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66期(2007年9月出版)

古村之声
第66期    2007年9月出版
    喜报
    (一)
    在虎山中学初中一年级招生考试中,古村小学张龙同学取得优异成绩,荣获县同类学校第一名,被正式录取。特此报喜。
    (二)
    今年高考,古村四人高中,分别是:
    曾德寿,广东工业大学(曾令沾之子)。
    曾丹丹,山东理工大学(曾维铁之女)。
    杨桂花,嘉应大学(翁和杨维暖之女)。
    锺锐堂,潮汕职业学院(锺团柱之子)。
编者按:
    今期本刊登载作者有声、无声来稿两篇,题为:《七五老人三旋故里——锺定柱情系家乡非同一般》和《悟》,报道旅湛江乡亲锺定柱先生三度返乡情况。我们对定柱先生爱乡情怀和建设家乡的执着精神,感到无比的高兴和由衷的敬意,定柱先生乐意捐巨资为古村公益事业立项,意在为村民造福,古村的父老乡亲无不喜上眉梢。但是,建设工程涉及到用地、作物或所谓“风水”等问题,通过协商,对作物的补偿出现了问题,主要是个别业主索价甚高,使捐资者无法接受,后虽经镇、村领导多次做细致的协调工作也未果。定柱先生为村中公益事业不厌其烦,以七五高龄三度返乡,且多次拜访相关业主;诚恳要求,冀望解决问题,可谓对家乡爱心的执着,这样品格令人可钦可敬。在用地方面,村民锺品柱、常柱、亮堂叔侄等,均表示可无偿提供使用,他们无私为公益的高尚风格,值得称颂。旅外乡亲事业有成,能为家乡办公益,是大好事。我们殷切希望有关业户,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即使牺牲一点私利,换来捐资项目的完成,亦同样为民造福,功德无量,必为村民所敬重。声誉和功德是金钱买不到的。牺牲小我,促成大我,善莫大焉。
    七五老人三旋故里
    ——锺定柱先生情系家乡,非同一般
    古村锺定柱、锺勇父子热爱家乡,倾心公益之事,本刊上期曾作报道。今年开春后,定柱先生偕夫人率儿孙返乡拜祖的同时,对古村地形地貌作了较详尽的调查,为逐步实施各项投资计划打下了腹稿。
    父子俩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为家乡投入三项工程建设。第一项:在背坑建一座“山庄”(即似旅游景区式),无偿供村民休闲使用;第二项:建水电站一座,收入用于古村小学的奖教奖学金和补助村委办公经费,以及山庄维护经费、村中贫困户残疾人福利之用;第三项:在原大队戏院旧址兴建代表性的“古村大厦”一座,楼下店面全部归村委会所有。三项工程计划总投资为人民币八百万元(其中:建山庄及开公路约五百万元、建水电站约二百三十万元,建古村大厦(包括从大溪坝砌护大坎)约七十万元)。
    定柱、锺勇先生为建设新农村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义举,得到县委丘书记和李县长的高度重视,并将定柱先生等给丘书记的信批转县人大锺谦柱常务副主任协办此事,谦柱同志表示支持。尔后,茶阳镇党委张书记、刘镇长亲临古村勘测山庄道路的走向,并指示村委要大力支持……。
    五月下旬,75岁高龄的定柱先生从一千多公里外的湛江取道深圳返乡,茶阳镇派出朱部长协同村委开展工作。村委会连续召开了村党支部支委会、全村村民组长会、和因开了山庄道路所涉及的用地、果园、山地等业主代表会议,研讨补偿价格的问题。户长们本着一心为公益事业作贡献的精神,各抒己见,会议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进行,并议定了各类型用地及作物的补偿问题。会议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翌日早上,准备山庄道路走向定线时,遇到个别屋的村民所阻,因而,建山庄的前期工程无法进行。定柱先生只好拜托镇、村干部做工作,然后返湛江。
    八月廿五日,对建设家乡满怀豪情,信心十足的定柱先生再从湛江经深圳会同其公子锺勇先生驱车返回埔城,受到李钢县长的热情接见,在座的有县人大锺谦柱常务副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锺秀堂部长,茶阳镇刘流生镇长等人。李县长转达丘书记对锺定柱、锺勇先生的问候,县委、县政府对他们热爱家乡,为桑梓作贡献的精神,表示赞赏和支持。宾主进行热情洋溢的亲切交谈。午餐后,宾主一同驱车参观了双髻山风景区。
    为解山庄道路的若干问题,锺勇先生在义柱、亮堂等乡亲的陪同下,专程拜访了个别有异议的业主,商讨作物补偿问题。次日,锺定柱先生在义柱乡亲的陪同下再次拜访该业主。请求他对开路之用地、作物的补偿予以合理解决,但均未获谅解。几天后,定柱先生又再从县城与义柱等乡亲重回古村,对某些业主进一步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请求支持。最后,个别业主仍索价甚高,使捐资者难以接受。于是,次日,75岁高龄的定柱先生本来怀着一片爱乡之心回来,建设计划受挫,不得已带着无穷的遗憾,独自一人乘班车,怏怏返回千里之遥的湛江,多么令人伤感啊!
    对建设家乡的投资项目,定柱先生父子还是有信心的,他说:如镇、村领导能做通个别人的思想工作,补偿问题能够适当解决,“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还会返乡相逢!再相逢。”(有声)
    
    “路”,不是龙床凤帐里的锦被玉枕、个人享受的东西,而是通往智慧、幸福的载体,是公众共同拥有和享受的一种物体。古往今来,凡聪明者对路的认知都是高尚的,美好的,是一种美好道德的象征。因而,在筑路的问题上,人们为了筑路,那怕是自己能加上一铲土,添一粒沙,填一块石,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在心灵上好像为公益事业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添种了小小的福田的感觉。是的,这是一种心灵美的表现,是一种美的感受,这个“德”字是价值连城。
    75岁的定柱乡亲从千里之外的湛江三次赶回家乡解决村路的走向及用地问题。为建山庄筑路费尽辛劳,图的是什么?是对家乡建设的忠诚,对父老乡亲的情感,……绝不是一己之私。村民为什么对建山庄、筑道路、兴办公益感到高兴和支持呢?因为定柱乡亲所做的事是为村民谋祝福社。村民锺品柱、锺常柱、锺亮堂叔侄为什么自愿把他们楼前的门坪无偿让出来筑道路呢?就是对公益事业的支持,是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重在“德”啊!锺义柱、勇柱昆仲为什么能无偿把他们的老祖居旧址无偿捐献出来搞公益事业呢?为什么又能将背坑井旁的那块被淤泥填满的水塘进行全面清理、修整塘的周围进行美化呢?这是对社会的贡献,是正确灵魂的驱使,是一种崇高的美德。上述事例多么感人之心肺!这是古村的文明之花常开不凋的表现!
    做人,要讲仁义,仁义值千金,要把自己融入大众之中,不要做离群鸟,或者是孤家寡人,事事要为大众着想,有宽大的胸怀,不斤斤计较一些个人得失或恩怨,让一切不愉快的人和事都象流水一样逝去。古语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做人要有宽恕心。常言道:“化干戈为玉帛”,相互谅解,化解矛盾,世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心理上平静下来,就会有和善的气氛,什么事都可商量,事情就好办了,这叫求大同存小异,社会就会和谐起来。(无声)
    公开信
尊敬的古村乡亲:
    古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经商的出巨贾、从政的出高官、读书的出博士、硕士和优秀生,各行各业都有精英。古村人自古就有团结、互助、热情、善良的美德。百十年来,各姓杂居,一向没有大姓欺小姓,或强房凌弱房之事发生,大家和睦相处,有事互帮互助。对于兴办公益事业,海内外的古村人更显得爱乡、齐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敬老扶贫爱幼,雪中送炭、慷慨捐资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而且在家乡有一大批热心负责的离退休的老干部,他们甘于奉献、乐于公益、精诚团结、办事认真负责、积极肯干、不谋私利的精神深受海内外乡亲的赞许和信任。古村乐龄俱乐部、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古村之声》等都是我们古村的骄傲,我们也因“我们是古村人”而自豪。
    如今,为了美丽的梦想、为了灿烂的生活、为了精彩的人生,从古村走出来的大家正在各行各业中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实现着自己的理想。然而,经济在高速发展,城市化脚步在加快,人际关系的“荒漠化”也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作为我们年青一代,由于各自的成长环境不同,可能互不相识,以致于许多人虽“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边”。我们古村青年人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不乏优秀者,很多人也成为现在热心家乡各项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但是犹如散落珍珠,如有一根线串联起来,将能更加熠熠生辉。况且,长江后浪推前浪,原先为古村的各项公益事业热心奔走、甘于奉献的老一辈们也希望朝气蓬勃、年轻有为、有强烈事业心和上进心的年青一代能将他们的事业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村人的优良传统,为了“古村的骄傲”不要在我们这代人消失,春节前后有热心人士建议成立“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并得到了在埔乡亲的响应和支持。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的宗旨是团结在大埔的古村青年,进一步弘扬“爱国爱乡、精诚团结、互爱互助、处事求实”的古村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有益于古村在埔青年身心健康且具有青年人特色的联心联谊活动,加强彼此问的相互联系和了解,增进友谊和互助合作。积极引导古村青年学习前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乐于奉献的风格,热爱家乡,热心公益的美德。并以前辈为榜样,牢记家乡,团结乡亲,发奋图强,搞好本职工作,争取更大成绩,报答家乡父老。同时以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为平台,努力使之成为团结、沟通广大海内外古村青年的纽带和桥梁之一,共同为家乡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经多方协商,于今年7月份正式成立了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筹备小组,开始构思以“会员制”和成立理事会的模式来组织和开展俱乐部联谊活动。并初定于今年10月14日(星期日)上午9时(时间如有改变另行通知)在县城古村联谊中心举行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成立大会,届时将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通过《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章程(草案)》和《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基金管理使用细则(草案)》等。我们真诚邀请您加入,并热烈欢迎您参加这次盛会,共享“大家庭”的欢乐和温暖。筹备小组下设有办公室,具体做好青年俱乐部成立前的各项筹备工作。
    各位乡亲,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将破茧而出,但它是否能够高高飞翔,则依赖于广大乡亲们的支持和参与,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当然,成立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斟酌和考虑,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各位乡亲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等不才,作为古村子弟,自知学识尚浅,但不避愚昧之嫌,而担此倡议大任,诚望能抛砖引玉,得孚众望者戮力同心,共襄善举!
                                       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筹备小组
                                                    2007年8月
附:
    1、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筹备小组成员名单:
    名誉顾问:锺谦柱、锺校柱、锺秀堂
    顾    问:锺式彰、曾祥超、锺稚材、锺盛材、锺义柱、张俊藩、 锺均柱、锺茶芳、曾垂敏、曾垂嵩、曾垂滚、锺才柱
    组    长:锺志平
    成    员:曾佑斌、锺枢柱、赖北华、赖映芬、杨维晴、锺赐堂、锺伟明、锺锦堂、锺亮堂、赖映照、锺雪强、赖海云、曾垂尊、锺用柱、锺广毅、锺尚兵、锺华青、曾丽珍、锺泉、曾玉霞(兼会计)、胡福玲(兼出纳)、张锦绣。
    2、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筹备小组办公室的联系人(手机):
    县城:锺亮堂(13923025075);
    茶阳片:锺雪强(13824594700);
    大麻片:赖映照(13825923890);
    高陂片:曾垂尊(13824595039);
    枫朗片:赖海云(13825919870)。
    3、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基金捐资汇款开户行:大埔县邮政局古城支局
    专用帐号:605962004220255840
    收款人:胡福玲
    4、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专用邮箱:qnjlbgucun@ 126.com
    大埔县城生活的古村人
    近十多年来,古村人在县城定居的户数大增,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7月止,已达177户472人,据分析,村民向往县城定居的主要原因,是县城的建设日新月异,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基本完善,周边交通颇为便利。
    在县城定居的古村人,有部份是在县城工作的干部、职工,有部分在县城和异地离退休的干部、职工,有部分从事经商、各行各业的,还有极少部分是带孙辈读书的。在县城居住的古村人,绝大部分都购置了房产。
    1999年5月,有识之士考虑古村定居在县城的人数颇众,为便于村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倡议组织成立“埔城古村联谊中心”此议得到海内外古村乡亲的赞同,纷纷踊跃捐输,共筹得20多万元,次年联谊中心得以顺利成立。八年来,联谊中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接待旅外乡亲返乡路过县城或乡亲来县城办事和外界相关人士外,每年春节举行的团拜、老人节的聚会等,大家欢聚一堂,极尽欢悦和谐盛事。
    同时,对《古村之声》的出版工作,因原编委人员居住的变化,多数居住在县城,则主动向乐龄俱乐部提出来合办,五年来都是在联谊中心组稿、清样、付印和寄发。
    在县城的古村人中(不完全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有68人占14.2%,女性最高龄的锺节珍(曾维罴遗孀)94岁,男性则为锺式彰86岁,还有80岁以上者杨开炬、锺健文均83岁、曾祥超80岁。
    古村人在县城做生意的亦有多家,有的经营汽车轮胎、汽车用品,有的经营修理汽车、摩托车,有的经营京果百货,有的经营服务行业,如餐馆、美容美发,运输等等,兹简介如下: (不完全统计)
    曾垂涛   万里汽车修配厂(城北路)
    杨维晴   汽车维修厂(城北路)
    杨维恒   汽车维修厂(城北路)
    赖北华   新兴汽车轮胎、用品商店(青梅路尾,实验幼儿园对面)
    锺枢柱   一新汽车用品(轮胎)商店(环城大道)
    锺枢柱   一新美食阁(青梅路、青电办公大楼对面)
    锺广明   光明食品袋经营部(文明路)
    锺  鑫   顺鑫药店(城北路)
    曾垂通   汽车客运(大埔车站)走大埔↔珠海
    曾德文   文兴糖烟酒商店(环二路)
    蔡春兰   经营活鸡(文明路)
    曾维栋   过街运输
    杨维钢   士多店(城西)
    张杏芳   面店(人民东路)
    曾德源   深辉摩托维修店(新城路)
    锺永焕   一珍美食店(城北路)
    张衍轮   面包车客运(本县城)
    锺欢柱   时惠美发室(文明东路)
    曾垂滚   梅梅发室(义招路)
    张发忠   平头王发室(同仁路)
    张德伟   美容美发室(城东路)
    刘已香   丽幸美发室(城西教育局对面)
    孙世弘   理发室(同仁路)
    曾佑琴   过街运输
    曾垂斌   回收废品(城北路)
    目前在县城工作的古村人共有61人,他(她)们在党、政、军、事业、企业等单位兢兢业业地工作,而目人人奉公守纪,为古村赢得声誉。现职人员中,县处级、科级、股级的干部为数不少。
                                                        曾戈
    感悟
    “读书读得多,料字写成科,江西何瑞奇,读作红面阿端哥。”这是我从小牢记至今的顺口溜。这顺口溜表面上是无情的讽刺,实际上是热情的警示,它告诉人们读书,学习仅靠努力、勤奋不行,还必须认真、细致。记得我读高中时曾学一门《制图学》,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制图作业,有的同学图制得好,常常被老师选作上课的样板示范,目都是一次完成的,而有的同学则往往不能一次完成。其实这机械制图并不复杂,因为线条的长短、粗细、实虚、尺寸等等都有规定,只要用制图专用铅笔和圆规、直尺、三角板、曲线板等制图工具,在图纸上用铅笔画好,再用鸭咀笔上墨,认真、细致地画,就能顺利地完成。
    我一生从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对学生的课外作业都坚持全收全改,精批细改,但常发现一些学生反复书写错别字,“屡教无改”,究其原因是不够认真、细致。于是我利用最佳时机,在课堂上背诵,黑板上书写上述顺口溜,让全体学生在轻松无拘的气氛中得到警示,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广泛采用、普及,给人们生活、学习、通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而传统的手书方式渐渐的被忽视、生疏了。据媒体报导,湖北省黄石市某装饰公司招聘设计师,要求应聘者现场手书简历,……大学应届毕业生小王的手写简历把“五官端正,身体健壮写成“五管端正,身体健状”,将性格“开朗”写成“开郎”。不到200字的简历,他共写错字12个,还不含“的、地、得”之错。问题的出现是否与学习不够认真、细致有关?此外还有什么原因?我是新科盲,对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一无所知,根本无法作出判断,而专家点评则为:这是一种书写障碍,属电脑依赖症。确乎?可供借鉴、参考。我觉得社会在前进,我们既要紧跟时代发展,又不能丢失优良传统!
                                                     锺柏材
                                                      2007.8
    永定一日行
    —为了《古村之声》刊物的延续
    九月十六号这一天,天气特别好,凉风习习,在天空中傲立多日的骄阳也不知是否因为我们的出行而隐藏了起来,正如古村俗话“满姑出门遮日”。这天,《古村之声》部分编委以及古村县城联谊中心负责人等老前辈一行带领着我们几位后生青年驱车前往福建永定探讨有关事项。
    早上八点从县城出发,沿着刚竣工不久的“茶埔”水泥公路,一路上沐浴着凉风雾水,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行程顺道来到了福建棉花滩水电站,这是一座位于汀江河干流上,我国华东地区具有年调节性能最大的水电站。站在温柔而不失壮观的棉花滩水库堤上,感受着青山绿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快艇驶过,翻起一朵朵银色的浪花。拿着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们由衷地感受到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大自然赋于我们的美丽景观。此时此刻,即使有满身的疲惫也被如此惬意冲淡了。
    顺路参观完棉花滩水电站,我们继续驱车来到了永定县城,在这里安居落户的钟梓材、钟壮材、钟考柱乡亲热情接待了我们。宾主寒喧一番后,主人先是领着我们浏览了永定县城风光,接着来到了《古村之声》的定点印刷厂----福建省永定县丰华彩印厂,也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拟与彩印厂的厂长沟通、协商有关《古村之声》更为便利的送印问题,也即是充分利用当今现代的网络媒体来编辑、排印及传送等。
    据了解, 《古村之声》刊物从一九九○年三月创办迄今,已有十七个春秋了。十七年来,它为联络海内外乡亲,沟通信息,增进感情,共建家乡,起到了一定的桥梁作用。创办之初,刊名定《家书》,出版到第九期时,根据海外侨贤钟卓才先生等之建议,从第十期起改为《古村之声》。最初为钢版刻写油印八开单面,后改为打字油印八开双面、四开双面四版,第十期改为四开铅印版小报至今。刊物基本上每季度出版一期,期间因故先后停刊四期,至今已出版65期。印数由原先每期350份,逐步增加到现在每期500份,其中寄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区以及港澳台、新马泰、美国、澳洲等地乡亲400多份,成为大埔县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办乡情侨报。十多年来, 《古村之声》得到海内外同乡的厚爱和支持,不断资助经费,到目前为止,刊物的基金已达六万多元,资助者不仅有古村人,还有社会人士。此外,旅外乡贤和社会人士还常为刊物投稿,或诗或文,为《古村之声》倍添光彩。最难能可贵的是, 《古村之声》的编委会一班人,均是古稀、耄耋之龄,从撰稿、审稿、缮正、清样、付梓、寄发,需要付出了不少的辛勤劳动,个中艰辛,不言而喻。但他们虽无偿而乐为之。特别是乐于奉献、坚韧不拔的主编钟式彰,十多年如一日而奋斗不息,以十余笔名撰稿、审稿,及时翔实报导家乡信息。现已是八十六岁高龄,却仍在“第一线”。而且,值得一提的还有旅居永定的钟梓材乡亲,每期《古村之声》送永定付印时,除对来人热情接待外,还负责校对工作,既细致又认真,刊物印好后,还要及时想方设法付县城湖寮转古村。可以说, 《古村之声》能顺利延续至今,梓材乡亲之功不可没。以上种种实在是令我们晚辈后生由衷地感到钦佩。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目前《古村之声》也面临着一些迫切的问题,主要是原有的编委成员,随着岁月的推移,有的与世长辞,有的已有心无力,后继乏人。近年来, 从事《古村之声》具体编辑工作的仅剩二、三人,从撰稿、审稿、缮正、清样、付梓、寄发等工作,都落在他们的肩上,他们可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有鉴于此,我们几个后生青年怀着敬佩的心情,抱着学习的态度,拟参与到《古村之声》编辑的一些具体工作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老前辈们分担一、二。于是就有了此次的永定一日之行。
    可以这样说,如果充分利用当今现代的网络媒体来编辑、排印及传送《古村之声》的稿件能实行的话,不仅可以省掉以前传统、原始的不少环节和费用,还可大大减轻《古村之声》编委们的工作量,同时还将为《古村之声》培养后备人才,为《古村之声》能更好地发展提供便利。在彩印厂的办公室,我们一行人与彩印厂的厂长进行了沟通和协商,并就有关事项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中午,我们一行人难却主人的盛情,在梓材乡亲家里聚餐。大家围坐一起举杯共饮,品尝着主人亲手做的家乡美味。席间有古稀、耄耋之年的老前辈,有意气风发的青年后生,有些虽未曾谋面,却一见如故,何以如此默契;如此融洽;如此亲密?皆因一个难以释怀的“乡情”释然也。
    午饭后,宾主还就《古村之声》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座谈,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下午二时许,大家在梓材乡亲的家中一起合影留念。随后,在彼此的祝福声中,我们依依惜别,带着浓浓的“乡情”、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程。路经长治的华祝村时,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古村人的老朋友----丘金诚先生的欧式别墅,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接待。道别时还赠给每人一册《八千里路云和月》诗文集(这是金诚先生杰作的第三辑)。 (胡福玲、锺亮堂)
    启事
    今后,海内外乡亲或社会热心人士若要向《古村之声》投稿,除传统的投稿渠道外,还可将稿件通过互联网发送到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专用信箱(qnjlbgucun@126.com),将会有专人整理。
                                               《古村之声》编委会
    教师节的感想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全国各地都隆重举行表彰、慰问教师的活动,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诚然,教师是千万人才的培育者,他们为芸芸学子的学习、教育,累年积月、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因之教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被誉为“无冕之王”,实不为过。但回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在“左害”横行的年代,教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受歧视,被视为“臭老九”,打入另册,这是现在年青教师不能体会到的,只有50多岁以上的教师曾经经历过。不过,作为一个学子,不论任何时代,对老师的栽培是铭刻于心,对恩师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古村小学是我的母校(原称古村公学),1929年入学就读时,校长是锺达云,1933年由江国仁继任,当我读高小时,予我印象最深,获益最多的教师江国仁、锺达材、锺辂彰、陈以我等老师。如授语文课的江国仁、辂彰老师,他们不仅按课本授课,而且选读不少古文、格规诗、现代诗和散文等,要求熟读硬背,当时对古文诗词不甚了了。但能背诵如流,直至于今。此后在进入社会时,始能领会运用,诚获益匪浅。每当与仍健在的同学闲聊时,都会对恩师由衷的景仰和怀念。虽然他们早已作古,但师情难忘。
    1950年,古村公学改为公办小学后,公学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在历任校长、教师的积极努力下,为村中造就了众多的人才,现在村中拥有 200多位大学生,就是一个见证。我自退休20多年来,在家乡居住时间较多,且对母校情有独锺,常去学校看看。据我感觉,二十多年来历任校长锺豹柱、锺伟堂和现任校长郑可信,都是责任心很强、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学校的管理有序,校风学风优良,学生考绩一直处于全县同类小学的前茅。现任校长郑可信是建校九十多年来任校长时间最长的,计十有五年。郑校长的特点是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善于思考、民主作风好,他知人善任,注意团结教师,发挥教师们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改、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小学曾是县教育局长的挂勾点,多次在学校召开全县小学校长的参观、研讨座谈会,为古村争得荣誉。
    教师节的到来,使我们油然想起每当庆祝“六一”儿童节,幼儿园的小宝贝的唱歌、跳舞的神态,天真活泼表演自如的景象,若非幼儿园教师的辛勤培育、辅导,焉能臻此!同时想起在小学执教18年,为村民所熟悉和尊敬的宋老师(少烈),他关爱学子,施教有方,而且密切联系家长,深受学子、家长的爱戴,至今村人仍不常提及宋老师。还有前任教导主任锺华生、现任主任卢添裕,他们同是非常敬业和负责的老师,在学校的管理和授课各方面,同郑校长配合默契,是校长的得力助手,记得几年前,郑校长授六年级数学课,锺华生主任则授语文课,在县多次举办全县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语文竞赛时,古村小学参赛者都是荣获第一或第二名。可以看出,成绩是硬指标,非经教师的谆谆善诱,认真施教是不可能取得的。
    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教师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白丁)
    有此说法 供你参考
    一、扬手睡觉,有损健康。睡觉时头枕着手,或扬起手臂放在头的两侧,对健康有害,时间长了,会引发反流性食管炎,胸闷难受等。
    二、坐着打盹不利健康。坐着打盹,流入脑的血液会减少,造成脑供血不足,醒后反觉周身疲乏,头晕、耳鸣、视觉模糊等。同时,由于久坐身躯失去平衡,还会引起腰肌劳损和腰腿痛;打盹时体温比醒时低,容易引起感冒。
    三、开灯睡觉害处多,人在睡觉时开灯,会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不但影响人体免疫力,而且容易患癌症。
    人的大脑中有个叫松果体的内分泌器官,夜间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褪黑激素,这种激素在深夜11时至次日凌晨分泌量最旺盛,天亮之后便停止分泌。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血压下降,心跳速率减慢,心脏得以喘息,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疲劳,甚至还有杀死癌细胞的效果。
    四、豆浆冲鸡蛋造成营养损失。有人喜欢豆浆冲鸡蛋,以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冲在一起,营养更丰富更平衡,其实效果恰得其反,因为豆浆中含胰蛋白酶,鸡蛋中含黏液蛋白,两者会形成一种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使豆浆中和鸡蛋中的营养造成损失。
    五、久喝浓茶易伤骨。茶中含有咖啡因,可明显遏制钙的消化吸收,而且会增加尿中钙的排出,使体内缺钙而诱发骨中钙质流失,日久便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容易导致骨折。
                                                   锺柏材(录)
    梅州游记
    2007年6月16日是一个令古村小学全体老师难忘的日子。古村小学老师应嘉应学院原外语系党支部书记曾垂枫教授、大埔县委常委、宣传部锺秀堂部长的邀请资助,到梅州参观了嘉应学院、东山教育基地、客家公园等风景名胜。各位老师参观后,深感收获甚大,诚不虚此行,同时更被古村乡贤尊师重教之举所感动。
    是日风和日丽,云淡天高。古村小学全体老师在原埔城古村联谊中心锺稚材主任、现任锺义柱主任及古村乐龄俱乐部锺楚材主任的带领下乘专车来到梅州,曾教授则早早在嘉应学院门口等候着。上午参观了我们梅州市的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故嘉应学院由此得名。据曾教授介绍,学院占地一千多亩,全日制学生一万多人,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专任教师八百多人,还聘请了外籍教师。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各项设施非常齐备。学院在去年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得到良好等级,而在一些较发达城市的大学也只得到合格等级。通过听和看,使我们更全面认识到嘉应学院确实是一所在同类院校中有特色、有质量的大学。午餐在学院内的亮湖楼酒楼进行,美酒佳肴,盛情款待。中午,我们一行下榻在金润宾馆小息。金润宾馆是一间相当于三星级的宾馆,今年五一节开张,各项设备新、齐,环境舒适。
    下午,我们首先来到大新城盘古步行街、客家围龙屋。大新城盘古步行街坐落在梅县新城,是一个拥有现代管理、发展理念而又不失客家文化特色集商业、旅游、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开发区。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传统的屋式,有着奇特的结构和合理的布局,它被国内外建筑学家列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在梅县人民广场,我们看到该广场场地广阔、气势恢宏,中心二十多米九龙柱则象征着客家精神。
    参观完梅县人民广场,我们转到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位于梅州城区东片,总投资约5亿元,总体规划约900亩,分成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三部分。东山教育基地的建成将又打造成一个集教育、城市人文景观、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一个传承客家崇文重教优良传统的载体,一个展示客家文化底蕴的平台。在院士广场,我们了解到梅州市已出了22名院上,其中我县有3名,这足以彰显出梅州“文化之乡”的美称。院士广场三根直指云霄的石桅杆尤其引人注目。三根石桅杆为花岗岩石质,分别雕刻有莲花、蛟龙、鲤鱼等图案。石桅杆是旧时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象征,凡考取功名者均可在祖屋和祠堂前竖立石桅杆,以光耀门媚、激励来者。寓意客家人品行高洁、自强不息、人才辈出。
    最后,我们来到客家公园,参观了晚清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黄遵宪先生的书斋“入境庐”和故居“荣禄第”。
    参观完后,晚餐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梅城冲洗得更加清新亮丽,使人心旷神怡。晚餐在梅江河的一艘船上举行,清一色的海鲜,吃过的,没吃过的,真是种类繁多,美味可口。在席间,古村乡贤的热情,崇文重教之心,从一次次举杯相敬,一声声老师“辛苦了!”、“感谢你为古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中真情流露,使我们深受感动,锺海柱先生、锺海堂先生还当场各捐资了500元。本来教书育人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而古村乡贤对来古村教书的老师如此礼待,这在其他村是少有的。
    散席后,主宾们夜游了梅城。两岸的霓虹灯映在水中摇曳,分外妖娆。街上车水马龙,到处五光十色的灯光照耀着整个梅城,使梅城绚丽多姿,景色迷人。大家都被如此美景所吸引,不时发出一声赞叹,锺稚材先生更是诗意顿起,即兴赋诗一首:一江碧水映霓虹,两岸雕栏卧巨龙。百幢楼宇拔地起,万家灯火耀苍弯。好诗,好诗!
    古村小学全体教师通过这次的梅州行,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了积极性,同时感觉肩上的担子加重了,纷纷表示要更加尽心尽职,为古村培育更多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锺稚材先生对这次参观学习感慨良深,还作诗歌一首:
    埔梅游子志趣同,尊师重教树新风。
    参观学习嘉大赴,取经益智教化崇。
    培桃育李兴邦国,勿误人子责任重。
    如坐春风花果硕,仰瞻时雨栋梁丰。
                                                    (天宇)
编者的话:
    今年四月间,锺诚送来其求助信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有关锺昱豪的三份报告单: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报告单,疾病诊断证明书,骨髓、器官移植组织配型报告。今将其求助信的主要内容综合如下。
    为孩子治病向社会求助
    我是古村背坑煦柱之子锺诚。我的孩子昱豪于2003年12月生,去年经广州中山一医和南方医院检查,确诊患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的疾病:重型B-地中海贫血。根治这种病的最佳方法是在五岁前进行骨髓移植手术。这种手术的最大难题是要找到配型的骨髓且费用高昂,约需25万至30万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夫妻决心采用这唯一的根治手术,且已找到了合适的配型骨髓。只要凑足治疗费用,就可在最佳治疗时期内进行手术。
    我夫妻都在广州工作,每月平均工资约二千元,要筹措这笔手术费用非常困难,经向亲戚朋友商借,目前已筹到15万元。现在还有约一年时间做筹钱准备,所以我诚恳地求助于社会,希望你们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救救孩子!
                                求助者:锺诚2007年3月5日
    通讯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惠德北路2.4.6.号保健堂商厦
             广东保健堂连锁大药房有限公司
    姓    名:钟诚  邮编:510407
    联系电话:020-31895735(小灵通)13660621715(手机)
    银行帐号:3602201201002195072卡号:9558823602010401103
    支    行:工商银行广州燕侨大厦分理处  户名:锺诚
    鸣谢
    (一)
    承蒙古村旅外乡贤热心家乡教育,组织古村小学全体教师到梅州参观学习,捐资活动经费,谨以致谢。
    捐资芳名如下(恕不称呼):
    曾垂枫2500元  锺秀堂2000元  锺海柱500元  锺海堂500元
                                                  古村小学
    (二)
    承旅外乡亲关心老人福利,乐捐俱乐部福利基金,特此鸣谢。
    捐资者芳名于下(恕不称呼)
    锺勇柱100元  曾佑斌100元
                                           古村乐龄俱乐部
    (三)
    承旅外乡亲关心《古村之声》刊物出版,热心捐助经费,谨申谢忱。
    捐助芳名于下(恕不称呼):
    锺梓材200元  锺勇柱100元  曾佑斌100元  锺亮堂50元
                                          《古村之声》编委
    (四)
    承旅外乡亲关心埔城古村联谊中心活动经费,慷慨捐资,谨致谢意,芳名于下(恕不称呼)
    锺谦柱200元  曾垂嵩200元  曾佑斌100元  锺斐100元
                                              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五)
    1、承蒙海内外乡亲对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的关心和支持,热心捐助基金,谨表谢忱。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基金捐资芳名: (恕不称呼)
    捐资2000元者:锺秀堂
    捐资1000元者:锺志平、曾佑斌
    捐资500元者:曾佑彰、锺赐堂
    捐资200元者:赖北华、锺亮堂、赖映照、锺雪强、赖海云、曾垂文、锺伟明、曾垂尊、锺尚兵、胡福玲、张德尚
    捐资100元者:锺用柱、锺华青、锺泉、张锦绣、锺子昌、锺兴华、曾玉霞、锺鑫、锺禄堂、锺淑玲、曾洒萍、赖有华、曾丽珍、曾小兰、赖宗漩、锺谊堂。
    2、承蒙旅居本县钟谦柱、锺秀堂、锺志平、曾垂嵩、曾佑斌、锺小勇、赖映照、锺雪强等乡亲对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筹备工作过程中所需费用的大力支持,谨表谢忱。
                                   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筹备小组
                                            2007年9月17日
    故乡呤——古村
    (诗歌四首)锺稚材
    村民早从宋代迁,青山绿水两依然。
    清风明月分外美,胜似蓬莱别有天。
    民风纯朴尚自强,敦睦和谐遵纲常
    重教崇文培桃李,人才辈出谱华章
    公路纵横绕乡间,广夏林立展新颜。
    乐龄国颁持别奖,山村锦秀舜尧天。
    喜看满山果飘香,夏风冬雪赐清晾。
    春花秋月惹人爱,为诗如画入梦乡。
    简讯
    △乐龄俱乐部会友锺有威,因病治疗无效,于7月3日逝世,终年90岁。
    △会友曾日英年老多病治疗无效,于8月5日逝世,享年93岁。
    △今年九号台风影响塘头过枫仁的石拱桥桥墩被洪水冲垮,为解决行人暂通,利用拾多枝树撑着暂行之用。有待修建。(村民)
    △今年官溪蜜柚已上市,第一批卖出1万多斤,每斤一元一角,第二批目前卖出约二万斤,每斤9角5分。两批卖出三万多斤收入三万多元。(楚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