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50期(2003年6月出版)

古村之声
第50期   2003年6月出版
    欢庆“六一”喜庆佳节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小学生们好像才刚刚沉浸于去年的“六一”欢乐气氛中,刚刚走过了播种希望的春夫,又迎来了孕育理想的夏天,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三个儿童节。孩子们说得没错,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节日,有一个节日是真正属于他们的,一年四季有365天,有一天是他们最快乐的——这就是“六一”。
    一大早,一群群穿着节日盛装的小朋友们像欢乐的小鸟一样,兴高采烈来到学校,眼前的学校已被布置得焕然一新,到处飞扬着鲜艳的彩带和气球,在阳光下显得那么耀眼夺目。礼堂上的音响正播放着庆祝节日的歌曲,这气氛感染着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也感染了从远道而来的“古村联谊中心”的老理事一行,以及众多的学生家长、村干部、乐龄俱乐部的老前辈们。
    炎炎的夏日,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给来自各方的嘉宾们注入高涨的热情,与师生们共同观看,并参与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尤其是锺稚材主任的那一首当年校歌,更让学生们为之振奋,曲终博得台下热烈的掌声。还有学生们那燎亮动听的歌声;欢快、优美的舞姿;风趣、幽默的小品,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真是让观众们大饱眼福。最后,汇演在所有“小演员”们一曲高亢的《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了,大家还和嘉宾们合影,留下一张张永恒的笑脸。
    汇演结束后,老师还组织学生们举行了跳绳比赛,场上激烈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校园。
    另外,更让学生们激动的是人人领到一份由侨领锺卓才先生捐资购买的节日礼物,孩子们带着礼物尽兴而归!(胡福)
    古村村委会会所将兴建
    古村村委会现用的会所是暂借的,一个办公室和会议厅都很狭窄,不利于开展工作。最近,村委决定着手自筹资金和上级拨款兴建村委办公楼,择地在原戏院拆卸后的旧址(即乐龄俱乐部对面),楼高五层,一层安排为门市,二层为村委办公楼,三、四、五层为集资房,计有套房7套,每套120平方米,四房二厅,卫生间两间(其中主卧室一间)。
    原戏院旧址总面积500多平方米,鉴于资金问题,先使用250多平方米。此地地处古村街中心,是黄金宝地,建筑物四面空旷,光线足,通风好,是村里最理想的居住好去处。如乡亲需购房者,可直接同村委的锺团柱书记联系,电话:0753-5670023,或同乐龄俱乐部曾新创主任联系,电话:0753-5670478。(天马)
    村委会防治“非典”有举措
    自广州等地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后,各级政府极为重视,采取一切措施,做好防治“非典”工作。梅州市七县一区虽未发生此疫情,但防范“非典”蔓延,并不麻痹放松。古村村委会根据上级政府的指示,除了开展大力宜传,散发资料,做到家喻户晓外,还制订了《防治“非典”村规民约》,如要求村民组织起来,大搞爱国卫生活动,消灭老鼠、苍蝇、蚊子、蟑螂,清理卫生死角;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敞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动员说服外出经商、务工、读书的亲属在疫情流行期间暂不返乡;户主对已返乡的亲属,在到达24小时之内向村民小组、村干部报告,并在家留观14天,如有发烧、咳嗽现象,应即向镇卫生院报告,并送镇诊治。
    非典型肺炎是变种冠状病毒、衣原体,传染性较强,具有家庭和医院聚集感染现象,但可防可治,只要注意防范,及时诊治,绝大部分病人可获临床治愈。(安之)
    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一行到古村小学视察
    二○○三年四月二日,是古村小学师生永远难忘的一天。
    当日下午四时多,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委员会会长(原省委书记)林若,在梅州市副市长陈伟平,大埔县委书记张远方,县长叶维园,常委锺校柱、郑玉华以及县教育局和茶阳镇主要领导的陪同下,乘车来到古村小学。林若同志饶有兴趣地听取了学校领导介绍撤校并班后的学校情况。他详细垂询了古村的人口,学生人数,学校的服务区域,以及撤并学校后学生的就学情况;当听到无一学生辍学时,满意地点了头;当了解到学校只有八位老师,既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又要照顾内宿学生的生活时,连声说:“负担太重,负担太重”。
    接着,林若同志察看了内宿生宿舍,询问学生的住宿情况,真是关怀备至。
    离开学校时,市、县领导对该校的校园环境及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郑诚)
    古村的第一
    △第一个荣获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梅州市荣誉市民”称号的旅星侨领锺卓才先生。
    △第一个荣选为省“劳动模范”的三河水电站站长锺志平同志(司马第锺兴堂之子)。
    △第一个最高寿的郑有娣(锺汉珍之妻),逝世时终年104岁。
                                                                    (白丁)
    第一面奖旗
    县城古村联谊中心,自2000年成立三年来,坚持实行密切联系海内外乡亲,增进感情,共同建设家乡的宗旨,在日常工作方面,常务理事坚持义务轮流值班,热情接待前来活动的乡亲和社会人士,开展健身活动、看书报等等,对于打麻将、打扑克、下象棋等,从不收桌租,也不赌钱。
   此外,对家乡的济困扶贫、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受到乡亲和社会的好评。《古村之声》曾多次作过报道,《梅州日报》也先后两次登载联谊中心的先进事迹。最近大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联谊中心二○○二年度“文明活动室”的锦旗一面,以示表彭和鼓励。  (祥超)
    锺肇惑先生的古村情
    旅居香港的锺肇惑先生,原籍左弼村的永盛坪,与古村仅一望之遥。抗日战争的四十年代,锺先生曾旅次龙川之老隆,同古村的一些乡亲常有过从。尔后,他往香港从事手工业,事业颇有建树。1996年“8·8”大水灾刚过,肇惑先生返乡探亲祭祖,路过古村时,特约古村几位乡亲前去作客,其盛情可见一斑。
    几年来,锺先生对古村情有独钟,屡次为乐龄俱乐部老人福利基金、《古村之声》刊物基金慷慨捐资。到目前为止,已乐捐3500元。一个外村的贤达人士对古村如此关爱,确实难能可贵。此外,肇惑先生崇宗敬祖的精神也值得称道。几年前,当重建太宁北坎“锺氏宗祠”(宗祠始建于宋代)和修编《颍川堂锺氏族谱》时,他都热心支持,解囊相助。锺先生已达85高龄,今年返乡祭祖路过古村,还莅临乐龄俱乐部小憩坐谈。(中式)
   《岭南才子宋湘》历史小说一书出版发行
    宋湘是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称雄全国的著名诗人、杰出的书法家,又是政声显赫,勤政廉明,爱民如子的清官。他自幼聪敏过人,风流倜傥。著有《红杏山房诗集》。他的奇闻逸事,在梅州市及海外客属地区广为流传,报刊时有登载,但没有一部全面记述宋湘传奇一生的著作。
    梅州声政府评宋湘为古代先贤之首,在开放改革的今天,梅州市政府要打响梅州市“四个文化之乡”的侨牌,宜传、引资共建梅州,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宣传历史文化具有其重大意义。
    梅州市青年作家宋绍青,经过十多年收集资料,亲自到云南、湖北、北京、苏杭及梅州各地查证史料,三易其稿,终于写出《岭南才子宋湘》一书,全文有三十八万字,由原广东省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程贤章作序,梅江报社宋慧乡主任为责任编辑,封面题画由画院张罗标亲作,此书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目前,该书已被广州中山图书馆、省文史馆、市图书馆、市县档案局和五所大学收藏,在海内外博得读者好评。(宋少烈)
    贺《岭南才子宋湘》一书出版
              宋少烈
   梅州八贤湘居首,诗书一体世罕有。
   廉政爱民今古赞,聪敏潇洒亦风流。
   绍青学博堪称贤,文海耕耘二十年。
   妙笔著文成大雅,湘公一书献文坛。
   在古村小学执教时的回忆
          锺稚材
    许多学长都在《古村之声》作了童年时代在古村母校读书时的回忆。当我每次收到古村之声时,总是如获至宝,全版细读。锺省我先贤及村中一批社会贤达,为创办新学,兴学育人,达到“人文兴村”的宏伟目标,他们义无反顾地向旧势力,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宣战,冲破重重阻力,创办了“古村公学”,同时认真选聘校长、教师和制订严谨的治学规章制度,为良好的校风学风奠定了基础。先贤锺基然年逾花甲,是首任校董。学校创办之初,为使更多贫困儿童也能入学就读,学校采取先入学后收费的办法,至夏收秋收后,基然校董则挨家挨户收取学费,一干十二年,直到年老逝世;还有当时在茶阳开设“泰记”店的锺子亭、锺子澄、锺子衡等,每当学校经济有临时困难,辄予支持,加之学校积极筹措经费,使古村公学的图书馆藏书、教仪、教具等一应俱全。学校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文化教育。因而,从民国年间至今,古村学校的升学率都能位居全县的前茅。
    1960年10月,我开始在古村小学任教,先后干了十四年。现对当年在古小工作时所见所闻,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作些回忆。
    锺豹柱校长、宋少烈主任,他俩共同主持学校工作多年,确是治学严谨,领导有方。在长期的工作中,对老师要求很严格,常说:“当老师切莫误人子弟”。在具体工作上,要求老师必须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每半年校长和主任都要认真检查一二次老师的教案,并举行一次老师的教案交流学习会,经常举行公开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全批全改,特别是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要求老师用红笔打×,在错别字的上方划上□,让学生查字典,把正确的字填上,加深印象。每次作文后,老师总是向学生进行评讲,把好的作品张贴在墙上的“学习园地”里,让学生相互学习。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当天完成,未能完成作业的同学要留下来,由老师进行辅导,完成作业后始得回家。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字迹端正、工整,作业本要保持完整、清洁。每半年举行一二次优秀作业展览,邀请家长参观。老师每星期还要轮流值日,填写学校日志。校长、主任每天晚上要亲自检查日志的内容,了解当天各方面的情况。每逢星期天晚上,老师必须回校,召开周前会,回顾上周工作中,完成了那些工作,那些工作未完成,如何继续完成,并布置下周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有布置有检查。每星期三晚上,抽出约一个小时进行业务学习。每逢星期五傍晚,要求全体老师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思想动态,通过家访,家长也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工作时间是很紧张而有秩序的。但工作之余也很轻松,如活动课打乒乓球、打篮球、唱歌等,每半年都会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乒乓球、篮球比赛,演出由师生自编自演的诗歌朗诵、山歌、快板、双簧、相声、舞蹈等节目,搞得很活跃。每半年还会召开一次学生家长座谈会,汇报半年的学校工作,表彰好人好事和优秀学生,征求家长对学校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意见等,把学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目标,取得新的成绩很有帮助。
    锺豹柱校长是位很务实的领导,是治校培才的能手,是老师们学习的典范。他患有严重的胃病,曾二次开刀进行胃切除手术,但均不理想。特别是冬春二季,多少个夜晚,胃痛起来整夜不能人睡,但第二天起床的时间,他又起床了。为了工作,他身上的苏打片或苏打粉长年随带,痛得难忍的时候,把药塞进嘴里,顾不上取开水而干吃。老师们劝他休息,住院治疗,他总是苦笑着说:“对病魔要乐观,既来之,则安之。”在治校中,能与教师保持良好关系,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又很关心老师的生活。他主持学校工作时,因校舍不足,他能紧紧依靠村委和群众的力量,动员师生同心同德,靠自力更生精神,建起一间间的教室,解决了校舍的不足。
    教导主任宋少烈老师,自梅州师范毕业分配到古村学校任教,一干就是廿年之久。由于他多才多艺,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老师和睦相处、对学生关怀备至、对群众和霭可亲,给古村人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对新调来的老师,总是热情地接近他,介绍学校情况,帮他熟悉学校环境。宋主任还经常听老师讲课,课后主动找老师交谈教学情况,总结成绩,同时还十分廉虚地向老师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作为探讨。事后,该老师在闲谈中讲起,那堂课真是抛砖引玉,获益良多。宋主任关心学生的事例很多,对学习成绩低下的同学,活动课时给他辅导,对患病的同学登门慰问,对贫困家庭的学生,他能从低微的薪金中掏出钱为学生代交书费,购买作业本、铅笔等文具送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难怪廿多年后,古村人犹经常提到宋老师。宋主任还有一门理发的好手艺,他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和节假日,常义务为学校师生及群众理发,受惠者不下百千人次,我是一个受惠的常客。
    由于学校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心全意为培养后一代,倾尽全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因而,古村小学的校风、学风从全县来说,是有点名气的。 (锺稚材)
    平凡工作中之不平凡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的值日制度,三年来坚持不懈,而且按值日所规定的工作,如扫地、煮开水、茶具消毒、接待前来活动的乡亲和社会人士、以及写日志等等,做得有条不紊。我县部分镇、村组织的老人联谊会、老人俱乐部、离退休教师联谊会等,种种式式,都有管理的规章制度。据悉,有的老人组织对值日人员每天付数元的报酬,有的出钱顾人管理,有的制度流于形式,有的收取打麻将、玩扑克桌租等等,以充实经费。
    联谊中心的值日由七位理事轮流担任,每周轮流一次,一人一天,周而复始,这些理事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其中有一般干部或工人,有局级、股级的干部,都是上了年纪。他们为了古村的事业,均乐而为之,而且认真负责,略举二则,可见一斑:
    理事锺橡柱是阳春市烟丝厂的退休工人,退休后回大埔县城定居,他生下三女均已成家立业,因而在县城建有住房。橡柱为人诚实随和,工作积极肯干。他是联谊中心每星期六值日,有时其它值日有事,他总是主动乐于替代。尤其值得称道的,近年《古村之声》的稿件缮正,他都愉快地承揽下来,大大减轻了编辑的压力。他缮写认真,每期抄正稿件均在七、八千字以上。以往用钱请人抄正,也没人肯干。橡柱真是帮了大忙。
    林莲香乡亲是赖堪贤理事的继室,刚届不惑之年,每当堪贤理事值日时,莲香则为之顶替。她与众不同,因理事们都上了年纪,值日时仅扫扫地、煮开水、茶具消毒等力所能及的工作。而莲香乡亲却要全面把卫生工作搞好,她年轻有力,除了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之外,还要把所有窗户抹得明明亮亮,爬上跳下,非老人所能为。虽然一星期一次的全面搞卫生,而来客却盛赞联谊中心窗明几洁,地板锃亮。此外,莲香乡亲还经常参与中心的活动和服务工作,如斟茶递水,集会时协助布置会场等等。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累年积月地持之以恒,在平凡的工作中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事情。 (谷予)
   大夫第的家庭音乐会
    1939年冬,我村大夫第曾组织过一个家庭音乐会。该屋的“彰”字辈兄弟颇众,平时比较爱好音乐,也置了不少乐器,如扬琴、头弦、二胡、秦琴、三弦、月弦、椰胡、古筝、笛、箫等。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三个年头,遍地烽烟,欲走不得,但他们大都有所事事,或教书、或行医、或搞养殖副业,有的参加业余剧社,宣传抗日活动等等。
    是年冬的一个晚上,众兄弟拨弄乐器时,有人提议,可否组成一个家庭音乐会,在春节期间与村民同乐。经过商议,大家表示赞同。为了增加曲调,便于演奏,遂抄了《薰风曲》、《平山乐》、《将军令》、《有缘千里》等十余首,连同熟悉的曲调“琵琶调”、“出水莲”、“怀古”、“到春来”、“一点金”、“迎宾客”、“蕉窗夜雨”等共二十多首。每晚由纶彰教读,要求达到节拍一致,演奏和谐。纶彰和弥彰对音乐颇有造诣,纶彰擅横箫、头弦、三弦,他同茶阳的音乐名家饶淑枢、饶从举、饶托生等人常有过从。弥彰则擅椰胡,他在广州时,同饶椒枢、饶竞雄等在广州市广播电台演奏过。家庭音乐会的成员还有处彰(二胡)、圭彰(扬琴、笛)、顿彰(月弦)、蕴彰(头弦、箫)、式彰(秦琴、箫)、铭彰(打磬子)、题柱(掌板、铜钟)等九人。当时“彰”字辈演彰仍在香港,畅彰在桂林,还有年幼的缵彰、绎彰、缜彰、绵彰等未能参加。
    大夫第的长辈锺词臣、省我、友兰看到诸儿侄组织家庭音乐会,喜忧参半。喜的是,在业余时间不会去沾染恶习。忧的是诚恐耽于此道而丧志,因而词臣长辈写诗二首,题为《勉儿侄》以勖勉:
    群季怡怡聚一堂,平章徵习与宫商,
    陶熔心性逢场戏,切勿闲情累正常。
    博奕犹贤况管弦,休抛诗礼废趋庭,
    分阴似宝宜珍惜,努力还期着祖鞭。
    家庭音乐会为应付40年春节到自然村和本村各家户演奏的需要,特地到茶阳定制小灯龙两只,还置了两幅横彩。一幅横彩用剪贴的“知音共赏”四个大字,一幅剪贴“锺大夫第家庭音乐会”。都是由纶彰书写,众兄弟剪贴。除夕之夜,为检验行进时的演奏水平而进行彩排,于是乐队沿着村道行进吹奏。悠扬的管弦乐声,引来不少村民出来观看。大年初一开始先后至本村、坪翁畲、散石里各家户拜年演奏,申明不收红包,纯为与乡亲同乐,因而所到之处,颇受欢迎。本村之窠头德馨堂的募贤等人书写赠予“音乐堪赏”红纸标一张。诒穀堂的友商叔则写“高山流水”之红标相赠。此外,还应毗邻永定县三层岭友人之邀,前往三层岭演奏。该村赠送布质横彩一幅,上书“八音中节”四字。
    六十四年过去,往事历历。家庭音乐会的成员现犹健在的仅有三人:顿彰,年已86岁;蕴彰84岁;式彰82岁,当年年幼的绎彰、缜彰、绵彰亦逾花甲、古稀之年,真是令人唏嘘之感。音乐会的组织是短暂的,也觉得有意义的,当时的“彰”字辈兄弟之和睦友爱,一直伸延至今。
    古村爱好管弦乐者并不乏人,前辈有锺达云、锺俊民、曾祥捷、曾令活,嗣后有锺储文、锺骏文、锺馀彰、锺立彰、曾维添、锺稚材以及锺珍柱、曾永辉、曾维勇、锺勇柱、锺宏柱、锺尊柱等等。因此,在30年代曾组织古村国乐社(即八音锣鼓吹),50年代曾组织业余汉剧团。有此音乐氛围,大夫第家庭音乐会之组成便是不足为奇了。(适观)
编者按:
    1996年8·8大水灾,我村遭受严重损失,承蒙海内外乡亲大力支持,捐款捐物以赈济灾民,恢复生产。事过数年,村委会为弘扬海内外乡亲爱乡恤民的仁心义举,将捐资捐物者芳名立碑志念,诚恐芳名和金额有错漏,特将碑记刊登于下,请乡亲审阅。
    碑  记
    古村于1996年8月8日遭受前所未有的特大水灾,倒塌房屋数十间,7人罹难,桥梁、道路、田园、陂圳受到严重破坏,不少粮食、衣物、牲畜付诸洪流,灾情十分惨烈。当海内外乡亲聆此变故,均极为震惊和关注,纷纷捐资、捐物以纾难,总计捐资20余万元,粮食一大批,人民政府亦备极关怀,迅即拨款救灾,为赈济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起了重大的作用。顾念海内外乡亲为家乡之特大灾害而广布恩泽,其无量功德实未敢忘怀,用特立碑以志其德,俾施泽者芳名永垂百世,是为记。
                                         古村村民委员会  立
                                            2002年12月
    古村1996年8·8特大洪灾,政府部门及旅外乡亲捐资芳名碑(恕不称呼)
    大埔县人民政府23000元
    茶阳镇政府大米5500斤
    大埔县林业局拨来修桥款5000元
    大埔万兴皮具厂衣物10袋
    茶阳镇干部卢继光衣物1袋
    大埔县交通局高陂渡口所衣物1袋
    长治镇长教村谢基威衣物3袋
    旅星乡亲:锺卓才20000元、张满英5000元、赖荣兴500元、江井英5000元、谢新英5000元、锺建柱2000元、锺邦柱2000元、锺东芳2000元、锺淑芳2000元、锺星柱2000元、锺丽明2000元、锺月君1000元、锺孟君1000元、锺建堂1000元、锺爱英600元、锺卓才大米5000斤。
    旅马乡亲:锺强柱10000元、锺颂文5000元、林凤玉3000元、锺前柱2000元、锺仕柱1000元、锺庆柱1000元、锺贵文1000元、锺福柱1000元、锺勇柱1000元、锺汀文1000元、锺万明200马币、锺万章200马币、锺谨柱200马币、锺万联100马币、锺锡豹100马币、锺贺祥100马币、锺志英200元、锺迭柱200元、锺峰柱200元、锺鼎柱200元、锺健柱200元、锺敏柱100元、锺访柱100元、锺庆材100元、锺钢柱100元、锺汉柱100元、锺天柱100元、锺立柱100元、锺华柱100元、锺萍秀100元、锺苑燕100元。
    旅美乡亲:曾令照3000元、锺培材2000元、锺有德1000元、江惠英1000元、励霞芳567元、锺元柱500元。
    旅台湾乡亲:锺储文10000元、锺锡杏5000元、锺淼材5000元、锺小柱3000元、锺盼柱2000元、锺华柱1500元、锺明柱1000元、锺邦柱1000元、锺安柱1000元、锺红柱1000元、锺珠柱1000元、锺六招1000元、锺瑛堂500元、锺雪珍500元。
    旅香港乡亲:锺安柱20000元、大埔同乡会3000元、曾垂威3000元、李筱兰2000元、锺绮玲1000元、曾垂博1000元、曾垂怡1000元、曾垂惺1000元、曾茶芳1000元、曾艳芳500元、曾雷天金500元、锺琏珍大米5000斤、锺集柱大米2000斤、食盐200斤。
    旅澳州乡亲:锺梧材1000元、曾德恭635元。
    旅澳门乡亲:锺巨柱2000元、锺党柱1000元、锺浩柱800元、锺亮柱500元、锺振柱300元、锺进柱300元、锺云芳200元。
    旅闽乡亲:锺梓材200元、锺壮材200元、锺闽柱100元、锺虹柱100元、锺禹堂100元、锺光明100元、锺毅100元、锺键材100元、锺文柱100元、锺翔柱50元、锺宇柱50元、锺志华50元、锺琴华50元、锺考柱50元、锺始堂(小朋友)20元。
    旅广州乡亲:锺志军1000元、锺廷柱200元、锺锒材200元、锺虬柱200元、锺当材200元、锺平200元、曾自英200元、锺藻柱(伉俪)200元、锺绎彰200元、锺喜柱150元、锺绵彰100元、锺实100元、张千英100元、锺素莲100元、锺端芳100元、曾德新100元、曾东明50元。
    旅深圳乡亲:龙岗东都实业公司及员工50441元,其中曾德志1000元;龙岗邮电支局员工1410元,锺基材1000元,刘秋来1000元,曾令汉1000元,锺砥柱790元,锺贤柱(司马)500元,锺卫国500元,锺金玲500元,曾德如、陈艺青(伉俪)500元,锺秀芳、张赋元(伉俪)500元,锺子波300元,锺卫东300元,锺铎材200元,锺喜堂200元,锺罗材200元,锺蕴彰200元,锺炫柱200元,锺沛柱200元,锺庄柱200元,陈缓珍100元,锺翠萍100元,王俊荣100元,锺帮柱100元,锺剧柱100元,锺藏柱100元,姚素根100元,锺小婷100元,锺小红100元,锺小堂100元,锺小玲100元,锺用柱50元,锺福柱50元,曾令坚50元,锺兰芳50元,谢惠玉50元,锺艳玲50元。
    旅河源乡亲:朱莲英200元、锺彩柱200元、锺明云200元、锺秋云200元、锺婉云200元、锺普彰200元、锺停柱100元、锺海堂100元、锺国堂100元、锺敬堂100元、陈原100元、欧汝桥100元。
    旅饶平乡亲:陈园200元、锺一鸣200元、锺一勤200元、锺一芳200元、锺素彰100元、杨维宜100元。
    旅惠州乡亲:锺顿彰200元、锺国材100元、锺定招100元。
    旅龙川乡亲:锺 柱200元、锺港材100元、锺镜柱100元、锺庆柱100元、锺勤英100元、锺强柱50元。
    旅韶关乡亲:锺玑柱300元、锺尚柱100元、锺子邦100元、锺子英100元。
    旅南海乡亲:锺宏柱100元、锺绍堂100元、锺缔堂100元、锺彩霞100元。
    旅贵州乡亲:曾祥案50元。
    旅云南乡亲:曾维持300元、曾孟芳100元、锺合柱100元。
    旅珠海乡亲:张发征300元、曾维斌100元、曾维春100元、曾德洪大米1000斤、曾维有大米250斤。
    旅梅州乡亲:锺教材500元、锺海堂300元、锺静莲100元。
    旅德庆乡亲:锺骏文200元、锺魏堂100元。
    旅汕头乡亲:锺常柱100元、锺群柱100元。
    旅河南乡亲:中流100元、吴洁100元。
    旅湖南乡亲:锺桓柱400元、锺佐柱100元。
    旅杨春乡亲:锺橡柱50元。
    旅花都乡亲:锺华柱200元。
    旅山西乡亲:曾垂铎100元。
    旅北京乡亲:锺迁柱100元。
    旅肇庆乡亲:锺庆彰200元。
    旅广西乡亲:锺用材200元。
    旅清远乡亲:锺志明200元。
    旅徐闻乡亲:锺遗彰200元。
    旅英德乡亲:刘敏清200元。
    旅西安乡亲:锺炽柱200元。
    旅海南乡亲:锺广胜200元。
    旅东莞乡亲:锺良柱300元。
    本大埔县乡亲:锺谦柱200元、锺校柱200元、锺柏材200元、锺素菊200元、锺均柱200元、锺静云100元、赖始明100元、锺义柱100元、锺塔柱100元、锺银材100元、锺钢柱(双堂)100元、锺伟堂50元、锺比材50元、张衍进50元、锺勤芳50元、锺环柱(东升)50元、锺茶芳50元、锺艳雪50元、张发杯50元、锺亮堂50元、锺伟明50元、锺丽华50元、锺兴堂50元、锺志平50元、锺衍柱50元、赖接英50元、张俊藩50元、锺发堂30元、锺欢柱(小水)30元、锺选柱(继志堂)大米1000斤、锺稚材面干200斤、锺才柱大米100斤、曾垂滚、曾佑斌蜡烛400包。
   古村公学旧址庵堂名称考证
    古村先贤废庵兴学的事迹在村中传为佳话。这次编写古村公学简史,要确认古村公学校舍所利用的庵堂名称。在考查中,发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说福兴寺,有说永兴寺,1971年台湾大埔同乡会编印的《大埔县志》记载则说:“古村完全小学校址,是古村水口的福安堂”据访问村中男女长老多人,都无法证实。
    新近翻阅先父锺达云公编写的《见闻录》,其中“司马第接神联”一节,说是“福兴寺”。其文曰:古村福兴寺为古村、彭公畲、翁和坑三村公有,每年迎神……。(详见《古村之声》2003年6月第49期)
    先父在古村公学创办之初,任校长多年,是当事人,还亲手将庵中神像搬开,让位于古村公学作礼堂。他于1988年逝世,在世时一向神志清楚,其在《见闻录》中的记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梓材)
    简 
    △古村今年种植烤烟、西瓜面积大,都达100亩以上。烤烟已收烤,产量质量都满人意。而西瓜产量也颇丰,惜成熟时天雨连绵,商贩裹足,不仅价格降至每斤二角钱,也无人问律,眼看满田的西瓜躺在地上,任其自生自灭,令人磋叹不已。(梅云)
   △会友曾维忠因病多方治疗,但回春乏术,不幸于6月3日病故,终年75岁。
   △旅珠海会友谢宝华因病治疗无效,于6月24日病逝,终年八十八岁。骨灰运回家乡安葬。
   △曾维燥会友因病久治无效,于6月30日病逝,终年七十一岁。(乐龄)
   古村的姓氏
编者按:
    今期转载大埔县县志办编纂的《大埔姓氏录》中的锺、张二姓。对于锺姓始祖说是商朝的微子启是不妥的。根据修正的《颍川堂锺氏族谱》记载:商朝传至帝乙,帝乙生三子:长名微子启、次名微仲衍、三名受,受即纣王,后为周武王所灭,至周成王知微子启贤,乃封于宋,其后裔遂以国为姓而姓宋,今天下宋氏皆尊微子启为始祖。
    自微子启发祥享国,后传位其弟微仲衍(商朝贯例兄终弟及),微仲衍传至十三世宋恒公即位,后又传至烈公,烈公曾封于“锺邑”,遂以封地“锺”为姓,因此,微仲衍才是锺氏始祖。
    锺  姓
    [姓源]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锺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锺氏。楚有锺仪、锺建;锺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锺离昧,昧次子接,单姓锺氏,始居颍川长社。”据《锺氏族谱》记载:锺氏本微子之后。微子为黄帝三十五世孙,汤王之后,帝乙之庶长子启,是殷商纣王之长兄,食邑于微地,故曰微子。微子因纣王无道,剖比干心,遂入祖庙抱祭器而奔周,以存殷祀。后周武王克商,大封功臣,求殷之后,得微子启,封之于宋。微子传十四世宋襄公,历传至二十五世宋偃公,国力强大,自立为康王,遂封三弟烈为锺城大夫(故城在山东泰山附近),宋亡,烈公奔豫州(河南)许昌府宋昌县安邑乡定居,烈之曾孙气公,遂以封地“锺”为姓。
    [郡望]   颍川郡,现在河南省许昌长葛县。
    [堂号]   颍川堂。
    [堂联]   锺姓专用堂联:
    颍川世泽      太傅家声
    上联指秦末锺离昧之长子接,因避仇而单姓锺,居颍川长社,并成为当地望族,后裔以“颍川”为堂号。下联指东汉末锺繇。繇,任黄门侍郎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东诸军。明帝时擢“太傅”,人称“锺太傅”。
   金陵世德     越国流徽
   上联“金陵”即应天府南京。锺氏的颍川堂,源自微子。商纣王无道,微子奔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其地即南京),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就是伯宗的曾祖父。下联指唐中宋时越国公锺绍京。绍京,江西南康人。其子锺贤为福建都督大将军。锺贤之子锺朝,初为黄门侍郎,后因平乱有功,升任福建宁化都督府。
   高山流水第      舞鹤飞鸿家
   上联寓意春秋锺子期。子期洞悉音律。伯牙鼓琴,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下联寓意三国锺繇。繇,魏太傅,定陵侯。著名书法家。他博采众家,尤精隶、楷,受王羲之推崇,世称“锺、王”。有繇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之说。
   [迁徙]   据《颍川锺氏族谱》载,三十世贤公,节度闽中,掌管军事和民政,原居江西赣州,生子朝公。朝,初为黄门待郎。时因闽地陆戌蜂起作乱,父子率兵追剿,后因平乱有功,升任福建宁化都督府,随军住籍宁化石壁。后朝公承袭父爵,举家迁长汀白虎村。其裔孙派居武平、上杭、兴宁、蕉岭、梅县、潮州、江西等处。至六十八世礼公,生一子浚。传至九十三世尚公,生三子,长子锺山,生子:友文、友武、友勇。友文、友勇于宋英宗四年同登进士,友武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登进士。武公,携儿移武平县象洞庄中坊千家坪。其九代孙锺胜公,于南宋间,由武平昭信乡负五代祖骸至大埔茶阳开基创业为始祖。初居长治马兰畲(今洋门辖),后移茶阳小靖(今太宁)村。另,据新修《颍川锺氏族谱》记载:“始祖胜公,于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移居潮州府饶平光德乡(今大埔),恋州都长治马兰畲。生三子:长子镛,移揭阳;次子钦,生三子,派下居兴宁、龙川、河源、东莞;三子义明,生七子,俱以数目字为名。长子十一郎移大埔小靖(今太宁);次子十二郎裔迁西河大靖等地;三子十三郎,裔派居兴宁、潘田、长乐;四子十四郎,移西河漳北大溪背,后裔移福建平和象湖山;五子十五郎,移大埔古村,六子十六郎,移三乡石寮,后裔分程乡(梅县)、松口、大埔桃源等地;七子十七郎,移大埔百侯。今大埔之锺氏,均是胜公所传。
    [分布]   大埔锺姓分布于茶阳、桃源、湖寮、西河、丰溪等十三个镇一个场。
张   姓
    [姓源] 《风俗通》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的儿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子孙赐姓张。《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等俱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网罗,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但也有史籍认为张氏是以字为氏。如《通志·氏族略》载,晋有解张,字张候,其后代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自此晋国始有张姓。此外,还有是赐姓或改姓为张的。《方舆纪要》云: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魏志》云:魏张辽由聂姓改张。
     [郡望]  清河郡,现在河北省清河县。
     [堂号]  清河堂、金鉴堂、百忍堂、孝友堂。
     [堂联]  张姓专用堂联:
    金鉴千秋第     青钱万选家
    上联喻唐相张九龄。九龄,字子寿,广东曲江人。进士出身,历官校书郎、中书舍人,玄宗时任副宰相等职。著有《千秋金鉴录》。下联喻唐文学家张鷟。《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迁徙]   大埔茶阳广陵《张氏族谱》记载,一0五世即七十九世立廿六世君政公,父守礼,居北平方城,随朝钟离郡涂山丞。公于唐贞观中授韶州别驾,遂居其地,妣榻氏,生六子:子虔、子胄、子卿、子冲、子暮、子猷。子胄生宏愈,宏愈生九龄。九龄,进士,官拜尚书,唐开元时贤相。天下咸称“曲江公”。卒谥文献,赠司空。九龄传至五世隶英、隶华三兄弟。此后,其裔孙为入埔之二个派系。一、隶英,字景仲,传至十世端公,迁福建宁化石壁村,为始祖。端之四世孙杨德,赐进士,官开封府太守,生三子:化孙、化龙、化凤。化孙,讳天衍,号起鸣,进士出身,中解元,官中宪大夫,由宁化石壁葛藤村徙居上杭官田。公生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卒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葬上杭西洋山,生子十八,分衍各地。化孙公之裔迁入大埔者有如下几支:(一)化孙公之子祥云,字瑞庭,生子腾辉,字仲元,号念六郎(高陂船坑《张氏族谱简表》谓公移居永定;茶阳太宁《张氏族谱》则说公居宁化石壁。)祥云公之裔入大埔者主要有三支:①腾辉公之子曜上,字惟智,百四郎,先迁大埔桃花,后迁邑之神泉,生三子:昊清,迁西河大靖;昊国,号循恕,念三郎,住神泉;昊明,迁海阳。昊国生三子:友值,移小靖鹅公坑坡头坪;友亮移茶阳阁庵自宜埔;友文,奉母刘氏移梅县石窟怀仁里神江下。这一支子孙分布于茶阳、西河、岩上、湖寮等处。②腾辉公之子昭上,字惟义,百二郎,其子昊长,字治久,生二子:举承、德承。德承,号仁山,念三郎,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迁大埔西河黄堂溪南开基。其后裔支分百侯、枫朗、大东、西河、洲瑞等处。③高陂代富船坑《张氏族谱简表》载,腾辉公之孙治恩,号昊国,生三子:佐承、理承、庄承。左承公,号八十郎,移居古野古东田塍开基,到七世州从公迁高陂红星田岌背;八世国珍公迁桃花蕉头下,后迁古竹,裔孙分居代富船坑。(二)化孙公之子自云公,号瑞山,传至建梅公,讳文卿,号三十四郎,迁梅县对坑开基,生三子:良祯、良富、良政。良富、良政兄弟移居丙村东溪湖,其裔迁三河先觉、大麻岐峰、小留及银江坑头等处。(三)化孙公之子俊云(有曰彼云)公,传至十世仲野公,由梅县张家围迁古野古田高乾坑落居,二世福全公迁古东坎下坝。(按:据张益祥、乃卓等人到连城等地寻根问祖后,认为西河黄堂溪南开基始祖念三郎公不属化孙公派系,有待考证。)二、九龄公之五世孙隶华公传至十一世纪公迁潮州东津,生子闻达,游上杭县,生三子:依仁、依智、依信。依信公为避海寇,迁居潮州府阴那口(今英雅那口),至四世受卿公迁茶阳广陵开基。此外,还有殷隆公,号十八郎,由福建永定迁入茶阳左弼;另有多支由永定入长治、光德上漳大畲、平和入下漳排下以及饶平入九社等,未作详考。
    [分布]   大埔素有张半县之说,人口为全县之最。张氏分布于茶阳、百侯、岩上、西河、三河、大麻、古野、高陂、光德、桃源等十九个镇、一个场。
    鸣 
    (一)
     承旅外乡亲的关爱,为《古村之声》刊物赞助经费,隆情厚谊,至深铭感。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锺国材100元   赖汶全100元
    锺秀材100元   赖堪贤100元
    锺展材100元   郑练光100元
    锺多材100元
                               《古村之声》编委
    (二)
    承旅港乡亲李筱兰女士为老人福利基金捐资1000元,谨表谢忱。
                                  乐龄俱乐部
    (三)
    承旅外乡亲和社会贤达对本中心的关心支持,慷慨赞助活动经费,不胜铭感,谨表谢意。捐资芳名如下:
    锺卓才先生1000元
    张金带女士200元
    赖汶忠先生100元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四)
    古村小学“六一”儿童节活动,承锺卓才先生赞助活动经费1000元,谨表谢忱。
                                   古村小学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