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57期(2005年6月出版)

古村之声
第57期           2005年6月出版
      古村小学九十周年校庆专刊
    热烈祝贺古村小学被中共大埔县委员会、大埔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古村小学荣获县先进单位称号
    大埔县在今年的“五一”表彰大会上,古村小学被中共大埔县委员会、大埔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县受表彰的十八个先进集体中唯一的一间小学。
    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领导廉洁勤政,务实进取,教师敬业爱生。学校以课堂互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几年来,获县以上荣誉的师生有13人次,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该校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再创佳绩。(银麓)
      古村小学九十周年校庆捐资芳名
    古村小学创办九十周年校庆,经本刊报道后,承旅居海内外校友、乡亲热爱母校,关心古村教育,纷纷慷慨捐资,为校庆庆典、充实电教仪器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至五月底止之捐资芳名,兹公布于后。为了校庆有序进行,凡旅外校友、乡亲须组团或个人返乡参加庆典的。请于9月25日前把名单电告古村小学(电话:0753—5670202)以利接待工作。
    附:至5月底止捐资芳名于下: (恕不称呼)
    曾垂枫4000元(其中图书2000元)
    曾令汉3000元   赖汝坚2000元
    锺校柱2000元   锺谦柱2000元
    锺瑛堂、赖雪珍夫妇2000元
    大埔雅之园木业制品有限公司1000元
    锺淼材1000元   锺梓材500元
    曾维持500元    锺子祥500元
    锺将材500元    锺小龙500元
    曾德志500元    锺绮玲300元
    捐资200元者:何杏兰老师、锺炽柱、曾桂芳夫妇、锺婉珍、锺云芳、曾令聪、锺看玲夫妇、锺祟柱、锺壮材
    捐资100元者:锺铎材、锺焱英、曾令沐、曾德平、曾德如、锺锡廉、锺顺英
      捐资50元者:锺帮柱、锺清云(东升堂)、曾雪琴、曾雪花、曾维尚、曾新创。
                                                                                                     (校庆筹委)
      《古村之声》汇编将出版
    《古村之声》自1990年出版至今,承旅外乡亲关爱,大力支持,历时一十五周年,出版了五十六期,得到各方面的肯定。不少乡亲提出,过去的“村报”每期一张,不便保存,有些已经散失,建议将从出版以来的报纸编成合订本,永久收藏,随时翻阅,回味乡情,也可为子孙后代寻根谒祖留个依据。
    编委考虑此议甚好,应予实现。不过,“合订本”是将原大张的报纸缩成小本本,则字粒细小,不便阅读,特别是年老的乡亲。因而决定印《古村之声》汇编,即报纸的全部内容不变,按一期一期的顺序,以杂志形式排印成十六开的书本。汇编除按期数顺序编排目录外,还按资料类别,分成古村盛事、古村旧事、古村先贤录、古村姓氏录、好人好事录、古村公学史话、民俗风情、赤子情深、寻根谒祖、事业成就、鼓励与鞭策、友好交流、游记、赞诗、山歌、民谣等栏目编出索引,以便读者按需要、兴趣选读有关内容。
    汇编除了收编1至56期(包括家书)刊物外,还收集有历史上的“大事记”、古村地图、古村全景及部份景点的彩照,乐龄俱乐部历届理事、古村之声编委名录,捐资公益事业金额较多的乡亲的玉照、名录,使读者从中了解一些古村的历史概貌。全书估计有400多页,目前正在排印中,争取结合古村公学校庆举行首发式,连同《古村公学简史》作为赠送来宾的礼物,并分发给有关乡亲及有关社会贤达。 (梓材)
      欢庆“六一”
    当鲜红的太阳跃上地平线,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六一”国际儿童节,这是多么快乐的一天啊!因为今天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这一天是学生们盼望已久的日子,现终于到来了,心中那高兴劲儿,那喜悦之情感,无论行走于学校的哪个角落都始终绽在脸上。在这欢乐的日子里,迎来了古村小学尊敬的客人:茶阳镇中心小学、古村村委、古村乐龄俱乐部、县城古村联谊中心的各位领导及村中的各位乡亲。在此,感谢他们对古村小学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他们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我们的努力,教育教学质量将有更大的提高,学校将会办得更加有特色。
    今年“六一”节文艺活动,先是学校全体少先队和仪仗队到村中游行检阅,与去年一样,也令不少的乡亲驻足观看,一起分享着孩子们节日带来的快乐,人人脸上都充满了笑容。文艺演出开始前,郑校长和县城古村联谊中心锺稚材主任分别讲话,还颁发了由嘉应学院曾垂枫讲师捐助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勉励学生要珍惜好时光,努力学习,读好书,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志气的人。
    文艺节目的演出,把节日的氛围推上高潮,村中的乡亲把学校下厅都挤得水泄不通,争看孩子们的表演。台上演员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精彩的表演,引得台下的观众情不自禁地用掌声表扬孩子们演得好、唱得好。您看,幼儿园小朋友的舞蹈《春天在哪里》,跳的动作多整齐、多优美。六年级歌舞《乡间的小路》踏着轻盈的步子,哼着歌儿,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情景多惬意呀!六年级《哑剧》虽然是无声的表演,却使观众忍俊不禁的开怀大笑,其寓意更是深远,告诉同学们要爱护公共财产,维护集体的利益。五年级独唱《铃儿响叮当》动听的歌声,欢乐的节奏,也赢得观众的好评。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们祈祷明天会更好,让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明天,文艺演出是在六年级歌舞《明天会更好》中落下帷幕的。
    文艺演出结束后,每个学生还得到节日礼物,以作纪念。今年“六一”节,古村小学得到嘉应学院曾垂枫讲师和县城古村联谊中心锺稚材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卢添裕)
      最想感谢的……
    感恩节的前夕,某家报社向某位小学教师约稿;希望能得到孩子们用“心”来画的作品,内容是他们最想感谢的东西。
    老师依照报社的要求向孩子们出了主题,孩子们开心地在白纸上自由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女教师猜想,这些孩子们在这个年代最想感谢的会是什么东西呢?或许他们顶多也只能画些卡通或某样食品之类的。
    很快地便有孩子完成了,当女教师看到小雨交上他的画时,竟然大吃一惊,原来,他画的是一只手。
    这会是谁的手?
    顿时,这种抽象的表现手法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都纷纷猜侧。一个说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富贵的手,因为上帝是万能的,而有钱则好办事!可小雨连连摇头……
      女教师走到小雨——这个可爱的孩子面前,低声地问他:“可以告诉我你画的手是谁的手吗?”
      “老师,这是你的手!”小雨轻声地回答道。“那天妈妈说:‘是老师您的手教会了我许多知识,比没上学前要懂事多了’,所以,今天我要感谢您的手!”
    要知道老师的这只手可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一只传导知识的手,培育人才的手。
    世上每个人都有许多要感谢的人和事,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也有精神上的支持,也许对很多给予者来说,这种给予往往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受予者来说,它的作用却常常是难以估量的。                                                       (锺志军)
    开展家访工作促进家校互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最直接、最原始。而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教育基地。现代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创新的深入,学校工作越来越需要家长的配合。新的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变化,它还涉及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为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开展了教师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的活动。本学期,全校教师对古村村中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思想品德等表现,并了解学生家庭的结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在家学习习惯、个性特点、劳动表现等,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手段,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通过家访,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学生各方面行为表现都有明显向好的一面发展。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晚,学校几位老师对离学校较远的大觉村,该村到古村小学就读的内宿生家庭进行家访,在此,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这次家访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当来到学生郑勤光家时,他家只有奶奶一人,他父母都不在家里,在外做工,由他奶奶带管,而他奶奶则对他无计可施、管不住,老师在向他奶奶汇报他在校情况后,认为应多让他父母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的情况、多鞭策,学校也会对其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在场的七、八位群众也认为其确实应严加教育了。在学生郑启伟家里,老师汇报其在校各方面表现情况,也询问其在家表现如何,他父亲说,这个孩子很不听话,性格也很固执,就是说破了嘴皮,甚至动手打他,也不见他有改正。老师们就对其父母说,用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只能事与愿违,不听话或做错事就用暴力使之屈服、听话,只能使其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只能使孩子对父母的恐惧、提防,没有真正心灵上的沟通。老师指出,应多和他谈心,从多方面关心他,使其与父母距离拉近,而感到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再循循善诱引导他,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学校了解其在家表现后,便有针对性地对其认真进行教育,促进其身心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次家访共访了13个学生家庭,都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和称赞,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真诚,体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而学校也掌握学生在家各方面表现情况,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依据,利用最好的教育时机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各方面都能向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通过家访,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使学校与家长统一认识,形成教育合力,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管理的目的,进一步开拓古村小学教育的新局面。(育苗)
      献给敬爱的老师
      ——写在母校诞辰九十周年之际
书本,是你广阔的天地;
黑板,是你肥沃的土地;
粉笔,是你耕耘的工具。
不知流过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不知付出了多少宝贵的心血。
啊,是你把一棵一颗的幼苗,
培育成那参天大树,
——让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
书本,是你浩瀚的海洋;
黑板,是你坚实的帆船;
不知经过了多少日日夜夜,
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输送到那知识之洋的彼岸,
——让他们为人民施展出自己的才华。
我们怎能忘记,
在讲台上,你给我们认真上课;
在办公室里,你孜孜不倦批改作业。
在操场上,你教我们打球、做操;
在草坪上,你给我们讲故事、谈心得。
……
啊,我们怎能忘记,这一幕一幕感人的情景。
年龄不要紧,
不管你是青丝柔柔,还是白发苍苍;
距离无所谓,
不管你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
时间无终止,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
啊,敬爱的老师,
你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
                                              锺子邦于韶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大埔旅永定离退休干部莅我村参观指导
      6月4日,大埔旅永定离退休干部一行20人莅临古村参观指导。上午八时,两部专车抵达古村门楼时,受到古村党支部书记、乐龄俱乐部全体理事的热烈欢迎,客人们下车后,依次浏览了古村休闲园、古村中学、小学、幼稚园,然后步行至俱乐部,俱乐部鸣鞭炮迎接。
      宾主步入侨联大厅稍事休憩后,俱乐部主任曾新创简略介绍了俱乐部活动情况,接着,客人领队丁奕楼老同志讲了话,他对俱乐部取得的成绩表示钦佩和祝贺,赠送了有古村先贤锺达云诗词的永定《凤山诗刊》和古香古色的镜屏。座谈至10时许,客人们还要往县城、三河等地参观。俱乐部备了家乡风味小点——老鼠粄煮猪肉招待。10时20分钟,老干部一行驱车往县城,抵达时已是11时40分了,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的常务理事,早在联谊中心门前恭候。进入会议大厅,宾主相互寒喧后,联谊中心锺稚材主任向来宾们汇报了联谊中心的工作,永定领队丁奕楼同志也致了词。由于时间关系,客人们午餐后由锺稚材同志作向导,游览了虎山公园、万山寺、西湖公园及中心大道,然后往三河参观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和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兴尽由三河驱车直返永定。(白丁)
      乐善勤奋为公益
      ——小记我的同事锺稚材老师
      我82年至85年,在大埔中学教书,有幸与锺稚材老师同事。稚材老师先调入县城后,我也调入县城,相处交往较多。我常与古村人谈聊,常读《古村之声》。稚材老师为人处世和对我的教诲,是对我影响较大的长者。世事纷纭,人际沧桑,我这小记,无疑是我人生中的“艺海拾贝”。回忆往事,感慨万千的同时,想到稚材老师,就不免唤起我的激动。
      一、稚材老师,首先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心人。20世纪60年代,稚材老师为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只有18元,要维持一家妻小,生活极度艰难,但他素来就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时,其家乡曾令棣的4岁小孩,掉进鱼塘淹死,家人哭得死去活来。曾令棣家无隔夜粮,连埋葬费都无。稚材老师亲自送上5元钱给其小孩作埋葬费,并借几十斤米给其“渡荒”。那时的这种“小帮”,可是难能可贵啊!
      他在古村小学任教时,学生锺桂珍发高烧,诊断是脑膜炎,为避免传染他人,又不怕传染自己,稚材老师冒雨骑单车送她到茶阳医院治疗。下午4点钟送病人,又逢茶阳发大水,费尽多方周折,才把病人送到茶阳人民医院。当他回到古村家时,已是深夜了。
      稚材老师得知曾令棣的遗孀因跌断腰骨,无钱医治的困境,他忙碌奔波,多方“行走”,取得了“何晋昊先生基金会”的资金帮助,为其治病。
      一位湖南籍的刘老师,古村小学代课,工资很低,且种种原因,无法回家过春节。稚材老师发动在城的古村乡亲捐资捐物,对留校过年的刘老师,进行慰问送温暖。那湖南籍的代课老师,深受感动,把妻儿都带到大埔来安家。
      二、稚材老师又是热心公益的勤奋人。在四人帮横行时,古村中学校舍极度不足,稚材老师冒着丢工作的危险,与新加坡华侨锺卓才先生联系(因那时与华侨联络有被定为祟洋媚外之嫌),亲自制订建校方案,取得锺卓才先生的认可和建校资金,不辞劳苦,亲自负责工程施工,日夜操劳,使新校在古村崛起。他调往埔中后,民办教师的工资才25元,他省吃俭用,为古村中学的绿化尽力,自己掏钱买了一批白玉兰、桂花、杏树等到校栽种,自己还亲自栽种了一颗白玉兰,留作建校纪念;如今已枝繁叶茂,古村学子和民众都知道那颗白玉兰不平凡的象征。他调入县城后,又到湖寮苗圃场,买了多颗白玉兰、杉柏等树苗,送回古村中学栽种。这颗棵树苗,凝结了他对古村中学的多少深情。
      县城的古村联谊中心,集乡情联谊、乡人娱乐、乡友互帮、敬老尊贤、扶贫济困于一体的组织。稚材老师退休后亲自首倡、多次奔走深圳、东莞、广州等地筹资创办的。因为稚材老师的善心、热心和公心,得到海内外乡亲的认可,所以联谊中心办理很兴旺。创办五年来,每年春节前夕,在他倡导下,发动海内外乡亲捐款,开展古村家乡敬老、尊贤的文明活动,为五保户、特困户进行送钱、送物、送温暖。乡人都称赞,联谊中心是家乡真正的公益慈善组织。
      稚材老师多方发动海内外乡亲锺琏珍、刘秋来等,为古村小学捐图书、电脑、打字机、印刷机、书橱、乒乓球等教学设备,发动锺安柱乡亲为古村中学捐赠仪仗队服装和仪仗队乐器一批,多次发动锺巨柱先生等,为古村小学欢度“六一”提供节日活动经费和优秀学生的奖励金。
      在各项活动中,有时捐资者的资金未及时到位,稚材老师常自己掏钱先垫付,使活动及时如期举行。
      他从民办教师、埔中教师、会计、外经服务公司、云天大酒店副经理,到退休后古村联谊中心主任等一系列的生活、工作历程,都体现了他的善心、热心、公心的品格,都表现了他不辞劳苦、勤奋工作、乐于助人、关爱公益的风范。因而给我的记忆和影响是很深的。
                                       (作者谢铭,为大埔县广播电视大学中文讲师)
      古村往事四则
      (一)大路坳头的担脚
      五十年代以前,福建的龙岩、坎市、抚市、湖雷、永定一带的农副产品和潮汕、广州等地的日用百货商品,大部份通过大埔县城(现今茶阳)交流。那时,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和水运,只能靠人力肩挑运送货物,古村人把常年从事挑担的人叫做“担脚”。两地之间最近的路线是从福建永定经广东蕉叶坪、茅坪、左弼、古村、太宁到茶阳、,古村的大路坳头和三角塘是必经之道。
      龙岩、坎市的担脚用的扁担足有一米五、六长,此外还带一支撑,扁担下面三分之二的地方,钉了一个条型的骑钉,用来歇肩时撑担杆之用。因为他们是长期、长途挑担的,每天走五、六十里的路程,担又重,路又远,为了节约时间赶路和减轻劳动强度,很少把整担货物放下来歇息,只靠用撑杆顶在扁担的骑钉上,后头货物着地,前头货物悬空,手持撑杆即可直着身子歇息,不必弯腰曲背。特别是中午时间,在大路坳头上坡的路段上,可看到几十个担脚,手扶撑杆在那路上象排长队似的歇肩休息。
      从龙骨坪到古村的一段上坡山路,沿途有路树,松林茂盛,人们在大路坳头还建起了凉亭叫“重九亭”,三角塘的凉亭叫“太平亭”,供行人憩息。九斗背的锺锡溢、锺始意分别在两座凉亭内卖茶、糕点等物,此地成了古村的乡景之一。署名“不平生”的村民,触景生情,赋打油诗一首曰:
      茶亭古树半斜坡,大路坳头景色多;
      此是粤闽交通线,途中多少挑担佬。
      (二)船到古村
      据说远离现在百一二年,村中裕伯(即裕兴楼创建人),那时他在东江做生意,经营有方,货如轮转,财源茂盛。有一年,他回家办一场好事,宴请亲朋好友,丰盛的物品均需从茶阳购买。古村到茶阳的唯一道路是条石砌的羊肠小道,物资靠人力肩挑,交通十分不便。那时候,裕伯是位有才干的人,脑子灵活,大胆设想,利用当时古村大溪丰水季节,从茶阳顾了一条小船,百倍小心地、顺利把小木船划到了古村庵边潭靠岸。这是古村有史以来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位从茶阳顾船到古村的人。从此,为历史上写下了船到古村的佳话。
      (三)西片小溪改道
      古村西片的小溪,原是从九斗背诒谷堂对面,从西一直向东,流经肇基堂(即锺姓祖祠、案背(积庆堂)、曾屋德馨堂门前流出与由北向南流来的大溪汇合。
      几百年前,西片曾姓的上祖,不知什么原因,把小溪进行改变原来的流向,从原来九斗背向东的流向,改为向南流至长塘陂,然后转向东流经小溪唇与大溪汇合。改后的小溪,就是现在西片的小溪。该地也叫小溪唇。
      (四)古村业余汉剧团
      古村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五十年前,我在古村小学读书时,学校每年都组织搞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且演得很成功。平时活动课时,唱歌跳舞,很活跃。听长辈说:抗日战争前后,村曾组织过“前锋剧社”“黎明剧社”(本刊曾有报道),宜传抗日和倡导开明。文艺活动成了古村的时尚。
      1956年,由于村中对文艺的爱好者甚众,在文艺演出的技巧基础上,又成立了“古村业余汉剧团”。锺立彰任团长,请茶阳的饶训进、孔亚行当老师。学员有:曾维鹊、胡石带(秀玉)、锺桃英、锺考柱、曾德鸿、曾令活、曾维谨、曾祥超、锺带材、锺按材、锺北柱、锺喜妹、张衍谋等20余人。团址设在泰岳楼内。孔亚行老师主要教唱戏和台步,饶训进老师除教唱戏外还负责画布幕和各种戏衣戏袍、制作道具等。由于老师的勤教有方,学员勤学苦练,总算学有所成。曾维鹊唱小生,胡石带唱旦,真是天踢良缘,结成百年好合。曾德鸿唱乌净,锺按材唱红净,唱得有声有色,各有所学,各有所长。立彰哥任团长,不但曲牌熟悉,而且对吹笛、拉弦、弹扬琴、唱戏等都很擅长,俗称百晓。令活哥吹的笛子,炉火纯青,吹起来好象会说话一样,令人心旷神怡,韵味无穷。唱小生、唱老生、唱红净、唱乌净、演婆角、演丑角不乏其人。汉剧团除在本村演出外,曾经到溪上、丰村、左弼、文富等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
      剧团成立之后,八音锣鼓吹也配套跟上,每逢春节,组织向乡亲们拜年,有时逢婚丧喜庆,亦受聘赴演。(锺稚材)
      怀念锒材哥
      提起锒材哥,许多诒谷堂人都会说:“锒材哥(伯)和燕华嫂(伯姆)真好”。在这方面我有很真切的体会,因为我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就较常与他接触,参加工作后到锒材哥仙逝时止,彼此始终保持着书信或电话的联系,而且经常有见面的机会;另外我父亲生前与锒材哥的联系也极为密切,从我父亲处也经常了解到他的情况。
      锒材哥是一个非常有亲情感的人。记得我在广东悦城小学、中学读书时,他就常买小人书和钢笔等文具用品给我,鼓励我努力学习。1957年,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获得中国第一枚世界乒乓球单打冠军后,学校掀起了一股乒乓热,当锒材哥得知我喜欢打乒乓球时,又买了双面海绵胶的球拍给我,鼓励我好好练习乒乓球(由于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很低,海绵胶的球拍属高档体育用品,很少人买得起这种球拍)。我到广州,他还经常带我到南方大厦、海珠广场和工人文化宫等地参观游玩。三年困难时期,我在福建永定一中读书,期间多次到广东悦城看望父亲,途经广州食宿在锒材哥家中。那时我这个农村的穷中学生,土理土气、衣冠不整,但到锒材哥家里,他和燕华嫂从不因此而嫌弃我,总是热情地接待我,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和安心。参加工作时,锒材哥写信给我,他在信中说,你参加工作以后,一定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帮助别人做事,只要有可能,不管谁叫你帮做事情,你都要尽力去做,这样你不但可以学到很多业务知识,又能更好地搞好与同事们的关系。他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启发,我不但自己牢记在心,照着去办,而且常作为与同事朋友交流的心得。锒材哥是勤快人,每次收到信后,都能及时作复,很少有拖过10天半月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锒材哥原来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但是他很勤奋,在广州考取了工人业余大学,学的是中文,并且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达到了大学文化水平。锒材哥写得一手很有特色的钢笔字,而且写得很漂亮,另外他的诗文也很好,阅读他的书信,我总觉得是一种精神方面的享受。
      锒材哥工作勤恳踏实,不计较名利地位。在与同事、领导的关系方面能做好和睦相处。他为人正派,不卑不亢。锒材哥在解放初就当上了广州市文化用品公司的经理,后来被任命为广州市一商局的处长,还主持过该局的体制改革工作,可谓成就卓著。我父亲曾对我讲过,锒材哥的领导曾说,锺锒材这个人才发现得太迟了。表达了这位领导对锒材哥没有更好地被提拔重用而惋惜和遗憾的心情。我和锒材哥接触时间跨度四、五十年,见面次数不少,但从未听他对职务安排有过片言只字的不满,而是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做得很好,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肯定。我当然也为他这方面的机遇丧失有诸多的惋惜,但是,这也是我们诒谷堂人的品质和胸怀!
      锒材哥一生为亲朋好友做过很多好事,但他很少向人提及,然而对别人给予的帮助,他却耿耿于怀。他原来在古村小学教书,因为我父亲的原故,离开古村到广州上海等地工作,对此,他总是念念不忘。经常在和我一起时说起:“要不是五叔(即我父亲),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父亲退休以后,他不但经常写信与我父亲联系交流,精神上给我父亲极大的安慰,逢年过节还经常汇钱给我父亲,在物质方面对我父亲十分关心。实际上,像锒材哥这样的人才,就是没有我父亲的推荐介绍,也一定不会永远呆在乡下的,也一定会有发达的机会。
      锒材哥逝世后不久,我因公到欧州考察,期间每当坐在旅行车上就会经常想起我从小就得到锒材哥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但是我对他的报答却很少,甚至在他病重住院及仙逝时都因远在厦门及工作忙未能到广州去看望他,为他送行,这是我感到非常遗憾的。
      从欧州回到厦门家后,我就放了两遍诒谷堂恳亲会的录像光盘。从录相中我又看到锒材哥生前的音容笑貌,回忆起他生前的往事。直到现在我仍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放这个录相看,一方面是出于乡愁的原故,另一方面也想多看看锒材哥的形象以满足思乡思亲的欲望。
      以上是我对锒材哥的思念和回忆,那是我真情的表露。
      锒材哥,我怀念你!(锺将材)
       
      (一)
      承旅外乡亲对我部老人福利,热心捐助慈善福利基金,感激之余,谨申谢意。
      捐资者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李筱兰(香港)500元   锺梓材200元
      锺绮玲(香港)120元   锺焱英100元
                                    (乐龄)
      (二)
      承旅外乡亲关爱《古村之声》刊物,热心资助办刊经费,不胜铭感,谨表谢忱。
      捐资芳名如下: (恕不称呼)
      郑可信100元  锺绮玲120元
      曾令沐100元  锺祥堂100元
      张应凡100元  锺考柱100元
      锺帮柱50元   曾玉霞50元
      曾玉虹50元
                                                    《古村之声》编委
      (三)
      承旅外乡亲对我古村联谊中心的关心支持,热情赞助经费,隆情厚谊,铭感于衷,谨表诚挚谢意。
      捐资芳名如下: (怒不称呼)
      锺梓材100元   罗粟英100元
      锺考柱100元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谨告: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电话从5月1日起,已改为0753 - 8133766,望旅外乡亲注意,以利联系。
      古村瓜果烤烟生产不尽人意
      △今年上季我村种植西瓜的果农,因风不调雨不顺,造成大面积减产或失收。去冬霜雪严重,瓜苗受损,入春以后,雨水频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质量,以致造成减收或失收。
      △今年双华李,也是受天气影响,挂果不多,价钱低下(每斤仅售一、二毛钱),大大影响果农的收入,有的甚至赔了肥料钱。
      △烤烟生产自入春以来雨水过多,影响烟叶的质量,现正在烤焙期间,烟农反映今年的收购价和烟叶不够厚度,收入将比去年减少。
      △今年上季的水稻生势茂盛,从目前吐蕊扬花来看,早稻将获得好收成。 (天马)
       
      △乐龄俱乐部会友曾维瑶同志因病医治罔效,不幸于4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81岁。
      △会友邹访英因病治疗不愈,不幸于4月16日逝世,终年77岁。
      △会友赖龙英因病药石无灵,不幸于5月20日辞世,享年81岁。    (乐龄)
      漫话穿着
      人从呱呱堕地到驾鹤西归,整个一生都与穿着打交道:穿衣戴帽,着裤穿鞋。如此普通的日常行为,却牵动着每个人的生活、思想、学习、工作、健康、安全等等。穿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一、遮羞需要。人体有隐私,不能毫不遮掩暴露,否则就显得不文明。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重大区别。所以人人都要穿着。
      二、保健需要。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时令不同,冷暖有别。人们为了适应寒署雨晴变化,就需增减穿着,保护身体。冬季寒冷,在太阳底下穿着深色衣服,可增强吸热,夏季炎热,在太阳底下穿着浅色衣服,能减少吸热;热天,穿着稍许宽松一些,便于散热,冷天,穿着略为紧束一点,以利保暖等等,这是科学知识在保健行为上的应用。
      三、工作、活动的需要。医生上班穿大白褂,工人上班穿劳动服(工种不同,劳动服各异),既为方便、舒适,又为安全。运动员运动时穿运动服,游泳穿泳装,跑跳着不同的钉鞋等等,既为便捷、安全,也为提高运动成绩。
      总之,穿着体现着各种需求。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同的服饰,中国人的唐装、旗袍、中山装,欧美人的西装……。不论这装、那装,其功能依然离不开穿着的原义。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思想意识的改变,穿着的原义发生了歧化,被一些人赋予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在一些人看来,穿××装是“老土”,穿××装是“××老表”,“老土、老表”是寒酸类的,穿××装才高贵。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报载今年寒假前夕,江苏某高校大三学生小高,为了买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运动鞋,囊中羞涩的他跑到血站卖血,“我被抽了800毫升的血……,赚了280块钱!”并用其中的两百多元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过把瘾”。名牌、时髦服饰就那么亮丽、高雅吗?也许真的够气派!不过,请警惕,也许你陶醉于吸引旁人的时候,如果在公共场所,正为扒手悄悄盯梢着。民谚:财不外露。据报导,我国现时许多富人不愿露富。何也?易经云:“漫藏诲盗,冶容诲淫”。这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财物收藏不好、露富,容易招引盗贼;女子装饰艳丽,打扮得很妖媚,容易诱发奸淫”。这类事情的发生,主观上说是犯罪嫌疑人的思想品德败坏,而客观上则是事主的行为成了诱因,事物总是带着两重性的,物极必反,互相转化。所以,我觉得衣貌取人,既不可取,也不可靠。
      20年前我曾穿过一次西装去上班。因为我是教师,上课常常右手过头板书,又因我教的是化学,要举双手过胸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真是不穿不知道,一穿才知困,总的感觉是:举手维艰,不能再穿西装去上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实践!总之,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从实际出发,力求穿着整洁、大方、便捷舒适、活动自如,有利于工作、保健,大可不必去凑热闹赶时髦随大流!(锺柏材)
      雷雨季节注意防雷
      春夏季节是雷雨频发的季节,我省每年雷击人畜事件时有发生,为做好防雷减灾,根据报纸登载防雷小知识,综合如下,以增强防雷意识。
      一、闪电雷鸣时,关闭好门户,户外凉晒衣服的铁线不要引人室内;
      二、雷暴时,手机、电话机不要使用,也不要接话,最好是关机;
      三、雷暴时,暂不要洗澡,以保持身体干燥。
      四、如果在空旷、平坦的地方碰上雷雨,穿雨衣比打雨伞更安全,因为“雷打出头物”,尖长的雨伞很容易引来雷电。如果手头只有雨伞的话,千万不要打伞狂奔。如果看见闪电后即听到雷声,说明正处在近雷暴的环境中,应该停止行走,低打雨伞,两脚并拢立即下蹲。手头如果没有雨具,也不宜飞跑狂奔,应在雷声逐渐远去后,再寻找安全场所避雨。
      五、雷雨时,不要在树下躲雨。专家说:每年大树底下遭雷击伤亡人数约占全省雷击死亡人数的15%左右。如果万不得已需要在大树底下停留,则必须与树身和树桠保持二米以上的距离,并且尽可能把双脚靠拢下蹲。
      六、在雷雨交加的天气,切勿到海里和河边游泳,在水面及水陆交界处遭雷击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占全省雷击总伤亡人数的35%。
      目前城市高层建筑,一般都有安装避雷装置,居住更加安全。〔再生)
      漫话曾姓的辈份
      曾姓全国按统一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源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七十派了,清朝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踢的三句十五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修大界曾氏族谱时,宣宗成皇帝续赐二句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顕扬”。民国元年孙中山又为曾氏赐名派四句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祖祠堂联是:“武城世第、鲁国家声”。以祖先发迹地为堂及以此作堂联,曾氏原为鲁国堂与孔颜二姓同郡号,其裔孙为纪念远祖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便改用三省堂。 (曾祥超摘自客家姓氏渊源)
      站在岗楼一感
      生活带着我们走过了一程又一程,命运使我们的境遇不断的变迁,冬季的晨间,我穿上了警服,戴上了警帽,扎好了腰带,取了枪,经过一段路后再次来到哨所,站在岗楼上,履行着神圣职责,守卫着目标。
      透过岗楼的窗,我望着:高墙、电网,还有那冰冷的铁笼子,里面的人啊!为何?为何!为何在充满五光十色的人生路上你们不留神,会迷失方向走入岔路、邪道,铸成了错误,酿成了人生的悲剧!
      从古到今,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说不清有多少人越法越规而误下歧途,道不尽有多少人失去警觉而重蹈覆辙,从人生的高地滑入罪恶的万丈深渊,误入歧途者当戒,重蹈覆辙者当省啊!(锺志军)
      莫气歌
      锺柏材
遇到气事切莫气,有意气你更不气,
你若生气正中计,气出病来无人替,
气绝呼呼一切去。我不生气真有趣,
走步散心气就去,知交倾谈亦消气,
书画读唱集精气,陶冶情操第一计。
快乐健康才神气。
      思乡
    锺子邦于韶关
青山绕南北,绿水分东西。
故地人不忘,一别千里程。
日操公务事,夜思桑梓情。
父老常惦念,游子望月明。
      高灯·彩旗和对锣
      高灯、彩旗和对锣是古村隆重的礼仪活动的用具。高灯是和类似过年时楼屋门口挂的大灯笼,两只为一副,用专制的精致的木支架套着,可以点蜡烛,一人举一个,灯笼上面写一个大大的姓氏名,另一面则写楼屋名,合族举办的活动写祠堂名;出村的涉外活动,姓氏顶上要加写郡望。彩旗,是一条宽约一尺,长一丈多的红布条(丧事用白布条)用两支带着鲜绿色叶子的小竹尾挂着,成门框形。对锣,是两面大铜锣配成一对而得名。一面大铜锣有十几斤重,用手不好提,要用扁担挑,一端是铜锣,另一端是菱形的,以平衡重量的沙袋,方形写着金锣两个大字的布装饰。
    高灯、彩旗和对锣是在各种礼仪队列行进中使用,除婚嫁队列中只用高灯、彩旗,不使用对锣外,其他庆典如迎神、迎灯、祠堂转火、祭祀、丧葬,都可同时使用。对锣走在队列之前,有鸣锣开道之意。其后则是高灯、彩旗;对锣和锣鼓、八音不属同一系列,它有另外一种独特打法,不是连续敲打,而是久不久打一出,两人约定同时、同样敲打。对锣的打法有一定的规矩,根据各地乡村、姓氏、宗族出过什么级别的人物而定。我村的打法是:五个单响一个双响,即,咵、咵、咵、咵、咵咵,六句为一出,声响威武雄壮。
    高灯、彩旗是盛典单位名牌和装饰作用,彩旗顶上的鲜竹尾,行进起来有生机勃勃之感。到达目的地后, 高灯、彩旗摆在大门左右边,起到张灯结彩的效果,增强盛典的气氛。
    前些年,大埔锺氏宗祠报本堂重建进火,用了高灯、彩旗和对锣。1992年古村举行八庆盛典,除了出动百面锣鼓外,也出了对锣;浓厚的乡土气息,至今仍激动我心,每每忆起,回味无穷,特此介绍出来,和大家共享(梓材)
      过年的一些习俗
      古村的农历新年,大大小小的习俗繁多,构成一首年味浓浓的交响乐。除夕吃团圆饭、开门、拜新年、吹新年、上祠堂祭祖等等主要活动,过去许多长者发表过生动的记述,我现在不妨谈谈细节的方面。
      入年架(价)。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架,是开始进入过年的架构的意思。以后每个日子前面都可冠上“年”字了: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三十日,年初一……等等;从这一天起,一般的农事都停止,如煮饭的柴草,在入年架前就要准备充足比较整齐、好烧的柴草,以备过年煮饭时有春春车车、火苗旺兴的柴草,象征在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吉祥如意。年二十五“鬼子关山门”了,不能再上山打柴了。从入年架开始,全面转入过年方面的工作,进行卫生大扫除,这时全家人的被、帐要清洗干净,厨具、桌椅板凳要洗刷,楼屋清扫要做到六面光,入年架开始,各楼各屋的锣鼓也要搬出来,开始打锣鼓了。锣鼓一打,孩子们可高兴了,真的是过年了,穿新衣,戴新帽,自由自在地玩个痛快,……,大人不会打骂了。而当家的人,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人家,当家人就会说,锣鼓一打,我的心被打得慌乱了,过年了,什么年料都还没有买呢!入年价还有一个含义可能就是一些与过年密切相关的年货、剃头等服务项目,到了年关会适当涨价,则叫入年价。
      压年饭。年三十日晚餐的饭要留下一部份,不能全部吃光,剩下的叫压年饭,象征新的一年富裕有余的吉祥之意。
      开正。年初五开小正,正月十五开大正。都有敬神,放鞭炮的形式,是过年逐步收尾结束,转向新的一年,开创新局面的过程。示意人们从此以后,逐步转向各行各业去奋斗;探亲访友的逐步少了,所谓探亲探到初五六,有酒也无肉了。“火烧门神纸,各各捡猪屎”、“火烧门神纸,各各寻生理”。
      送穷日。年三十俗谓送穷日。送穷日的来历有几种说法.这一天不便去探亲访友,别把“穷”送到对方家里去了;对方也不欢迎你去,去了,会被说歪心,把穷送到我家来了。但从亲友处到自己家中则不在此限。这一天,倒有一个“哼狐狸赤狗”的活动,住在山脚下的人家,大部份是小孩子,要敲锣打鼓督督哐哐,到山上去哼狐狸赤狗,一面敲打锣鼓,边行边高声大喊“狐狸赤狗鸥咬”,不时还要放一放单响鞭炮。据说这样做,一年到头才不会有狐狸、赤狗等山兽来打鸡鸭,保六畜成群,血财兴旺。 (梓材)
      漫话殡葬改革
      2004年《古村之声》第46期,曾刊登本人拙作《建坟祭墓与赡养》。这是一篇“遵命文学”,因此在此前后,我曾和众多的为人父母、为人爷爷和奶奶的中老年乡亲、熟人、知交倾谈此事,正是他们促成了此文的写作。据说古村有句民谚:死时祭猪羊,唔当生时啜口汤。这是十分精辟、透彻的群众口语。
      殡葬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人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水平,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改尸体土埋为火化,不要立碑做墓占用土地,以破除陈规旧俗,形成科学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不少伟人和庶民百姓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英籍华裔作家韩素英著《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记述了深受人民敬慕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愿望是把他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河山去;不要竖纪念碑,不要建坟墓,不要刻石碑或塑像,甚至不要在八宝山公墓存放骨灰盒来纪念他。”  接着,作者评述说:“这样,周打破了一切传统,不论是儒教的还是共产主义的,而是回到了中国文化中不朽的道教渊源,主张人体与宇宙混为一体。”我认为这就是榜样!
      北京天安门广场右侧有一座毛主席纪念堂,存放着毛主席的遗体,这是怎么回事。国家前领导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时说:“粉碎‘四人帮’后,建毛主席纪念堂,应该说,那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愿的。五十年代,毛主席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毛主席是第一个签名的。我们都签了名……现    在签名册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做的这些事,都是从为了求得比较稳定这么一个思想考虑的。”因为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在一篇《毛泽东笑谈生死》的署名文章中,作者记述说:“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可以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上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他曾多次对王海容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个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你们现在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这反映了毛泽东的生死观、殡葬观。
      殡葬改革,事关国计民生、社会风尚、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环境,解决死人与活人争木争地的问题。1990年2月7日《南方日报》曾转载《光明日报》一篇报导:“河北省无极县坚持殡葬改革,到去年10月底已连续15年全部实行火化。15年时间累计火化尸体3.6万具,与土埋相比,共节省耕地1515亩,木材1.2万立方米,节约资金1300万元,增产粮食1249万公斤。全县还平坟造田6000多亩,大部栽种上果树,累计增加社会效益12亿元。”由此可见,殡葬改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何乐而不为?
      2005年3月17日《中国老年报》头版载文:“让绿色永存,让生活价值永存《以树代墓保持环境》倡议书,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老年报社2005年3月”。并在头版头条配发短文:“倡导移风易俗的新风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树代墓保护环境’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老年报社主办北京八达岭陵园成为首个‘树葬’示范基地”。为殡葬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殡葬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据了解,大埔从2001年以来,已连续四年实现遗体火化率100%,彻底解决了死人与活人争木的问题;2005年要进一步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即使在三道两区(指铁道、国道、省道公路两侧及城市周边区域、风景名胜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新坟也不能冒出来,如果丧主要把骨灰取回去,只能采取深埋不留坟头的做法,确保新坟不冒出来。广东省《殡葬改革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火化后的骨灰由丧主自行处理,可存放在骨灰堂、骨灰墙、骨灰公墓,也可埋葬植树或撤入大海,但不得到公墓以外的区域造坟埋葬。采取何种形式,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由丧主自行选择。内陆城市北京原有八宝山公墓,如今又有了八达岭树葬示范基地;沿海城市上海如今鼓励海葬;大埔也兴建了骨灰楼(堂)和公益性公墓“仙祖陵园”,为丧主提供服务。
      深化殡葬改革,势在必行!(锺柏材)
      忆维添
      维添。我这样直呼他的名字,似乎更有亲切感。因为我俩是同乡、同年、同学,且两度同行、同事(同在下洋教书和印《古村之声》),从来就彼此直呼其名的。
      这次编印《古村之声》汇编,从头翻阅前期的刊物,维添的手迹历历在目,他的音容笑貌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激起我无穷的思念。
      当年办村报,式彰哥是主编,他文学功底深,写的东西“半文白”,既通俗易懂又很有文彩,维添和他配合默契。维添知道我在1950年代曾办过永定乡讯,因此来和我谈论此事。其实我对办报原本一窍不通,只是我在侨务部门工作,要办报,而当时的新政府,各方面的人才缺乏,因而采取边做边学的办法,因此,我办报的一点点常识是从印刷厂的老工人那里学来的。
      维添多才多艺,绘画、美术都很有一套,还能写一手很好的针笔板字,做事又认真细致,这些都是办好报纸的有利条件。
      最初的《家书》是电脑打印的,为了使版面活跃,他不厌其烦地设计出刊头和简讯、鸣谢、转载等栏目、插图,用针笔腊纸手工刻写套红油印,并托我到印刷厂取来鸣谢、简讯、转载等铅字,一个字一个字,一张报纸一张报纸地盖红栏目,以增强版面活泼、美观的感觉。第八期以后,报纸发行量增大,打字油印不能适应,改为在印刷厂用铅字排版印刷,印刷厂虽可以套红,但印刷费用要增加,为了节约开支,他还是采用手工办法套印红字,持续了好长时间,个中精神,令人敬佩。(梓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