

三、捐资乐龄俱乐部福利基金

300元:鍾德堂

四、翁和村道路改造第三期捐款芳名如下

100000元:杨峰

50000元:李名柱房金花夫妇

20000元:邱金章詹又芳夫妇  张培泉张清妹夫妇  邹郭起

16800元:邹振国邹秀兰夫妇

10000元:赖北华曾献玲夫妇  曹昌明  黄正标肖玉云夫妇 

             吴公胜廖小玉夫妇    朱永坚熊惠芳夫妇 

           谢进业黄碧茹夫妇  管楚煌李慧清夫妇  

           鍾祥诚  曹启东    洪润泽游莉军夫妇

9000元:杨绍伟黄细清夫妇

6000元:谢新东叶永青夫妇   郑立志罗晓丽夫妇

5000元:张仕文  罗开文黄世东夫妇  丘凯  郑英  张瑶堂 

          庄文才刘喜容夫妇    田汉铭   胡育忠赖小芬夫妇

          廖志声黄小雪夫妇    曹宪权赖莉松夫妇 

          王小相张秀丽夫妇    张定武  郭陆峰郭建娜夫妇 

          罗善良张育英夫妇    曹文广

3000元:郑坤仪鍾堆芳夫妇  苏永悟  赖永初  杨秀明  李秀明 

        杨荣武蓝丽萍夫妇  黄秋华邝秋玲夫妇  吴山鹰

2000元:谢星言谢秀玲夫妇  付喆斌  张镇江苏红武张木先 

        罗安定  林闻跃杨淑华夫妇  邓运达陈雪如夫妇 

       张新兵  陈绍源  廖旋藏  房志雄  鍾尚欧伍积容夫妇

1688元:张阔福

1000元:张平生  张建光鍾亮生夫妇  曾佑斌鍾远玲夫妇   

        洪鑫刘华仙夫妇   张武兴  赖汉标邱海燕夫妇

        赖汶畅张有惠夫妇  张建楼杨祝英夫妇  曹剑文 

        赖玉灶谢秀清夫妇  杨德明曾小清夫妇  涂有庆 

        张加翔    赖德招  林子雄郭淑欣夫妇  邓润杨 

        杨发星  杨庆方

800元:曹保香  郑炬光郑小丽夫妇

680元:邹庆标

600元:丘晓棠

500元:唐添兴郭晓亭夫妇  鍾兴怀  曾启生鍾永梅夫妇 

          杨焜  温松青  赖庆文   陈勇兴  田学政  卢礼旋 

          张继宏  温夏智

400元:谢恭建陈顺英夫妇

380元:鍾佳柱赖翠萍夫妇

360元:郑浩发

310元:丘吉恒

300元:鍾昭堂曹秋容夫妇  杨香娣  曾佑兴林燕霞夫妇 

        张建如鍾秀琼夫妇    蓝生彬曾小兰蓝汝佳  鍾秀梅 

        鍾思堂鍾有生夫妇  郑庆祥  张德周范燕华夫妇 

        鍾潘堂黄小珍夫妇  曾佑村陈双宝夫妇 

       王海权郑美萍夫妇  许瀚友  谢兆志  张定敏  刘辉兴 

        赖尚堆  蓝瑞西张春生  赖国金王花夫妇 

        赖国林谢雯燕夫妇   赖国崧邹婧夫妇

238元:张泳顺

200元:鍾转柱杨赛英夫妇  鍾尚堂陈健雁夫妇  鍾春萍 

         鍾品柱  张钮英  曾维锋   曾佑昌曾玉玲夫妇 

         涂家荣曾碧青夫妇  张庆年   吴宗林张秀芬夫妇

         胡长飞鍾志勤夫妇  邹异林曾小玲夫妇 

         曾佑标廖小聪夫妇  张德福李鹏倩夫妇 

         鍾志珩黎丹丹夫妇  邹小连余欣泰母女  张庆昌 

         方漫娜  鍾汉明林妹夫妇    黎伟强鍾妍夫妇  

        唐最能  张秀荣  袁秀珍  郑连英  张暖和  曹小丽  

        郭志汉  陈鸿洲  程丽萍

讣告

上信和曾祥礼会友因久病医治无效,于2018628日逝世,享年91岁。

 散石自然村谢兰英会友因久病医治无效,于201871日逝世,享年87岁。

 小水张祝生会友因久病医治无效,于201883日逝世,享年83岁。

 散石自然村会友谢甘英因久病医治无效,于2018829日逝世,享年106岁。是已知到目前为止古村最长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