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声

《古村之声》第75期(2009年12月出版)

古村之声
75期 2009年12月出版
    恭候新禧
    值此2010年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同人等谨祝海内外乡亲
    身体健康 家庭幸福
    心想事成 虎年发财
                            古村村委、古村乐龄俱乐部
                            古村小学、埔城联谊中心     同贺
                            古村(大埔)青年俱乐部
    乡村卫生城市化  古村将有新举措
    古村从2010年1月开始,村民每家每户的垃圾有专人(就称 “卫生员”吧)来收拾了。村中多处较集中的地方放置有垃圾箱,以便村民倒垃圾。“卫生员”上、下午到各集中点收拾垃圾,然后将垃圾运到古村小学公路下面原“厉坛”处的焚烧池里进行处理。卫生员的报酬每月300元,是向每户收取3元,做生意的店铺收5元。非商业性的村民如一次性交清一年服务费的则收取30元,可优惠6元。
    通过此次的卫生改革,对古村的村容村貌、卫生环境将有明显的改观。〔锺醒材、山野)
    快乐的老人节
    ——埔城联谊中心举行的座谈会庆祝活动
    农历九月初八,金风送爽,天气晴朗。这天,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第22个老人节,又是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的第9个老人节。居住县城60岁以上的乡亲,上午8点半就陆陆续续前来联谊中心参加节日庆祝活动。人民医院医生锺谊堂乡亲最早来到了,他是应邀前来为老人们量血压和义诊的。因为在本次活动前一天才通知他,所以谊堂乡亲急与同事医生协商调班之事后,第二天便及时赶来了。谊堂乡亲是继锺秀芳乡亲之后第二年来为老人服务的。自去年重阳节以来的这一年里,有些老人平时很少接触见面,今天,大家乍一聚首,都十分亲热,有说有笑。在座谈会开始前,老人们慢条斯理的挑着自己喜欢吃的瓜果,边阅报、看电视新闻、话家常、忆往事、论改革开放、讲村里的名人轶事、生产建设……,有的卿卿细语,有的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多么详和而又热闹的场面啊!
    十时三十分,乡亲们己基本到齐了,座谈会开始。联谊中心顾问锺式彰、主任锺义柱、副主任锺盛材和曾祥超都讲了话。他们讲话大体内容是:联谊中心成立以来,得到海内外乡亲的热心关怀和支持,联谊中心的同仁们也尽心尽力,努力办好一个“联络乡情、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工作,每年的老人节庆祝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联谊中心成立的第二年,在创始人锺稚材主任的倡议和策划下,很快就实施了这个善举。九年来,连续不断得到乡亲们和有关团体的拥护和支持,至今长盛不衰。讲话还提到过去二、三年,有些老人听信误传,说什么有捐钱的人才可来参加老人节,这是误解。联谊中心过去、现在或将来,绝没有也不会有此说法。凡60岁以上在城居住的古村人都有权利参加。联谊中心将一如既往本着“联络乡情、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宗旨。希望在城居住的60岁以上乡亲,每年老人节如无特殊之故,一定要前来参加这个盛会。
    对于家庭婆媳关系,普遍较多矛盾,式彰乡亲一席语重心长而且幽默风趣的讲话,引起老人们的兴趣。他说,现在大家有钱了,也较重视健康长寿。这里,我传授一个 “秘方”给各位,供大家参考。以家庭和谐、心态平衡、知足常乐为前提,老人们不要老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要改变世俗观念,该放放 “权”了,不可事事要管,事事要过问;不讲媳妇的坏话,多赞扬媳妇的优点,这样,可以缓解婆媳之间的矛盾,媳妇也会高兴得“尾巴”跷上天(大家哄堂大笑)!他接着说,保持心情愉快,知足常乐是长命百岁的“灵丹妙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妨试试我的这个“秘方”。当然,儿媳也要孝敬父母,千万不可给自己的儿女留忤逆不孝的阴影啊!俗话说,若要好,两头好,让我们携手共建这个和谐家庭,也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盼望的“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而努力吧。
    十一时半,座谈会结束,从照像馆请来的照像师傅与大家照了一张合影像,然后大家前往预约好的古村乡亲锺枢柱在县城青梅路(青溪水电站办公楼对面)开办的“一新”餐厅聚餐,一共坐了四围桌。不久,只见十五样汤菜端上了桌,大部份是大盘大钵的,计有:油姜鸡、焗鸭、鲜虾、海参、西红柿炸排骨、焗豆付、香芋扣肉、炒内杂、清蒸鲈鱼、肉丸煲、猪肚鸡汤、苦笋煲、炒面、甜汤和青菜。菜色丰富,咸甜适口,味美量多,老人们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后来,虽然吃饱了,仍有舍不得放弃筷子之感觉。离席时,还有节俭的老人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至理名言,把那么多未吃完的肉菜扫包回去。大家都盛赞枢柱餐厅,环境清新、卫生一流、饭菜经济,实惠、抵得!真是:“一新一新,吃得满意,食得开心!”但愿老人们年年开心、日日开心……  (山野)
    古村新增七层大厦
    地处村中原古村大队旧址那块地盘,不久前承包给古村乡亲曾佑荣(曾垂丰之子)和大麻一位老板兴建一幢七层高的商品楼,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每层房问4套,共24套,十分热销,至目前为止,已定购15套;店面7间,除一间属承建商外,其余6间归村委所有;杂间24只,每套套房配套一只,但不硬性搭配,买不买自由,价未定;套房(壳子)每平方米760元,装有铝合金窗,内墙上有水泥灰底;公共场所如外墙、楼梯、杂间、过道、天面等全部有装修;楼背梯口旁修建可供住户休闲、又美化环境的圆形花园一座:购房规定:每套先交1万元定金,封顶后交4万,余款竣工时一次性付清;商品楼现正紧锣密鼓建设中,工程顶计今年农历12月底建好三层,明年6月竣工。
    古村这幢商品楼的建成,对改革开放以来,古村大部份从单户独立的建筑模式闯出一条新路子。既节约土地,又利于古村经济的发展。  (山野、曾垂燕)
    拳拳乡亲情
    ——记锺谊堂乡亲的一片深情
    我因病于2009年11月2日入住大埔县人民医院。前一天晚上,我与该院锺谊堂乡亲电话事先联系,他热情地说:“好!你明天到医院门口时再打电话给我,我会来接你。”
    次日上午,我乘专车到了人民医院门口便打电话给锺谊堂乡亲。霎时,他兴冲冲地就来到医院门口接我。一见面,他满腔热情地紧握我的手说:“我已与有关科室联系好了,也已经安排好病房。”说罢,他便从我手中夺过行李说:“你一路辛苦了,我帮你拿,现在先到病房。”来到病房,他介绍说:“这是高级病房,这是卫生间,这是洗澡的热水器,这里没有外人干扰。”他先安排我歇息,紧接着又帮我拿来一瓶开水,然后又急急忙忙帮我办好入院手续。我目睹他来来往往累得满头大汗,我于心不忍地说:“谊堂你辛苦了,真感谢你!”他深情地说:“这点小事算得什么,更何况我们是乡亲呢!”
    我在医院短短的几天时间,谊堂乡亲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来看望我,询问我的病情,甚至晚饭后也来病房嘘寒问暖,并安慰我要安心养病。在谊堂乡亲的亲切鼓舞、安慰下,我很快康复出院。
    我出院时,因有专车来接,匆忙之下没有来得及向谊堂乡亲道别,回到家后赶忙打电话向谊堂乡亲致歉!在此再一次衷心感谢谊堂乡亲的深情厚意,并祝愿他合家幸福,前程似锦。  (23)
    祭祀先人不忘祖德
    喜看中华优良传统的延续
    每逢清明和国庆长假期,旅外乡亲都纷纷返乡探亲扫墓,今年国庆节日,返乡者特别多。来自香港、澳门、广州、珠海、中山、深圳、东莞、梅州等地之旅外乡亲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在众多回乡者中,有离乡半个世纪才重返故士的;有在外出生首次返来的,如旅深锺蕴彰先生夫妇已届耄耋之年,十分想念家乡,屡欲率儿孙回乡看看,但足疾不良于行而未果。今年国庆节,特着其次男沛柱、儿媳平娣、孙儿锺波和女儿缉芳一行专程回村扫墓。缉芳于孩提时曾回过古村一次,现已逾半个世纪,这次返来感到故乡很新鲜,亲人相聚倍外亲切,锺波在外出生,已届而立之年,在深圳读完高中后,往加拿大留学,学成返深圳工作。这是首次回到祖居地,一切感到陌生、好奇,同索末谋面的亲人相聚时,表现腼腆又高兴,把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摄个不停。
    沛柱乡亲一行扫墓后,中午在村中伟兴饭店设席八台,宴请在家亲属、村委干部、乐龄俱乐部理事,气氛热烈。临别时,以蕴彰先生名义为乐龄俱乐部、《古村之声》捐了款。
                                                       (梅云)
    从锺仿贤乡亲的激情说起
    11月20日上午,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像往日一样,几位乡亲聚在一起,有的办事,有的聊天。突然间,义柱乡亲的手机响起了清脆的铃声,他看了一眼屏幕,然后,像在自言自语,又像要告诉在座的乡亲:“是锺仿贤乡亲的电话”。只听他断断续续与对方说话:“近来身体好吧?……什么?……要多保重身体……哦,不要写感谢信,是的……也不要在《古村之声》报上登……”电话讲了几分钟,我们 “旁听者”也在心中明白了几分。缘因仿贤乡亲在10月20日突发脑血栓病,22日在人民医院住院,联谊中心获知情况后,即组织常务理事急急前往探望。
    也许乡亲们会问,不是说早就取消了“古村乡亲来县城住院”的慰问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因为笔者当时是在联谊中心为乡亲服务的成员,也是当事人之一,所以对此事还记得一清二楚——那是在埔城古村联谊中心刚刚成立的第二年12月31日的理事会上,由稚材乡亲(当时的主任)提出,大家同意通过“古村乡亲来城住院要组织人员前往慰问”的决议。在后来的8个月中,联谊中心一直积极遵照这个决议实施的。但是,为什么这个制度只实行了半年多(8个月)就取消了呢?原来是最早一届常务理事大部份是年龄较大的老人,而且都或多或少有病在身。自己有家务,或要接送孙子女读书,或要买菜煮饭……,但怀着对古村公益事业的一份热忱,也就坚持着。在那8个月的日子里,到医院或到家中探望患病乡亲是常有的事,而且,乡亲告老还要前往追悼或帮助操办丧事。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何况又是一群年迈体弱的人。遇上刮风落雨或天寒地冻就更加力不从心了。
    因此,有些老人提出,联谊中心是否可以减少一些活动?对此,稚材主任考虑再三,还是以人为本,最后召开常务理事会解决。会上,全部常务理事一致认为,先前的制度是正确的,但这届常务理事确是年迈体弱,对村里来城住院的乡亲,联谊中心暂时停止慰问,待情况好转时重新实施。
    几年来,联谊中心常务理事经过几次换届,至现在的这一届,相对来说比过去的几届年轻些。于是,有些人又建议重新起动“古村乡亲来城住院”,联谊中心组织人员前往慰问机制,对此。稚材顾问和义柱主任都十分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今年10月23日召开常务理事会进行讨论通过。仿贤乡亲是12月22日住院的,23下午,就有人告知义柱主任,仿贤乡亲在人民医院住院,他即刻通知各常务理事于第二天(24日上午)前往慰问。这是埔城古村联谊中心重新起动这个慰问机制后接受慰问的第一位乡亲。
    仿贤乡亲在人民医院检查身体和治病,还得到稚材、义柱乡亲的热情关怀和帮助。仿贤乡亲生病时感到说话困难,手脚麻痹,古村医生嘱咐他应即刻到县人民医院检查。21日,检查完后已是五时多,他来县城时钱都未带足,交清检查费后身上只剩下几元钱,下午4:OO时开往丰溪林场的班车早已开走了,在这束手无策之际,突然想到找稚材乡亲求助。稚材乡亲听完他的讲述后,原想安排他在联谊中心住宿,但又考虑他患的是脑血栓病,万一半夜出事又不好,何况他连日常用品及替换的衣服都未携带,此时,天色又越来越黑,稚材乡亲当机立断,自己掏钱帮他顾了一辆的士回古村。同时义柱乡亲在仿贤乡亲住院期间,也常常打电话或去医院问寒问暖,尽力帮他解决住院期间遇到的困难。
    仿贤乡亲是个老实忠厚,感情谆朴的农民,得了人家的关心和帮助,就念念不忘要感恩,这回在县城住院,遇上稚材、义柱乡亲两位好人,他就日思夜想要如何感谢人家。出院回去后,就忙着打电话给义柱乡亲,表示要写感谢信张贴和在《古村之声》报上登报感谢。义柱乡亲当即表示婉拒。但是,作为知情人的笔者,认为好人好事就应得到赞扬,这是符合《古村之声》弘扬正气的精神。所以,我要帮他,帮他圆感恩之梦,帮他把心中想要说的声音说出来,就算是给予他一丝安慰吧!
    今后,凡有古村乡亲来城住院的,敬请主动来电话告知,以便组织理事进行慰问。联谊中心的联系电话是:0753-8133766;电话联系时间:上午8﹕00时—10﹕30时;下午2﹕00-4﹕30时。 (南风)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记有志者事竟成的曾垂枫乡亲
    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句千真万确,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格言。古村曾垂枫乡亲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例。
    垂枫小时候,姐妹八人靠其父亲一份薄薪和母亲务农把他们抚养成人。因为家庭生活的艰苦,从小就养成了他奋发图强的性格。他从小学到高中,生活俭朴,学习上进,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高中毕业后,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丰溪林场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丰溪林场学校教学设备差,而且是个交通不便的林区,月工资只有24元,除了生活费外,其余全部支持弟妹读书。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工作。
    1978年为了提高教育整体水平,上级领导要求基层学校选拔一批优秀教师上大学深造,当时茶阳公社只有一个名额,垂枫被茶阳公社推荐考大学,他不负上级领导的期望,考上嘉应大学英语系。在大学几年中,刻苦攻读,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在政治上也力求上进,严格要求自己,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毕业时被学校择优留校工作,当上一名大学教师。由于他的勤奋学好,还有一颗忠于党、忠于教育事业的心,不但上好课,而且还认真钻研学习英语方面的书籍,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参加过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写下了十多部有关大学英语的教学的专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发行。他的专著备受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他从一名留校毕业生,成为著书立说的学者,并提升为嘉应学院外语系党支书记、英语系主任等要职。
    垂枫乡亲还为大埔在嘉应大学学习的学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在他们毕业后,还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就业。对在职干部的英语培训方面,他也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因此,得到学员们的赞赏。
    垂枫乡亲对古村小学的教育工作以及学习生活等都关爱有加,他为古村小学捐出有关书籍200多本,九十周年校庆时还捐资为学校购买教学设备和教育经费。2007年当他欣悉古村小学学生统考成绩优秀时,感动之余,为了表达对老师辛勤劳动的敬意,特邀全体老师到嘉大参观,当老师们到达梅州时,又亲自驾车到梅州入口处迎接。垂枫乡亲还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全程陪同。在嘉应学院的迎宾大厅设丰盛午宴,在梅江船坞上设河鲜晚宴,晚上又安排下榻高级宾馆。今年10月还为古村小学教育基金捐资。
    垂枫乡亲对家乡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和他个人所取得的成就,笔者无不感到高兴!衷心祝愿他身体康泰、家庭幸福、事业腾飞! (稚材)
    张海芬——坪翁村一个女大学生的学习历程及其成长之路
    她,1975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山村家庭里。高山造就了她坚强的性格,绿水哺育成她伶俐秀气,学堂培养出她无穷知慧。她从8岁入学、在此之前,她不像城里的孩子那么幸运和优越,学龄前能在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几年入学前的启蒙教育,而且,山沟里的学习环境、师资、教学设备等条件都很差。在坪翁读完初级小学后转到古村读高年级,此时,教育水平、教学设备、学习环境都比坪翁小学有天壤之别。她的视野开阔了。如鱼得水,这给她以后创造好成绩起到了一定作用。读完小学,随后又在古村中学读初中,在这期间,成绩一直保持良好。她和同学之间关系好,也尊敬老师,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因此,当了几年班干部。初三那年,由于成绩突出,得到大埔县教育局颂发的“三好学生”证书,以示鼓励。此证书还有规定,即高考分数若低于录取分数线可加10分的奖励。凭着她牢固的学习基础,在后来的高考中,她的成绩无需享受此特殊优惠。尽管小海芬从小学至初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这段期间,她的学习道路可说是一帆风顺,称心如意,但是,世事有时却说不清,命运也有捉弄人的时候。她初中毕业后报考中专,第一志愿是五华外语学校,她的考分是在同一专业考生的第二名,这消息把小海芬高兴得手舞足蹈,满以为在五华外语学校读中专是稳操胜卷了。但是,事与愿违,也不知是错了那根弦,小海芬未被录取,阴差阳错,排在第八名的考生却被录取了,事实变成一场梦。为此,她曾一度困惑、迷茫和伤心过!但是,由于她是个人小志气大的女孩子,凭着她那倔强和好胜的个性,很快便调整了不平衡的心态,服从分配,安下心来入了进光中学读高中。
    不知不觉,转眼读完三年高中,因她对英语这门功课情有独钟,而且基础扎实,高考填写第一志愿就是广东涉外学院。笔试已超过入围分数,接下来是到嘉应大学进行英语面试(面试满分30分),考生进行测试听力和发音。她的面试成绩是29分,几乎满分!笔试和面试都已过关,而且成绩突出,海芬又高兴了,对读广东涉外学院充满信心。然而,这次命运又和她开了一次很大的玩笑——因身高不够未被录取,她又一次大失所望难过伤心啊!这也难怪,凭着自己优异的成绩,理想却一次又一次破灭,难道这是命运的安排吗?不!她强忍眼泪,面对现实,她要与命运抗争,只有懦弱的人才会被挫折消磨意志!静心而想,身体的标准是无法挑选的,而知识和前途经过努力是可以增长和争取的,先天不足,后天可以弥补,只要能到达彼岸,坐什么船都行。经过一番自我安慰和勉励,她的心境很快就平静下来,最后就读于嘉应大学外语系。
    大学毕业,安排在大埔县林业中学教书,任英语教师,她的专长有了用武之地。从此。她从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走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行列。在林业中学任教,一教就是五年,后来调入县城家炳职校,仍任英语教师,直至如今。经过十几年的磨励深造,她的英语水平更有长足进步。过去的基础是通往未来的阶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显露她才华的机会来到了——2006年,加拿大音乐博士展艾伦万里迢迢来到广东汉乐之乡——大埔县进行考察和调研汉乐的起源及发展经历,在大埔县众多英语人才中,慧眼识精英,挑中了海芬当他的翻译。由于她工作热情,认真负责,又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水平,洋博士对她赞赏有加,常常竖起大指拇夸奖:  "OK!”"OK!”在海芬的协助下,洋博士顺利完成了考察调研工作,回国之前,他和大埔汉乐组的领导成员和海芬一起在文化广场以“大埔星”为背景合影留念。在开照之前,洋博士一把将海芬拉到自己身旁,大家都开心地笑了。她对海芬这个翻译的印象可见一斑!你看,此时的她笑得多烂漫!这里顺便告知关心和爱好大埔汉乐但仍未获知以下好消息的人们——大埔汉乐已被联合国确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甘于安静、学无止境的海芬还爱上了“客家派”古筝,经过几年的“囊莹映雪”之功,现在的功力已达到6级水平。这个级别是在2007年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进行考核的,由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发给6级证书。而今,她又全力以赴准备参加8级考核,还将向最高级别10级冲刺!2007年10月1日国庆节,广东省大埔县委宣传部在影剧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隆重举办“2007广东汉乐·汉曲汇演”,在汇演中,以海芬为首的汉乐、汉曲组合演奏的《笑傲江湖》吸引得台下听众如痴如醉;2008年春节,枫朗回乡团特邀她前往枫郎镇参加新春文艺演出活动,她上台演出单人独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她娴熟的指法,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悠扬低迥的“客家派”古筝的精采艺术表演,赢来了台下听众阵阵掌声……
    她象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随时绽放它那美丽花朵,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培养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她又办起了“暑期古筝兴趣班”古筝培训,凡8岁以上(有无音乐基础知识均可报名)……她雄心勃勃,壮志不已,要为祖国描绘一幅更加美好壮丽的画卷。 (南风)
    一幕感人的场面一位乡亲的深情
    十二月七日上午,天气阴冷,但在埔城古村联谊中心的会客厅里却显得格外暖和。七、八个乡亲围坐在一起聊天,喝着热茶,高谈阔论,气氛热烈。此时,只见一位中年先生搀扶着一位步履艰难的婆婆姗姗步入大门。有客到,大家忙起身让座敬茶。客人是坪翁畲乡亲张金带和他的儿子郑德亦。金带乡亲以前较有到联谊中心坐谈,因这几年病痛较多,就少来过了。她激情地说,前几年我因有伤痛,大家来看了我两次,我好感动啊!今天,我儿子陪我来联谊中心,一来捐一百块钱给联谊中心,以表达我对联谊中心的感谢;二来是来看望大家……大家听完她老人家的说话,深深地感受到乡亲朴素的真情。她鼓舞着我们今后更要做好联系乡亲、服务乡亲的工作。(山野)
    河南长葛寻根记事
        锺虬柱
    族谱记载我们客家锺姓来源于河南颖川长社,历经江西、福建迁徙到了广东大埔。像我的老家茶阳古村,从河南的烈公为一世祖算起,53世胜公迁到大埔另立一世祖,到我这一代“柱”字辈,又是第25世了;可能还到了29世的“辅”字辈,从烈公算起则是81世。许久以来,我总是怀着一定要去寻根访祖的念头。
    今年国庆六十周年长假,我和一位河南籍朋友去河南旅游,寻根访祖当然成为此次行程的重要内容。许昌可是个河南的地级市,范围很大,颖川堂在哪里?旅途中我专门给父亲打了电话询问,父亲的答复也是不明确,告诉我说,“颖川堂”并不是地名,只是个姓氏的堂号,由当地有一条“颖河”而得名。锺姓发祥于河南长葛市一个叫“长社”的地方。
    10月4日下午三点半,我们一行参观林州红旗渠后,经安阳沿京珠高速公路直奔长葛市,晚上八点到达入住事先请旅游公司预定的据说是当地称最高档次的长葛大酒店。
    晚餐后,我就盯着让同伴向酒店商务中心借到唯一的一张长葛市地图,试图在地图上能够寻找到“颖川堂”的信息,以便次日有目的地去寻根访祖。我睁大眼睛在那张并不大的长葛市地图上由东到西,自北往南,反复多遍地扫描搜索,可就是毫无收获。倒是得到一个印象就是,长葛市的村庄地名,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姓氏命名的:陈庄、大陈庄、李庄、黄庄、打渔黄庄、王庄、赵庄、小赵庄、何庄、胡庄、葛庄……。当时只是初略估计,不包括重复姓氏也应该有七、八十个,后来我请父亲认真统计,哇!结果长葛市地图上不包括重复的姓氏,竟然标着一百零六个姓氏地名!我想,中原地区广阔平原,没有山,河流也少,地物变化不大,再加上几千年的远古时代,华夏祖先以氏族群居,同一姓氏居住在一起而形成自然群落,当然以姓氏作地名就更便于识别区分的了!可我们锺姓源头明明是在长葛,为什么在地图上就偏偏没有锺庄呢!我翻过地图的背面查看长葛市城区交通图,咦!“长社路街道办事处”几个红色大字出现眼前,再仔细看还有一条叫长社路的街道,估计达七、八公里长,还有长社路市场、长社街道办事处……。父亲此前不是说锺姓先祖源自颖川长社吗,应该就是这一带的了,可还是没有“颖川堂”和  “锺庄”的任何信息,心里感到非常纳闷。明天要寻到找们锺家的 “根”,恐怕是有问题了。哎,最坏打算,即使找不到真“根”,也要到长社路、街道办、长社路市场照几张现场相片留念。
    次日天刚亮,旅伴们还在梦乡中,我便匆匆起床带上相机踏上寻 “根”之路。一个人从酒店出来,经人民路徒步约45分钟来到长社路上,这是一条车水马龙相当繁荣的街道,东张西望,沿街溜达了半个钟头,除照了几张以“长社路”为背景的照片外别无收获。如此溜达想来是真的找不到“根”了,按计划今天还要去淮阳,还是赶快找几个标志性建筑留影吧。于是,我拦截了一辆的士来到长葛火车站,照了几张火车站广场和建筑的纪念照。接着又拦截另一辆的士,要求司机送我去长社路,从头到尾走一趟,并分别在“长社路街道办事处”、“长社路市场”下车照了相,留作日后纪念。放弃了寻“根”,让司机把我送回长葛大酒店。
    我坐在司机旁边,在一个平交转盘左转,前方交通标志牌上“锺繇大道”直行,“颍川大道”左转的标识豁然映在眼前。我马上意识到,这是我要寻的“锺根”最贴近的讯息了。我问司机:“锺繇”是什么?司机答道:是我们长葛县古代的一位名人。同时,还告诉我锺繇的墓地就在前面不远处。忽然间我激动起来,心想毫无疑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锺根”了!赶紧让司机先送我去“颍川大道”照相,再去看锺繇墓。我还询问了有关“颖川大道”,以及领河、颖水相关问题,司机却无从知晓。
    车行驶在锺繇大道,驶过了长葛大酒店,在距长葛大酒店约2公里处右转,在一条土路上行驶约几百米,车子来到一个称作“田庄村”小村头。司机引导我指着就在村头路边玉米地里一块大小约50公分左右的黑色大理石碑说:这就是了,我走近蹲下仔细看,石碑自上而下刻着:“魏太傅 锺繇故里长葛县人民政府一九九O年月日”。噢,向往寻找的“颖川堂”客家锺姓的根就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
    接着司机开车绕着村边小路来到村子的另一边,在一堵高约两米的围墙角边上,也立着一块与村头“锺繇故里”碑同样大小的黑色大理石石碑,碑上面刻着:“魏太傅锺繇墓长葛县人民政府一九九O年月日”。
    穿过围墙预留的一个口,进到围墙圈着的范围,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两米高的围墙圈着的就是我们锺姓先祖的墓地,面积少说也有两、三亩呀!南侧围墙还建着高约两层房子的红色墙体大庙门楼,正中上方为“锺繇陵园”四个金黄色大字!整座墓地杂草灌木丛生,是多年没有人管理的必然状况,墓地的南半部分是个久已干枯的小水塘。墓地西北端是座高约两米的椭圆形土堆,矗立着高约近两米的汉白玉墓碑是台湾锺姓梓叔所立,竟然还有一块先祖锺公会的墓碑。我估摸着这墓地的庙门和围墙设施,应该也是来自台湾的本家梓叔出资所建。此前,我对于锺繇、锺会这些先祖历史并不知晓。因旅伴们还在酒店等候着赶下一行程,时间紧迫,我只得在先祖墓前行个三鞠躬礼,就算是对久远先祖的追思了。
    我让司机向村里的老人询问这个“锺繇故里”的“田庄村”是否还有锺姓人家居住,得到回答“没有了!锺姓人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迁徙走了,即使留下的也改了姓。”尽管在发祥地的长葛市可能己经不存在以锺姓为名的村庄了,但是长葛市城区图上,除了锺繇大道外,还有锺繇北一路到北九路,以锺繇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却有十条之多,其他姓氏却没有,可见我们的先祖锺繇对于当地的影响之深远,荣誉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寻根之旅引发了我对追溯先祖锺繇、锺会史况的欲望。回到广州,在网上查阅资料,一并借本文作以下摘录:
    锺姓发源于安徽省境内,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的锺姓著称于世,以锺烈和锺接为开基祖,后成为我国各地锺姓的主要来源。故颖川——因颖水而名为锺姓发祥之地。
    颖川锺姓以士起家,后以军功卓著而变成豪门大族,后代以文化修养而著称。聚族而居和重视儒学是锺姓家族之重要特征。现大陆、港台和海外锺姓均取“颖川堂”为堂号,并承认长葛为锺姓故地。1984年1月7 日,世界锺姓联谊总会在台湾省台北市成立,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第十二届世界锺姓宗亲大会曾于2005年9月24日至26日在长葛市举行。
    锺繇,字元常,东汉名士锺皓的曾孙,生于东汉恒帝元嘉元年(151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魏颖川长社 (今长葛长社,皇甫嵩后来和曹操一起大破黄巾的地方)人,擅长书法,官至太傅,故世称锺太傅,是当时朝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至今公认的书法家。
    魏国征西大将军锺会,字士季,锺繇次子。他助司马昭灭蜀后,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被士兵乱箭射死,年仅40岁。留在钟繇故里河南长葛的锺姓怕受到株连,从“锺”字中抽出“田”字来作为自己的姓。所以,锺繇死后葬于颖川长社的故里,如今仍叫田庄。
    :据长葛县志记载:许昌(地级市)从前称颖川郡,长葛(县级市、属许昌管辖)从前称长社。颖川长社即今天的许昌长葛。
     
    蒙乡贤、社会贤达热心捐资我村各项公益事业、促进我村各项事业发展,特此表示衷心感谢!捐资及芳名如下(恕不称呼):
    古村乐龄俱乐部、《古村之声》、埔城古村联谊中心  仝启
    一、捐古村乐龄俱乐部福利基金芳名
    200元:张红都
    二、捐《古村之声》芳名
    200元:张红都
    100元:锺当材
    三、捐埔城古村联谊中心芳名
    500元:锺宇锋
    100元:张发滨(上期漏登)、张金带
     
    胡始旺因病医治罔效,于11月25日逝世享年76岁。