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51期(2003年12月出版)

古村之声
第51期               2003年12月出版
   古村休闲园在建设中
    几年前,有识之士倡议:为古村中老人提供空气清新、环境幽美的休闲园。数年前,旅新加坡侨贤锺卓才,意欲发动海内外乡亲共同捐资,在古村中学下面公路旁边,兴建体闲园。此地依山傍水,空气新鲜,风景幽雅,是个建园的理想之地。卓才先生随即捐资人民币三万五千元,除向群众购买旱地外,还在溪坝唇砌起了大石坎,平整了一块九百余平方米兴建休闲园的基地。
    休闲园建成后,进村的人们一目就能看到雄伟壮观的村门楼、环境幽雅的休闲园、花园式的古村中学、小学、幼稚园、琏珍亭、新建的古村大街、鳞次栉比的新楼宇,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的新村貌,体现古村人民勤劳、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幸福生活的新景象。
    今年八月,旅澳门乡亲锺巨柱先生贤昆仲五人荣旋桑梓,看到这块休闲宝地时极为高兴,经昆仲商酌后,决定尽游子之力,为古村休闲园增添姿色,在园中兴建占地一百平方米,为六柱仿二层,高度为七点九米,用高级琉璃瓦顶装饰的别有风格的《有为亭》一座(造价三万元),又捐资二万元用于在休闲园靠溪边三向大石坎上面,筑仿宫廷式围栏,由公路往亭内至亭后靠溪唇,用多种颜色的翡绿岩石片铺成二点五米宽的道路,这些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
    休闲园兴建刚开始,除卓才先生捐资平整好的场地和巨柱先生昆仲在园中筑亭建路外,还有八百余平方米的空地,仍需建多个花池、花带,栽上奇花异草,种上名贵树木,设置多张水泥靠背的长条椅、石桌石凳、卫生间、水池等设施,其余空地,除靠溪唇三向筑五十公分用鹅卵石铺成小径外,全部铺上八公分水泥地板,方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休闲园。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还需三万余元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只能靠全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海内外乡亲,共同关心,共同支持,慷慨捐资,集腋成裘,共襄此举,方能尽善尽美。
    今年八月间,村委会召开了由村委、乐龄俱乐部、县城古村联谊中心、旅外回乡部份代表、港澳台  乡亲座谈会。商定成立“古村公益事业促进会”机构,专为今后的古村公益事业建设服务。(机构人员另公布)
    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的乡亲捐资,请寄古村乐龄俱乐部收,背面留言栏内,请注“古村休闲园捐款”字样,以达到专款专用。
    热心为兴建古村休闲园捐资者芳名及金额,除在《古村之声》鸣谢外,还将在园内立碑,以彰其功德,永垂千秋。(锺稚材)
    古村组成《古村公益事业促进会》成员名单如下:
    荣誉主任:锺卓才、赖荣兴、锺琏珍、锺巨柱、锺安柱、锺集柱、锺梧材、锺钖杏、锺淼材、锺党柱、锺强柱、锺发柱、赖映辉、刘秋来、曾德志、张辑藩、锺宇峰、锺小满、赖汶忠、锺砥柱、曾令汉、锺将材、锺勇柱、锺梓材、锺教材、曾垂枫、锺胜柱、锺均柱、曾垂嵩、赖映芬、曾垂涛。
    顾  问:锺谦柱、锺校柱
    主  任:锺团柱
    副主任:曾新创、锺稚材
    委  员:锺始祥、锺式彰(兼秘书)、锺楚材(兼会计)、锺宗柱(兼出纳)、锺常柱、张俊藩、曾垂滚、锺盛材、曾令华、曾垂文、郑秀玲。
                                                古村村委会
   故 乡 
    锺稚材
   群山拱秀绿融融,银带清波映彩虹。
   冬夏黄金铺满地,春花秋月舞东风。
   师生同钦年逾耄寿的卓才先生
   为使素质教育之花盛开在古村中学,自锺卓才运动场兴建后,学校每年均举办一届运动会,时过六届。目前,学校正紧锣密鼓筹备第七届校运会。当学校领导提出活动经费问题时,得到热爱家乡、热心教育的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的关心支持,立即赞助古村中学第七届校运会经费人民币三千元。此举解决了古中的燃眉之急。卓才先生年高耄耋,心系家乡,仁风义举,全校师生无不感激。借助《古村之声》深表全校师生对卓才先生的衷心感谢!并祝卓才先生健康长寿!
    在卓才先生的资助和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学校运动会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拟定于12月11日在锺卓才运动场举行。大会由进场仪式、开幕式、团体广播操比赛、田径赛、拔河比赛和闭幕式组成。届时敬请各界热心人士前来指导。(古村中学)
    辛勤耕耘结硕果
    古村小学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学校面貌日新月异,一班人团结协作,创新开拓,辛勤耕耘,从严治教,校风校纪良好。
    学校确立了以“育人为本,敬业为乐,务实求精,各育并进”的办学宗旨,全校教师同心同德,勤奋教学,真抓实干,不负重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收到极佳效果。上学期有两位老师分别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一位老师在教案设计比赛中被县评为二等奖。两位学生在参加田家炳实验中学招生考试中高分录取;八月份进光中学面向全县的选拔招生考中,又有两位学生被正式录取,其中张娜同学在二百多位考生中脱颖而出,荣获总分第一名。(郑诚)
   电脑迷——锺毅柱
   锺毅柱是古村诒谷堂锺柏材老师之子,就读于虎山中学高二级。他在读初中时,就迷上了电脑,为了学习电脑知识,凡是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他手上总是拿着电脑方面的书籍、资料,不停地阅读,有时一直至子夜犹不忍释卷。
   去年暑假,他才16岁,为了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否与实践相结合?于是,他决心在署假期间要亲自安装一台电脑。他的心愿,得到父母亲的支持。一放假,他自个儿到梅州、永定,最后在汕头市才买齐了所有的电脑配件,就在汕头亲戚家忙了起来,几天时间,一台崭新的电脑安装起来了,而且效果很好。其亲戚看到毅柱安装的电脑,成本低廉,而且实用,即叫毅柱帮他安装一台,几天时间,第二台电脑又安装成功了。对此,他并不感到满足,还要更进一步研究各个部件的原理和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后,相继又学会了电脑的修理技术。此时,锺毅柱的电脑知识较广。毅柱会安装和修理电脑的消息不迳而走,后来,不少同学的电脑有问题,就请他义务修理。有一次,虎山中学物理实验室老师家中的电脑坏了,也叫毅柱去把它修好。现在,毅柱还掌握了电脑光盘制作的技术。
    锺毅柱并没有进电脑培训班学习过,全凭他对电脑的爱好,靠他锲而不舍的自学精神,积累起电脑方面的相关知识,并能巧妙地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一步一步地提高,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使他由对电脑知识一点不懂的门外汉,变成一个能掌握电脑知识和安装、操作技术的内行人。他的成长过程,引发了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锺稚材)
   古村中学中考喜讯频传
    古村中学二○○三年中考,参加考试人数27人(由于好大部分毕业生因经济困难和学习不适未参加中考。)考入重点中学人数8人,升重点中学率名列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的前茅。升入普通中学和各类中专学校的人数10人,累计入学率达65 %,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该校表示将一如既往,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争取来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古中校长调动、各就新任
    原古村中学校长饶仁达荣调长治埔北中学。饶校长在古村任职三年来,配合村委和俱乐部工作,从严治校,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出任古村中学校长丘辉兴,原系青溪中学校长,年轻有为。丘校长表示将安教乐教,争取各级领导、村委、俱乐部、侨贤、乡贤的支持,抓好校风学风建设,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古村片父老乡亲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回忆古村小学的重建
    古村公学始建于一九一四年。创始人锺省我等先贤,冲破重重阻力,把“福兴寺”作为“古村公学”校舍。与此同时,还在寺之右侧兴建一座二层土木结构、四个教室的楼房。从此,古村开创了办新学的新纪元。
    因学校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致外墙剥落,天顶、室内桁桷腐蚀,已成了危房,对师生的人身安全构成了不安全的因素。公元一九八七年,旅新加坡的贺素珍女士,获悉部分校舍成了危房时,极为关注,慷慨捐资,将右边教室拆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贺素珍教学大楼”。从此,为古村小学的全面改建迈出了第一步。
    公元一九九二年,旅新加坡侨领锺卓才先生,对家乡公益事业情有独锺,为把古老的古村小学校舍全部改造好,他倡议拆建古村小学的旧校舍,并率先捐资兴建礼堂的经费,此议得到海内外乡亲的热烈响应。在建校筹资中,旅外乡贤锺琏珍、锺集柱、赖金升、赖荣兴各捐教室一间;赖伍娘、张满英各捐纪念室一间;锺子澄捐纪念厅一间。此外,还有不少乡亲慷慨捐资。古村小学在重建中捐资者芳名及金额,已立碑于礼堂中央,其功其德将与校长存。
    其后,旅新加坡乡亲贺素珍、谢新英、江井英女士,关心家乡幼儿的成长,为更好地培育祖国的花朵,她们三人合资兴建“古村幼稚园”一座。为搞好幼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古村小学经过两次拆建后,加上新建的幼稚园连成一体,成为颇具规模和完整的教学园地,其建筑面积达213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除解决学生上课的教室和师生的宿舍外,还有会议室、展览室、图书室、教仪室等。学校藏书达3500余册,各种教仪达2000件(台),打印机、电化教学设备基本齐备。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卉纷呈,姹紫嫣红,四季飘香,成为一个花园式的学校。
    为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县政府对中小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根据生源、办学条件等科学的办学规划,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在三年内完成。由于古村小学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经大埔县人民政府下文决定,保留古村小学完小的规模外,还将大觉、左弼两间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合并到古村小学就读,其原来学校保留初级小学。合并后的古村小学,今后在师资配备、教学设备等诸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她将肩负起培养建设祖国合格人才的重任,历史悠久的古村小学将在教育改革的年代迈出新的步伐,结出丰硕之果。 (锺稚材)
   如何圆我大学梦
    我于1957年高中毕业,当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经济困难。我是连小学也读不起的穷人,中学六年全靠学校的助学金维持,况且当时还有两个弟弟也正处于中学学龄阶段,经济困难可想而知;二是升学竞争。当年正值全国性政治运动——反右斗争,高校招生大压缩,全国招生人数由1956年185000多人降至105000人,竞争非常激烈,真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实在是机遇不好,1958~1961年大跃进,招生人数分别猛增至265000、270000、320000人),我苦苦思索,定下最佳目标:考上师范大学,争当品学兼优学生,如此,两大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因为师范生有特殊待遇,一律免交伙食费,而品学兼优经济困难者则还可申请人民助学金。
    我搞好学习,一靠勤奋刻苦,二靠认真细致,三靠科学安排。正常情况下,每天学习8 ―9小时,睡眠8―9小时,还有6―8小时用于适当文体活动、进餐和料理生活,如洗澡、洗衣服、做家务等。读书学习是长期的事,知识要靠长期积累,古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把学习睡眠和文体活动安排好。适量的睡眠和文体活动不仅是增进身体健康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每年寒署假和高考备考(当时学校不组织复习、由学生自由掌握)我都在古村,每天下午四时多就在家里煮好晚餐粥,然后到曾家祠前篮球场打球或去畅游庵边潭;白天学习间隙,则在家里做体操、吹口琴、玩斗鱼(俗称彭皮罗)观赏鱼之搏斗。复习功课,我历来反对好高骛远、贪多图快;从不搞题海战术,挑灯夜战,而主张并实行循序渐进、劳逸结合。高考备考,我没有一本课外复习资料,全靠课本,首先把课本内容学懂弄通记牢,再把章节练习、总复习题做完。从而检验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深化,提高解题能力,有的人对课外资料情有独钟,多买多看(其实复习资料,都是根据课本编写的,万变不离其宗,多为大同小异)而忽略课本,这是本末倒置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他没有抓住主要的矛盾,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在解决主要矛盾上。高考结果,我如愿以偿,考取了华南师范学院化学系。
    我上大学时,只带18元。当时学校不设奖学金、助学贷款、也没有勤工俭学,但经济困难、品学兼优可以申请助学金。系里领导找我谈话,说要委任我当班长,我意识到这是争取表现的难得机会,就同意了,以后选班干,我又兼班主席,从二年级开始,我就担任系的学生干部了,我没有超人的聪明,但我有过人的勤奋和细致,通过奋斗,学习质量和成绩从不落后。除了学好正常的功课外,我还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1958年我参加从钨矿石提炼金属钨的科研,产品纯度高达99. 998%。并执笔撰写科研报告,该产品科研报告均被选送北京作“全国第一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展览会”展出;1959年参加从独居石提炼铀的氧化物科研,产品被选作“国庆十周年献礼”展品。1960年我被选派到江门师专教育实习,四年级时被选作本系三年级“物理化学”课本专职辅导员。从入学到毕业整整四年时间,我始终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关爱,除了学习和工作以外,经济上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我的蚊帐、棉胎、卫生衣、眼镜、学生讲义,全部都是学校给予临时补助解决的,每月还给予固定的最高限额的助学金,当然,最高限额也无非是每月3、4元,因此必须艰苦朴素、精打细算。例如:当年的作业本,多数是自己花四分钱买一张文化纸装订而成。整四年,我仅因公差三次离开广州(1958年随广东大学生代表团赴北京;1959年到韶关一间化工厂搞科;1960年到江门师专教育学习)而没有回一家。这样,我已节约了不少的金钱,又赢得了大量研家的时间,学习了许多有益的知识,丰富了头脑。现在我已年近七旬,回顾过去的六十多年时光,我真切地感到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当数华师四年,这四年里,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现在情况变了,我过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今天也许是不足取的,但我觉得当年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精神仍未失去其现实意义!(锺柏材)
   鸣 
   (一)
   承旅外乡亲慷慨解囊,为“古村休闲园”捐资,隆情厚谊,谨此申谢。兹将芳名列下: (怒不称呼)
   锺卓才35000元(此款已前年砌石坎、平整场地付出)
   锺巨柱、锺华柱、锺振柱、锺进柱、锺党柱兄弟共20000元,
   赖荣兴3000元    曾垂枫1000元
   曾垂崧500元     曾垂涛500元
                                   古村公益事业促进会
   (二)
   旅深圳的企业家赖汶忠先生,不忘家乡建设,为散石村(全村)安装自来水工程,乐捐人民币16500元,使村民食(用)水十分方便,特此鸣谢。
                                             古村村委
   (三)
   承旅外乡亲的关心,为《古村之声》赞助出版经费,隆情厚谊,谨表谢忱,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锺巨柱500元          锺党柱300元
    锺盼柱300元          锺祥堂200元
    锺琦堂200元          杨开亮200元
    锺进柱100元(顺昌居)   锺志平100元
    锺钖廉100元          锺教材100元
                                          《古村之声》编委
  (四)
   蒙旅外乡亲对本中心的关心和热情支持,惠赐经费,谨表万分感谢,现将芳名列后(恕不称呼):
   谢宝华1000元     锺锡廉200元
   锺流柱200元      锺贤柱200元
   曾维艳100元      曾垂文100元
   锺宏柱100元      饶素甘100元
   锺  凯100元      刘  燕100元
                                     大埔县城古村联谊中心
   (五)
   赖映辉先生关心公益事业,热心家乡建设,为建村委会会所捐资三千元,隆情厚谊,谨表谢意。
                                        古村村委会
    感谢母校的培育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家境贫寒,村人皆知。我记忆犹新,少年时曾受顾于案背德标哥放养鸭群而当“鸭司令”、在古村织布合作社当纺织学徒和童工。我是连小学也读不起的穷人。今天,我虽然不是什么人才,但毕竟被俗称为高级知识分子。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我深感我的母校―古村公学是我成长的摇篮。
    我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入读古村公学,1949年毕业。回忆当年,母校的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关爱贫穷家庭的孩子,减免学费入学就读。按我的家庭经济,我是无法完成小学教育的,靠学校的关爱,给我减免学费,终使我顺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
     二、教学认真、质量特高。早年就听说母校学生锺雄材、锺铁材、锺淼材三兄弟名列前茅,考取大埔中学,远近闻名,震惊县长。以后又有曾维持、胡看芳以优异成绩考人大埔中学。记得1951年我和良柱、衍柱报考广东省立大埔中学,三人皆中。当年埔中在全县招240名初一新生,我以 129名人选。129名与第一、二名比较,当然是大大的落后了。但考虑到我们是转制前的学生,又失学2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从工厂赴考的(我是听说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抱着去试试的心理应考的)。这很能说明学校教给我们的知识是全面、牢固的,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反映出母校的教学质量是高的。
    三、认真推广普通话,措施严格、切实。今天的普通话,当年称国语,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当年对这一工作抓得非常严,在校内不论是教学、生活用语都是用国语,否则将受到批评、处罚。具体检查措施是给每个学生发“盖四方印”的纸若干,每讲一次方言则撕去一个角,以监督学生讲国语。这一抓,成绩突出,不仅讲得好,且形成了讲国语的风气。记得四年级时,我和创柱曾代表古村公学去埔北中学参加国语演讲比赛,均名列前茅,载誉而归。
我曾去过通行粤语、潮汕语、少数民族语等地区,教书38年,不论到那个地方,都能通行无阻。归根结底,是得益于普通话,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终生受用,终生受益的事,应大力提倡、普及、持之以恒。
    四、总值日生制度。当年母校成立全校性的总值日生组织,协助老师管理学校的一些事情。这是利用学生的力量、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它既可使老师更切实际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又能锤炼学生、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当年,我也曾当总值日生,至今自我感觉,我的胆量,工作能力确实得到锤炼、培养和提高。
    总而言之,我的健康成长,是在古村公学打好了坚实基础,我衷心感谢母校的培育!
    如今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希望我们的母校能够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锺柏材)
    在古村学校执教时的点滴回忆
               宋少烈
    校长称兄长,教工一家亲。开展传帮带,
    分工又合作。备课常深夜,改作丝不苟。
    听课查教案,取长又补短。晨操后办公,
    教秩全井然。工作蛮紧张,生活苦甘甜。
    上课是师生,下课成良友。师生同活动,
    情感日上升。优作常展览,作文需讲评。
    书画按步教,优作县上展。手要劳作练,
    作品耀乡间。旅游上永定,访问到老区。
    见识到校外,比赛过思边。教工篮球赛,
    学生活动忙。象棋军棋赛,跳舞又唱歌。
    活动常开展,友谊两省扬。篮球冠全镇,
    乒乓夺亚军。文艺获优奖,学业县表扬。
    学校文艺队,送戏到乡间。定期访家长,
    全面又灵活。校群齐抓管,教学相弥彰。
    师生齐努力,县里有名堂。师以校为家,
    称得二故乡。
          高 温 
    高温持续众心焦,大地熊熊似火烧。
    平淡人家忙备扇,丰余大户设空调。
    “飞廉”失职无踪影,时雨为何迹遁消?
    幸喜黎民逢党荫,民安国泰乐逍遥。
           返 山 
    峻岭丛山路八千,宛延曲折绕峰巅。
    近看车辆岚中走,远望群山云里悬。
    抽硕柿肥佳果茂,马龙车水客商喧。
    为何僻壤奇花灿?改革春风变乐园。
           鸟    
    “玉燕”呢喃喜气归,“百灵”鸣柳乐心扉。
    “黄鹂”白昼新歌韵,“布谷”夜阑春种催。
    “喜鹊”门前传喜报,“雄鹰”天际展雄威。
    “凤凰”亮翅呈祥瑞,“大雁”凌云壮志飞。
     注:此首诗每句前二字均乌名称。
                                  茶阳  黄新作
   古村姓氏录
   胡姓
   〔姓源〕胡姓发展有二支:①《姓氏考略》载:“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据史料记载,胡姓中国人的最早来源,是和陈姓同一祖先,即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其得姓始祖就是3100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他的子孙有以封邑名为氏,姓了陈,也有以老祖宗的谥号“胡”为氏,而姓胡氏。②《通志·氏族略》载,“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颖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定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据考,周时有二个胡国,一是姬姓胡国,在河南漯河市东;一为归姓胡国,曾是周代侯国,故址在今安徽阜阳。春秋时,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后这两个国君的后代亦以国为氏,均称胡氏。
  〔郡望〕安定郡,现在甘肃省固原县。
  〔堂号〕安定堂。
  〔堂联〕胡姓专用堂联:
   苏胡世泽   安定家声
   上联典出不详。下联“安定”是胡姓发祥地,唐时胡氏在此繁衍为望族,故胡氏堂号称“安定堂”。
   上联指宋代理学家胡瑗,官至太常博士。其学开宋代理学之先声。著作有《论语说》、《周易口义》等,其理学论著当时被誉为“理学宗功”。下联指宋代经学家胡安国,官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著有《春秋传》三十卷,以《春秋》治心修身,借《春秋》议论政治,被誉为“春秋心曲”。明初宗法程(颐)、朱(熹),以安国之学弘淑程颐,因为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
   〔迁徙〕《胡氏渊源》载,胡公八十三世孙胡坝公,南唐时授吉州(今江西)刺史,封卢陵郡侯,为江西胡氏始祖。传至十九世万九郎公,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 ~ 1232),由江西吉水徙福建汀州府长汀县清大里胡家坊落居,为一世。万九郎公生三子:五郎、六郎、七郎。七郎公先迁上杭县,继迁永定县,卜居下洋金丰塘下墩,又称一世。至五世生三子:百七郎、百八郎、百十郎。百七郎传至第五代铁缘公,由金丰塘下墩迁枫坑(后改忠坑,今改中川),中川尊为一世。其裔传入大埔者有几支:①四世显兰公之子(名字未详)迁三河;②八世其升(一能)公,移西河上黄砂车上;③八世其美(乐飞)公,移西河上黄砂角口排;④八世其慎(锦寰)公,移居茶阳浒田。另据安定胡氏《有通公族谱》记载,百八郎公之四世孙有通公,于明朝初年由永定下洋中川辗转迁广东丰顺汤坑为始祖,至四世孙闻聪公之子橙公,迁长安双头(今五华境),下传至十一世一统公,由五华迁大埔古野三洲落居。此外,十世日秀公,由丙村东溪湖迁银江银村旧洞坑;玉明公由蕉岭石示头传入高陂红星,其派系未详。
   〔分布〕大埔胡姓分布于茶阳、西河、古野、高陂及丰溪等六个镇一个场。
   简 
   △古村村委会地址建设经过二个多月的筹备工作,已于九月廿九日动工兴建。村委办公楼占地面积96平方米,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315平方米,底层店铺二间,二层为村委综合办公室及接待室,三层设立会议厅及客间。11月22日第一层楼板已浇灌,主体工程计划在春节前完成。(古村村委会)
   △会友饶篡英,久病医治无效,于九月八日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会友曾辍英,久病医治无效,于九月二十日仙游,终年八十七岁。
   △会友饶专英,久病医治无效,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逝世,享年九十岁。(乐龄)
   追寻古村的老招牌
    现在提出追寻古村的老招牌,的确有很大的难度。由于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迁,古村闻名的老招牌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了。成了过去的历史,只有留在极少数古村老一辈人心中记忆。我作为古村老招牌的见证人,想依靠记忆用文字记录老招牌的辉煌事迹。
    名扬海内外的源隆:
    老字号的源隆,其历史最悠久,在150年前,诒谷堂的读书人锺清溪,年轻时就立志从商,在清代光绪初年就创建了源隆,这间店铺的地理环境很好,前临小溪,背靠案背,占地面积160平方,上下两层楼,店后尾有一个作坊,在这里酿酒、做糕点、豆腐干、酵板,店铺的各个角落摆满了酒、糖、米、盐、咸汁、火水、油的坛、缸、桶,四周的货架上全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供应村民生活必需品。
   源隆有过一位特殊的顾客,那就是禄中堂的曾颂庭,每天下午三点左右,他走进来就按惯例坐在柜台的一角,要一盅源隆烧酒,几两花生,怡然自得地慢慢品尝,个把小时后,他请阿汤叔挂账,然后带着几分醉意走回禄中堂家中,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源隆最出名的产品是酵板干。其特色是用酒饼来发酵,所以生产的酵板呈鸡肉丝状,色择金黄,吃起来口感特别好,有些顾客还专程前来大量的购买,把酵板切片后进行晾硒,叫做酵板干,收藏几个月都不会变质,既可以当零食,也可以用来坟猪肉。东南亚的华侨华人经常托水客来购买,这样一来,不但把客家食品文化送到国外,源隆这块招牌在国外的华侨华人中间家喻户晓了。
    父子医生的太和:
    太和离源隆只有一店之隔的距离,是一间中药铺,面积有70个平方,三分之一做铺面,店后是厨房饭厅及卧室,家店结合,显得非常狭窄。曾日初和友凡是父子医生,医术高明,小水弼子堂一带的居民有了疾病一定来到太和诊治。聘请禄中堂的曾德温为学徒。负责管理店务和外出采购药材。
   1929年,友凡专程去浙江省温州市学习艾灸的医术,学了半年之后,回到太和开始运用新医术进行临床实验,凡是头痛腰疾手脚麻木或疼痛,用烘烤的艾敷在相关穴位上,然后再加按摩半小时,三天一个疗程,效果很好,一般只须一个疗程,因此受到患者的欢迎。
    1951年,古村同样进行土地改革,由于执行政策的干部有偏差,友凡就遭遇不白之冤,成为“地主”,没收全部财产,遣送农场劳动。因此有过一定贡献的太和老招牌被砸得稀巴烂。
    友凡医生总算挨到了三中全会的召开,他才获得落实政策,发还了部分财产,幸运地分配到丰溪林场的医院,由医生而提升为主治医师。
    大名鼎鼎的玉成中药店:
    玉成的位置在小溪唇,即是大溪小溪的汇合处,和源隆、太和同一条石子路上,相距100米之遥。玉成是一间平房,宽约70个平方,原来是上几代的祖宗西堂公的遗产,经禄中堂曾玉琳在清朝道光年间,通过众议确定租金租下来的,每年清明季节,付出租金作为祭祀西堂公的费用,开业时是经营土特产,后来曾玉琳逝世了,由长男德宜(号子君)继承父业继续经营下去。
   子君在年幼时由他祖父祥琛面授中医,还自学张仲景的医学经典,因而有了精湛的医术、经常有久病不愈的病人登门求医,由病人持处方去别处捡药,结果药到病除,子君逐渐有了知名度,上门求医者大增,子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毅然把玉成改为中药铺。1928年正式全天候为病人服务,从号脉到取药只要半小时,这种措施深受村民赞扬。
    子君对贫困病号特别照顾,免收诊费,药费可以挂账,然而从不向他们催收,时间长了就作呆账。
    子君特别重视药材的管理,对各种药材都按医书的规格进行制作,具体方法有灸、冲、碾、烘、炒、铡、剖、泡等等,目的在于增添治疗的效应。子君多年的临床实践,大大丰富了经验,上下三村都有了名望。如大觉、溪上、高坪、洋门、长教各个乡村,有了奇难杂症的病人都来请他出诊。塘坑里有一位突发急症,生命濒危的病号,经子君抢救后,脱离了危险,再服药就恢复了健康,后来病人亲自送上“妙手回春”的匾额。福建中坑村有个姓胡的中年人,瘫痪将近三个月之久,经过子君用祖传秘方予以治疗。三个月后竟可以下床走动了,再服几十剂中药,却出现了奇迹,不但生活可以自理,还能参加轻微的劳动了。于是送来金光闪耀的匾额“愈我沉疴”。这样就使玉成这块招牌增添无限光彩!
    子君的侄儿维丕,自古村公学高小毕业后,就来到玉成协助管理药务,除面授医术外,将珍藏的药典《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等给维丕认真钻研,三年时间,维丕成为一名中医生,是子君的接班人。
    解放后,古村也进行土改,这间西堂公的遗产分给了贫下中农占有,鼎鼎有名的老招牌总算完成了光荣辉煌的历史使命,令人深感痛心疾首的还在于子君和维丕相继寿终正寝,高明的医术从此失传,禄中堂祖传的大批秘方也随之付诸东流,一句话,后继无人。
   培育人才的森盛:
    东片老字号的森盛,侧边是顺常楼,背靠东升堂,是清代末年建造的,十分狭窄,只有30平方的平房,产权属大夫第所有,一向经营药材业务,词臣伯是自学成才的中医生,精通脉理,对病人用药有独到之处,东片的村民有病,必来森盛诊治。词臣伯把森盛当作教育阵地,对子弟除上学外,必须来森盛读书写字,或者探讨医学,不得四处乱跑。
    森盛外面是一条石子路直通溪上,人来人往多,因此在外面安置一块五尺长的木板当板凳,可供行人休息,附近的阿婆叔姆也喜欢来此聊天话家常,因此这里是东山下比较热闹的地方。
    词臣伯知识渊博,为人耿直儒雅,平易近人,那家发生家庭纠纷,都乐意请他调解,总是以理服人,当然受到众人的敬重。词臣伯对诗词很有研究,经常和福建思贤乡的好友加姻亲吴耀辰先生相聚在一起赋诗作对,两位的作品有部分已经刊登在1985年出版的《古村诗联集》1992年出版的《古村新貌》中,其作品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词臣伯还研制出一种椒酱食品,是以辣椒为原料,渗人名贵药材而精工细作,味香而不甚辣,特别开胃口,好过咖哩粉,南洋的客家华侨常汇款来邮购。词臣伯在四十年代还去溪上的柿子坑开辟农场,专门种植油桐树,不过投资多而效益不好,解放后,政府把山林土地收归国有,农场宣告结束。
    森盛在合作化时并入集体医疗机构,取了老招牌。值得一提的就是森盛的风范医德以及精湛医术代代相传下来,甚至弘扬光大,如处彰、铭彰、秀芳等等,在医务战线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天时地利人和的信和:
    信和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创立于光绪年间,信和的祖先从福建迁徙而来,选中东山下一块地皮,盖起了住家绍绿堂,接着又建造了信和店,100多年都是经营土杂生意,铺面宽百把平方,到处堆放坛坛罐罐,四周的货架摆着五颜六色的商品。信和的地理位置好,周围楼房栉比,全是殷实的锺姓人家,人口密集,小商小贩都来这一带摆摊设点,每日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是当年古村最繁荣的黄金地域。
    东片人全姓锺,唯独绍绿堂姓曾。然而世世代代长期和睦相处,而且有了联姻关系,人们往往把绍绿堂的子孙叫做信和人。信和之所以生意兴隆,除了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外,主要有优良的商业品德,讲信誉、讲质量,童叟无欺,一流的服务态度,营业时间从早七点到晚上十点,村民深感方便。
    信和有一套制作豆制品的独特技术,以优质的黄豆,用高超的工艺制做的豆腐干及豆腐,洁白细腻,往往供不应求,每逢过年过节时,谁家想酿豆腐,就必须提前几日到信和预订。我曾约朋友去信和品尝白豆腐干,好在是特制的蒜仁醋,豆腐干是热气腾腾的,蘸上酸溜溜的蒜仁醋,吃起来特别过瘾啊!
    老字号的信和经不住时代的洪流冲击,充满历史辉煌的老招牌只能留作历史的见证。
    正当改革开放政策出台时,信和人又恢复了传统的豆制品生产,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每天把豆腐、豆腐干挑着担子走家串户,服务上门,总算后继有人,值得庆幸一番。
    没有招牌的卤品店:
    1940年的金秋时节,东片的锺福彰在双堂屋朝北一角,装修出一向小吃店,经营独孤一味的卤品,开张不到一个月,生意十分红火,因此资金周转不灵,阿福哥就采取老传统标会子的办法,结果筹集了一笔资金,因此卤味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地增加了,卤牛肉、猪肉、猪肝、猎心、耳朵、尾巴、舌头、头皮、豆腐干等几十个品种。阿福哥有一套打卤钵的手艺,卤粉是名贵药材碾成的,严格按工序制作,如果路过小店的话,老远就闻到卤味飘香,令人垂涎三尺。
    当年我在古村公学教书,常利用星期假日,遨约畅彰、维鹏、维幄前去光顾,坐在外面的八仙桌上,请阿福哥切上十多盘卤品,加上半斤五加皮酒,悠闲地品尝,海阔天空,东南西北瞎吹一通,其情其景,令人襟怀舒畅,乐趣无穷!
    当年的古村正面临中日战争,农业凋敝年景,古村人的生活极端单调枯燥,有这么独树一帜的休闲角落,实在难能可贵啊!
    锺福彰仅仅经历了十把年的好光景,就遭遇了不可抗拒的狂风暴雨,只能在急流中勇退下来,从此扑鼻飘香消失了,永远!永远! (曾维持写于昆明)
    启  
   本刊主编锺式彰先生因患膀胱恶疾,赴汕头手术、灌疗,故本刊第三季度停出一期。锺式彰先生虽在病中,仍念念不忘办刊之事,利用术后灌疗间隙时间带病回来续刊,此种精神难能可贵,感人至深。
    承读者关注,不少人为此来函、电询问,兹特启事以告。(本刊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