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第52期 2004年3月出版
老侨贤情系故里 家乡处处有颂声
我们村里旅新加坡的老侨贤——锺卓才先生,二十多年来,慷慨捐资,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公益事业、敬老、尊贤、爱幼、济困、助残等义举,已达一千多万元,深得广大乡亲的赞誉,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大埔县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这是他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全村人民的光荣,值得自豪。
锺卓才先生龄高八十三岁的老寿星了,但对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仍然一如既往,情深意笃。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除了对勉励学生上进的题词外,“六一”节均为学子们欢度节目乐助经费;为增强师生的体质,开展体育活动,又为古村中学校运会赞助资金;获悉小学教室木窗坏了,门楼字的石块因风化裂成多块,有脱落的危险,为确保师生的安全,再次捐出专款进行维修、更换,这几项的资金又达一万八千余元。
今年春节前夕,卓翁为使父老乡亲能过一个快乐、祥和、老少同乐、别开生面的春节文体活动,于大年初一上午、下午在乐龄俱乐部门前和小学运动场举办“锺卓才风韵”迎春活动。活动内容有百面锣鼓演奏、智敲金锣、卡拉OK演唱、蓝球比赛等项目,特别是卡拉OK演唱,五、六岁的幼儿都参加,而且唱得那么自然、轻松,唱出欢快、明亮的歌声……。这次参加活动的最长者九十四岁,幼者五岁,活动的内容之多,场面之热闹,在村中来说,尚属首次。整个活动全程录相,制成光盘后,在村里播放,深受群众喜欢和好评。正是:
迎春活动内容多,鞭炮齐鸣百面锣。
出马钓鱼歌演唱,球场鏖战展雄豪。
乡亲们对锺卓才先生有个“慈善家”的美称。事实是十分确切的。二十多年来,锺老先生为故乡有困难而患有危难疾病者乐助治疗费,为有特殊困难者予以资助,为逝世的乡亲送“悼念金”,为村中不分姓氏的几百位年老乡亲赠送“贺岁金”,今年春节前夕,又为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老退伍生活困难的军人、九十岁以上的寿星送红包,还为县里有关书刊的发行赞助经费等,计达近四万元之多。
正是:卓翁宅心厚,无处不春风。(稚材)
银羊辞旧岁 金猴迎新春
古村春节活动别开生面
猴年大年初一,天气晴朗,早饭后,村中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兴高彩烈地往古村乐龄俱乐部门前集中,参加各项文娱活动。往年的春节,仅仅俱乐部组织老人会友举行团拜并抽奖、投环等项目,而今年却是由村委会、俱乐部和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共同组织全体村民的文体活动,首先是:百面大锣鼓演奏,然后分组进行象棋赛、猜谜语、投环、智敲金锣、钓鱼、卡拉OK演唱、篮球比赛等项目,每项都有小量奖金给予优胜者。
各生产组大锣鼓队,早上七时半开始从四面八方出发,至九时左右,全村十一个生产组的锣鼓队二百多人都先后汇集到村中心——乐龄俱乐部前广场,每到一组锣鼓队便放一串鞭炮迎接。九时许,十一个组锣鼓队到齐后集中,由鼓手锺绛柱打鼓,统一指挥敲打。一串20万头,十多米长的鞭炮由俱乐部三楼最高处挂下燃放,一时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云有,显得非常热闹。百面大锣鼓演奏,由于鼓手指挥得当,并没有出现杂乱不协调现象,而是声节一致,气势雄浑,铿锵动听,振奋人心。
大锣鼓演赛作为活动的序幕。转入各项节目活动时,由村委书记锺团柱同志和大埔县城古村联谊中心主任锺稚材同志先后讲话,稚材同志代表全村父老乡亲及联谊中心全体同仁,向为春节活动乐助经费的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拜年,祝他健康长寿!并向旅外乡亲拜年问好。然后开展象棋赛、猜谜语、卡拉OK演唱、投环、智敲金锣、钓金鱼等节目活动。各个节目都可参加三次,中一次奖一个红包,中二次奖二个红包,连中三次奖三个红包。参赛者达四五百人,红包六百个,全部奖完。
其中比较有趣的是“智敲金锣”,一面锣悬挂在二米外,敲者用红布蒙眼,然后向前敲锣,敲中者有奖。“投环”则于二米外放置酒瓶三只,投环者手拿三个竹圈,向酒瓶投去,套住者有奖。86岁的锺调柱乡亲 持三环投中一环,十分得意。热烈的活动持续到十一时半始尽兴而散。
下午二时半在古村小学卓才球场举行“卓才杯”篮球友谊赛,观看者达数百人之多,至下午四时半结束。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不分男女老少,中年、青年、学生都踊跃参加,他们希望明年继续举办。(锺楚材)
游子故园情深万里归来寻根祭祖
旅马已故侨贤锺诵文先生后裔锺发柱兄弟姐妹妯娌一行十五人返乡寻根祭祖。3月14日下午到达古村时,受到古村父老乡亲和古村中学小学的师生一千余人的热烈欢迎。欢迎队伍彩旗招展,学校仪仗队的铜鼓号角声和乡亲敲锣打鼓声以及鞭炮声融成一片,场面十分热闹。
发柱先生一行回到家中,行李甫卸即先到馨桂堂(双堂屋)、桂林堂(锺氏宗祠)祭祖,十分虔神。15日上午又到祖坟拜先祖。下午到乐龄俱乐部与众乡亲共话桑麻,并赠送精致锡盘一只,内镌:“乐乐大家乐;龄龄添寿龄。”然后驱车至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同在埔乡亲畅叙乡情,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十六日早餐后,又由县城返抵古村村门,先参观古村中学,同老师们座谈,并捐助办学经费二千元,精品锡盘一只,内刻:“中正忠诚为处世之本;学精政道为国争光。”同时给予全校师生每人赠送纪念笔一支,其寓意让年轻一代描绘出他们理想之画图,成为高尖人才,服务于社会。接着到小学参观,提前向小朋友赠送欢度“六一”儿童节的礼品,每人红包一只,还为学校购置打印机捐资2600元和精品锡盘一只,内镌“小小要立大志;学习要有恒心。”是日中午在其家中设20台桌席宴请古村中、小学全体教师、村委干部、乐龄俱乐部理事、县城古村联谊中心常务理事及部分乡亲。
锺诵文先生生前生下七子五女,传一百一十余人,其中博士一人,硕士五人,大学生亦不少,可谓满门俊秀。他们这次回乡,主要是寻根祭祖,饮水思源。据发柱先生介绍,返乡15人中有11人是首次之旅,其中最年长者68岁。
诵文先生的后裔虽长期侨居异国,但一口地道的古村客家话没有变。这是同父辈庭训有关的。在座谈会上,诵文先生之满女锺妙玲小姐的发言中,讲到此次返乡的目的和归来的感受。说是受其父生前热爱故乡并为家乡有所贡献的影响,要继承先父遗愿,为古村公益尽点棉薄之力。诵文先生后裔爱乡情怀,感人甚深。 (吕式、禾佳)
附:在欢迎座谈会上锺妙玲小姐的发言:
敬爱的乡亲们:大家好。
经过多方面的筹备与联络,我们一行15人终于带着兴奋的心情,回到了心中思念的故乡——古村。虽然古村不是我们出生长大的地方,但她却是我的先父锺诵文的故乡。这里在座的每一位父老乡亲,相信对我父亲的名字应该不会陌生的。就如古村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与亲切的,因为父亲一直都有对我们提起古村的家乡事。父亲生前俭吃俭用,但对古村的公益事业非常关心,虽然所作出的贡献微不足道,但它表示他对古村的一份心意。在我记忆中,每逢春节,父亲总不会忘记为俱乐部的乐龄人士赠送新年红包,祝福他们过个快乐的春节。由此可见父亲这份敬老的精神,身为孩子的我们也为他感到骄傲。
1991年6月,我随着83岁的父亲首次回到古村,与父老乡亲一堂欢聚,至今忆记犹新。如今隔了十三年,这次在发柱兄带领下回乡寻根,主要的目的除了探亲祭祖,更为了继承父亲生前热爱家乡、敬老爱幼的典范。此次远道归来,以父亲为榜样,也希望为古村的公益尽点棉薄之力,表示我们小小的心意,表示我们对古村的热爱,以遂先父之遗愿。;
这次回乡,意义深长,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深深地感谢乡亲和学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的接待,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事如意!
万里寻故土拳拳游子心
我村旅美乡贤锺有德先生的长公子元柱博士总监,虽然龄达花甲,但是,提起他的名字,连父老乡亲都会感到陌生,因为他在八岁时巳随父亲迁至澳门居住,随后又迁至美国定居,阔别故乡已是五十个春秋了,今年二月十九日首次寻根返回家乡。
元柱的名字,村里人虽然感到生疏,但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师生来说,已经是老朋友了,因为他经常到那里讲学。
锺元柱先生赋性聪慧,从小就很有礼貌,以其勤奋好学而备受老师的喜爱。他在村中小学读书,时间不很长,但很认真,上进心很强。外出后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学习、勤奋加天资,获得了渊博的知识,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科博士。现任美州岩土工程科技公司负责人兼总工程师、工程顾问和州立及联邦环保局、能源局的顾问等。一九八二年及八四年,曾受聘于北京冶金研究院、总研院及联合国、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的客座教授以及上海宝钢地基工程顾问,曾任美、中及外国之核能、水力发电、烧煤火力站之基地工程顾问。
锺元柱先生事业有成,虽身居异国,但无时不缅怀故园,他常说,树有根,水有源,老家古村是生我育我的地方……。阔别故土五十二年的他,护82岁高龄的老母亲和岳母大人以及夫人荣旋故里,受到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元柱先生还未进家门,就先到村中幼稚园、小学、中学参观,对学校工作作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并提出了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备受广大师生出自内心对他的祟敬。当他看到新建成的古村大街时,感概万千地说:此地当年是稻田,石砌的羊肠小道,今朝成了楼房鳞次栉比的街道,丁字形的水泥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常,真是“旧貌换新颜”。当他看到丁字公路旁边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边那块空地时,他绕有兴趣地说:把这块空地建成公园,供村民们休闲,那多好,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热时把它建起来,让古老的村庄再披上新装,让她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月二十日,锺元柱乡亲在其家中设席二十六台,宴请中小学校的校长、主任,村委和乐龄俱乐部干部,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的代表。(全村80岁以上的寿星和部分乡亲已应邀参加。)宴会上元柱博士频频向乡亲们敬酒,祝贺乡亲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携起手来为共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二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时,锺元拄乡亲亲临埔城联谊中心座谈,受到在埔城居住乡亲的热烈欢。在会议大厅,元柱先生作了热烈洋溢的讲话,鼓励乡亲们同心同德,加强联系,共同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同时还为联谊中心乐助经费4000元。
万水千山难阻爱乡情
最近,旅马乡亲锺发柱先生第三次回到家乡,同行的有兄弟、姐妹、妯娌15人。此行除探亲祭祖外,主要是继承其先父诵文先生遗愿,为古村公益事业作了力所能及的贡献,爱乡之情跃然纸上。在敬老方面,他同锺前柱先生为村中70岁以上老人(不分姓氏)馈赠敬老金每人30元,计共4000多元,老人们接受惠赠感激于衷,频频道谢。
锺前柱先生离乡六十多年,已届80高龄,从未返乡,而年老思乡之情弥笃。近年几次想回乡祭祖,奈何夫人足疾,终未成行,引为遗憾。发柱先生三次回国,他都委托代交各项公益事业的捐款,如这次除同发柱先生共同为老人馈赠敬老金外,还为《古村之声》、乐龄俱乐部老人福利基金、休闲园建设等捐了款。人未归来而通过委托或汇兑捐资,如果没有深厚的故乡情,曷能如此。前柱先生之善举难能可贵,令人敬佩。(适现)
余云南的一片爱乡心
旅台乡亲锺华柱、余云南伉俪于去冬曾同旅澳门的兄弟锺巨柱先生等返乡,为料理其先母“圆坟”事宜。其间,余云南女士为居家时的原生产队60岁以上老人每人馈赠敬老金20元。此外,又为锺氏宗祠捐资500元,购置大鼓一只,治丧挂帏幕用的不锈钢管五支备用。余女士关心公益和敬老的善举,细微之处见真情,受到人们的称许。(中式)
赤子情深
旅澳门乡亲锺巨柱先生,村民们对他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因为他多年来都因事回来或参加村里的有关工程剪彩话动,对家乡的建设和福利事业不但关怀备至,而且慷慨捐资,是旅外乡亲中的后期自秀。
巨柱乡亲在青年时期勤奋好学,勇于开拓,他继承父业,步入杏林,悉心研究与探讨医术,成了一名远近闻名的中西医医师。八十年代,举家迁至澳门定居,继续从事医疗工作。其夫人涂女士,是位贤淑、聪明、勤奋俭朴的贤内助,相夫教子,亟尽妇职,其令公子锺豪,努力上进,刻苦求学,现在暨南大学医学院本科六年学医,成绩优良。巨柱乡亲对医术极有研究,以认真负责的工作和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个病人,真是得心应手,妙手回春,每天到他诊所就诊的病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生意红红火火,事业如日中天。
事业有成不忘故园。去年秋他同四位贤弟商议后在古村门楼侧的休闲园地上建了三向仿宫延式的围栏,又在园地的中央在建一座纪念乃先父有为先生的“有为亭”,该亭高两层,雄伟雅典,两项工程共计费用五万余元。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巨柱乡亲昆仲五人及其妯娌一行16人,分别从台湾、澳门、深圳返回家乡,举行“有为亭”揭幕仪式。二十九日上午十时许,乡亲们组织了“对锣”、“八音”和两副锣鼓及中学仪伏队与乡亲一起二百余人参加“有为亭” 揭幕仪式。揭幕开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场面十分热闹。揭幕仪式上,村委书记锺团柱,古村公益事业促进会副主任锺稚材以及锺巨柱先生,分别作了简短的讲话。十一时廿分钟结束。是日中午,巨柱乡亲在其府中特设26席,宴请古村中小学校长、主任、乐龄和村委干部、埔城古村联谊中心代表及父老乡亲。
巨柱先生十分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培养和爱护。好几年的“六一”儿童节都赞助节日活动经费,让少年儿童过一个欢乐的节日。同时对村中的七户五保、特困、残疾者,都给他们雪中送炭,在春节前夕,为此捐资二千元,委托埔城古村联谊中心代为送温暖。此外,每年元宵纪念先祖活动时,对埔城古村联谊中心都多次捐输。他每次从澳门返乡时,患病之村民不约而同闻讯来到他家,请他看病,巨柱乡亲虽然风尘朴朴,但对病者的光临,从不说二话,一一热情地为他们诊病,从来不收取一分钱红包,他的义举给乡亲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稚材)
锺巨柱先生泽润家乡
联谊中心代送温暖
甲申岁(2004年)春节前夕,旅澳门锺巨柱先生在“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中,对家乡五保户、特困户、久病在床者备极关怀,寄予同情心,慨然捐资2000元,委托埔城古村联谊中心代为送温暖。联谊中心当即与古村村委会和乐龄俱乐部共同研究,确定特困户七户、残疾久病在床19人,还有退伍老军人一人,以及敬老尊贤等。对于特困、五保户,商定每户赠予猪肉5斤、大米一袋、食油一罐、人民币100元。对于久病残疾、病重者,进行上门慰问,分别送给鸡蛋、蛋糕等慰问品。对于困难的退伍军人和敬老、尊贤者3人,分别赠予100元红包。
埔城联谊中心是于2004年1月7日返村进行送温暖活动的,受惠者频频感谢锺巨柱先生的惠赐,而村民对巨柱先生的善举,亦赞赏有加 (曾祥超)
旅穗诒谷堂人一年一度的聚会
诒谷堂旅穗工作的乡亲(含旅顺德、南海、惠州)每逢春节期间,必有一次的团聚,这是十年前由旅台锺淼材先生倡议的。乡亲团聚可互相了解彼此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等情况,因平时各自为工作而繁忙,见面机会少,通过新春佳节大家集中在一起,畅所欲言,多么有意思啊!
淼材先生倡议之初的二、三年,由其资助聚餐费用,以后由旅穗工作的锺锒材负责召集,数年前锒材因病逝世后,这种团聚会则由“柱”字辈锺虬柱(梓材之长子)负贵召集,并资助费用,从未间断,这是诒谷堂团结、精诚、友爱的好家风、好传统的延续。(孔燕华)
物轻人意重挂历寄深情
旅居顺德之锺勇柱乡亲,对家乡一往情深,近年对故乡的文化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屡有赞助。2003年,他为古村村委、各生产组,古村乐龄俱乐部理事、组长和古村中学、小学、幼稚园全体老师赠送挂历共100多份。2004年,他再次向这些单位赠送挂历70份。勇柱乡亲关心家乡,在细微之处也考虑周全,实属难能可贵。(白丁)
鸣 谢
(一)
承海内外乡亲对本刊的关爱,慷概为刊物赞助出版经费,不胜铭感,谨申谢捆。
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捐资500元者:锺武堂、锺培材、锺诵文后裔
捐资300元者:锺华柱、余云南(顺昌居)
捐资200元者:锺肇惑(旅港)、锺储文基金会、锺锡杏
捐资100元者:锺顺英(科头)、刘秋来、锺前柱、锺梧材、锺华柱(顺昌居)、锺振柱(顺昌居)、锺梓材、锺尚柱、锺子邦、锺子英
捐资50元者:锺清云(东升堂)、曾德平、曾德如、赖汶塔、赖汶全、锺扬柱
《古村之声》编委
(二)
承海内外乡亲对乐龄老人的关心,为老人慈善福利基金慷慨捐资。敬老情怀,至深感佩,谨表谢忱。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锺诵文后裔500元,锺储文基金500元,锺锡杏300元,锺肇惑200元,刘秋来200元,锺绮玲208元,锺前柱100元,赖汶塔50元,赖汶全50元。
乐龄俱乐部
(三)
我村兴建村委会会所,承海内外乡亲的热心支持,慷慨捐资,至深铭感,谨表谢意。
捐资芳名如下: (怒不称呼)
赖汶忠30000元,锺巨柱8000元,曾令汉3300元,赖汶强3000元,锺党柱2000元,锺诵文后裔500元,锺志平、锺玲玉300元,锺教材100元,锺小柱(诒谷堂)100元,曹菲(诒谷堂)100元。
古村村委会
(四)
我村兴建“休闲园”工程,承海内外乡亲的热心支持,慷概捐资。这种倾心公益的精神,可钦可敬,谨此鸣谢。兹将捐资芳名公诸如下: (恕不称呼)
锺诵文后裔1100元,锺锡杏1000元,锺前柱900元,曾垂定500元,锺流柱300元,锺巨柱300元(种小叶龙树),锺骏文200元,锺华柱(永兴楼)200元,锺小柱(诒谷堂)100元、曹菲(诒谷堂)100元,锺梓材100元。
古村公益事业促进会
(五)
古村小学贺素珍教学大楼原装木窗,因久经风雨,已出现腐朽现象,为安全计,承旅星侨领锺卓才先生捐资一万元改装铝合金窗,锺老先生关心教育一如既往,令人敬佩,谨申谢忱。
承旅马侨贤锺诵文先生后裔情系桑梓,对教育事业备极关怀,为我校购置教学设备捐资2600元,又赠精致锡盘一个和给全校师生发“礼包”共1200元。此举感人,特此鸣谢。
古村小学全体师生
(六)
承旅马侨贤锺诵文先生后裔倾心故园,关心教育,为我校教育经费乐捐2000元,精品锡盘一只,赠予师生用笔300支。特此呜谢。
大埔县古村中学
(七)
猴年春节,我村组织文体活动,承旅外乡亲积极赞助活动经费,使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别开生面。村民同乐,对旅外乡亲之赞助,表示感谢。赞助者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锺卓才1000元、曾德志200元、锺教材100元、锺银材50元。
古村春节活动领导小组
(八)
承海内外乡亲的关心和支持,对本中心的活动经费慷慨捐资,不胜铭感,谨申谢忱。
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捐资2000元者:锺卓才
捐资1000元者:锺义柱、锺有德、江惠英、锺元柱、励霞芳
捐资500元者:旅马侨贤锺诵文公后裔
捐资300元者:锺巨柱
捐资200元者:锺谦柱、锺校柱、锺储文基金会、锺钖廉、锺流柱、赖汶全
捐资100元者:曾佑斌、锺稚材、张学、锺伊材、锺梦材、锺乃云、锺茶芳、曾垂涛、曾垂文、张容英、吴玉梅、赖堪贤、张衍进、锺银材、锺亮堂、锺志娟、锺秀堂、赖接英、锺秀芳、锺小玲、锺才柱、锺用柱(塘头)
捐资50元者:锺勤芳、胡有英、锺盛材、锺晃柱、曾垂滚、赖汶塔、郑练光、锺塔柱、锺丽华
捐资30元者:曾祥超、赖汶杰
捐资20元者:黄创基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我所尊敬的人
小记锺铁材
我所尊敬的人很多,上至天才、伟人,下至凡夫俗子,庶民百姓。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其能力、成就,只要他不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安分安己、踏实工作、生活,就值得尊重,应当受到尊敬。
锺铁材是我大哥,深受我尊敬。我尊敬他绝非血亲之故,而是他祟高的品德行为,对学业和事业的执着追求,为此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他1950年夏于广州国民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当时已35岁),适逢其时,即被分配在铁路部门工作,曾先后在铁道部第四设计院、中南设计分局第四设计院、武汉铁路局、广州铁路局等部门任工程技术人员,大型桥梁涵洞勘测设计工程师。曾参与设计建造联络两广的黎堪铁路、京广线上武汉长江大桥等。他生前提出的建设铁路理论,被有关部门命名为《锺铁材模式》,并长期沿用。这一模式的确经受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说明其创见性和可行性。这就是其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之一。
他的成就源于他的祟高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从1930年(当时年仅15岁)开始至1946年,曾辗转于大埔、揭阳、丰顺、广州等地,当过杂货店伙计、药店店员,制过松香,当过小、中学教员,以求生存、发展。他原先的学历水平不外是高中毕业。理想促使他作出明智的选择,义无反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用他的话来说,“1945年离家到广州,是一切在所不惜,拿命去搏的……”正是这一搏,他终于在1946年秋入读国民大学,直至1950年夏。之后进入事业的全盛时期。
支撑他理想实现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生活的艰苦朴素。其父1941年病逝,之后家境陷入清贫,根本无法支持其上大学。他读大学主要是半工半读,靠勤工俭学,借贷维持,而艰苦朴素则是他节约开支的根本途径。50多年前,我童年的时候,不止一次听旅穗乡亲叙说其艰苦。据说他曾住一间为日本侵略军炸毁一面墙的破城隍庙,由他亲手用竹篱笆围好,糊上泥浆再在外裱上废纸作为栖身之地。不幸的是,在此其间,可恶的小偷竟把他唯一的小箱子窃去,使他更加贫困。1954年,他在武汉铁路局任职,家住武昌徐家棚。当年冬天,武昌奇冷,冰封三尺,这时正值长子将出生。为了御寒,他叫我搜寻留在老家的旧衣服。于是我翻箱倒柜把仍有使用价值的旧衣物全部邮寄给他使用。更为动人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广州铁路局时,他因身体健康问题病休,全家六口人,四个子女读中学,全靠他每月几十元的病休金维持生计。出于无奈,他主动与我商议,每月支援他15元。当时我每月收入54元,我紧缩开支,每月节余25元,悉数寄给他,但他始终坚守最初的商议,每月仅要15元,余数存入专为我开立的活期存折,从不间断,直至他经济略有好转,又主动提出停援。几年下来,他竟为我在广州存了几百元。这是什么精神?!是艰苦朴素的精神,是清廉不贪的精神,是诚实守信的精神。实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我与他从未一起生活、学习、工作,即是通信,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简而又简,少而又少,报个平安。用他的话说:“……,我懂得我干的工作是机密工作,……你晓得我的工作情况吗? ……我体会到我这个人恐怕也是密件了。”我自知对其了解极其肤浅,但耳闻目睹和亲手处理的寥寥琐事,已足够感受其人格魅力,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所以我深情尊敬他,并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 (锺柏材)
古村耆宿锺达云遗作
《晚晴轩诗文集》问世
耆宿锺达云,出生于古村诒穀堂书香之家,幼承庭训,聪颖好学,对古典文学、中华诗词造诣颇深。生前长期在银行工作,历任秘书、襄理、经理等职。在职期间和退下来以后,写了不少诗文。为纪念达云先生夫妇诞辰100周年,其哲嗣锺梓材、用材、将材先生兄弟将乃先父遗作进行整理付梓,定名《晚晴轩诗文集》。该书由胡史樵(看芳)先生作序,集子内容包括达云先生之诗词、对联、散文及其遗墨、遗物、生前生活照,有关友人、晚辈的题诗题词、怀念文章等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该集子出版后,主要分送给诒穀堂宗亲、亲友和古村中学、小学、乐龄俱乐部图书馆、古村部分乡亲,一部份赠送大埔、永定的诗文爱好者。
《晚晴轩诗文集》是继锺雨农的《菜根堂诗集》、锺淼材的《美西游》、《微笑》、《源隆》和古村乐龄俱乐部编辑的《古村诗联集》、锺有税的《中平诗联集》、锺蕴彰的《词臣乔梓联吟集》属第六位出书者。这些都是古村的文化遗产,很有价值供人们浏览和鉴赏。一个小小的山村能有如此的文化氛围,是可喜的。(适观)
切莫涉足赌场
有位老者讲述了劝人戒赌的小故事,很有教育意义。我略加整理,简述如下:
从前,有个叫改的青年,沾上了赌博的恶习。其父叫智,发现儿子的越轨行为,为教育好他,动了不少脑筋,写了一首诗:“贝者是人不是人,只为今贝起祸根,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戎人”。贴在儿子的卧室。儿子看了,不解其意,问其父。智答曰:“贝者为赌,今贝为贪,分贝为贫,贝戎为贼。赌、贪、贫、贼,便是每个赌徒必遭之厄运矣!”儿子改领悟了其父的一番苦心。从此,浪子回头,弃赌归正。
很久以前,在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戒赌的民谣:“天子九,地子九,四人坐下推牌九(牌九是赌具),输去洋铀九十九,老婆走出房门口;忤逆子走不走,害老爹去走街,害亲娘拿棒头,害幼儿去放牛,害女儿做丫头,害老婆拎篮头”。把赌博的害处,描绘得淋漓尽致。
从这两则故事、民谣中可以看出,那些迷恋赌博的人,一进了赌场就什么亲情、友爱、同情、道德、伦理统统都置之脑后,他们无不是为了金钱而费尽心机,无不是为了金钱而进行赤赤裸裸的“搏”斗。赌徒贪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有道是由正入邪易,由邪归正难。谨望人们能从戒赌的故事民谣中得到教育启迪,千万莫涉足赌场。即便是一时错步涉足的人,也要引以为戒,要像‘改’一样听‘智’的劝导,改邪归正,要发扬社会淳朴民风之精神。(锺壮材)
《古村的老招牌》跋
《古村的老招牌》一文作者曾维持先生系我童年的同学,他很早便进人银行界工作,一生都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过着福寿康宁的岁月,是一个长寿有福的长者。
这篇回忆,引起我的内心深处的思念。好些事情,都只在记忆中而已!
不过他漏了一间叫“佳昌”的猪屠店,这店只有名字,人们口头上心中的名字,无有形的招牌,只有一副屠桌板卖猪肉而已!村人养猪的情形,店主崔伯一清二楚,谁家有多少猪,猪有多大,在决定屠那家的猪前数日,会告知猪主人。
我家因每日做豆腐、豆腐干有黄豆渣,做酒有酒糟,都是养猪的好饲料。所以我家常养着几十条猪。这些猪平时都跑到屋后山上,满山的猪,听到家里敲铜盆的声音,便像打冲锋一般的跑回家来,常使喂猪的人看得心花怒放。养猪的人都知道,猪最肯长是一百至百五六斤的这段时期,食料换肉率最大,过了百五六斤时,吃得多,长肉少,比较不合算。屠猪,乡下有个习惯,猪血、猪肠,和一料两三斤的猪肉,都无价由猪主收回自用,叫做回肉。
猪的内脏拉出之后,腹腔内,必有一碗膈血,我家这碗膈血多数是我吃的,放些冰糖蒸熟,据说我小时候,晚上时常会流鼻血,这膈血,有治疗之功。我这鼻病有遗传性,我第一个孩子孩童时也有过,幸运的是以后孩子都没有流鼻血。
杀猪时,常是一人在后把猪尾巴拉起,面前的一人拉着猪耳朵,抱在条凳上,一把两尺长的尖刀,直刺进去,一定要中猪心,不然虽经放血,猪还是活着。
有一家人,就会和屠猪的开玩笑,在小猪时期,把猪尾和耳朵都先割去,增加屠猪人的困难。(转载台湾《大埔会刊》(锺锺)
巾帼不让须眉 对家乡一往情深
古村旅外的女乡亲,对桑梓的怀念一往情深。她们为家乡的建设都作了不少贡献。如贺素珍、江井英、谢新英、锺琏珍、李筱兰、刘秋来、锺绮玲、锺清云女士等等。她们的贡献有大有小,但爱乡之心却是共同的。综合多年来旅外女乡亲捐资情况,捐资比较巨额的有贺素珍、江井英、谢新英、锺琏珍女士。至于连年不辍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捐资的,则有李筱兰(锺演彰先生遗霜)、刘秋来(永兴楼)、锺绮玲、锺清云(东升堂)女士。
李筱兰女士十多年来在春节来临之际,都给乐龄俱乐部寄来500元,年年如此,从不间断。前年可能因故未寄,而去年却汇来1000元,补上前年未寄数。筱兰女士年逾八旬,长期定居香港,近年屡欲返家,但以身体不适或天气不佳而未果,可见她对家乡是念念不忘的。
刘秋来女士多年来为古村中学、小学的校具、教具、小学特困生、儿童节日和村中的扶贫助困,各项公益事业等等都慷慨解囊,年年捐资不息。秋来女士常主动提出学校缺什么和其他建设项目,总是热心捐助。她说古村人办事很实际,出点钱很乐意。
锺绮玲、锺清云女士都是东升堂人,前者旅居香港,后者旅居永定下洋。她们都是古村公学老校董锺基然先贤的后裔。或许受先辈热爱家园的影响,她们心目中,对古村依然恋恋不忘,总是年年为家乡捐输。 (中适)
简 讯
△大埔县古村中学第七届田径运动会于2003年12月11日在锺卓才运动场隆重举行。此次盛会得到旅星侨贤锺卓才先生赞助3000元。运动会举行了隆重的大游行和开幕式,古村村委会、古村乐龄俱乐部、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古村小学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校运会开得圆满成功。(古中)
△旅马锺诵文先生后裔回乡寻根祭祖一行15人,在到馨桂堂(双堂屋)、锺氏宗祠(桂林堂)拜祭祖宗时,向两个祖祠各赠500元。又发柱先生之公子锺乃康、乃瑜为馨桂堂各捐50元。(天马)
△会友曾德鸳因病不幸于2003年11月29日逝世;终年62岁。
△会友曾祥仁因病医治罔效,于本年2月18日不幸辞世,享年72岁。
△会友曾令旦因病久治不愈,不幸于本年3月13日病逝于揭阳,享寿90岁。-
△曾瓦英(锺流柱之母)年老多病,于2003年11月26日在汕头逝世,享年88岁。骨灰送回古村安葬。(乐龄)
公劳嶂
公劳嶂是古村标志性的名山,海拔877公尺,它像一架屏风,雄踞在村的东北面,两边操手环抱着全村,宛如古村的可靠屏嶂和保护神,时有善男信女攀山越岭前去拜神赴会。
火烧公劳嶂,大埔光烫烫。这句顺口溜,男女老少时常挂在嘴里,每遇公劳嶂火烧山,人们就会脱口而出的说,火烧公劳嶂,大埔(茶阳)光烫烫。公劳嶂火烧山,茶阳又要火烧店了!公劳嶂火烧山和茶阳火烧店有什么因果关系?上代没有传说下来,耐人寻味。公劳嶂火烧山,常常一烧就是整日整夜,晚上看去,火光像元宵节迎灯一样,长长的一条或几条彩色的火龙弯弯曲曲,闪闪烁烁,小孩欢喜,大人心焦。
公劳嶂脚下有一个小山村叫沙劳窠,似乎有一个庵堂,和尚叫全波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做坏事被热血青年“惩处”,闹出一场不小的风波。沙劳窠一向很少人居住,剩下几个人前几年迁入古村,沙劳窠已无人烟,成为历史陈迹。(梓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