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47期(2002年9月出版)

古村之声
第47期  2002年9月出版
    古村中学中考结硕果
    近年来,古村中学以德育为主导,在教育方面以德教人,以德为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基础上求知识,强化素质教育建设,确立以教学为核心的管理意识,大胆使用和相信年轻教师,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的实施.,探讨教育教学改革,致使该校教学质量逐年有所提高。特别是今年中考,取得可喜的成绩,得到上级领导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今年古村中学参加中考的有30人,经录取各类高中、中专和职业学校的有24人,升学率达80% ,其中考入重点中学的有11人(虎中、进光中学、实验中学),达37 %,是建校以来考取重点中学人数最多的一年。
    该校表示,将戒骄戒躁,一如既往地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争取更优秀的成绩,向古村片的父老乡亲汇报。(科文)
   青山绿水话古村
    古村的溪水,因大觉、丰溪的纸厂林立,造纸污水横流,造成溪水污染严重,既不能饮用,游鱼也几乎绝迹。最近上级环保部门对各纸厂进行强制封闭,不准生产。目前大溪水流已清沏可鉴。鱼类、石螺隐约可见。数年前,旅穗乡亲锺锒材返乡,看到溪水呈蓝黑色,严重污染,曾作诗抒情:“清溪污染几时休,翘首云天治浊流,戏水深潭终有日,再观鱼类逐浪游……。”锒材先生的期望终于实现了。可惜,他于去年却过早离开人间,未能再次返乡一睹古村的青山绿水,未能看到“再现鱼类逐浪游”了。真是遗憾。
    话又说回来,大觉、丰溪办纸厂有悠久的历史,过去采用石灰浸料,对溪流影响不大,现用纯碱等化学品浸料,造成污染严重。至于各纸厂对地方财税收入作过颇大的贡献,对安排剩余劳力做工,改善生活,也起不少的作用。但在当前全局注重环境保护的大气候情况下,衡量利弊,又是弊大于利,因而封厂停产,是理所当然了。(天马)
    生前情系家乡逝后魂归故土
    古村乐龄俱乐部顾问、旅台乡贤锺储文先生于2001年不幸在台逝世,享寿九十二岁,先生生前曾多次返乡探亲祭祖,最后一次是九十高龄,可见他对故土之情深。十多年来,储文先生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慷慨捐资,贡献良多,深受村民的尊敬和称许。
    九月一日,储文先生遗孀杜仕珍女士率长男彩柱及孙儿一行三人,(锺先生四男四女)返乡为储文先生操办“引魂上座”事宜。古村村委会、乐龄俱乐部送了挽彩,并整队前往灵前悼念。高坪村村民以储文先生生前为该村水毁大桥捐资重建,感恩不尽。在堂奠那晚,数十人乘车带着花圈敲锣打鼓到灵前行香追悼。又本村张屋队以储文先生独资兴建张屋大桥(睦邻桥)其功不可没,也组织三十多人敲锣打鼓送花圈到灵前行香悼念。
    储文先生哲嗣彩柱、二柱、小柱、钢柱先生在台之事业颇为兴盛。他们受乃父之影响,对家乡情有所钟,今年古村公路改造工程,他们以“储文基金”名义捐了款。(中式)
    古村的第一(续四)
    第一个铁路桥梁、涵洞设计师锺铁材,原在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工作,后调南宁、武汉、广州铁路局,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其成就的“锺铁材模式”,仍为铁道部门所运用。
    第一个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证书的锺壮材。(白丁)
    古村今年高考三人榜上有名
    目前古村的大学毕业生有200多名。近年,每年高考都有考上大学的,最多的一年有六名。今年高考录取的三人:
    锺亮(发堂之子)考取韶关大学“数学信息工程系”本科;
    锺就堂(刚柱之子)考取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电算化系”专科;
    锺华(炎材之女)考取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国际会计系”专科。  (梅云)
    发扬奋发进取、工作求实的精神
    保持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传统
    简介在大埔县的古村人
    埔城的古村人在各个岗位上,仅干平凡的工作,作个简介的目的是让旅居海内外乡亲了解各自的亲属、戚友的情况,有利于联络情感而已。
    古村乡亲在大埔县城居住者计有136户,379人。其中除部份离退休干部、职工和家属外,其它正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或从事个体工商业、修理业等行业。他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肯干、工作求实、奋发进取,同时保持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因此,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几十年如一日,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
    锺柏材: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
    锺衍柱:农机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已故)
    锺钢柱:水轮机厂厂长、经委技术股般长(副局、高级工程师,退休)
    锺罗材:邮电局人事股股长(退休)
    锺秀芳:县医院妇产科主任(退休)
    锺稚材:万兴皮具厂付厂长、云天大酒店副总经理(退休)、县城古村联谊中心主任
    锺塔柱:教育局教育股股长(退休)
    张衍进:保密局局长
    锺义柱:农业局局长、湖寮镇党委书记、县委委员、科委主任、环保局局长、档案局局长
    曾垂滚:交通局交管总站副总站长
    锺丽华:华侨公司副经理(助理会计师)
    锺谦柱:人民武装部政委、县委常委兼管农、林、水
    锺校柱:副县长、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长、县委常委兼县委办公室主任
    锺乃云:国家税务局监察室主任
    锺洛柱:烟草公司政秘股副股长、销售部主任、金叶公司副经理
    锺领柱:工程师
    曾垂敏:纪检会党廉室主任
    锺均柱:畜牧局副局长
    邹建平:农艺师
    张俊藩:县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县委办副主任
    锺才柱:社保局秘书股股长
    赖接英:助理农艺师
    锺小玲:助理会计师
    赖汝全:助理工程师
    锺茶芳:文明办副主任、科技局副局长
    赖汝建:人事局调配录用股股长
    赖映辉:制药厂副厂长(药才批发部经理、药师)
    锺伟堂:县二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赖素芳:二小幼儿园园长(小学高级教师)
    刘丽娟:助理工程师
    锺伟明:林业局生防站、种苗站站长(助理工程师)
    蓝米英:民政局福利院副院长
    曾垂涛:万理汽修厂厂长
    杨维晴:永兴汽修厂厂长
    锺枢柱:一新汽车用品批发零售部经理
    赖映芬:洞天集团经理
    曾佑斌:拖拉机、摩托车、汽车教练
    以上所举的乡亲,只不过是旅埔乡亲中的一部份,还有很多有才华、有能干、事业有成者未能尽述,留待以后继续简介。从所列举的乡亲中看,大多数都是中年以上者,但我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年轻一代正在茁壮成长,他们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作为年长者,力戒退而自满、固步自封,仍应不断学习,谦虚谨慎,除保持晚节外,更重要的是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以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言传身教,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人,使他们具有爱国爱乡、对事业有抱负、自强不息、勤业奉献的精神,让他们都能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迈出健康的步伐。(锺稚材)
    古村联谊中心上了“梅州日报”
    古村联谊中心在稚材主任的领导下,在全体乡亲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几年来取得了许多成绩和荣誉,得到了许多社会团体、各界人士的亲切关注。7月28日,大埔县电视大学讲师兼《梅州日报》记者谢铭同志,专程来到我们联谊中心进行新闻采访,受到全体常任理事热情欢迎。稚材主任向谢铭同志介绍了联谊中心的成立过程和几年来所做的工作以及社会影响等情况,谢铭同志一一作了记录,并在联谊大厅拍了照。谢铭讲师采访完后,对大家说,你们的事迹很典型,我相信,稿件送上后,很有希望被采用。果然,8月2日的《梅州日报》就刊载了专访报道,而且图文并茂。图上的古村联谊中心大厅里,有老人们在看书、看报、唱卡拉OK、打麻将等学习和活动的场面;图下是文宇介绍:大埔县茶阳镇老区古村联谊中心办到县城。该中心不仅为老人休闲娱乐提供健康活动场所,而且成为调解家庭矛盾、联络海内外乡亲等公益的福利组织机构。(锺声)
    回忆在古村公学启蒙
    古村公学(古村小学前身)创办于1914年,至今已有八十七年的历史了。我是从1929年~1935年在公学启蒙的,时隔67年,对当时的校舍、老师、同学仍依稀记得部份。今春,古村小学拟编写《古村小学校史》,我凭着想得起来的印象记录下来,或许可作校史一瞥的资料。
     一、校舍及环境:校舍设在银山之麓,环境优美。一九二九年我进校时,校门上端有“古村公学”四个大字,老前辈说,是茶阳饶星帆写的。入校门之左侧有一座教学楼,两层土木结构,楼上、楼下各有两个教室,两个教室之间都有一个房间;第一教室是安排一、二年级,第二教室为三、四年级,两间教室都有一矮墙围着,矮墙上分别书写四个大字:“敦品励学”、“深思远虑”,据说是锺达材老师书写的;楼上两间教室,前一间安排五、六年级,那时学生不多,没有分班。后一间教室辟为图书馆,中间的房子是校长室。校门内右侧,上石阶约10级便是中天池,中天池两边种了很多花木,有柏树、桂花、石榴、芙蓉、牡丹、茶花、鸡冠、玫瑰等等。由中天池行进上数级台阶便是“礼堂”,礼堂右外墙(即对着中天池)挂有一木牌,写上“请勿攀折花木”的隶书,也是达材老师写的。礼堂颇为宽敞,四枝圆柱是红色的。这里原是一间寺庙,叫“福兴寺”的大雄宝殿,是办校初期利用起来的。礼堂原放很多佛塑像,我进校时已搬到礼堂左侧的小厅里。佛塑像全是鎏金,庄重美观,不久由村人锺荫祯在蚊坑口地方建一小庙,把全部佛像迁去新址,供善男信女膜拜。礼堂内挂有“诚朴勤谦”的校训,是县长梁若谷手书的。同时,也悬挂有国民党党旗、国旗,还有总理(孙中山)遗像。每逢星期一,在礼堂举行纪念周,纪念孙中山先生,全体学生、教师参加,首先唱党歌,向总理遗像默念三分钟,宣读总理遗嘱,然后校长训话等仪式。学校左侧还有一座简陋的、土木结构的教师、学生宿舍和厨房以及厕所等。校门外场地不很宽广,种有柚树、苦楝树。校之右侧有一广场,设置有“秋千”、“浪桥”、“跷跷板”、“单、双杠”等运动器械,供学生运动健身之用。广场上端,竖有一米见方的镀锌牌三块,上书“游戏场”,是先贤锺词臣书写的。学校的篮球场是在离校一百多米的“龟子石下”(现已辟为公路),球场上端也竖有七个镀锌牌,上书“古村公学体育场”,也是锺词臣手笔。校面前有一大溪的水潭叫“斋妈潭”,(以前“福兴寺”住有尼姑“俗叫斋妈”,他们汲水、洗涤都在潭边,可能由此而称“斋妈潭”),学校的用水和师生洗衣都利用此潭水。
    二、教师、同学:从读一年级至六年级时的校长和教师(期间有更换),有校长锺达云、江国仁,教师有锺达材、锺辂彰、陈以我、张樊达、锺雪芳、锺锡怡、卓捷祉、林九日、邓国瑞、曾令照、锺宏芳等人。这些教师是经精选聘任的,很有才华,善于施教。至于同级同学,五到六年级而印象较深的有胡看芳、王彩堃、锺蕴彰、锺立彰、锺有粽、锺城芳、江铁柱、锺碧彰、曾维幄、锺逸材、锺篇彰等等。读高小时,陈以我老师教地理、图画、自然课,他上自然课时做实验给我们看,觉得十分新鲜,他对同学谆谆善诱,授课时讲解清晰,很受同学的敬佩。五、六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锺达材、锺辂彰,校长江国仁也教过一段时间,他主要教算术。辂彰老师很有才华,那时不过廿三、四岁,他上语文课不是照本本教授,而是选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古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伶官传序”、“祭石曼卿文”、“谏迎佛骨表”……,唐诗选有“石濠吏”、“卖炭翁”、“长恨歌”以及清代郑板桥诗文、女诗人席佩兰的七律诗等等,这些诗文都要背诵或默写,压力颇大,于是每晚除做好其它作业外,主要还是熟读诗文,我同堂兄蕴彰放学后,早晚在家共案读书和互背诗文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这些所教授的诗文,现在大部分尚能背诵并予以运用,由此回想起当年老师们的辛勤教学、引导有方、严格要求的结果,内心感激之情,未能忘怀。
    三、图书馆:图书馆设有不少书橱,各种书籍很多,不知其书名,听说有《古文评注》、《唐诗·宋词》、《东方杂志》、《画报》等等,还有不少短篇故事、连环图,同学们都喜欢看。馆内有报纸架,定订的是上海的《申报》,保管得很好。旧的报纸都经过装订,叠得十分整齐。据老校长锺达云说,古村公学创办人锺省我很认真,如果《申报》漏送一份,他也要致信报社补寄。可惜,图书馆的藏书和报纸,历经动乱,已荡然无存。图书馆门右侧边墙,悬挂一幅镜框装置的行书条幅,文曰:“读书莫忘救国”。这是抗日的十九路军一位旅长翁照垣将军用宣纸书写的,书法苍劲、飘逸。听说是先贤锺省我托人索书的。斗转星移,此条幅亦早已失落。
    四、校舍的变化和其它:
    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子的递增,学校左侧扩建了土木平房的教室和厨房、膳厅。一九八七年,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的夫人贺素珍女士捐资,将学校右侧的教室拆除,重建一座“贺素珍教学大楼”。一九九○年,卓才先生倡议将原土木结构的礼堂、左侧宿舍、教室等重新改建,此议得到海内外乡亲的赞同,纷纷捐资。因此,老校的中天池铲平了,礼堂由卓才先生独资捐建,署名为“锺卓才纪念堂”。校之左侧,新建四个教学,分别由旅星侨贤赖荣兴、赖金升先生,旅港的锺琏珍女士、锺集柱先生捐建。校门大楼建三层,作为教师宿舍、会议室、图书馆、仪器室等。至此,学校已颇具规模,设施较为完善,环境清静,花木成荫,呈现代化的学校了。
    2、校董会是村里为协助学校办理日常事务的机构,如收学费、学米,出面组织学生轮流送柴、送菜,以及筹集学校临时需要的费用等等应由村里解决的具体问题。
    选任校董的对象,一般是热心公益事业,在村中较有声望和家庭比较殷实,能设法筹措资金解决学校临时经济困难者。因而,当校董是既无报酬又要费力劳神,还要出钱的差事,可是被推举者都能乐意接受,并且认真做好工作。
    古村先贤锺基然先生,在古村公学创办之初出任校董。第一任校长锺文英(省我)以入学的学子有部分因家贫交不起学费,乃采取先入学,待夏秋收成后,以收米代费的办法。于是,校董锺基然在夏秋收后,就提着“盒篮”、布袋,挨家收取学米。那时他已是花甲之年,干了十多年无报酬的校董,当他70多岁逝世时,学校师生一律穿着白衬衣,手执小纸旗,在锺达材老师率领下,列队前往灵堂吊唁,唱挽歌。出殡时,亦列队送葬。先贤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影响了下一代,形成古村的好传统。
    3、公学的声誉:古村公学以治校严谨、师资质优,在大埔有一定的名气,因而不少四邻的学子慕名前来就读。据30年代我在校时,就有永定下洋的胡肴芳、胡永叨、胡看芳、王彩堃,丰溪的曾永财、江铁柱,高坪的锺城芳、锺名扬、锺名石,长治石田的赖乃渣、赖济民、赖景和等。他们都学有所成,如胡看芳升中报考大埔最高学府大埔中学时获第一名,锺城芳、曾维幄都名列前茅。我14虚岁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5月)往南洋缅甸谋生。现在六十多年过去,所回忆往事,难免有些不够准确,有望仍健在的老同学予以匡正。 (锺式彰)
   古村公学——我的母校
   古村完全小学。校址:古村水口福安堂,于民国三年设立,创建经费约三百元。
   这是民国六十年十月合台市大埔同乡会印的大埔县志所载的。
   “古村完全小学”并不是实际的校名。当初村人为恐学校为某姓所有,为了学校是全村各姓所公有的,定名为古村公学,是古村人公有的民办学校。这古村公学的校名一直用至民国四十一年,政府规定使用“古村小学”为止。
   古村之声(二00二年六月)第37期“古村公学历届校长名单,注二,第二任校长锺达云任职和挂职达十八年”—甚么叫做挂职?事实上是锺达云任几年校长职后,离开了古村,前往广州工作,而学校由锺达材先生主持。锺达材先生学问、能力、文章都是很好的,办理学校也很有成绩,只是学历上不能达到政府规定的小学校长任用资格,故古村公学的事虽由锺达材担任,但报政府和对外行文仍用校长锺达云,学生毕业证书也是校长锺达云。
    我是民国十二年春天,姐带著我上学,进了校门,先到大礼堂,向壁上挂的孔子圣像拜三拜,以后就是学生了。中午回到家里,躲在椅子后面伤心的哭,老祖父清溪公问“哭甚么?”“粉笔断了!”大哥便说:“还没写字呢?就哭成这个样子!”学校是和尼姑庵连在一起的,尼姑,古村人叫斋妈。学校面前大溪的水潭叫斋妈潭。一小尼姑叫茂华,长得美,人们叫她华妹,比我大六、七岁吧,她跟大人串门时,常牵着我,我坐着小板凳,伏在她的腿上,她用手拍我的头睡觉。民国十二年春天,我上学,尼姑们都搬走,到演下长演寺去了。没见到茂华。
    三年级那年冬天,放寒假前几天,县政府教育局长来古村公学视察。要学生背书,我站在他面前,开口便放鞭炮一般哇拉哇拉的背。一会儿便把一本书背完,他还没有翻开书来呢!他说不算。他翻开书本,要我再背,我又像上次一般,他翻书的速度跟不上我背,甚至连耳朵听的速度也远远落后。一下子,我一本书又背完了。他高兴的很,笑着说,真会背书,书读得真好,打开皮包,拿几个银角子奖赏我。
    学校大门旁边放一大茶桶,每天,学生家里轮流送茶。这茶所用的茶叶,真是花样百出,有店铺里卖的各种细茶,也有拔子叶、枫树荪,这枫树的嫩芽当茶叶有特别的风味,我印象十分深刻,以后也曾遇到过,饮起来,比什么都好。
    学校游戏场终端是杠架,放学前大家把队伍整理完毕,我曾和同学,也是学校的高手比赛,每人拿着黑板,一面跑一面演算算术,绕过杠架,我总是跑得最快,算术又条条都算对,因而得奖。
    学校进门的教室,可容五十余人,是一年级生,第二教室是二年级,楼上第一教室是三四年级。可见农村经济是艰困的,读到三年级的孩子便只有一半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合班,这班教书,那班便写字,所以好些人的毛笔字都很有底子,我可不行,我没写宇的天份,到今天我的毛笔字还是“鬼画符”的阶段,但我做事时,画工程图,那仿宋字我却不马虎,规范得很,还有人说我的仿宋字和书上的差不多呢!
    古村公学有十个大小房间,因为学校办的好,邻乡和福建都有人来读书,他们都住学校宿舍,本村的孩子是五六年级才住校的,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在三四年级教室点大汽灯,做功课,九点后回去宿舍,我曾和曾祥铨、曾维持同过房间。同房间的同学,情谊便和兄弟一般,祥铨以后过番在缅甸工作,抗战胜利时,衣锦还乡,拥有资财上亿,可惜三十多岁便过世了。曾维持,很早便人银行界工作,生活优裕,当年在贵阳见过一面,以后也常有书信、电话联系。现在住在四季如春的昆明,身体还很硬朗,精神也很好,是多福多寿的长者。
    住宿的学生,早晨天一亮就起床,拿着脸盆去斋妈潭洗脸,然后便在校园的柚子树、苦楝树下放开喉咙,大声读书,每天都如此,读着读着,所以古村公学的学生,国文都有一定的程度。记得我上初中一年级时,便曾投稿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月刊的征文被录取,在学校和村上的人们都很高兴。
    民国十六年,时局不平静,曾有两次部队过境,在古村公学操场午餐后,一声哨子,大家都坐下,由一人站着讲话。有一次还提走了五六个人,古村公学停办了半个月,我便回到源隆店去,学做豆腐、豆腐干、蒸酵粄。源隆的酵叛是有名的,都是“鸡肉丝”,切成片做酵粄干,上下三村、大路上卖茶的、连韩江轮船上都有卖,人们行路吃,甜的酵版干,又甜又可充饥。
    古村公学停了半个月之后,又开办了,但我没有再去,在源隆做生意,有好几年。
    江国仁先生是溪上芳村人,于民国二十一年起任古村公学校长,我又再去读书。校长国仁先生形响大家,大家都很思念他。那年古村公学的学生投考当时大埔的最高学府—大埔中学,锺雄材第一名、锺铁材第二名,锺淼材、锺异材、锺孟彰等多人上榜。二十二年曾德恭第一名,以后曾维持(即曾潜光)第一名、再来是胡看芳第一名,当年古村公学引起大埔教育界的关注。
     我很惭愧,我雄哥、铁哥都曾在古村公学工作,而我却到大埔中学、三河中学、丰顺中学去教书,没有回母校古村公学服务。
    大埔中学招生五十人,我们三兄弟都名列在前,引起梁若谷县长的注意,他慕名来到古村,看到老祖父清溪公须发皆白,精神奕奕,非常高兴,祖父拿长烟筒做手杖,他弯下身来为祖父点火抽烟,笑着说,今天看到福寿俱隆的老伯,真是高兴。
    梁县长为古村公学颁了“诚朴勤谦”四字为校训。以后还用七八尺长的木板刻着这四字的校训匾额,送到古村公学来高挂在大礼堂上。因为父亲在潮安,所以我小学毕业后便去潮安,还投考金山中学。因为金山中学是附近各县孩子升学的目标,所以投考的人很多,我是第六百五十二人,考场在山顶的红棉教室,在众多的考生中,我也曾金榜题名,但因为以后考上了大埔中学,便没有去金山中学的初中部读书。
    大埔中学读了一学期,民国二十二年,古村公学的江国仁先生为大家接洽上海开明书店的“开明中学讲义社”,把初中的教材编成十八本讲义,每月一本,还有自习册,学生按时把课业作好寄去上海,开明书店按时批改回来。记得国文老师是夏丐尊、叶圣陶,英文老师是林语堂、林幽。因为我们学过英文万国音标,所以英文都可以读的出来。民国二十三年夏初,我离开古村公学到汕头读书去了。
    以后流浪江湖几十年。十年前回家探亲,龟子石下的篮球场已是铺了水泥的公路。原先的古村公学,已由新加坡侨领少群弟捐出巨款为导,海内外乡亲捐建幼稚园、小学、中学等一系列的建筑。原先的苦楝树、柚子树的位置,一房一舍、一草一木都已无存,要怀古也无从怀起呢!   (锺锺)   
    鸣
    (一)
    承海内外乡亲关心老人福利,为我俱乐部捐助老人福利基金,仁心善举,不胜铭感。谨表谢忱。
    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锺肇惑200元(旅港)
    锺储文基金200元
    曾祥超100元   锺团柱100元
    锺胜柱100元   萧惠芳95元
    曾任芳80元    锺衍柱60元
    曾令强50元    曾德如40元
    锺祯堂35元                                   (乐龄)
   (二)
    承海内外乡亲对《古村之声》出版经费的支持,热心赞助经费,使刊物能正常出版,关爱之情,特表感谢。
    赞助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锺肇惑200元(旅港)
    锺垣祯100元    锺端芳100元
    锺子英100元    锺勇柱100元
    锺祥堂100元                              《古村之声》编委
   (三)
    龙骨坪至丰溪林场公路改造工程古村段之工程费,承海内外乡亲大力支持,纷纷捐资,本期又蒙十七位乡亲捐助,除表示感谢外,谨将芳名列后。(恕不称呼)
    锺培材500元(旅港)
    曾德志500元(信和)
    锺惠玲500元    锺卫国300元
    锺卫东300元    锺肇惑200元(旅港)
    锺蕴彰100元    锺导柱100元
    锺盘彰100元    锺胜柱100元
    锺政堂100元    锺勇柱100元
    锺巍堂100元    锺赟堂100元
    锺宏堂100元    锺家本100元
    郑益群100元
                                         古村公路改造筹款小组
   (四)
    承旅东莞乡亲锺祥堂先生为昭善公祠购置餐具捐资500元,谨申谢忱。
                                                昭善基金会
    先贤创办古村公学点滴谈
    先父锺达云襄助以省我公为代表的一代先贤创办古村公学,并任校长多年,生前常有谈及关于创办古村公学的情况,感人至深。本人小学阶段在古村公学度过,也略知一、二,今将他们办学的点滴事迹介绍于下:
   废庵兴学
   公元1914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兴盛时期,古村先贤率先响应,筹办新学,培养人才;并利用墩下福兴寺为校舍,把神像搬开,寺内斋妈则转移到演下长演寺。福兴寺是一所有相当历史,颇具规模的寺庙,在当时,庵堂、神像还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年代,没有先进的思想,没有对新学的坚强信念是无法做到的。
   和其他新生事物的生存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样,废庵兴学也受到很大的阻力,遭到某些人的强烈反对,甚至引发法律诉讼,打起了官司。然,毕竟办新学是时代前进的主流与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主张办学的一方得到胜诉,原来反对的人才转变了态度,参与了进来,并同样分摊办学的各项义务和费用,一所古村人公有的学校古村公学,终于创办成功。
    在三年诉讼过程中,村中好些社会贤达,在各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作过积极的贡献,发挥过很大作用。本人少年时期曾看见四伯友商公,在祖父清溪公住房的阁楼上,清出一大叠被虫蛀坏的材料,说是当年打官司的文书。可以想象,先贤们为了创办古村公学,费尽多少心机,花尽多少脑汁!
   节祭办学
   古村公学是古村人公有的民办学校,一切费用都要由民众自筹解决。办一所学校要有为数相当巨大的费用,除向学生收取微薄的学费和热心人士捐献外,缺口还是很大,这些费用哪里来?
    古村锺氏好些房族置备有祖尝田产,将收人用于祭祖扫墓,一年两次,叫春秋二祭。有些祭品还相当丰盛,猪羊五牲,除祭祀当天中午聚餐之外,还有分“丁子肉”(按人丁均分)、“份子肉”(按购买祖尝田产集资时各户认定的份额均分)带回家。为了解决办学经费,经众议,毅然决定将每年二祭的祖尝收人,拨出一半为办学经费,祭祖则改为一年一祭,对学校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在那入村看“三堂”—庵堂、祠堂、学堂的年代(那时把“三堂”视为衡量一个村庄好差的标志),古村先贤“庵堂可以废除,祭祀可以节减,办学经费却要保证”的重教思想和自觉作贡献,不去强调别姓照样分担;对外地前来就读的学生不加收学费,这种宽广胸襟、大义行为,也是十分高贵的。
  虽然如此,但办一间常年性的学校,教师薪金、购置费、公杂费仍不免捉襟见肘,应付不来,遇到困难时,则有先贤锺子橙公等人开办的泰记店为后盾,学校无钱时,便去泰记借取,多年下来,从未挡手过,使学校得以维持下来,直至1951年全部学校都由政府接办,经费由政府财政支出,教师由政府调配,学校由民办转为公(政府)办,学校名称统一规定为××小学,“古村公学”也按此改名为“古村小学”。
    严谨治学
    一、教师力求高水平。先贤锺省我先生,办学非常严谨认真,聘请教师特别是校长,一定要精心挑选,他信得过,有名望,高水平的。他常年累月还经常抽时间到学校走走、看看,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期间,也会利用在中天池修花的机会听教师讲课,发现不足之处,则利用各种方式帮助提高。有时,还会出一些题目要教师作文,他亲自给予评改,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设备力求齐全。古村公学虽是民办学校,“一切费用均由民众自筹,经济拮据。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购置了许多教学设备,如上地理课的地图、地球仪;上自然课的鸟兽标本、各种生物挂图;音乐课的风琴;国语课的赵元任国语注音、拼音、会话留声机片;图书馆书橱里面摆满了各类图书,除了红楼梦等名着以外,还有许多儿童喜欢的短篇故事,《十姊妹》是科幻故事:千里眼、顺风耳、大力三、长脚六、侧口八……,
    当时的神秘幻想,如今已成现实,还有今天广受人们喜爱的(阿里巴巴》的故事,早在七十年前就是古村公学图书馆的藏书了,不过,那时不叫《阿里巴巴》,而是叫《秘密洞》;体育活动课的杠架、秋千、浪桥、滚捅、吊环、滑梯、篮球、乒乓球等等。齐全的设备,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教学力求全面发展。学校教学不但对国语、常识、算术、自然、史地等主科十分认真,就是对美术、手工、劳作、体育、音乐也很注重。礼堂左边靠璧处有一架满墙的大玻璃橱,叫“成绩橱”,陈列着许多好的书法、美术和剪贴、雕刻、泥塑等手工艺作品。竹、木刻有沉雕、浮雕,都刻得平整光滑;纸工作品、蜡工作品制成的水果,彩以颜色,宛如真的一样。竹做的战车、泥塑的战船、炸弹也都非常逼真,整个成绩橱琳琅满目,显示出古村公学的工艺美术水平。
    我于五十年代初到永定工作,永定推广普通话算是比较好的。大跃进年代,县里经常开誓师大会、动员大会、广播大会等大型会议,由于我的普通话讲得不错,大会的普通话广播都叫我负贵播音;县政府机关干部唱歌、做广播体操、工间操也是由我教唱、领操,而我的这必知识专长全都是古村公学打下的基础。
    古村公学毕业的学生,打篮球的高手不少,如锺调柱、锺章材、锺廷柱、锺秉贤等等,大埔中学篮球校选队员中,不乏古村公学出去的学生。一支古村的蓝球队异常活跃,参赛每每得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期,抗日战争正酣,为了宜传抗日,以古村公学为核心组织“前锋剧社”,其成员大都是古村公学校友,如锺达材、锺畅彰、锺语彰、曾令照、廖平发、烧为變、傅娣英、锺圭彰、锺立彰等。全部布幕是高坪锺川如先生捐赠。厅堂幕是锺语彰绘的,森林幕、街市幕是锺畅彰、曾令照绘制的,其画工确是离水平,画得立体感都很强,在明亮的汽灯光和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调色光照映下,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在塅上狗妈坵搭了很大的戏台,演出(灰窑吠声)等有关抗日救亡的节目,揭露日本鬼的残暴,表达我军民智勇双全,同仇敌屹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古村人以住只看过外江戏,(俗称大班戏)或傀儡戏,现在第一次看白话戏,着装、对话及剧本内容都贴近生活,更使村民为之耳目一新。
    学校有“童子军”组织,也很健全规范‘有统一的制服,每人配“童军棍”一支,童军斗笠一顶刷有“古公”两个美术字;课程设置有童子军训练课,下午第三节课在游戏场操练;徒手操有稍息、立正,便步、齐步、跑步、正步走、跪下、卧例,向左、向右、向后转,向左、右、中看齐,报数、打数,队列有一、二、三、四……路纵队、横队;持棍操,有棍上肩、棍下肩、棍放倒等等,老师严格教、训,学生认真学、练,有些学生脚步和不到一、二、一,不会转换脚,能自觉的在平时自个儿或几个人相互进行练习,因而各种动作整齐划一。别的学校来参观或古村公学到其他学校旅行,各学校师生看到古村公学童子军高水平的操练表演唧唧称赞。
    四、事事力求规范。古村列位关心学校的先贤都具有办事认真的优良作风,凡事都得精心策划,以达到最佳效果。他们选聘校长的条件也是如此,因而影响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亦然。学校物品放置井井有条,校园整齐清洁,环境优美。学校的教室之间都隔着一个房间,楼上为校长室,楼下为办公室,既可减少教室之间互相干扰,又便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办公室门口两旁各有一个柜台式的转角橱,一边为商务部,卖些薄籍之类的东西,一边为印刷部,专为油印资料用,办公室对面右天池花坛下,设置一半圆形水池,既可养鱼观赏,又便于各班级取水磨墨,凡此种种都考虑得十分周到,真是用心良苦。
    教室的讲台侧角放一字纸箱,箱面上放一把小水壶,每天由值日生到鱼池里打水并依次序给每个学生的墨盘里“发水”。水壶放在字纸箱的什么位置,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交给老师批改应放在什么地方,每天下午扫地之后,扫把、垃圾斗、喷水壶在洁具室如何放都有严格的规定,实行规范化,一点不能随便。
    每天放学,按住地区域划分,编有路队,放学锺一打,便按此排队。上午放学,在游戏场集中,下午放学,因要降旗则在校门口集中,雨天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集中。学生的斗笠,来校时按路队放在游戏场旁边教室背的台阶上,一叠叠整整齐齐。放学时,队伍整好后,由队长发“笠妈”,秩序井然。校长或值日教师根据一天的情况作归纳性讲话或布置什么工作,然后分东、西片按编排好的路队次序,由远到近整队回家,值日教师要跟随着护送送到庵边墩上,目送着西片的队伍到小溪唇,东片的队伍到司马第以后才返校吃饭,关怀备至。
    古村公学的作息信号原是敲铃锺,对此,先贤们认为此锺声不适合于学校气氛,便特意花不少钱买来一口四五十斤重的中型铜质锺,锺声清脆悦耳、始较满意。锺声信号分别有到校锺、预备锺、上、下课锺、放学锺五种。
    办公室门口正面壁上挂毕业生个人和集体像,胡看芳校友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从这里看到像片开始的,老师们称赞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要我们向他学习。
    五、学风优异,成绮斐然。
    由于治学严谨,长时间培养出优良的学习风气、勤学苦练的精神;各科教学注重熟读多练,背诵、默写,学生一到校,多能自觉地学习,校园洋溢着书声琅琅,歌声嗦亮的浓厚气氛。学校还很注重书法,除课程表中的写字课外学生每天还要写一页“课外习字“,每个学生要一本课外习字本,中、高年级用长纸本,每页八行十六格,低年级用短纸本,每页六行十二格,上午下课后,老师在黑板上题六个字或八个字,每个字写一行,学生则利用下午等
    课余时向习字,每页字左下角最后一格要写明月日,以夜检查是否天天写,不间断,严格得很。严师出高徒,因而古村不乏书法好的人。
    由于学校治学严谨,学生勤奋学习,因而古村公学成为大埔一所著名的学校,每年报考大埔中学前三名被录取者,常常是古村公学的学生,并曾得过三连冠、四连冠和同榜第一名、第二名、第七名都是古村锺清溪公的孙子(招生数50名)的佳绩,受到大埔县县长梁若谷的赞誉,并专程前来古村访间、拜访清溪公,为清溪公点火抽烟,传为佳话。(锺梓材)
    老家旧事
   (一)厨房的灶
    我的老家在广东的最东边,再往东便是福建了,那里四山环绕,大溪由北而南,把村分为东片、西片。小水自西北向东南而来,在村中心流人大溪。现在村里的大路,就在村中心成了丁字和水路相依傍。
    我家的房子是三堂三横屋,名叫诒谷堂,是三百年前祖宗所建,西片角的那间房原是厨房,可是那年我回家时,午餐后却在那里午睡,是弟弟的卧室。我问他,何时改的,他笑着说,当年公社制度,规定大家都去公社上班工作,在公社吃饭,严格执行,还规定把家里的灶敲掉,便改为卧房。不过三个月之后,公社没有米了,开不出饭来,大家只好在家建炊煮饭,我们家利用从前造酒时的灶,没再建,所以西北角那间房便成了卧室。
   (二)砍树
    说起从前东片桂林堂是我锺家的祠堂,是众人的。屋背后的山也是众人的,没人敢管,山上长的全是两人合抱二三十层楼的高大的枫树,春夏之交苍翠欲滴,重阳节时,却又满山枫红,美丽之至,很多邻近一二十里的团体学校都来郊游写生,成为风景区,可是非常时期,便得到非常的命运。一天,不知那里出来一个砍树队,用烧柴油的电锯,把那些枫林,一株一株的砍下,倒在山上,以后这些有过辉耀的百打百年的枫树,却被砍下来,可怜稀稀的躺在那里,日长月久便烂在那里,没人管,没人敢管。    那班砍树队,过了不久,来到我家,要砍我家屋后那片树林,刚好我大哥在家,大哥问他们来做什么?答说是砍树,树砍下来做什么?没有什么!为砍树而砍树。他们是一队人,人多势众。大哥无奈,便说,我家在族中是满房,又是满房最小的,人们叫做满房满,什么事都排在最后,现在砍树,也当依照办理,那位拿电锯的大伯是长房的,理当先把你家的树先砍,依次那几位三房大叔家的树轮流砍,我家应排在最后,满房满呀!结果他们便走了,以后也没有再砍树,他们是为砍树而砍树,要砍他们自己的树的时候,他们便不砍了。
    ()乐龄俱乐部
    堂弟少群在新加坡经商有成,对家乡公益事业甚多捐助。在古村中心点公路交叉处建一座两层楼的房子,底楼八间店铺出租给商家开店,其每月租金交给二楼的乐龄俱乐部,乐龄俱乐部在二楼设有大厅,供村民喝茶,看报、打麻将、看电视,有个旅社的房间两间及其他活动的场所。所以二楼乐龄俱乐部的各项活动便有一楼八间店铺的租金,来源丰裕,活动便很有意义。这是少群设想得十分周到的地方。
   (四)扯腐竹和养猪
    把黄豆在大太阳下,晒上一天半天,黄豆便干了,把它用磨石砻开打成豆片,分出豆片和豆壳,豆片泡水后磨成浆,煮开,用布把它过滤分出豆浆和豆渣,豆渣用来养猪,也可供人食用,营养可口得很。热豆浆冷却后表面起一层薄膜,用一根比筷子略粗、三四尺长的竹杆,把豆浆膜捞起成半圆形,收在一起,成寸多宽尺多长的豆腐竹,也叫腐竹,很好吃。豆渣和豆壳养分很好,用来养猪,猪也长的很好很快,买来乳猪,过不了几个月便有一百五六十斤可以上市了,农家把猪卖给屠商,习惯上猪肠猪血和一料两三斤的猪肉是主人免费享用的回肉,农户便打牙祭一次,皆大欢喜。
    同乡郑大夫常谈起扯腐竹养猪的事,兴高彩烈,认为家乡也可以把把它当作营运生意,也可使生活丰裕。这次回到广州和兄弟叔侄数人玩了几天,日夜相处,无所不谈,也讲到扯腐竹养猪的事,他们说离锺家不远,他们也曾去看过,几十条猪都往屋背树林跑,清山都是锺家的猪,喂猪的时候,把铜盆一敲,猪群打冲锋一样,向家里猛冲,看得人心花怒放。(锺锺)
    古村人过中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古村人过中秋节的风俗主要是晚上敬月光。晚饭后洗完身脚,皎洁的月亮出来了,家家户户泡好茶,摆上神桌、神炉、香烛纸宝和月饼、月糕及柚子、花生、当年子等中秋时果,对着苍天,对着皎洁的月亮敬月光。
    当年子是野果中的佼佼者,七月半当年乌一半,八月半当年地下滚滚翻,正是当年大熟的季节,有特殊的风味。敬完月光,合家团圆,分食多种多样的食品,谈论着嫦娥奔月、吴刚砍桂花树、“剥鬼皮”等有关中秋的趣味话题,(吃当年子去衣,吃花生去壳,吃柚子去皮,俗叫“剥鬼皮”,有消灾吉祥之意),其乐融融。传说八月半的前后三天,是各路神仙下凡的日子,在这期间“落同”,极易神仙附体,讲“神话”,但是,如若遇上邪神附体,走火入魔,会使人发颠发狂,无个休止,需要请“老同身”来作法解救,因此,敬完月光有些人还搞些“落同”,“督月三姑”、“旋桌神”等活动;我家不搞这些迷信活动,实际情况如何,不得而知,只是一些畅想罢了。  (锺梓材)
    立碑垂百世  芳名永流芳
    承海内外乡亲关爱乐龄俱乐部,十多年来捐资不息。以往对捐资者芳名仅用红纸公布。最近,俱乐部理事会为弘扬乡亲关心老人、关心公益的无量功德和祟高风范,对捐资芳名、金额进行清理,并用黑金钢石板镌刻,贴以金箔,以垂永久。芳名碑立于侨联会会客大厅,既彰捐资者之功,亦藉以激励后人。现将芳名碑《前言》抄录如下,使乡亲们了解立碑缘由。
   “古村乐龄俱乐部成立迄今,已逾十八个春秋,其间,承蒙海内外乡亲为老人福利基金、《古村之声》基金、图书馆基金、诊疗所基金以及安装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资金等等,热情地踊跃揖物,捐资者已逾一千多人次。本俱乐部为弘扬众乡亲热爱家乡,关心公益之高风义举,对捐资者芳名曾用红纸书写“光荣榜”镶于镜框公布于会客大厅,以资纪念。现考虑该“芳名榜”不够规范,而且易损,何况,捐资者累年积月,有一人捐资十余次者,有一人捐资多个项目者,芳名排列复杂,过于繁琐,决定将捐资者芳名、金额进行清理累计,即一人一芳名一金额,来用石板镌刻贴金,立于侨联大厦,以垂永久。以后捐资可延续上碑。至于兴建古村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基金等等捐资,已由校方勒碑,未列入本芳名碑。谨此说明。
                                                       古村乐龄俱乐部    立
                                                          二○○二年七月
    附:整理累计后的芳名录,怒不称呼(单位:人民币元)
    捐资980000元者:锺卓才;
    捐资 127210元者:贺素珍;
    捐资30450元者:赖荣兴;
    捐资21200元者:锺基材(永兴楼);
    捐资12100元者:张满英;
    捐资10000元者:锺子澄、赖伍娘;
    捐资8900元者:锺强柱;
    捐资6000元:锺巨柱;
    捐资5500元者:锺锡杏、锺安柱(上新屋);
    捐资5180元者:锺淼材;
    捐资5000元者:古村管理区;
    捐资4300元者:锺集柱(科头)、李筱兰;
    捐资4200元者:锺培材;
    捐资3750元者:锺砥柱;
    捐资3200元者:锺梧材、锺储文、曾佑斌;
    捐资3100元者:锺肇惑;
    捐资3040元者:赖金升、锺锡解;
    捐资2820元者:锺诵文;
    捐资2730元者:锺旺材;
    捐资2650元者:锺盼柱;
    捐资2600元者:锺有为、锺明柱;
    捐资2560元者:锺绮玲;
    捐资2100元者:锺星柱、锺宇锋;
    捐资2000元者:杜素珍、锺丽明、锺使材;
    捐资1930元者:曾佑英;
    捐资1860元者:锺浩柱;
    捐资1750元者:锺前柱;
    捐资1600元者:锺贵文;
    捐资1550元者:锺瑛堂;
    捐资1500元者:锺倩材;
    捐资1310元者:曾德洪;
    捐资1240元者:锺良柱(上新屋);
    捐资1210元者:锺教材;
    捐资1150元者:赖雪珍;
    捐资1100元者:锺坤柱;
    捐资1090元者:锺定柱;
    捐资1050元者:茶阳镇;
    捐资1000元者:黄连友、锺仰材、锺仿材(背坑)、锺爱柱、罗用彬(东洋村)、锺慰云夫妇、锺瑞春;
    捐资950元者:锺锡廉;
    捐资940元者:锺伊材;
    捐资930元者:锺梓材;
    捐资920元者:锺棒文;
    捐资910元者:曾繁图;
    捐资900元者:刘秋来、张劝贤;
    捐资820元者:曾德志(信和);
    捐资:810元者:锺顿彰;
    捐资800元者:锺蕴彰、锺尚柱、曾垂滚;
    捐资780元者:锺贤柱(司马第);
    捐资760元者:锺琏珍、锺仕柱(上新屋);
    捐资750元者:锺子波、锺和招;
    捐资720元者:曾垂嵩;
    捐资700元者:锺报材、锺万联、锺万彰、锺锦柱(上新屋)、锺琦堂、锺振柱(顺昌居);
    捐资670元者:陈园;
    捐资640元者:曾德恭;
    捐资630元者:锺邦柱(科头)、锺华柱(永兴楼);
    捐资600元者:锺华柱(顺昌居)、锺党柱(顺昌居)、锺德文、锺娴英、锺灶材;
    捐资580元者:锺锒材、锺实;
    捐资550元者:贺索珍外家;
    捐资530元者:锺谦柱;
    捐资520元者:锺国材;
    捐资500元者:锺有德、锺惠玲、邹秀芳、锺流柱、锺琇妹、锺琼妹、锺国柱(上新屋)锺东芳(科头)、梁慰宜、曾光华、锺淑芳(科头)、锺建堂(科头)、锺玑柱(东兴堂)、锺子英
    捐资450元者:锺小柱(钖昌楼)、锺迁柱;
    捐资420元者:张红都、锺骏文;
    捐资410元者:锺顺英(科头);
    捐资400元者:谢新英、李惠英、锺卫国、锺卫东、锺良柱(下新屋)、锺子邦、锺秀材、锺搌材、杨开亮、锺炫柱(大夫第)、锺庄柱(大夫第)、锺沛柱(大夫第);
    捐资380元者:锺流;
    捐资360元者:锺义柱;
    捐资350元者:锺祥堂、锺端芳;
    捐资340元者:曾祥缸嫂;
    捐资330元者:赖治明、锺稚材、锺校柱、锺小连;
    捐资320元者:锺创柱、锺海堂、锺定招;
    捐资300元者:曾丽华、锺彩柱(永兴接)、锺将材、锺均柱、锺帮柱、锺发柱(上新屋)、饶能玉、锺进柱(钖昌楼)、江井英、胡亚兰、锺胜柱(顺常楼)、曾德如、锺亮柱、赖汝干、锺勇柱;
    捐资290元者:田安英;
    捐资270元者:曾潜光;
    捐资260元者:锺淑群;
    捐资250元者:锺获柱、锺港材、林月华、锺二柱、锺垣贞、杜娟、罗燮华、锺钢柱(钖昌楼)、赖汝建、锺彩柱(钖昌楼)、锺双柱、锺亭柱、张冠洲;
    捐资240元者:锺键材、张二鸣;
    捐资230元者:锺艳雪、锺汀文、锺小龙;
    捐资220元者:锺小玲、曾德强、曾维有、锺秀芳、曾志平;
    捐资210元者:锺平、锺职柱;
    捐资200元者:锺喜招、锺亚红、锺桂招、锺连英、锺宝英、锺周材、锺潮材、锺进柱(背坑)、锺伍姑、锺异材、曾繁乐、锺演彰、锺福招、锺桓柱(长盛楼)、锺和珍、曾德平、锺友梅、锺龙柱、锺绵彰、锺遗彰、锺峰柱、曾仲海、肖惠丽、锺才柱、曾垂丰、永定凤城镇刷
厂、曾垂定、锺干柱、曾小垂、朱芷茵、锺殿柱、朱广俊、朱文博、锺素萍、锺锦堂、锺永怡、李艳芳、黄美英、锺毓柱、谢惠英、锺明柱、锺云芳、宋少烈、曾祥祯(信和)、锺清云(东升堂)、陈辉思、锺玉林、赖汶强、赖汶忠、何杏兰、陈爱珍;
    捐资190元者:赖汝为、锺用材、锺钢柱(双堂屋);
    捐资180元者:锺禹堂;
    捐资170元者:张建深、锺伟堂、锺银材;
    捐资150元者:锺万招、赖石生、杨维宜、锺铤柱、锺怡彰、曾难丰、锺东兴、尹惠玲、赖接英、锺镜柱、江惠英、曾祥文、锺闽柱、锺有材、张衍进、锺天柱(上新屋)、锺志材(上新屋);
    捐资140元者:曾德财、锺赛堂、锺橡柱、赖汶塔、张俊藩;
    捐资130元者:锺柏材、张杰、锺建柱(科头)、锺铁柱;
    捐资120元者:曾维鹤、锺考柱、曾令强、锺一鸣、锺乃云、锺安柱(继志堂)、锺合柱;
    捐资110元者:赖汶全、锺健文、曾新创、锺志英;
    捐资100元者:曾祥札、涂增泉、锺湘仕、李碧玉、陈建彬、锺小兰、锺斌材、锺斯、谢金先、谢昌先、锺玲妹、谢柄先、锺就柱、锺志能、曾垂铎、锺喜堂(裕兴楼)、锺喜连、锺传娣、锺可聚、锺晋文、赖素芳、锺兴堂、锺卫明、锺鑫、曾令汉、锺东英(信和)、曾德水、锺政材、锺晃柱、曾任芳、锺小婷、锺小芳、锺六芳、锺宏佳、锺芹英、锺钖圳、锺家柱、锺芳纵、锺象柱(双堂屋)、锺红柱、赖海潮、李继昌、曾令沐、锺铎材、锺威堂、锺春柱、锺清云(上断屋)、曾垂涛、锺兰芳、黄佩贞、锺洪柱、锺福祥、锺福柱、锺盛材、锺阜材、锺泳柱、曾令坚、锺广胜、锺山、锺福胜、黄禅、锺贺祥、锺志明(上新屋)、锺玉春、温嘉祥、郑可讯、丘金城、锺志宏、锺壮材、锺万石、锺何柱(上新屋)、曾垂便、饶仁达、肖惠芳、锺奕贤、锺塔柱、锺庭柱、锺普彰、锺楚材、曾金莲、锺素莲、曾祥清、锺衍柱、曾祥超、锺团柱、锺廷柱(东升堂);
    捐资90元者:锺素珍(长盛楼);
    捐资80元者:锺招堂、锺庆彰;
    捐资70元者:锺领柱、张发杯、锺茶芳;
    捐资50元者:锺钖豹、锺宏柱、锺芝材、张象贤、曾德犹;
    捐资50元者:孔燕华、锺丰柱、张建新、锺欢柱(双堂屋)、曾东明、张六满、张冀红、锺源宇、锺启宇、锺航宇、锺远堂、林炳彰、曾垂柳、赖丽华、锺光明、缪纯良、锺志英、锺绸英、锺虬柱、锺虹柱、刘伟扬、张永良、锺华媚、锺静莲、锺魏堂、郑练光、曾垂用、张回英、锺考芳、锺导柱、锺华娣、张集材、太宁小学、太宁村委会、谢看娣、锺日材(科头)、锺多材、曾垂文、锺元柱、锺浈堂、锺霞芳、邓运英、锺坚柱、郑丽珍、锺崇柱(背坑)、锺甜英、吴凤娣、张建坤、锺怀彰、锺楼柱、郭燕梅、锺剧柱、邱佩英、锺佑材、曾德英、曾爱珍、锺济堂、锺藏柱、姚素根、张婉佳、锺助英、锺英明、胡望招、锺碗珍、曾德新、锺丛柱(垂裕楼)、锺操柱、锺藩柱、张勇藩、锺细英、锺准材、张仿英、锺福堂(枫仁)、付芹英、陈以我、锺环柱(司马第)、锺扬柱;
    捐资40元者:曾垂敏、锺珍柱、赖建伴;
    捐资30元者:曾祥案、谢世雄、廖均国、林小容、廖斯伦、杨恭曾、曾令聪、李淑芳、罗雪群、何顺添、刘福云、锺儒、锺当材、锺南柱(上新屋)、锺看玲、锺方纽、黄桂兰、锺静云(永兴楼)、张建辉、锺诚堂、肖淑珍、曾维京、曾垂枫、锺强柱(塘头);
    捐资20元者:锺常柱(大夫第)、锺镇奇、锺群柱、锺晓霞、曾垂尊、锺安妮、锺燕妮、锺毅柱(诒谷堂)、锺晓红、锺喜兰、谢干英、锺贝柱、锺淡柱(上新屋)、锺嘉乐、张秋莲、锺材柱(背坑)、锺展堂(小水)、锺展柱(枫林)、张建芝、锺同文、张学、锺发堂、曾维宁、杨维科、曾助英、曾德业、锺一群、锺绎彰;
    捐资10元者:曾维堂、锺练彰、锺笺柱、锺赞文、锺仁材、锺馀材、锺杰柱、锺海柱、曾令名、锺玉柱(枫仁)、锺妮、锺月君、锺孟君、贺玉容、贺万通、李秀超、贺德园、曾风英、锺玲、邹建平;
    捐资5元者:锺菊文、锺立彰、赖秋英、锺比材、锺思柱、饶专英、曾维添、谢菜英。
    第七届理事会成员:
    主  任:曾新创
    副主任:锺楚材、锺式彰、锺盛材
    理  事:锺政材、张建永、锺仕贤、张象贤、张思贤、锺晃柱、锺宗柱、锺睛柱、罗椒珍、赖细英、曾祥礼                                             
                                                         (曾祥超)
    关于古村公学的一些回忆
    离开古村公学母校近七十年了,由于记性关系,许多往事多已遗忘,加上当时年少,知之不多,是以对往事更加模栩。
    九十年代初,有幸路过母校,信步独行,旧地多有变更,物是人非,又乏熟人引导,旧梦难寻,徒增惆怅。
    现在古村之声刊登编辑古村公学简史启事,要我写些东西,以助校史编辑,这真是一桩难题。搜索再三,只能找到下面几点上不了史册的小事,姑且言之。
    一、古村是环境幽美的大村庄,比之我家所在的下赤坑,溪头岗三家村,有天壤之别。学校的校址宽广,比之我就读的初小新华小学的竹溪堂无疑是大型的完小。有广阔的游戏场,还有村口的篮球场。在当年大埔各乡许多完小中,显然属于第一类型的完全小学。
    二、古村村风纯朴,村中各姓、各房团结,从未听到有争斗之事。村中敬老尊贤,村西的清溪叔公,村东的词澄伯,德高望重,村中后辈提到他们都肃然起敬。他们德行高洁,为人公道正直,又有文化,言教身带,助人为乐。是以村中后辈都能敬德修业,蔚然成风,各各安分守己,很少听到赌博、吸烟(毒)的不良事情发生。
    今天古村村风仍然这么良好、纯朴,我想前贤的示范和教育,功不可没。
    三、村中父老非常重视办好古村公学,学校中的校长、老师,每提起学校的创办人锺省我先生、锺达云先生等热心学校的人士,十分敬重。是以当时的江国仁校长和各科老师,无不悉力专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童,以报答地方父老重视学校教育。
    四、学校经费虽不见得充裕,但是学校各项设施,力求充实完善。凡教学用具,所需者力求购齐。如地理课的地球仪和挂图,体育课用的各种球类,应有尽有。特别图书馆藏书丰富,大城市的各种报纸、杂志,能订到的尽量去订。
    我不搜长体育活动,下午课余时间,每每到图书馆阅读各种报纸杂志,因此也养成自己爱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
    五、古村公学有良好校风。当时学校附设了开明中学函授班,如锺雄材、锺铁材、锺淼材、曾德贺、曾令照等许多学长,他们在江国仁校长指导下勤奋自学,不断向上的进取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这批在学的高小学生,我们一点不敢自满,力求进步。我想古村公学当时的校风和我班努力学习的班风,与当时那批开明中学函授班许多学长的勤奋求学的精神带动和鼓舞应有一定关系。
    六、我在古村公学读小学五年级下期和六年级一年。年纪还小,初出家门和山门,但在古村公学锻炼出自立的生活习惯,我记不起这些老学长名字,他们帮助我学会洗衣、缝扣子、放米、安排生活等;许多老学长们帮助我在学好课内功课的同时,还帮助我逐步培养成良好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内学习每有不足,学会到图书馆找补充资料,这种学习习惯的形成,很有助于我以后到中学、大学的学习。
    七、当时的学校老师,虽学有根底,教学和改作很努力,但真正从师范学校出来的教师并不很多。他们教学上偶有不足处,我们常向一批老学长请教,或到图书馆去翻查有关资料,这样也弥补了我学有不足的地方。事隔了近七十年,我深深感谢当年那批老学长,以及校董、校长、总务部门的老师,为学校设立了藏书丰富的令人怀念的图书馆。
    往事如烟,当年认识本极粗浅,现在事隔近七十年,要寻求较详细的记忆,确属艰难。聊草数言,以求塞责,诸请原谅!谢谢!(胡史樵(看芳))
    此歌词、曲是凭记忆背录,由于当时年少,唱歌大都“打冇嘴”,不知甚解,内容可能有差错,需要广泛征求盯正意见,争取尽可能准确。
    记得原来“校训”、“校精神”都是“诚朴勤谦“,似乎后来当局规定“礼义廉耻”为全国学校统一的校训,古村公学校歌据此相应作了调整。  锺梓材(白)
    来的都是客
    旅居梅州的乡亲锺胜柱、秀玉夫妇回乡料理其父盘彰丧事后,返梅时下榻县城旅社。7月8日下午,他们特来联谊中心坐谈。胜柱说,刚买下此地址时就来观看过,尔后每逢回乡,就必定来“中心”看看,与乡亲们会晤坐谈,迄今已经来过好几次了。胜柱夫妇对家乡的关爱可见一斑。这次,他们向联谊中心乐助人民币100元。
    当晚,胜柱之公子政堂乡亲(梅县政协工作)较晚才回到县城,住宿在联谊中心。第二天,有乡亲问他,睡得好吗?他如实说,好热!风扇吹到天光都不解决问题。原来,卧室床上仍辅着床毯。稚材先生知情后,即购买了两张凉竹席备用。
    政堂同志和他父母一样关心联谊中心。在“中心”大厅悬挂捐资一千元以上的玉照中,有一帧“锺政堂先生玉照”;在勒碑捐资芳名榜上也有他的名字。他第一次光临联谊中心歇宿,可谓家乡情深。
    古村联谊中心是依靠海内外乡亲热心捐资建立起来的,这么大一个家业,目前底子还薄,没有固定收入,虽有一些基金也不敢随便动用。对于设备、设施只能逐步购买以臻完善。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欢迎过往乡亲来联谊中心座谈或歇宿,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联谊中心的环境将越来越好。(锺声)
    叶落归根魂归故土
    葬礼简朴此风可长
     ——中平先生夫妇骨灰归葬古村东山
    今年七月五日早上六时许,旅堪江锺定柱乡亲怀着沉重的心情,偕夫人淑英率儿女、儿媳、孙子一行十人从广州乘火车到大埔三河,转乘专车护送其父母(中平、曾字英)骨灰回到了故园。他们一行在古村小学门口下车,早在那里等候的梓叔、亲友几十人和二班锣鼓的迎接,随即陪同定柱一行护送其父母骨灰直接至山上安葬,葬礼肃穆简朴,没有设灵堂、没有做斋事、也没有堂奠四礼八拜等陈规陋俗。为家乡殡葬树立了一个新风尚。此举,对在外地逝世的乡亲来说,既可以圆那“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愿望,对其亲属来说,既节省时间,又节约资金,不用花费更多的精神损失。用简朴而文明的安葬仪式,同样可以寄托哀思。笔者认为,采取这种新安葬形式,非常值得外出干部安葬先人时的一个好的选择。
    是日中午,定柱乡亲为答谢父老乡亲和亲友,在祖居并攸楼设席十台,宴请部份父老乡亲和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村委干部、乐龄俱乐部理事以及中平先生生前好友等。
    次日清晨,定柱乡亲一行,乘丰溪客车取道县城,转乘火车返堪江。
    愿中平先生夫妇魂归故土后,永远安息吧!
    附:中平先生哲嗣锺定柱同志简历:锺定柱乡亲系古村背坑并攸楼人。他小时候在古村公学读完小学课程后,随父中平先生在广州居住,读完中学课程,考上天津大学,一九五五年九月于天津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在甘肃兰州、陕西渭南石油机械厂工作,任高级工程师。七十年代,国家为开发南海石油,专门组团赴日本解决相关事宜,锺定柱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兼技术顾问,驻日时间二年。回国后分配堪江南海石油勘探设计研究所,任所长、经理(属中央直属单位,管理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相关事务,厅级编制)。九二年荣获国家科技一、二等奖,九三年出任联合国科技开发署海洋专项合作专家组中国专家,曾兼任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等要职(三年前退休)。(锺稚材)
    简 
    △古村电话号码更改:更改规则是第三位、第四位统一为70,其他五位不变,例如乐龄俱乐部电话号码原是5683200,现改为5670200。古村现已装有程控电话168部。
    △古村蜜柚生产形势喜人,据初略统计,全村(包括各自然村)已收摘蜜柚十多万斤,最多的一户二万多斤。一般数千斤至万余斤。(谷予)
    △古村农业水稻夏季取得好收成。上季虽然干旱,但有大陂大圳灌概。禾苗长势好,带来大面积增产。展望下季,夜雨频频,俗话说:“秋淋夜雨强担粪”,目前禾苗茂盛,秋收可望丰产。(梅云)
    △会友锺盘彰因久病不治,不幸于7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会友锺新柱,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7月17日逝世,终年82岁。
    △会友范德英(锺仲珍遗孀),因长期患病,治疗无效,不幸于7月19日辞世,享年80岁。
    △会友曹扣英(曾令南遗孀),因病医治无效,不幸7月21日逝世,终年81岁。
    △会友戴亚娣(锺孟彰遗孀),因病医疗无效,不幸于8月16日辞世,享年88岁。(乐龄)
    岁月如歌(诗歌)
       曾维诗
        序曲
    无情岁月已悠悠,转瞬过去几十秋;
    事变境迁记忆在,历史现实乐不休。
               迎 灯
    古村迎灯闹正月,造型关观具特色;
    火树银花天不夜,九龙高耸为一绝。
                迎神
    县城正月兴迎神,家家摆设竞创新;
    八方游人凑热闹,穿梭观赏喜开颜。
              登风波嶂
    结伴攀登风波嶂,层云叠翠好风光;
    山村小溪入眼底,水流天际是韩江。
                祭墓
    隔村祭墓最喜欢,食得好来有得玩;
    跟随烧香再跪拜,谁知祭墓为那般?
               捡田螺
    借问田螺何处多,阿婆指向蚊帐窠;
    捡得田螺蒸咸汁,胃口好来饭量多。
               木偶戏
    操作木偶真如神,历史剧目受欢迎;
    农忙过后有娱乐,热闹场面胜过年。
               豆大溪
    千载难逢豆大溪,村民出动捞大鱼;
    捞挥到处乱挥舞,各显神通满载归。
                捉田鸡
    谷雨季节田鸡叫,夜间电筒对准照;
    须叟能捉十几只,滋阴补肾有特效。
               摘当莲
    当莲熟在七月间,任君采摘不掏钱;
    啖之香甜留唇齿,存到中秋赏月圆。
               放风筝
    秋高气爽放风筝,自制蝴蝶拆袜线;
    掌握风向练技巧,有人竞赛乐在天。
               狩猎
    紧跟诚叔跑山岗,肩上背支狩猎枪;
    着见飞鸟或走兔,瞄准中的必死伤。
              挖泥鳅
    段上泥鳅藏圳坑,挖出烂泥就曝光;
    清水养它三两日,滋补最好煲鲜汤。
              野餐
   古村野餐到思边,一路讴歌喜笑颜;
   分工捡柴做饭菜,走出课堂识自然。
              闹洞房
   无论谁家讨新娘,邀请老辈闹洞房;
   滑稽幽默表百态,惹得哄堂笑断肠。
              相亲
   陪伴顿哥相姑娘,走过石田去东洋;
   看中洪英良缘缔,今日儿孙已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