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53期(2004年6月出版)

古村之声
古村乐龄俱乐部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合编
53期 2004年6月出版
    欢歌曼舞庆“六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老师的默默培育孩子们健康成长,孩子们努力求学的氛围中,古村小学又迎来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日子“六一”儿童节,也迎来了对古村小学极其关心、支持的大埔县古村联谊中心,古村乐龄俱乐部的领导及各位来宾。
      往年的“六一”儿童节,给学生留下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使孩子们的童年在欢乐中度过。今年,在县城古村联谊中心及古村乡贤支持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古村小学举行了庆祝“六一”文艺汇演,并组织少先队、仪仗队游行检阅。那统一的服装,整齐的队伍,欢快的乐曲,隆重的场面,令不少群众争相目睹,同时也被孩子们的节日气氛渲染了。在文艺表演中,台上的演员个个都表演的淋漓尽致,维妙维肖。台下,笑声、掌声不断。人人脸上都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希望。四年级的舞蹈《一片好风光》,她们跳得多整齐,多有节奏感,改革开放带来的好风光,被他们优美的舞姿表现出来了,一年级同学的时装表演,个个神气十足,俨然是模特形象,幼儿园小朋友独唱《小电视》。那动听的声音,欢快的旋律,一次次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而六年级小品《考考你》这个节目,则激励同学们珍惜好时光,从小立大志,努力求上进,忠心报祖国,孝心敬父母,爱心奉社会,信心留自己。
      演出结束后,县城古村联谊中心、乐龄俱乐部领导对本次演出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整场演出的节目都有质量,节目编排合理,演出国满成功。
      在节日里,学校还给每一位学生发了节日礼物,以作纪念,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卢添裕)
      古村村委会新址落成
      七月一日迁入办公
      古村村委会兴建新会所,承上级政府鼎力支持和旅外乡亲爱乡为怀,慷解义囊,大力襄助,经于去秋鸠工,至今夏工程告竣。
      村委会新址地处村之中心街,是利用原大队戏院辟地200多平方米兴建。新的村委会楼高三层,底层有店铺两间,二层为办公、接待室,三层为会议厅和客房。海内外乡亲历次为公益事业捐资之芳名碑,如8·8大水灾、公路改造工程和新建村委会之“碑记”,均置立于会议大厅,以留纪念。“碑记”采用黑金刚石板镌刻,贴上金铂,显得庄重美观,捐资者芳名将永垂百世。
新的村委会定于本年7月1日迁入办公,为节约计,不搞任何新迁仪式。 (天马)
      书记的关心 村民的喜悦
      1983年,我村大窠里发生了山体滑波,冲毁房屋两间,幸未造成人员伤亡。该处村民胡松光等遂全部迁徙到村中定居。大窠里有旱畲、旱地、山坡地约500亩。十多年来,村民纷纷前往垦植果木,种双华李、蜜柚、西瓜、青梅、柑桔等达400亩左右。每当水果收获季节,果农把采摘的数十万斤产品用肩挑运回村中候沽。往果园虽仅二公里路程,但要上岗下岌,果农肩挑百十余斤不胜其苦,既花时又费力。今年4月11日,县委张远方书记莅村检查工作,村委干部汇报村务工作时,提到大窠里种果的生产和运输问题,要求县拨点资金,计划开辟一条到果园的板车路。为运送肥料和载回产品减轻劳动强度。张书记聆听后,立即答应拨款15000元,作为开路费用,现在辟路工程已开始,路线由背坑对面的毛龙岗动土。估计在端午节后可完工,村民们对张书记关心民瘼、关心生产的德政,称颂不已。(谷予)
      古村的12……11
      《古村之声》是海内外乡亲的连心桥。每期一到,令我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只字不漏,成了伴随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伴侣,每翻阅一次,收获便多了一份。归纳起来可用数字表示,即古村特点有1、2、3、4、5、6、7、8、9、10、11,作为庆祝《古村之声》创办十四周年的献礼!
      1、一个“乐龄俱乐部”,1991年评为全国“先进老同志活动室”,获得特别奖;
      一个《古村之声》,1990年创办至今十多年来向旅外乡亲寄发愈万份,通过沟通音讯,让游子更了解家乡情况,激发他们怀乡、爱乡之心,捐款源源不断。其中旅新加坡侨贤锺卓才先生捐资则达千万元;
      一个中学《大埔县古村中学》;
      一个协会《古村种养协会》。
      2、两条溪水、两条公路穿过村中,两座村门楼。
      3、三间大厦:《古村侨联大厦》、《兴富大厦》,还有《古村乐龄俱乐部大楼》、《古村诊疗所》、《古村村委会》……
      4、四个自然村:古村、散石、坪翁、翁和共480户,2350人。其中华侨80多户;四个新建纪念亭:“卓才亭”、“琏珍亭”、“锦森亭”、“有为亭”。
      5、五所学校:古村小学、散石小学、坪翁小学、翁和小学、古村幼稚园。
      6、六个姓氏:锺、曾、张、胡、赖、杨。自古至今和邻睦族;
      出版六部书:《菜根堂诗联》、《古村新貌》、《中平诗联集》、《晚清轩诗文集》、《词臣乔梓联吟集》、《古村诗联集》。
      7、七个基金:《古村之声基金》、《图书馆基金》、《诊疗所基金》、《老人福利基金》、《昭善基金》、《桂林堂基金》。
      8、八个突出女乡贤;贺素珍、江井英、谢新英、锺琏珍、李筱兰、刘秋来、锺绮玲、锺清云;
      八个室:《阅览室》、《棋艺室》、《音乐室》、《电视、录像室》、《有线电视室》、《电话、传真、电脑打字复印室》、《图书室》、《健身室》。
      9、九个组织:《古村村委会》、《古村乐龄俱乐部》、《古村之声》编委、《古村中学》、《古村小学》、《古村幼稚园》、《古村公益事业促进会》、《古村春节文体活动领导小组》、《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10、立碑10块纪念:《老人福利基金》、《图书馆基金》、《诊疗所基金》、《古村中学捐资芳名》、《古村小学基金捐资芳名》、《古村小学重建捐资芳名》、《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基金》、《公路改建捐资芳名碑》、《古村8.8水灾捐资芳名碑》、《古村之声基金》。
      11、十一座大小钢筋水泥桥……。
      古村的特色远不止这11点。古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灵人杰。今天的古村第一:第一个荣获首届全国十佳之一的“乐龄俱乐部”、第一个联合国官员锺奇材、第一个博士总监锺元柱、第一个超博士女科学家锺邦柱、第一个留英国剑桥大学的锺立、第一个派遣出国考察者锺定柱、第一个援外专家锺实、第一个著书多本出版发行者锺淼材、第一个读医大本科六年的锺豪、第一个在广州正式挂牌律师锺穗生、第一个一胎三男的李晶、第一个一家四口两年内分别留英、加拿大的锺蕴彰、第一个省劳模锺志平、第一个获国家体委“体育奖章”的锺壮材、第一个最高寿老人郑有娣104岁,等等。这是古村人的自豪。作为古村是我的第二故乡,也分享着一份光荣,愿未来的古村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宋少烈于梅县白渡
      古村公学简史即将出版
   《古村公学校史(简史)》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准备已经编辑就绪,将于七月出版。
    古村公学创办于1914年,迄今已届九十周年。公学于50年代初转为公办的古村小学。九十年来公学的严谨办学、精心治校,良好的校风学风一直伸延不断,培育了为数众多的人才。
      三年前,诒穀堂恳亲会期间,与会乡亲莅校参观时,旅永定的锺虹柱先生以学校历史悠久、声誉卓著,建议编一《校史》作为纪念。此议得到现任校长郑可信和村中一些人士的认同。于是,两年来开展与海内外的老校友、老教师和有关方面的人士联系、征集资料等工作。由于学校原有资料历经动乱,已荡然无存,只能凭老校友、老教师撰写的回忆录和征集到的校歌、部份历任校长、校董和老校舍之照片、以及近十年来学校积累之资料编成一本《简史》。与此同时,学校计划辟一“校史展览室”以作建校九十周年纪念。
      编辑《简史》的目的是缅怀公学创办人锺省我和为创办古村公学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锺清溪、锺达云、锺子澄、锺子亭、锺子衡、锺基然等先贤的艰辛历程,也检阅数十年来学校承传良好的校风学风所取得的成果,让后人更加热爱学校,更加勤奋学习。
    《简史》由锺式彰、郑可信、锺稚材、锺梓材等人编辑。全部印刷费由旅永定乡亲锺虹柱先生兴办的双大养殖场赞助,布置“校史展览室”费用则由旅澳门锺巨柱先生捐赠。
                                                                  (白丁)
       
      (一)
      承海内外乡亲对《古村之声》的关爱,为刊物赞助经费,感激之余,谨申谢忱。
      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张红都300元     锺盼柱300元
      锺绮玲200元(港币)
      锺瑛堂2200元    锺定柱200元
      锺均柱200元     锺子波200元
      锺倩材100元     锺玑柱100元
      锺国材100元     锺秀材100元
      锺展材100元     曾维丰100元
      锺  实100元     锺小满100元
                                        《古村之声》编委
      (二)
      承旅外乡亲关心老人福利,为我部老人福利基金乐善捐资,谨表谢意。
      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李筱兰500元      锺绮玲300元(港币)
      张劝贤、锺带英共500元
      锺邦柱50元(锡昌楼)
                                            古村乐龄俱乐部
      (三)
      我村村民委员会兴建会所,承海内外乡亲爱乡为怀,慷慨捐资,以襄其成,感激之余,谨表谢忱。
      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锺闽柱1000元   锺琰堂1000元
      捐资500元者:锺小满、锺祥堂、锺定柱、锺带英、张君励(劝贤)、锺诵文后裔、曾德志、锺惠玲伉俪
      捐资300元者:锺盼柱(小水)、锺车升、锺新生、曾垂定、锺勇柱、郑益群伉俪
      捐资200元者:锺仗柱、曾小垂、锺锋堂、张建光、锺用柱(大夫第)、锺福柱(大夫第)、锺万招、锺梓材、锺虬柱、锺将材、锺超柱(诒谷堂)、张红都、曾垂丰、曾垂东、曾令沾、锺古槟、曾令坚、曾德永、曾德强、曾佑彰、曾德平、何菊兰伉俪,曾德如、陈艺青伉俪
      捐资100元者:曾垂燕、锺政材、曾新创、曾垂文、丘吉恒、张发杯、锺罗材、曾维尚、锺楚材、锺帮柱、锺雄堂、曾令华、锺团柱、锺始祥、郑秀玲、巫汇欣、锺卫国、锺卫东,曾雪花、曾雪琴、锺广民、曾德欣、曾德流、锺思堂、锺顶柱(双堂屋)、锺稚材、锺建柱(锡昌楼)、锺考柱、锺庆丰、锺共堂,锺增堂、锺松柱、张永良、曾令新、锺迁柱、锺兴堂、曾垂帮、曾维艳、周德珍伉俪、曾启生、锺燕堂、锺善柱、锺基材(攸宁堂)
      捐资50元者:锺欢柱(双堂)、锺育堂、曾垂我、张建楼、锺辉堂(司马)、张建城、锺位柱、张木生、曾垂便、曾佑尚、锺握堂、锺益明、曾垂耿、杨德石、张建东。
                                                    古村村委会
      (四)
      承海内外乡亲对联谊中心的关爱,慷慨捐助基金,感激之余,谨表真诚的谢意。
      捐资芳名如下: (怒不称呼)
      锺卓才800元、锺定柱300元、赖始民200元、锺尚柱100元、锺子邦100元、锺子英100元、锺枢柱100元、锺铤柱100元、大角国乐队100元、锺豹柱100元、张俊藩100元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五)
      承旅星侨领锺卓才先生热心教育,为我校正门重新镶刻烫金校名捐资3000元,先生一如既往,情系桑梓,令人敬佩,谨表谢忱。
      承锺均柱先生热心教育,为我校举行“六一”儿童节活动捐资人民币200元,谨表谢意。
                                                    古村小学
      古村之光
      今年四月十九日上午,我荣幸地参观了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会馆楼高八层,雄伟壮观,矗立在繁华的闹市区,是一座具有新时代标志的建筑。
      我们在会馆陈秘书的热情带领下,参观了各个展室。在八楼的展室中,挂了很多会馆不同层面的照片,还有大埔各镇场的天生胜景、名山秀水、珍稀动植物、工艺及农副产品、古今特色的楼宇、桥梁、牌坊等十二寸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就有两张属古村的,一张是古村乐龄俱乐部、诊疗所、侨联大厦连成一体的照片,另一张是古村新街的照片。当我看到这两张照片时,心情十分激动,能在异国他乡的展馆中,看到反映家乡情景的照片是实属难得的事情,通过这两张照片,让世人了解古村,让古村走向世界。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马上请同来参观的廿余位大埔县城各部门退休的干部,认真观看这两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在看照片的同时,我还向他们作了介绍,观者感慨万千,异口同声地说:古村本是个边远小山村,能把它建设成为一个像新兴的小城镇一样,真不简单。正是,人杰地灵新气象,勤奋致富奔小康,这是古村之光啊!(锺稚材)
      迟到的感激
      锺铁材从贫困潦倒的高中毕业生成长为大型桥梁涵洞勘测设计工程师、高级知识分子,其历程的艰辛,对许多人来说,也许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其中不仅有个人的困境,更是国难当头、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艰苦卓绝的时期。他曾在给我的信中回忆说:
      “一九四五年我去广州,从家里出发到兴宁,然后转老隆,是搭营运的交通工具,到老隆就在子才叔公经营的合记做食客。当时老隆到广州,船虽很多,但都是机关、军队封用的,根本没有营运的交通工具。我在合记食住了十多天,正好塘头的钖交叔押一船货由老隆去广州。我见了交叔,他说‘搭我的船去,免费供应食宿’,到了广州和交叔同到建东行,钖怡叔接待我,我就在怡叔的建东行做食客了。住建东行有一段时间,晓得定昭妹到了广州,于是又到定昭店做食客了。”他感叹道:“如果不是合记、建东、定昭呀,我根本无法到广州,会颠沛流离到什么情况,真不敢想象。”“我真感谢很多帮助过我的亲人哟。怡叔来过广州,我早就千恩万谢了,秉叔、昭定在这里,情况不用说了。我现在要麻烦你的,就是有机会看见钖交叔时,请你为我表示深深的谢意,我深深记住他对我的恩惠,说我向钖交叔请安”。
      从上述忆念中,能体念到什么?!其中一点就是锺铁材对恩人的深情感激及由此而折射出来的古村人扶贫济困、助人成材的祟高精神。我是《古村之声》及其前身《家书》的积极读者,常从其中得知古村众多的海内外乡贤,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敬老扶贫爱幼,雪中送炭、慷慨捐资的动人事迹,他们继承和发扬古村人的优良传统和祟高精神,值得敬佩。因此我常想:古村这块古老的热土,定能人才辈出,建设得更加美好!(锺柏材)
      一碗田螺
      六十年代末,那是我童年时期,那时生活困难,物质紧张。有一天母亲在“横科里”耕田捡到十几颗田螺。第二天,中午吃饭,母亲端出一碗香喷喷的田螺。我们围在餐桌旁等父亲回来一起吃饭。父亲来了,一看有田螺这好菜,即叫我去厨房拿一只碗,分了一半左右,要我送给祖母吃(当时祖母是轮在叔父家吃饭)。我按父亲的指示办了。父亲把剩下的七八个田螺分给每人一个。这顿饭一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一碗田螺的事虽然很小,但对我的教育很大。父亲把仅有的十几只田螺分一半给祖母,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顺父母、尊重老人的优良传统。父亲尊敬老人,尊敬长辈的优良作风,使我至今难以忘怀。以后我们对待父母、对待老人、对待长辈也都自觉地以父亲作为榜样。
      一碗田螺的事也使我联想起古代一首《训子诗》:“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这首诗告诫我们:身教重于言教。要想自己的儿女孝顺自己,那么自己必须先要孝顺父母,尊重父母,负起瞻仰父母的责任。
                                                         (锺子邦)
      来函照登
      《古村之声》编委、式彰伯:您好!
      我是《古村之声》的忠实读者。自《之声》发行十几年来,每期我都仔细阅读,收获良多。刊物虽然篇幅有限,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素材真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好刊物。更有意义的是,《古村之声》象一个“窗口”,让许许多多的海外侨贤、旅外乡亲,在方寸之中看到了家乡的新面貌,从而更加便利、快捷地传递、交流城市、乡村的新信息。《古村之声》犹如一条长长的纽带,把“山里,山外”的古村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创刊十几年,含辛茹苦,孜孜不倦,淡泊名利。由于《之声》刊物是咱们古村的乡村文艺,因此,在创办过程中有关经费、撰稿、编辑、发行等一系列的工作全靠编委们奔波、筹划。个中辛苦,不言而喻,奉献精神,感人至深!为了表达我对编委们的敬佩之情,也作为对《之声》刊物的小小支持,特此写来了一篇《古村情缘》拙稿。不知能否有用?由于我文化水平不高,才疏学浅,稿中文笔难免笨拙、粗糙。让老前辈见笑了。但是我想,《古村之声》是我们本乡本土的“特产”,在这块文化园地里,不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可以济济一堂,雅俗共赏。
      
这就是我给《古村之声》投来此稿的初衷和勇气。
      文稿中不妥之处,敬请多多指正。不胜感激。
      此祝
《古村之声》越办越好!
各位编委合家幸福!                                        张红都于深圳
                                                               2004年5月4日
      古村情缘
      光阴似箭。时光如流。年轮的日历更换了一本又一本。自1970年我在古村小学附设初中班毕业至今,不觉一晃三十几年。这么多年来,许许多多的往事,在我记忆河流之中缓缓流淌,渐渐远去。然而,三十五年前,我在古村读书、生活的情景却如同银幕,厉历在目。每当工作之余,闲遐之际,翻开记忆的扉页,那“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仿佛使我又回到了那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豆蔻年华;那父老乡亲朴实憨厚的乡音乡情,仿佛使我又回到了那美丽、恬静的小山村。
      那是1969年的春天。我跟随母亲来到了古村。那时候,妈妈在古村小学任教,我和弟弟们分别在古村小学和附设初中读书。那时是文革后期,历史灾难的浩劫,使我们国家不论在思想上、文化上、精神上、物质上都处于“气息奄奄”的状态。整个社会都笼罩着浑浊和压抑。但是,当我踏上古村这个平凡普通的山村时,便觉得好似有一股和煦、温暖的春风轻轻吹拂。暖意融融。不由我驻足环顾,举目寻觅。呵,看见了,远方,公劳嶂雄伟苍劲、昂然挺立;近处,庵边潭波光粼粼、潺潺流水,青山绿水、莺歌燕舞,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把古老的山村装扮的妩媚多姿,分外妖烧。更为珍贵的是,朴实善良的古村人,以“山里人”独有的魅力,让我们母女在古村岁月里深深感受了人间的温暖与真情。
      曾记得,初来乍到,一切都显得陌生。加上地理位置的不便,最初我们在生活上曾出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每月都要步行到茶阳镇粮所购油、买米。母亲要上课。我们年纪小,每次茶阳买米,住返四十多里路。小姐弟,挑挑担担,踉踉跄跄,步步艰难。这件事后来被当时的大队书记阿创哥(曾新创同志)知道了。阿创哥对我母亲说:“老师,以后买米不要这样辛苦了,跟我们说一声,待我们拖板车到茶阳时帮您买了带回来就行了。”短短数语,暖人心窝。随着日后慢慢长大,我便深深地领会到曾书记当时不仅仅是解决我们家的一个困难,更是代表着大队党支部组织在关心着人民教师的疾苦!事情已经过去很遥远了,但是,我的老母亲却久久没有忘怀。每每忆起,无不动容。是啊,多好的书记呀!这就是古村人!古村人有着善良、朴实、豪爽、风趣的秉性。与他们在一起,你会觉得开心愉悦、捧腹开怀;与他们在一起,你会远离烦恼、轻松舒坦。
      由于当时学校的条件极为有限,我们母女几人只有一个小小房间落脚安身。但是,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学校的锺豹柱校长、宋老师、袁老师、以及本村乡亲稚材老师、垂滚老师等,对我们热情有加,嘘寒间暖,关怀备至。虽然,我们在古村小学仅有小小的一个“窝”但是,与这么多可亲可敬的老师在一起,我们却时时感受到大家庭般的温暖!每当碰上老师聚会加菜的时候,豹柱校长都要招呼我们小姐弟几个,让我们也美餐一顿。与此同时,古村的乡亲们也时时惦记着我们。平日里,他们没少叫自家的孩子一也是我们的很多同学,给我们捎来蔬菜、瓜果。逢年过节,更不会忘记给我们送来年糕、裹粽。还这个邀,那个请地叫我们跟老师们一道“上村”去他们家里作客。是的,当时餐桌上的莱肴不过是普通的鱼鱼肉肉、粗菜淡饭。但是,古村乡亲对我们的滴滴爱心,款款深情,令我们长留心间,回味无穷。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三十余载,弹指挥间。如今,我也由当年来自他乡异地的小小学子成为今天的“古村媳妇”。真是有情也有缘!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给古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众多海外侨贤和旅外乡亲的重视、支持下,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昔日古老的山村更显得意气风发、与时俱进。古村是块风水宝地,世世代代人才辈出。作为古村人,我们为她骄傲自豪。同时更应当为家乡将来更加繁荣兴旺而感到有一份共同的责任!古村是我的“婆家”,但我总觉得如同“娘家”一样熟悉亲切。在此,我衷心祝福家乡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祝福父老乡亲家家康乐吉祥、户户万事胜意!
      呵呵,这就是我说不完、道不尽的古村情缘
                                                              (张红都)
      归途(诗歌)
      柚花飘香故里行,清明将至思前人。
      车驰新路精神爽,游子归来系乡情。
      夜寝
      老家陋室入梦迟,隔壁父唤记依稀。
      醒来重温童年事,感叹人生短暂时。
                                       (锺子邦于韶关)
      故里情深 老而弥笃
      旅湛锺定柱先生伉俪率儿孙返乡祭祖
      五月二日早上,锺定柱乡亲偕夫人淑珍及儿女孙子一行十四人,分别从湛江、深圳、中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古村。他们甫抵村中,就直奔散石村和伯公岗拜祭先祖之墓,然后才回到背坑老家。
      定柱先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特别是带上六个内外孙回来,可说是够累了。但是,当乡亲们关心他老人家,说他辛苦了时,他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回答:“我从十一岁就离别了故乡,眨眼就是六十个春秋,去年回乡,看到家乡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到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使我更加产生了对家乡的深情,更觉得家乡的山特别青;家乡的水特别甜;家乡的饭特别香;家乡的情特别浓……。现在我身体还好,每年最少也要带他们回来一次,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感情,长大后才会关心家乡、热爱家乡,在他们的脑海中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的根在古村。
      光阴苒荏,日月如梭。定柱乡亲这次旋里除祭祖外,还和梓叔共话桑麻,回忆起六十年前的生活情景时,勾起他在小学和同班同学读书、嬉戏的活泼童心,转眼已成了鬓发皆白的老翁。还健在的同班同学只有曾新创、锺玉柱、曾德鸿、曾维楚,其他的同学已经作古了,谈到此时不免也有一丝伤感。当晚,在维钦饭店设席宴请房亲梓叔,及曾教诲他的八十六岁的锺调柱老师和同学。席间,同学畅所欲言,对童年的回忆,对校园生活的回忆,谈得津津有味,正是:情深恭敬少,知友笑谈多。同学们共同频频举杯,恭祝调柱老师健康长寿,同学间互相祝愿健康、快乐、幸福,真是话短情长,相约明年再行相聚。宴会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
      定柱乡亲,对家乡一往情深,分别时为古村村委、《古村之声》、埔城古村联谊中心慷慨捐资。 (锺稚材)
      锺达云先生诗集有感
热心公益秉家传,博学多才胜谪仙,
可惜春风无惠我,幸能耄耋读遗篇。
晚晴百咏铿锵句,佳作全书金玉言。
拜读之余多感慨,羡公重教子孙贤。
                                    晚生童昌华甲申初夏于永定
      菩萨蛮·贺埔中百年华诞
创业艰难历百年,桃李芬芳春满园。老师殷切情,学子志凌云。
教育千秋计,英才为根基。举杯庆华诞,辉煌逐岁临。
                                                 (曾潜光于昆明)
        
      锺达材
不须屈指又端阳,厨下祗闻角黍香,
只有怀王偏听误,至今凭吊汨罗江。
      端阳节
      锺蕴彰
五月五日是端阳,厨房缓火熬粽香。
屈原爱国千古恨,龙舟凭吊汨罗江。
编者注:
      《进兵营有感》一文作者锺志军,是友恭堂银材之子。现任云浮市火力发电厂团委书记(该厂有3000多工人)。以前参军是云浮水电厂报名的,服役期满返回原单位工作。他曾写有几篇文稿寄来。现择登《进兵营有感》一篇,对下来村中青年参军者,有所启迪和思想准备。
      进兵营有感
      春风是寒冬的向往、丰硕是金秋的向往、雨露是大地的向往、海岸是风帆的向往、欢乐是痛苦的向往、蓝天是小鸟的向往、大海是鱼儿的向往、旭日是黎明的向往。两年前刚入伍时我终于实现了我绿色的向往。但看着这绿色的军营,一切都充满着神秘,觉得什么都是新的。我被分到南京支队一大队新兵一连接受着“转变式”的训练。刚下车就看见一位肩上扛了一粗一细军衔的男兵来接车,我愣了一下,这时候肩上扛了一颗星的说:“以后你就跟着他,他是你班长,你有什么事就告诉班长,他会解决的。”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进了寝室,看着那些床,心想,这床位能不能自己选择?没等我开口,班长就说:“你睡这个床位吧!尽快把床铺好,过会儿教你叠被子”。“班长,我能否换个床位,我怕……!”话还没说完,班长转身就走了,留下一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虽然当时我不是很理解,但也只好作罢。
    第二天,天还没亮,军号一响,班长就催促我们:“起床出操,动作快点。”没过多久,集合的脚步声就回荡在操场。我第一次领会了军营生活紧张的节奏。
    出完早操回寝室整理内务,可别小瞧这一关,作为军人,连四方被都叠不好,会被别人笑话的,看着厚厚的被子,心想,这怎么叠?想要把厚厚的被子叠得四四方方的可不容易,没有一定技巧是叠不好的,手都叠酸了,被子终于有一些形状,可是跟班长的相比,唉!还差好大一截呢!这时班长说:“别急!别急!这被子不是一两天就能叠出形状的,准备一下马上吃饭。”这样我们就开始了新兵集训的历程。从齐步到正步到跑步,这看似容易的三大步法,走起来可就难了,单说齐步吧,每一步距离75厘米,脚跟着地,手臂打直,上摆弧度在冬装第三颗扣子,由不会到会,由难到易,这个过程真的好辛苦,几个星期下来,脚都肿了,用手轻轻一压,就一个小窝,泪水往心里流,只能咬紧牙关挺住;在新兵训练场上,寒风凛凛的腊月,在这“一咬二挺”的过程中,迎来了阳春三月,我们的训练课目也越来越难,搞战那阵子,整天就在沙地里滚来滚去,几天下来,浑身上下没有一块是好的:青了、紫了、破了、累了!每天训练完收操后,班长就从卫生所拿来药水给我们擦药,虽然班长在训练场上对我们特别严厉,但训练完后我们就如同朋友般了,给我们擦药,关心我们,给我们讲他当新兵时的故事,其实班长挺辛苦的,为了让我们的战术动作规范化,自己也在沙地里滚来滚去,身上的伤比我们还多,但班长从来不叫苦。
    那次,记得是由于我们作风纪律松散,我们班胖子喜欢在训练场上讲笑话,弄得全班人都哈哈大笑,不小心被领导看见了,当天晚上我们被拉了紧急集合,刚刚入睡,就听到紧急集合的哨声,在慌乱中听见“我的裤子呢?”“我的鞋呢?”“哎呀,我的背包绳不见了!”过了好几分钟才跑到操场,队长和班长仔细检查了我们的背包,嗬!这一查可真是洋相百出:有鞋穿错的、有没背挎包的、有把背包打成麻花卷的、有衣服扣扣错的、有没戴帽子的、有没扎腰带的。连长和班长都讲评后,让我们重新回到了班里,从那次以后,我们这帮新兵,再也不敢在训练场上嘻笑!
    三月底新兵训练结束的那天,班长为我们唱了一首《战友之歌》,班长唱得是那样的深情,班长的眼里溢出难舍的战友情,我们的泪水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因为新兵训练结束,战友们都要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单位,从事不同的分工了。
      新兵训练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一名地方青年转变成一名合格的战士,无论是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让自己明白,已不是穿便衣的普通青年,去掉“娇气”,明确了使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磨练自己,摔打自己,坦诚无畏地去迎接风雨的挑战。(锺志军)
       
      【姓源】《元和姓纂》载:“周武王子唐叔虞被封于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杨氏出自姬姓。周宜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杨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字叔向,晋太傅,食邑于杨,其后以邑为氏。”大埔县《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次子名杼,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赐杨侯,后以邑为氏。春秋时为晋所灭,所以山西洪洞县是杨姓最初发源地。其后子孙为避世乱而南迁到弘农华阴繁衍成望族。
      【郡望】弘农郡,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南。
      【堂号】弘农堂、关西堂、四知堂。
      【堂联】杨姓专用堂联:
      四知门第   弘农世家
      关西夫子弟   理学大儒家
      联中“四知”、“关西”指东汉杨震。震,博览群经,当时称“关西夫子”。历任荆州刺史、琢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为官清廉,史载《杨震暮夜却金》故事里,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之句,后人称“四知”。“弘农”属杨氏郡望。弘农杨氏是东汉有名的大族。“理学大儒家”指北宋学者杨时。时,宋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著作有《龟山集》。
      【迁徙】据传佐君《大埔杨氏始祖四十一郎公人名辨》载,大埔北塘、百侯杨氏渊源,据现存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族谱记载,始祖四十一郎公,先世居江西,避宋兵之势而徙居闽汀宁化石壁村,而后始迁于粤潮大埔永安社维新甲大靖下北塘松林下肇基立业。谱载,石壁杨氏始祖用蕃公,传至三十二代孙七郎与九郎。长子七郎公取罗氏生一子即四十一郎。四十一郎迁大埔西河下北塘开基后,建祠“受祜堂”,妻余氏,生一子,留居北塘;继而四十一郎公往清远都百侯铁炉坝为铁匠,观看地形善美,又娶妾沈氏,在百侯侯南开创基业。据考证,石壁始祖用蕃公,其父熙公系杨氏太始祖杼公第七十二代孙,用蕃公则排行七十三代,用蕃公第三十三代四十一郎公,是杼公一百0五代孙。四十一郎公之父七郎及母罗氏,均葬宁化石壁。四十一郎公是由宁化石壁直接迁人西河北塘的,属用蕃公支系,而不是梅州的云岫公支系。所以“四十一郎公,即奋登公”之记载,属讹误。
      大埔杨氏另有一支是来自新杨派。据《杨氏(新杨)谱系》载,始祖原姓林,住宁化石壁,第七代远绍公,字千三郎,因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所善戴姓结伴携家入粤,于元末迁梅县松南半径村,寄籍于一家杨氏,不久杨殁,无嗣,户籍无所属,公不能自引避,任籍输课如旧,为杨经营,子孙展祭公莹,必备物虔祀杨墓,无敢忘其始焉……。而后改姓杨,故称“新杨”,堂号曰“绍德”,堂联为“天赐鸿禧,人修骏德”。新杨之裔多支由梅县先后传入大埔之三河、英雅、大麻、青溪等地。
      【分布】大埔杨姓分布于百侯、大东、西河、三河、古野、银江、茶阳等15个镇。
      司马第重修工程已过半
      古村司马第是锺氏十九世世图公创建,迄今约200年历史。由于积年累月,风雨侵蚀,内外墙壁已严重剥落,上下厅之桁桷亦大部腐朽,天顶摇摇欲坠,住户先是用木材支撑,然仍险象丛生。去年该屋族众商议重修祖屋,认为司马第之裔孙虽多外出创业,留下的仅数人而已。但念及上祖创业维艰,作为后代裔孙有责予以重修,作为文物纪念,才不愧对先人。于是各尽所能,纷纷解囊,修复工程计划二万余元已到位,并于今年四月择日开工。现在工程过半,上下厅之间桁桷全部更换,屋顶、门楼也修得十分美观,内外天井铺了水泥。初步显示旧貌变了新颜。据说外大门之屋名司马第和内大门的“东山聚秀”的题字,采用黑色大理石板镌刻,贴以金铂,然后安装上去。
      十多年来古村修复祖屋的,先后有窠头的“德馨堂”(卓才独资数万元),背坑的“並攸楼”和西片的“诒穀堂”。这些后人修复祖屋的出发点就是顾念先祖创业的艰辛,如不好好维护,似乎愧对先人。(适观)
       
      ▲本会会友锺霞柱因久病屡治无效,不幸于本年4月6日去世,终年70岁。
      ▲会友曾祥建因病久治不愈,不幸于本年5月7日辞世,享年78岁。(乐龄俱乐部)
      ▲今年西瓜生产面积同去年相等,但因气候、虫害、耕地没轮种等因素,产量减了一些,但价格比去年好,销售亦满人意,因而收入不差,瓜农笑逐颜开。(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